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1页
2009-2022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2页
2009-2022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3页
2009-2022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4页
2009-2022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住在富人区的她2009-2022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某学生考试作弊被学院监考老师发现。如果老师将此事向学校上报,这个学生会被学校开除;如果这个学生被开除,学院的年终考核会被一票否决。如果老师未将此事向学校上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将愈演愈烈。

由此可以推出:

A.如果学院的年终考核未被一票否决,则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将愈演愈烈

B.如果学院的年终考核被一票否决,作弊现象不会愈演愈烈

C.如果该学生被开除,说明老师已将此事向学校上报

D.如果作弊现象愈演愈烈,说明该学生没有被开除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翻译题干。

①老师上报→学生被开除→年终考核被一票否决;

②老师未上报→作弊愈演愈烈。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翻译:年终考核未被一票否决→作弊愈演愈烈,否定了①的箭头后,否定箭头后必否定箭头前,可以推出老师未上报;再根据②可得,作弊愈演愈烈,选项可以推出,当选;

B项翻译:年终考核被一票否决→作弊不会愈演愈烈,肯定了①的箭头后,肯定箭头后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排除;

C项翻译:学生被开除→老师上报,肯定了①的箭头后,肯定箭头后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排除;

D项翻译:作弊愈演愈烈→学生没被开除,肯定了②的箭头后,肯定箭头后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题干出现明显的逻辑关联词“如果”,将题干信息用逻辑关系表示出来,再根据推理规则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题干推理:①老师将此事向学校上报→这个学生会被学校开除;②这个学生被开除→学院的年终考核会被一票否决;③老师未将此事向学校上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将愈演愈烈。题干中①和②可构成连锁推理,即④老师将此事向学校上报→这个学生会被学校开除→学院的年终考核会被一票否决。

A项,否定了④的后件,可得否定的前件,即老师未将此事上报,肯定③的前件可得肯定的后件,即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将愈演愈烈,正确。

B项,肯定④的后件不能进行有效推理,错误。

C项,肯定④的后件,不能得到肯定的前件,错误。

D项,肯定③的后件不是进行有效推理,错误。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上报→开除

②开除→否决

③¬上报→作弊愈演愈烈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由①②③递推可得:④¬否决→作弊愈演愈烈,“未被一票否决”是对④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作弊愈演愈烈”,可以推出;

B项:“被一票否决”是对④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项:“被开除”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项:由①③递推可得:¬开除→愈演愈烈,“愈演愈烈”是对该式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2.目前一些地区产生相对贫困问题,就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人群缺乏信息和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较多信息和资源的人群能够获得更多的致富机会;相反,缺少信息和资源的一部分人群就会被逐渐分化,成为相对贫困人群。要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形成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医疗扶贫等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相对贫困受到各种条件与因素的制约

B.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资源支撑

C.信息和资源是造成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

D.解决相对贫困是扶贫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引出话题,即一些地区的人群由于缺乏信息和资源,出现了相对贫困的问题,紧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掌握信息和资源的多少对于贫困的影响,即一方面论述了掌握信息和资源较多的人,致富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论述了缺少信息和资源的人,会成为相对贫困人群,文段尾句针对如何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提出对策,也就是要通过多层次资源的支持和保障来解决,故文段强调的是应该通过多层次的资源支持来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对应B项。

A项,“受到······制约”为问题阐述,与文段强调的解决相对贫困的对策对应不当,非重点,排除。

C项,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而文段强调的是解决相对贫困的对策,非重点,排除。

D项,文段并未提及“扶贫”的内容与途径,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光明日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理解和概括。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对策的行文结构,对策部分为文段论述的重点,正确选项应与其相符。文段首先指出目前一些地区产生相对贫困的问题的原因;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了掌握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性;最后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给出对策,即“形成……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综合分析可知,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对策的行文结构,对策部分为文段论述重点。

A项,文段只提及产生相对贫困的原因在于缺乏信息和资源,“各种条件与因素”在文段中未提及,且该项强调的是问题,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

B项对应首句内容,属于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非对策,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

C项是对文段提出的对策的准确概括,当选。

D项,文段没有提及“相对贫困”与“扶贫”之间的关系,排除。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为背景铺垫,第二句通过正反论证的方式说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性,第三句为文段的主旨句,重点说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对策是重点,强调需要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作者意图。A项和B项强调相对贫困面临的问题,偏离重点。D项没有提到“资源支撑”。

因此,选择C选项。3.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某些法定情形出现时,暂时不采取在监狱或看守所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变通执行方法。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的;(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只有在符合第二种情形时,才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罪犯最有可能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是:

A.罪犯甲(女)被判处有期徒刑,丈夫死亡,父母患重病,尚有三个3-8岁的未成年子女无人照看

B.罪犯乙被判处有期徒刑,入监后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杀未果,危及生命

C.罪犯丙被判处有期徒刑,服刑期间突发疾病,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D.罪犯丙(女)被判处死刑,判决生效后发现其已怀孕三个月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只有符合第二种情形的,才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罪犯甲(女)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是她的丈夫死亡、父母患病、子女无人照顾等这些条件不满足“(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罪犯乙被判处有期徒刑,入监后对生活失去信心,虽然自杀未遂并危及生命,可能需要保外就医,但是根据关键词“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罪犯丙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服刑期间患病肢体瘫痪,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符合“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的情形,符合定义,当选;

D项:罪犯丙(女)被判处死刑,虽然她已怀孕,但是怀孕可以监外执行的前提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而不是死刑,因此不在暂予监外执行考虑的范畴,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定义涉及暂予监外执行所适用的多种不同情况,在解题时要严格按照这些情况对选项进行分析。暂予监外执行的定义要点:情况1,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除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自伤自残的罪犯;②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的;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情况2,对无期徒刑的罪犯:只适用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

A项,甲被判处有期徒刑,3~8岁的未成年子女不属于哺乳期的婴儿,不符合情况1中的情形②,排除。

B项,乙被判处有期徒刑,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不符合情况1中的情形①,排除。

C项,丙被判处有期徒刑,生活不能自理,符合情况1中的情形③,保留。

D项,丙被判处死刑,既不是有期徒刑、拘役,也不是无期徒刑,不符合任一情况,排除。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无期徒刑的罪犯;

②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③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的;

④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不致危害社会的;

⑤无期徒刑的罪犯,只有在符合第二种情形时,才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⑥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罪犯甲(女)被判处有期徒刑,但丈夫死亡,父母患病,孩子并非属于哺乳期,这些情况均不符合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不符合定义;

B项:罪犯乙被判处有期徒刑,自杀未果,依照关键信息“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故不符合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符合定义;

C项:丙判处有期徒刑,且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依照关键信息“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不致危害社会的”,符合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符合定义;

D项:丙(女)被判处的为死刑,不符合关键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4.以下三种食品安全标志所代表的产品标准对产品的要求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正确,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上的进一步提高,有机食品较绿色食品的标准更加的严格;A、C、D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5.拟剧理论指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表演。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人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接近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能印证拟剧理论的是:

A.小丽来找小明探讨功课,小明没有立刻开门,而是先把臭袜子藏到床下

B.在“国王的新装”故事里,新装展示游行时臣民交口称赞新装华贵美丽

C.小魏生活拮据但工作努力,老板不动声色地开豪车替其去机场接其父母

D.小菲通过盗图和拼接,天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吃美食、健身、游玩的照片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人与人的相互行为某种程度上是种表演”、“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想要呈现的角色”、“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表演结束后,恢复本来的自我”。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明没有立刻开门,而是先把臭袜子藏到床下,说明他不想被小丽看到自己邋遢的一面,符合“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想要呈现的角色”、“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符合定义,排除;

B项:在“国王的新装”故事里,国王实际没有穿衣服,但是臣民交口称赞新装华贵美丽,符合“人与人的相互行为某种程度上是种表演”,符合定义,排除;

C项:小魏生活拮据工作努力,但是开豪车接父母的人是老板不是小魏,没有体现二者的行为是表演出来的,不符合“人与人的相互行为某种程度上是种表演”,不符合定义,当选;

D项:小菲天天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是通过盗图和拼接,说明朋友圈呈现的并非她的真实生活,符合“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想要呈现的角色”、“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

②表演回到后台后,他的真实面容才展现出来,演员才又恢复本来的自我。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小明打开门前先把臭袜子藏到桌下,符合“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小明想要给他人留下干净的印象,但实际并不是如此,符合定义;

B项:新装展示游行时臣民称赞新装华贵美丽,符合“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国王和民众都不想承认自己是愚蠢的而看不到衣服,符合定义;

C项:小魏生活拮据,老板开车替小魏接其父母,小魏和老板的角色始终没变,不符合“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不符合定义;

D项:小菲通过盗图和拼接,在微信朋友圈发吃美食、健身、游玩的照片,符合“每个人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小菲想要展现其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并非是自己真实的生活,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不能印证拟剧理论的一项。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人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接近想要呈现给他人的角色,而非真实形象”,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这一关键点分析选项。拟剧理论定义的关键信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人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接近想要呈现给他人的角色,而非真实形象。

A项,在与小丽探讨功课的场景中,小明尽量给小丽呈现出干净、整洁的形象,而这与其平时有些邋遢的形象不符,符合定义。

B项,在国王新装展示游行的场景中,臣民和国王均假装国王穿着衣服,臣民与国王均想展示出聪慧的形象,不想承认自己蠢笨而看不到衣服,而实际上臣民和国王均没有看到衣服,符合定义。

C项,小魏生活拮据但工作努力,老板不动声色地开豪车替其去机场接其父母,并未体现小魏和小魏的老板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接近想要呈现给他人的角色,不符合定义。

D项,小菲在朋友圈中发吃美食、健身、游玩的照片,她想呈现的是热爱美食、健身、游玩的形象,而这些照片是通过盗图和拼接得到的,说明小菲的真实形象并非如此,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6.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作前提构成的推理。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的存在(称为前件)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称为后件)的条件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二难推理是通过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从而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前件存在或不存在的一种推理形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二难推理的是:

A.如果刺激老虎,它是要吃人的;如果不刺激它,它也是要吃人的;或是刺激它,或是不刺激它,所以老虎总是要吃人的

B.如果张三是杀人犯,那么他有作案时间;如果张三是杀人犯,那么他有作案动机;张三或者没有作案时间,或者没有作案动机,所以他不是杀人犯

C.如果今天下午下大雨,那么操场就要积水;如果操场积水,那么球赛就要延期;所以,如果今天球赛不延期,那么今天下午没有下大雨

D.如果打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那么要受到法律处罚;如果打人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也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打人的行为或是触犯了法律,或者没有触犯法律,所以或是要受到法律处罚,或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关键词查找。

本题关键词为:(1)两个假言判断;(2)一个选言判断;(3)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B、D三项都是两个“如果”(假言判断)加一个“或者”(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的,符合定义;C项是通过两个“如果”(假言判断)来得到另一个假言判断,不符合定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多定义,考查“二难推理”,其关键信息如下:

①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

②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通过两个假言判断(如果……)和一个选言判断(……或者……),得出结果不管刺激不刺激老虎,它都要吃人(所以……),体现出“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符合定义;

B项:通过两个假言判断(如果……),得出结果(所以……),且结果也是假言判断(如果……),未体现有“选言判断”,不符合定义;

C项:通过两个假言判断(如果……)和一个选言判断(……或者……),得出结果或者要受到法律处罚,或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所以……),体现出“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符合定义;

D项:通过两个假言判断(如果……)和一个选言判断(……或者……),得出结果他不是杀人犯(所以……),体现出“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假言判断”,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二难推理的一项。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涉及二难推理的构成和推理形式,需结合逻辑判断中的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题。二难推理的定义要点: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为前提。

A项,前提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构成,通过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属于二难推理。

B项,前提只有两个假言判断,没有选言判断,不符合定义。

C项,前提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构成,通过运用选言判断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属于二难推理。

D项,前提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构成,通过运用选言判断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属于二难推理。

故本题选B。7.有些作家,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

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

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捧读知悉

B.拜读熟悉

C.研读获悉

D.品读洞悉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第二空,搭配“社会人生”,D项“洞悉”即以敏锐的洞察力辨别,用在此处搭配恰当,且与“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形成对应,保留。A项“知悉”即知道、了解,通常搭配为“知悉情况”、“知悉流程”;B项“熟悉”即了解得清楚,通常搭配为“熟悉工作”、“熟悉业务”;C项“获悉”即得到消息,通常用法为“从······获悉”,均与“社会人生”搭配不当,且体现不出了解的深入之意,排除。

第一空代入验证,“品读”填入文段搭配恰当,符合语境,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语境信息“真正”“社会人生”可知,所填词应该表达深层次领悟的意思。A项“知悉”指知道、了解,往往指比较表面的认知,程度较轻,排除A项。B项“熟悉”侧重于知道得清楚,与“社会人生”这样的深层概念不搭配,排除B项。C项“获悉”指得到消息,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D项“洞悉”指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程度较深,符合文意。答案锁定D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根据文段中“生活与人性之深”“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家的文笔犀利,作品发人深思,需要人们仔细阅读。“品读”指仔细阅读,品味,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二空,由“唯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________社会人生的作品来”可知,所填词语应与“社会人生”搭配,且词义程度较重,由此锁定D。第三步,验证第一空。先看第二空,所填词语应搭配“社会人生”。“熟悉”指知道得清楚,多与具体事物搭配。“获悉”指得到消息;知道某事。二者与“社会人生”搭配不当,排除B、C。“知悉”指知道,多用于形容了解某种情况,程度较轻。“洞悉”指很清楚地知道,语义程度较重。“知悉”体现不出“唯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暗含的深层次理解的意思,排除A。

验证第一空,“品读”指仔细阅读、品味,填入符合人们阅读品味作品的语境。

故本题选D。8.中国传统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当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才得以诞生。清人方世举《兰丛诗话》评说杜律云:“唐之创律诗也,五言犹承齐、梁格诗而整饬其音调。七言则沈、宋新裁。其体最时,其格最下,然却最难,尺幅窄而束缚紧也。能不受其画地湿薪者,惟有老杜,法度整严而又宽舒,音容郁丽而又大雅,律之全体大用,金科玉律也。”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他不仅“吟”出了人间最好的律诗,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一把量尺,帮助我们从良莠不齐的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传承文学的吟诵。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

B.如何从良莠不齐的诗歌中选出最好的诗

C.文学吟诵的发展和近体律诗有紧密关系

D.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阐述文学吟诵伴随着近体律诗而成熟,指出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的文学吟诵才诞生,接着用方世举的话强调杜甫的律诗是“金科玉律”,尾句点明杜甫不仅吟出了最好的律诗,还为我们提供了量尺,再次强调杜甫是最好的律诗作者。文段用“最好的”“金科玉律”“公认的”等语气加重的词语多次强调,文段的核心主体应为杜甫,D项当选。

A项文学吟诵的概念文段中并未进行讨论,排除;B项“如何从良莠不齐的诗歌中选出最好的诗”是用来衬托杜甫的伟大之处的,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文学吟诵发展和近体律诗有紧密关系”出现在文段开篇,重在通过二者的关系引出杜甫在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故重点依然在杜甫而非文学吟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文学吟诵与诗人杜甫》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文段为总分结构,提出观点—具体论证,选择与观点句表意一致的一项。文段为总分结构,前两句提出观点——文学吟诵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才得以诞生。然后通过引用《兰丛诗话》对杜诗的评说,说明杜甫是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他不仅“吟”出了最好的律诗,而且促进了文学吟诵的发展。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文学吟诵与近体律诗发展的关系。C项是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为背景铺垫,指出文学吟诵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接着提出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的文学吟诵才诞生。然后援引方世举的话说明杜甫的律诗是最好的,最后论述杜甫不仅是最好的律诗作者,而且对于文学吟诵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文段是“分—总”结构,主要是说杜甫是最好的律诗作者以及他的作品对文学吟诵的重要影响。文段主体词是“杜甫”。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9.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

着我们的业余时间。工作与家的关系,不是非得舍弃哪一方才能成全另一方,而是可以兼顾的,我们不能

,忽略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而在未来老去时空留悔恨和遗憾。

A.占据三心二意

B.消磨本末倒置

C.侵占半途而废

D.蚕食舍本逐末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意,横线处所填词语应表达工作会侵占部分业余时间之意,对应选项,A项“占据”指取得并保持,C项“侵占”指获取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D项“蚕食”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的侵蚀,均有“占有”“侵占”的意思,均符合文段语境,保留;B项“消磨”指使(意志、精力)逐渐消耗、磨灭,无法表达侵占的意思,排除。

第二空,应与“忽略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相对应,对应选项,A项“三心二意”指不用心,不专一,C项“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均无法表达忽视最珍贵东西的语义,排除;D项“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符合文段语境,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亲情无价,舍本逐末的人生不值得过》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含义。第二步,分析选项。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均可,不好辨析,可以选择从第二空入手,通过辨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回头看第一空,比较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代入文段验证。第二空,由“不是非得舍弃哪一方才能成全另一方”“忽略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工作舍弃对家人的关爱。“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半途而废”指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据词义排除A、C。

第一空,“消磨”指打发,多用于表示虚度时间;“蚕食”比喻逐步侵占。对应“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处表达的是业余时间被工作侵占,“蚕食”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忽略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而在未来老去时空留悔恨和遗憾”可知,作者是在强调“家庭”比“工作”更重要。A项“三心二意”指不用心,不专一;C项“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善始善终。二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和C项。

第二步,分析第一空。该空搭配“时间”,且根据“非得舍弃哪一方才能成全另一方”可知,填入的词语应有占用、占据的意思。B项“消磨”与时间搭配常指消遣,打发时光,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D项“蚕食”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文中说的是工作占用了我们的业余时间,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10.类别化是指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这种感知和判断不仅基于现实社会中社会体制的不同分类标准,也基于自身与他人的社会比较过程。类别化分为社会类别化和自我类别化。社会类别化是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把他人分为不同群体类别的主观心理过程。自我类别化指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的过程是通过类别化而得以实现的,是通过“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自我类别化的是:

A.只要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自然提高了,因此,重要的是首先做好自己

B.小明打算应聘公司某职位,但他的父母却认为他更适合做公务员

C.同学们都说小倩长得像明星,做主播肯定有前途

D.王医生常常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自豪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类别化:“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基于现实”、“也基于自身与他人的社会比较”;

社会类别化:“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把他人分为不同群体类别”;

自我类别化:“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强调做好自己的重要性,并不涉及“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不符合题干中任何一个定义,排除;

B项:父母认为小明适合做公务员,符合“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把他人分为不同群体类别”,符合“社会类别化”定义,不符合“自我类别化”定义,排除;

C项:同学们觉得小倩长得像明星,做主播有前途,符合“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把他人分为不同群体类别”,符合“社会类别化”定义,不符合“自我类别化”定义,排除;

D项:王医生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自豪,符合“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符合“自我类别化”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类别化、社会类别化、自我类别化三个定义,但只考查自我类别化,而自我类别化属于类别化,可重点关注这两个定义的内容。分析“类别化”的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分析自我类别化定义,发现其涉及定义的方式(个体到群体的过程通过类别化实现)、本质(通过“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等要点,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这些要点分析选项。类别化定义的关键信息: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自我类别化的定义要点:①个体到群体的过程通过类别化实现;②通过“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

A项,个人的素质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自然提高,不涉及类别化的过程,不符合要点①。

B项,小明打算应聘某公司的职位,而父母认为他更适合做公务员,并未体现小明及其父母对小明所处位置判断是基于什么标准,不符合要点②。

C项,小倩长得像明星而被同学们认为做主播更有前途,属于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被分为不同的群体,属于社会类别化,不符合要点②。

D项,王医生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自豪,是因为医生的身份自豪,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体现了“去个性化”,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多定义,考查“自我类别化”,其关键信息为:

(1)类别化: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

(2)自我类别化:①指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的过程;②这个过程通过类别化得以实现;③通过“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提高了,没有体现“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不符合定义;

B项:父母认为小明适合做公务员,是父母对小明的判断,不符合“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不符合定义;

C项:同学们认为小倩适合做主播,是同学们对小倩的判断,

不符合“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不符合定义;

D项:王医生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自豪,体现了“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而且体现了“对医生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D选项。11.①实际上,根据闪电发生时的电量密度、空气密度以及电压变化等,可以估算闪电(包括非发光区域在内的闪电)约粗1至40米。

②最长闪电甚至可以长达数百千米,这么长,这么细,怪不得我们常说“瘦成一道闪电”呢。

③但是通过观测闪电的发光部分,可以判断其直径约为3至23厘米。

④闪电发生时,常常呈现出明亮的闪电通路。

⑤从闪电灼烧形成的地面坑洼直径来看,闪电的能量集中区域不足5厘米,但闪电的长度变化较大,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④①③⑤②

B.①④③②⑤

C.⑤③①④②

D.②⑤③①④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首先对比选项,判断首句。①句通过“实际上”强调“可以估算闪电(包括非发光区域在内的闪电)约粗1至40米”,为关联词的后半部分,不适合作为首句,排除B项。②句介绍最长的闪电的特征,根据“甚至”可知,为递进关系的后半部分,之前有关于闪电长度的内容,不适合作为首句,排除D项;又根据⑤句介绍闪电发生后,根据灼烧地面坑洼直径判断闪电能量集中区域的范围,而④句介绍“闪电发生”时的情景,按照时间顺序④句应在⑤句前,排除C项。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雷电知多少?》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行文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本题从首句入手较难判断,观察题干所给句子,②中出现“甚至”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可据此分析其上一句内容,锁定答案A。观察题干所给句子,发现②中出现“甚至”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可据此分析②与其前一句构成递进关系。②提到最长的闪电可达数百千米,只有⑤中提到“闪电的长度……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故⑤②应前后紧密相连,排除B、C、D。

验证A项,④提出闪电发生时,常呈现为闪电通路,①③介绍闪电的粗细,⑤②介绍闪电的长度,逻辑无误。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①句“实际上”属于补充说明的表述,不适合做首句,排除B项。④论述的是“闪电发生”的情况,⑤句论述的是“闪电的长度”。因此,从④⑤这三句话的论述内容来看,皆可做首句。②句中“甚至”属于递进关联词的后半段,不适合做首句,排除D项。

第二步,对比A项和C项。②⑤均在论述“闪电的长度”,可做捆绑,而②句是递进之后的内容,可确定⑤在②之前。排除C项。

因此,选择A选项。12.从下列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和其他三个具有不同规律的图形: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每幅图形都是由一个正六边形、小黑点和两条曲线构成,元素组成相同,考虑位置规律。观察发现,A、B、C三项均可以旋转后得到,而D项是翻转后得到。

故正确答案为D。13.2014-2021年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进出口总量同比增长的年份有几个?

A.4

B.5

C.6

D.7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2014-2021年间······同比增长的年份有几个”,可判定本题为增长量计算问题。定位统计图可得,2014-2021年我国各年农作物种子贸易的进口量与出口量。则2014-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进出口总量分别为:

2014年,6.29+2.86=9.15万吨;

2015年,6.85+2.7=9.55万吨;

2016年,4.99+3.46=8.45万吨;

2017年,7.45+2.33=9.78万吨;

2018年,7.27+2.86=10.13万吨;

2019年,6.6+2.56=9.16万吨;

2020年,7.27+2.28=9.55万吨;

2021年,6.6+2.47=9.07万吨。

根据公式: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若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进出口总量实现同比增长,则需增长量>0,即现期量-基期量>0,故直接找出现期量大于基期量的年份即可。由此可知,2014-2021年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进出口总量大于上年的有:2015年(9.55万吨)>2014年(9.15万吨);2017年(9.78万吨)>2016年(8.45万吨);2018年(10.13万吨)>2017年(9.78万吨);2020年(9.55万吨)>2019年(9.16万吨),共4个年份。

故正确答案为A。14.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在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时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A.人应该有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

B.充满爱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C.提升人格境界需要持之以恒

D.人应该对美好事物充满感情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文段首句提出观点,即“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随后以“我”自身的感受和经历为例,紧紧围绕“感动”这一主题词展开,论证“充满感情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美好的感受”这一观点。分析选项可知,D项为主旨的同义表述。A项“不断完善自我”无中生有,排除。C项“需要持之以恒”文段未提及,文段侧重强调感情会使人更好,排除。B项重点在于“充满爱”,与文段中的“感动”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到“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然后通过“故我想”引出文段的重点,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感动”带来的意义。文段的重点句为“故我想”后面的句子,主要讲的是“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再结合“感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可知,我们应该深爱美好的事物,应该去感动。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15.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在当代中国对于开拓公共性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传统差序格局的私人关系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因而其依然是当代中国个人道德尤其是官德建设的重要要求。但是,依据费孝通的观点,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儒家道德体系,是差序格局中的私人道德,并没有超越亲疏厚薄的差序特性,缺乏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而要突破传统差序格局私人关系文化对于公共性开拓的束缚,最重要的还在于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

A.以传统的差序格局为形成基础

B.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C.没有超越亲疏厚薄的差序特性

D.对于开拓公共性存在局限性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引出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的重要性,随后通过“这是因为”进行解释说明。接着通过转折词“但是”引出了“克己”存在的不足,即“缺乏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尾句利用程度词“最重要的”进一步凸显“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的重要性,故文段重点强调了“克己”在公共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应D项。

A项,“传统差序格局”对应转折之前的表述,非重点,排除;B项,“当前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差序特性”非重点,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是“公共性”,偏离中心,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法治的基本价值在于开拓公共性》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转折结构,“但是”之后为论述的重点。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肯定了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在当代中国对于开拓公共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后以“但是”转折,强调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儒家道德体系是私人道德,缺乏公共道德要素,对于公共性开拓存在束缚。D项强调开拓公共性存在局限性,与文意相符。

A、B两项是“但是”之前论述的内容,非文段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是“局限性”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句讲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在当代中国对开拓公共性有重要的价值;第二句用“但是”指出这种道德体系的局限之处,并指出还需要在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上做出努力。文段属于“分—总”结构,文段的重点为第二句,传统差序格局对公共性开拓有局限,要积极开拓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A项位于转折之前,非重点,只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本身的介绍。B项说法错误,文段是说“在当代中国对开拓公共性有重要的价值”,非当前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C项是第二句中一个小分句的内容,非文段重点。

因此,选择D选项。16.潮汐能:生物质能:可再生

A.小米:核桃:可助眠

B.手套:围巾:可防寒

C.洗手液:消毒液:可除菌

D.易拉罐:塑料瓶:可回收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潮汐能和生物质能是两种可再生能源,二者为并列关系,同时二者均有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均与可再生构成属性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小米和核桃是两种食物,二者为并列关系,同时二者均可助眠,因此均与可助眠构成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手套和围巾是两种饰品,二者为并列关系,同时二者均可防寒,因此均与可防寒构成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洗手液和消毒液是两种清洁用品,二者为并列关系,同时二者均可除菌,因此均与可除菌构成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易拉罐和塑料瓶是两种可回收容器,二者为并列关系,同时二者均有可回收的特点,因此均与可回收构成属性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17.下列关于激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激光”一词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的简称

B.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泵浦源和谐振腔

C.激光按不同的波长可以分为红外激光、可见激光和紫外激光

D.激光由于能量高、方向性好,目前广泛应用于测量、加工和军事等领域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A项正确,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B项正确,产生激光需要增益介质、泵浦器和谐振腔三个条件。增益介质是工作物质,比如二氧化碳、蓝宝石等,都可以作为增益介质。泵浦器是用于激发增益介质中的粒子,使得高能粒子增加,这种激发方式被形象地称为泵浦。被激发的强度往往很弱,达不到实用强度,因此使用谐振腔进行放大。通过以上三个条件,才能获得激光。因此,泵浦器和谐振腔是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

C项错误,激光按不同的波长可分为:红外激光、可见激光、紫外激光、X射线激光和多波段可调谐激光。

D项正确,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的新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和相干性好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势头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测量、通信、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激光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对激光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推断法和排除法作答。“受激辐射放大光”从字面意思上看可简称激光,推断A项正确。根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验钞机和遥控器的运用,推断C项正确。根据生活常识,激光经常用在军事、测量等领域,推断D项正确。最后通过排除法推断答案为B。A项说法正确。激光,即“受激辐射放大的光”的简称,最初的中文名叫作“镭射”“莱塞”。

B项说法错误。产生激光有三个必要条件,即泵浦源、增益介质和谐振腔。其中泵浦源为激光器的光源,增益介质指可将光放大的工作物质,谐振腔为泵浦源和增益介质之间的回路。在工作状态下,增益介质通过吸收泵浦源提供的能量,经谐振腔振荡选模输出激光。

C项说法正确。激光是指物质受激辐射而产生的光,属于电磁波。按照波长的不同,激光可分为红外激光、可见激光和紫外激光。

D项说法正确。与普通光源相比,激光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手段,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好、能量高等优点,能够广泛应用在测量、材料加工、军事、科研、医疗等领域。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激光是电磁波,以波长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可见激光、红外激光、紫外激光、X光等。C项说法不完整。

因此,选择C选项。18.2013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率为:

A.17.2%

B.17.4%

C.7%

D.12.1%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从第一段文字材料可得,“2013年1—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比1—2月回落5.1个百分点”,则1—2月同比增长率为12.1%+5.1%=17.2%。

故正确答案为A。19.在人类寻求安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法律始终只是一种实现路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依靠法律有效调整,也并不是所有的立法都能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轻视立法固然不可取,但把眼界过于集中在立法的书面活动上,动辄呼吁加强规则制定,也未必是一种追求法治的理性态度。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批判的是什么观点或态度:

A.重立法而轻执法

B.重法治而轻道德

C.社会问题应当通过立法解决

D.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前提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文段提到“法律始终只是······,并不是······,也并不是······”说明立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根据后文“动辄呼吁加强规则制定,也未必是······”可见作者反对的是凡事都诉诸立法解决问题。

A项,文段并没有提到执法情况,“轻执法”属无中生有,排除;B项,文段并没有提到道德情况,“轻道德”属无中生有,排除;C项,即作者所批判的凡事都诉诸立法解决,与题干论述一致,当选;D项,文段并非侧重法律体系是否完善健全,偏离文段主旨,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通过“不是所有立法都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眼界过于集中在立法的上,不是理性态度”可知,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问题都用立法解决”。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作者的观点。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作者的观点,由题干已知,作者是对某种观点持“批判”态度,在阅读文段过程中,注意查找符合此态度的内容。文段主要说明法律只是人类寻求安定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实现路径,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通过立法来解决。故作者意在批判的是“动辄呼吁加强规则制定”的态度,即一遇到社会问题就认为应通过立法来解决的错误观点,C项表意与此相符,当选。

A项“执法”文段未提及。文段也未比较法治与道德的关系,B项说法有误。D项文段未提及。

故本题选C。20.下列诗句描述的情境,发生在冬季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A项错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宋朝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B项错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的是秋天;C项错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描写的是春夏之交;D项正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季,是唐代岑参的咏雪送人之作。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诗词曲赋。

第二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飞雪的壮丽景色,胡地的八九月份就入冬了,相比其他选项而言,这一选项更合适。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用关键词法解题。题干关键词为“冬季”。A项,“霜满天”“江枫”可知描写的秋天;B项,“小荷”可知描写的是初夏的荷塘;D项,“燕归来”“花落去”可知描写的是春夏之交的景色。A、B、D三项都不是描写的冬季,排除。C项当选。A项错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A项描写的是秋霜,是秋季时的景色。

B项错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B项描写的是初夏时的风光。

C项正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飞雪,属于冬季时的景色。

D项错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于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描写的是暮春时候的景色。

故本题选C。2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不同,属性无明显规律,考虑数量规律。观察题干图形发现,点、线、面、素均无明显规律。再次观察,发现图1、图2出现矩形和正方形,图3圆中的直线都是垂直相交的,考虑数直角数量。题干图形中直角数分别是8、7、6、5、4,依次递减,故?处应选择有3个直角的图形。选项直角数分别为A项4个、B项1个、C项3个、D项9个,只有C项符合题干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C。22.某科学家在一个宇宙科学网站上刊载了一项成果,该成果宣称找到了地球生命来自彗星的“证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声称在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里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从而为彗星胚种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科学家的观点?

A.发表该成果的网站缺乏可信性,所载论文良莠不齐,有些曾沦为笑柄

B.该科学家是彗星胚种论的狂热支持者,曾宣称SARS和流感来自彗星

C.该成果配图中被标示成“丝状硅藻”的东西实际上只是硅藻细胞断片

D.该成果根本无法证明该石头是碳质球粒陨石,甚至难以确定其是陨石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论据: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里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从而为彗星胚种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本题的论据说的是陨石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同时该研究还推断该陨石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即说明该陨石(彗星的一部分)与生命有关系,而论点说的是地球生命来自彗星,所以,二者讨论话题一致,削弱可以考虑削弱论点,也可以考虑削弱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成果的网站缺乏可信性,所载论文良莠不齐,代表不了这次实验成果的可靠性,属于无关项,排除;

B项:只是说该科学家是彗星胚种论的狂热支持者,支持者说的话无法辨别真假,同时即便SARS和流感来自彗星,也无法判断生命是否来源于彗星,不明确选项,排除;

C项:选项是说配图中的东西本质是硅藻细胞断片,一定程度上质疑了题干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可能削弱论据,保留;

D项:该成果根本无法证明该石头是陨石,直接质疑了论据的研究成果,直接削弱论据,保留。

对比C、D两项:C项为可能削弱论据,D项为直接削弱论据,D项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反驳”,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论据:在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网站的可信度与所载论文的质量和该科学家的观点无关,即使网站不可信,有的论文沦为笑柄,也不代表该科学家的观点就是错误的,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科学家对彗星胚种论的狂热支持以及曾经宣称的其他观点,与通过微观硅藻化石得出地球生命来自彗星的论题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不明确项。成果配图错误不能说明微观硅藻化石是否成立,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否定前提。无法证明该石头是碳质球粒陨石,甚至难以确定其是陨石,说明该石头可能不是来自彗星,则无法根据这块石头推出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具有削弱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的一项,解答本题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科学家的观点。科学家的观点为“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其余内容为论据。要削弱结论,可以说明该陨石并不能证明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题干论据:某科学家在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里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在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科学家的观点: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A项,指出该科学家曾宣称SARS和流感来自彗星,与题干论证无关,不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

B项,指出发表该成果的网站缺乏可信性,并不能说明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定是不真实的,不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

C项,指出该研究成果难以确定该石头是陨石,说明该石头很可能不是来自彗星,切断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反驳科学家的观点。

D项,指出该成果配图中被标示成“丝状硅藻”的东西实际上只是硅藻细胞断片,只能说明成果配图的某些标示有错误,但这不代表科学家的观点有误,不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

故本题选C。23.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先秦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六类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配比:“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根据出土的先秦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检测报告,当时所铸造的青铜器的实际合金配比,要比文献记载更丰富,涉及的材料和技术知识,已与现代冶金学理论知识颇为接近。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配比

B.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成就

C.《考工记》中合金配比技术的价值

D.青铜器检查报告与文献记载的差异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文段首句指出“中国古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引出话题,接着通过先秦文献《考工记》具体介绍先秦时期的合金配比,结论指出先秦实际的合金配比要比文献更丰富,与现代冶金知识接近,所以文段突出强调了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先进,对应B项。

A项“合金成分配比”属于具体的解释说明,非重点,排除;C项“合金配比技术的价值”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排除;D项“差异”是为了说明先秦实际取得的成就大,本身不是重点,而且反推文段应该是并列文段,与原文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快速阅读文段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引出话题—引文论证—得出结论,结论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首句指出中国古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接着以先秦文献《考工记》的记述,说明先秦合金技术的发展。最后用出土的先秦各类青铜器的检测报告总结指出,先秦时期的合金技术知识已与现代冶金学理论知识很接近。也就是说先秦时期合金技术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B项与此一致,当选。

A、C两项的“合金成分配比”属于文段举例论述的合金技术知识的一个方面,D项检测报告与文献记载的差异非文段重点。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指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已较为完整。而后通过先秦文献《考工记》对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配比进行详细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出土的先秦青铜器实际合金配比要比文献记载的更丰富,涉及到的材料和技术知识已很先进,与首句相呼应。

第二步,文段为“总-分-总”结构,文段的重点需要结合首尾句,即强调中国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中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完整而先进。

第三步,对比选项,B项“技术的成就”是对文段重点“技术知识完整而先进”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24.下列有关条约或协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马关条约》是中国被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C.《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雅尔塔协议》的签署有损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有关常识。

A项错误,《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之间经过平等协商,签定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B项错误,中国被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而非中日《马关条约》,《瑷珲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C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D项正确,《雅尔塔协议》虽然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日法西斯的步伐,但是参会的三大国苏、美、英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等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的权益,如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后结束三个月内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的特权,这种做法显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本题用初中知识解题。A项排除。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而非《尼布楚条约》;B项排除。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而非《马关条约》;C项排除。《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A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项错误。中俄签订的《瑷珲条约》是中国近代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

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项正确。《雅尔塔协议》,是参会的三大国苏、美、英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等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的权益,如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后结束三个月内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的特权,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条约。

第二步,《雅尔塔协定》中文名为《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签订于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秘密首脑会议,是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会议决定“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向日本宣战。其报酬是苏联获得库页岛、千岛群岛以及其对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的控制”。该协议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强行把中国(国民政府,1927-1949)的国土分割开来,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所以《雅尔塔协议》的签署有损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

因此,选择D选项。25.舌尖效应是指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人们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在情绪紧张时尤其明显。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舌尖效应的是:

A.退休不久的老孙在街上看到过去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同事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但老孙就是想不起同事的名字

B.小王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他沉着冷静,对答如流,但当招聘人员最后问他所期望的工资待遇时,他却难以启齿

C.江先生平时聊天总能侃侃而谈,在一次相亲中他遇到一位心仪的女性,他一紧张反而变得笨嘴拙舌,不知如何与对方攀谈

D.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小张遇到一道难题,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心里很着急,但就是不知如何回答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在情绪紧张时尤为明显”。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刚退休不久的老孙遇到同一办公室的同事,符合“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老孙就是想不起同事的名字”符合“一时想不起来”、“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符合定义,当选;

B项:对所期望的工资待遇难以启齿的原因不是因为一时想不起来,而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江先生相亲时遇到心仪的女性,相亲对象不属于很熟悉的事物,不符合“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数学考试是答卷,不符合“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发现舌尖效应的关键在于对平常很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这一关键点。舌尖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

A项,想不起过去熟悉的同事的名字,符合定义。

B项,难以启齿并不是一时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C项,因为紧张而不知如何攀谈,并不是对平时很熟悉的事物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D项,遇到难题不会做并不是熟悉但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

②一时想不起来,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属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但老孙想不起同事的名字,属于“一时想不起来”,符合定义;

B项:小王应聘的广告公司对于小王来说不属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对工资待遇难以启齿,是因为难以回答,而不是对平时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C项:相亲的女士对于江先生来说不属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江先生面对相亲的女性不知如何攀谈,是因为该女士是其心仪对象,江先生特别紧张所致,并不是对平时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D项:小张面对难题不知如何作答,是题目难度太大,小张能力不足所致,并不是对平时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而且做不出试卷上的题目,也不是“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A选项。26.有关发展的早期文献几乎都认定,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普及社会医疗保险方面无所作为的理由。时至今日,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占人口大多数的非正规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般都被排斥在保险计划之外。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最穷的国家,也能通过对本国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提供公共支持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社会保障形式来。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B.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

C.弱势群体应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重点

D.贫穷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保障无所作为的理由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前面的内容都是在描述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很不力。最后一句话“然而”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即为文段主旨句。

A项:对应转折之前的内容,并非语意重点,排除。

B项:对应转折之前的内容,仅仅描述存在的这种现象,排除。

C项:“弱势群体应是重点”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贫穷不是理由,即是对文段最后一句的同义转换,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援引了有关发展的早期文献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成了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障上无所作为的理由,然后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最后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引出文段重点。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句为“即使最穷的国家也能创造出社会保障形式”,也就是说,穷不是在社会保障上无所作为的理由。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提出观点—指出问题—得出结论的结构,考生需要对文段的结论句加以引申。文段首句先提出一个论断,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接着指出这一论断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普及社会医疗保险方面无所作为的理由。最后进一步强调,事实证明,最穷的国家也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社会保障形式。因此文段想要说的是贫穷不是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保障无所作为的理由。B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

A、C两项为转折之前的内容。D项的结论从文段无法推出。27.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或个人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购买证券等方式,把资金提供给一些单位使用,获取资金的这些单位就实现了间接融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间接融资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