2020-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_第1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_第2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_第3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_第4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人教版九年历下期试答班级:

(时间:60分钟姓名:

分数:100分)分数:一选题共小,题,50)1、《吉祥三宝》是一.首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歌谣,我国历史上由这个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A.辽B.西夏C.元D.金2、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稻谷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歌创作的时期是()A.土地改革时期C.“三大改造”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D.“大跃进”时期3、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B.分封制基本瓦解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4、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目录检索,通过检索目录,可以明确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内容主旨。读下图,你认为第五单元的目录应该是()A.步入近代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C.封建时代的欧洲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5、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是()①“百家争鸣”②商鞅变法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④兼并战争1/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A.农业的起源B.手工业兴起C.商业的发展D.畜牧业繁荣7、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A.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C.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D.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8、“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9、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中华医学博大精深C.文学成就闪耀古今

B.哲学思想D.中原文化

璀璨光芒源远流长10、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A.挽救中华民族C.推翻清朝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制D.建立民主共和国11、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下列古代人物中,与屠呦呦同属医学领域的是()①华佗②张仲景③祖冲之④李时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2/

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A.侵略与反抗C.近代化的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D.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13、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朋的思想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14、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C.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中国领土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D.列强进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1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士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16、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3/

17、如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A.艺术表演B.民族交融C.重文轻武D.生活面貌18、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下孔子关于教育教学的主张中旨在改变“学在官府”局面的是()A.知之为知之B.学思结合C.温故而知新D.有教无类19、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20、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A.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B.中华民族在十四年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C.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4/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B.涿鹿之战C.城濮之战D.巨鹿之战22、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23、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变化,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尝试。这里的“这场运动”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24、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25、十九世纪,面对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来自国外的旅行者却为它的魅力所倾倒;有钱的英国人更喜欢乘坐蒸汽轮船在浑浊不堪、散发异味的泰晤士河上游览。这说明()A.电力在英国被广泛应用C.发展工业必须破坏环境

B.人们附醉于工业革命成就D.工业革命成果扩展到全球5/

二非题第18,215,317分,共5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件青铜共器和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

北魏迁都示意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一,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架,是1928年的4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7/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8/

参答一选题共小,题,50)1、C2、D3、A4、A5、A6、A7、D8、D9、D10、A11、B12、B13、C14、C15、C16、C17、C18、D19、C20、C21、B22、B23、B24、C25、B二非题第18,215,317分,共50分9/

1、(1)末、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3)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2、(1)从平城迁到洛阳。(完整表述变化过程给;若答“平城洛阳”“迁都洛阳”给;只答“洛阳”给I分;只答“平城”不给分)(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或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