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群体心理_第1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2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3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4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了解班集体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功能及进行教育管理的办法;.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和和名词;.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改善和加强学校人际关系的办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几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三、教学时数本章教学需4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第一节群体的心理概述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二、班级与班集体第二节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一、非正式群体概念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五、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以学生讨论为主)第三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本章以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从众与服从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四、竞争与合作第四节学校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与意义(以学生讨论为主)三、师生关系(以学生自学为主)四、同学关系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一)群体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二)群体的特征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一定的组织机构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三)群体的分类群体的类型很多,各种各样。每一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存在方式等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这两种。.大群体和小群体这是根据群体的规模来划分的,大小是相对的,心理学上以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作为划分大小群体的标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这是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nempoBCKU玩A.B)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对群体的一种独特分类。(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二、班级与班集体(一)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二)班集体及其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班集体的目标特征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班集体的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班集体的行动特征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四)班集体的类型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单聚合型.初具雏形型.理想成熟型(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建设和管理班集体,是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方面。关于教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教师在班集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第二节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一、非正式群体概念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都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因此都具有群体的特征,但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二)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五)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一)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二)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三)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四)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四)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四)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五)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六)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第三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所谓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二)社会惰化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二、从众与服从(一)从众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消极意义的东西,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二)服从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如学生对学校纪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服从与从众既相似又有区别,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服从是没有选择的对命令、观念和权威的服从。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是为了消除群体压力,求得心理的平衡。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一)群体极化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假设指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倾向。而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也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这称为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称为谨慎偏移,群体的观点、意见和决策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二)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结果便导致人们可能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四、竞争与合作(一)竞争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从广泛意义上说,竞争包括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狭义的竞争,是指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二)合作所谓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同竞争一样,合作也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必须具备这样三种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三是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奖励.信息沟通.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四)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不仅是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它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合作与竞争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伴相随的。竞争中常常包含着合作,合作中也常常包含着竞争。第四节学校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实际上,人际关系的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可以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三)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包容的需求具有这种需求的人希望与别人交往,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控制的需求具有这种需求的人,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情感的需求具有这种需求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同情、热爱、热情、亲密、友善等。(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仪表因素个人的仪表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仪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研究也表明,随着交往时间的增长,双方了解的程度加深,仪表因素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小,人际交往的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进入人们内在的品质。.空间距离因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邻近性是相互吸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交往频率因素人们接触的次数称为交往频率。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尤其对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交往频率在形成人际关系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似性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互相吸引,产生亲密感,减少疏远感。相似性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研究表明,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互补性因素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就是互补性吸引。.能力因素一个人在能力才干方面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感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交往,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而不喜欢愚蠢无能的人。.个性品质因素在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因素中,个性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人际交往的初期,一个人的外表美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但随着交往的加深,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而个性品质的影响则逐渐增大。二、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与意义(一)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学生进行的,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受制于教育的目标以及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实践。因此,学校人际关系的评价和调节,是以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为首要原则的。离开教育目标的实现来谈学校人际关系,就是偏离了学校教育的主题。.纯洁性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社会文明的炼狱。在学校里维系师生员工人际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情感等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物质利益和其他。因此,长期以来,纯洁性是学校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这种单纯和圣洁,才使之本身成为一个重要的隐性教育因素,使学校的人际关系既具有了教育的特点,又具有了教育的功能;对师生员工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成长,起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丰富性在学校组织中,所有成员之间都能进行直接的、频繁的、丰富多彩的交往,形成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教育活动是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特别是传统教育。在学校里,几乎全部教育活动,如思想教育工作,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等,大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信息沟通。所以,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加丰富多彩。其二,学校组织管理层次少,成员之间的时空隔离性小,交往极为方便易行。这就在客观上为人际关系的丰富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三,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所以,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学校成员的特点。(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校每个成员,所属群体和整个组织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管理活动、教育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特别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有较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职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巩固和发展三、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意义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内容。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不善于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往往因为这位教师的原因而不愿意学他所授的那门学科。(二)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对待教师的态度,对师生关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无疑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的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三)师生关系形成的阶段.接触阶段这是教师与学生开始直接交往,由不相识到相识的阶段。.接近阶段这是双方经过一定的交往、接触之后,陌生感逐步消除,心理距离开始缩短,感情交流代替礼节性应酬的阶段,这时双方都形成了关于对方的大致印象,并作出了较好的评价,因此有加强交往,尽快使关系密切起来的意向。.亲密阶段这是接近阶段深入发展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双方从浅层的信息交流发展为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四)师生关系的类型.紧张型师生关系.冷漠型师生关系.庸俗型师生关系.亲密型师生关系四、同学关系(一)同学关系的含义。同学之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它既要受成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包括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又具有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在学校情境中,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同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背景之一。(二)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同学关系、同伴关系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像与父母、老师等成人的关系那样是一种依赖和服从的关系。所以,青少年期的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