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真题回放真题回放一、(2019·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14分)【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一、(2019·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答案】(1)盛饭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着(4)指香气【答案】(1)盛饭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第一题中的“箪”本义为“古代盛饭的圆竹器”等意思,直接作答本题即可。第二题中的“堪”本义为“能,可以,足以”和“忍受,能支持”两个意思,解答本题则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以及上下文进行解答。第三题中的“被”为通假字,解题时先写出所通的字,然后联系上下文释义。第四题中的“臭”是个古今异义词,要联系具体的语境解释,不要误解为今义了。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翻译句子。(3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答案】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逆旅”译为“旅店”。“日再食”译为“每天吃两顿饭”,其中,“日”是时间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鲜肥”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新鲜肥美的东西”;“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答案】对比中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甲文对比中突出了颜回甘于平淡的高洁;乙文对比中,突出了作者求学的艰辛,学习意志的坚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甲文将“人不堪其忧”与“回也不改其乐”进行对比,突出颜回的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乙文将“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进行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苦,但自己仍不羡慕舍友,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答案综合可得。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4分)【答案】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受世俗利益的干扰和诱惑。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要牢固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奋斗,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不能被眼前的欲望阻碍,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第一问中“怎样的人生态度”应根据文本中的句子作答,通过颜回和宋濂两人都能忍受他人不能忍受的,来表现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都不受外界所干扰。第二问:从中得到的启发,可从颜回和宋濂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后,不畏艰难困苦而奋力拼搏的事例中得到关于人生奋斗的启示。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解码考点解码一、文言实词知识点(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一、文言实词知识点(二)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称为词义的扩大。例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泛指一切大的河流)了。(二)古今异义2.词义缩小指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例如:(1)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意义范围大些;今义:专指男方的配偶,意义范围小些。(2)臭: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1)涕:古代指“眼泪”,“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中“涕”就是“眼泪”;现在指“鼻涕”。(2)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3)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感情色彩变化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古今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有古褒今贬和古贬今褒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是指地位低下、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5.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6.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4.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白话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1)目: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在改称“眼睛”。(2)日:“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中的“日”现在改称“太阳”。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意义。例如:(1)“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2)“道”的本义指路途,道路。(3)“城”的本义是“城墙”。(4)“兵”的本义是“兵器”。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引申义。就是本义派生(引申)出来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1)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在田的边上,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桥畔“枕畔”,这是“畔”的引申义。(2)城:本义是“城墙”,由“城墙”引申为“城市”。例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3)道:本义为“道路”。而“方法”,“道德”“学说”为其引申义。(4)本:本义是树木的根,“基础”“本来”“书籍的册”就是它的引申义。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例如:(1)爪牙:本义是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是指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后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2)手足: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3)草: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如“草菅人命”。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例如:(1)蚤:同“早”。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2)莫:同“暮”。如“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3)畔:通“叛”。“畔”和“叛”同音,所以又假借为“背叛、叛乱”的意思,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四)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如下几种:1.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策”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2)“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在句中用为动词“打洞”。(四)词类活用2.名词活用作状语。有如下三种情况:(1)一般名词作状语。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运”,是愚公及其家人的行为,并非“箕畚”的动作,故“箕畚”是状语,译作“用箕畚”。②“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此作状语“像狗一样”。(2)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3)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2.名词活用作状语。有如下三种情况:3.动词活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中替代了跟它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具有表示人或事的意义时,这个动词就被活用作名词了,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动词活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中替代了跟它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6.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7.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1)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名词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二、文言虚词知识点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有些表示指示和疑问的代词,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在文言文中考试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涉及如下几类:(一)副词副词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是,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我们这里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频率几类。二、文言虚词知识点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二)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这里重点介绍初中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以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虚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三、文言语句知识点(一)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掌握这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二)翻译文言语句1.翻译的基本要求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力求达到三个要求: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简单地说,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信“信”,指译文准确无误,符合原意,忠实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句中“寒”“暑”泛指“冬季”和“夏季”;“易”是“交换”之意;“节”指“季节”;“返”是“往返一次”。可译成“一年冷热两季,才可往返一次。”如果译成“一年冷热交替时,才可返回”就违背原文的意思了。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达“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句中的“布衣”,原指“粗布大衣”,引申为“平民”;“躬”是“亲身,亲自”之意。译作“我本来是一位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这就把诸葛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巧妙反映出来,既合乎情理,又毫无自夸炫耀之意。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雅“雅”,指译文语言生动优美,力求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例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句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示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当然,能够做到“雅”,则是再好不过了。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考翻译文言文语句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如: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直译要求字字有着落。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如: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像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准确翻译,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准确到位;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补充,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还要能识别特殊句式,辨明修辞,注意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字四、“筛选提取信息”考点知识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所谓“信息”,就是文章提供给考生的具体材料所传达的内容。在记叙文中,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结果;在议论文中,有观点、论据以及论证的过程。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所谓“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即通读全文,找出基本信息,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情、理等主要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五、“归纳中心要点”考点知识“归纳中心要点”是对所阅读的文言文(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有影响和制约。“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六、“感知情感态度”考点知识“情感”是作者借文中的人、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憎恨;“态度”多指赞成或反对,赞颂或批判,或二者都有。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感知情感态度”这个考点中所说的“情感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在文中对人物或事件的带有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态度”通常隐含在平淡的叙述语言里,是指“肯定与否定”“批评与赞扬”“褒奖与贬低”等情感态度。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七、“揣摩评价探究”考点知识“揣摩评价探究”这一考点是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所谓“揣摩”,是考生对所阅读的文言文材料中某些内容的独特感悟;“评价”是指考生对材料中的某些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考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文言文进行探究。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典例】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陶潜之略传房玄龄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典例】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尝(
)愠(
)辍(
)但(
)【答案】尝:曾经愠:生气,发怒辍:停止但:只,只要【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用来形容自己。尝:曾经。②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愠:生气,发怒。③也照样不停地吟诵。辍:停止。④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但:只,只要。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答题技巧】技巧一:字形推断法。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中“绝”为“断”。技巧二: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解释“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一句中的“过”字,如果联想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过”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字的意思也是“有过错(或犯错误)”。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任意答对一句即可)【解析】考查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高卧北窗之下”的意思是“在北窗边的床上躺着”,“之”为结构助词“的”。在文中找出含有这种用法的“之”的句子即可。【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任意答对一句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答题技巧】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多义虚词在特定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些虚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虚词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其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根据句子前后意思,前面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提出的一种假设,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由此可推断出“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喜愠之色”为“有”的宾语,所以在“色”后断句;“时或”是“有时”的意思,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句;“亦”是“也的意思”,表并列,其前应断句。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三:断句【答题技巧】技巧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句(或全段,或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技巧二: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文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盖”“夫”大多在句首,这些词语的前面一般应用句末点号。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乡邻之所贵。A.宋何罪之有? B.马之千里者。C.管夷吾举于士。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识能力。例句中“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A项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宋有何罪”;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为判断句。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四:辨识文言句式【答题技巧】答题时要回忆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1.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主谓倒装;(4)状语后置。2.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
“皆”
“耳”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否定的判断。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省略句。常见的有:(1)主语省略;(2)谓语省略;(3)宾语省略;(4)介词省略。4.被动句。常见的有:(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4)用介词“被”表被动。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答案】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要准确翻译。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结,缝补。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五: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技巧】技巧一: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多音词。技巧二: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谥号、书名、器具名称等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而照录下来,这就是保留法。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技巧三:补充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从而使句意完整。技巧四:删除法。即删去不必译出的词(发语词、判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技巧五:调整法。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技巧六: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可把大意翻译出来,不强求与原文一一对应,而只求在整体上使译文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保持一致,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法。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6.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答案】“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前后联系,上下融会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字斟句酌;然后从文中筛选出能表现其“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的句子。“晏如也”的意思是“安然自得”,表现其安然自若,文中写他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从没有生气的脸色,表现了他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从选文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即可。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六: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答题技巧】技巧一:概括评价法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技巧二:删繁就简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看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技巧三:感悟深意法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要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7.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八个字。【答案】颖脱不羁,任真自得。【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人物性格,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总结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从第一段中筛选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七:筛选提取信息【答题技巧】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体现某人某种性格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择正面体现人物性格的信息,而间接地或侧面地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高度一致。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易错提醒】第一段中“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虽也是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但不符合题目要求。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8.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答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所写诗句,必须是表现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内容的诗句。如,由“竹林”能让人联想到“独坐幽篁里”,由“弹琴”可联想到“弹琴复长啸”。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八:拓展延伸【答题技巧】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对,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标,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不能海阔天空地随意发挥。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冲刺中考冲刺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答案】(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4)忽然【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第(1)句中的“交”可解释为“交互”“交相”,“辉”可解释为“辉映”;第(2)句中的“时”应解释为“季节”,而非“时间”;第(3)句中的“翠”解释为“翠绿”,“蔓”解释为“藤蔓”或“茎蔓”;第(4)句中的“俶尔”是时间副词。【答案】(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实是欲界之仙都。(2)潭中鱼可百许头。【答案】(1)这里实在(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如下词语要准确译出:第(1)句中,“实”译为“实在”或“确实”“的确”,“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意义相同;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第(2)句中,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答案】清澈、透明、纯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甲文中“沉鳞竞跃”等句子极力描写水之清、净、明,用笔洗练,寥寥数字,就写出了水的特点。乙文中“水尤清冽”一句写出了水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写出了水的透明、纯净。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甲乙两文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甲文: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乙文: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流露出作者为自己能独自发现山川乐趣的自豪之情;乙文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子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流露出了作者凄凉、忧伤的情感。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二、(2020·名师改编)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5~8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答案】(1)鱼(2)繁荣滋长(茂盛,繁盛)【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1)中的“鳞”是借代,用鱼的鳞来代指鱼,(2)中的“秀”,本意是指植物开花结果,这里是繁荣滋长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茂盛,繁盛。【答案】(1)鱼(2)繁荣滋长(茂盛,繁盛)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中的“以”译为“因为”。这两句要按翻译互文的要求翻译。第(2)句中,“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一“乐”是“乐趣”的意思,第三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意动用法,“感到快乐”。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7.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答案】范仲淹的“乐”,是欣赏了春天美丽的湖面景色产生的乐;欧阳修的“乐”,是领略了树林中早晚、四时之景而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范仲淹的“乐”,是因为“春和景明,……渔歌互答”,也就是欣赏到了春天美丽的湖面景色,心里感到快乐;而欧阳修的“乐”,是因为“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也就是领略了树林中早晚、四时之景而快乐。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8.从全文看,乙文中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甲文中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案】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感悟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乙文中,描写了欧阳修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而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己悲,是以景物的明暗、个人的得失和荣辱来决定乐与忧的。8.从全文看,乙文中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甲文中范仲淹笔下“三、(2020·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答案】(1)偏爱(2)指责,议论(3)曾经(4)这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第(1)句中的“私”处在谓语中心词的位置,应解释为动词。第(2)句中的“刺”不要误解为“讽刺”,因为“刺”与后文的“过”呼应,结合后面的“寡人”可知,给王提建议,可解释为“指责”。第(4)句中的“是”为代词“这样”。【答案】(1)偏爱(2)指责,议论(3)曾经(4)这样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摘)、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2)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两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谤讥,指责;市朝,公共场所;闻,使……听到,被……听到。(2)布衣,平民,百姓;免,脱掉;抢,撞。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1.结合全文,说说【甲】文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乙】文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分别表现了齐王和秦王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答案】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甲文中齐威王能听得进邹忌的劝谏,说明他心胸宽广、虚心纳谏;从齐威王能向全国文武百官和百姓收集意见,说明他能广开言路;从乙文中秦王的语言看出他咄咄逼人、用大国的武力吓唬人看出他飞扬跋扈的性格特点;从秦王开始气势汹汹后来服软了的表现,看出他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2.从【甲】【乙】两文叙述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答案】在【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和唐雎化险为夷的故事中,邹忌和唐雎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个性理解能力。邹忌和唐雎面对的对象不同,所以两人的劝谏艺术各不相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国君,齐威王又能听得进大臣的意见,所以他采用迂回战术,用的是譬喻说理的委婉的讽谏方式。即以家庭的小事类比设喻,以小事引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而唐雎面对的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秦王,所以他只好采用针尖对麦芒,以硬碰硬的语言形式,不畏强权,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斗争。策略不同,这与说话的对象的身份、处境等有关。由此看出,我们说话要看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对应的方式。12.从【甲】【乙】两文叙述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答案】(1)推脱(2)到了……的时候(3)未尽,即指没有学完(4)设酒食送行【答案】(1)推脱(2)到了……的时候(3)未尽,即指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第(1)题中的“辞”不可误解为“辞别”,要根据句意及语境(前一句孙权劝学的内容)来解释。第(2)句中的“及”不要写成“及时”等等。第(3)题从“自谓尽之”“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可以推测“未穷青之技”意思是“还没有把秦青技艺学好”,因此“穷”是“未尽,没有学完”的意思。第(4)题的“饯”解释其本义即可。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答案】(1)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要准确翻译:第(1)句中,“但”的意思是“只”;“涉猎”是“粗略地阅读”,即浏览的意思,并非精度、深读。“耳”通“尔”,是“罢了”的意思。第(2)句中,“乃”译为“于是”或“就”“便”;“谢”不可误译为“感谢”,应该译为“道歉”;“言”译为“说”。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5.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答案】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孙权“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秦青“饯于郊衢”,都以自身实际行动,教导对方,身教胜于言传,道理不言自明。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6.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个性理解。答题时,要按题目的要求,从“吕蒙和薛谭的变化”中获得启示,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蒙乃始就学”和“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等情节可以看出他们两人都能知错能改,都能刻苦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五、(2020·名师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7~20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五、(2020·名师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7~2【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字羽。④睨:斜眼看。【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答案】(1)向来(2)等到(3)统帅,率领(4)逃跑【答案】(1)向来(2)等到(3)统帅,率领(4)逃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第(1)题中的“素”在古汉语中有如下义项:①本色;白色。②颜色单纯;不华丽。③蔬菜、瓜果类食物,跟“荤”相对。④本来的;原有的。⑤平时;向来。此处根据语境应该解释为义项⑤。第(2)题中的“比”在文言文中一般都解释为“等到”。第(3)题中的“将”在这里不能解释为名词“将领”,应解释为动词“统帅,率领”。第(4)题中的“亡”在文言文中一般都解释为“逃跑”,而不解释为“死亡”。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答案】(1)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2)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给制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1)题中要准确翻译出:故,故意;数,多次;亡,逃跑;忿,使……愤怒。第(2)题中要准确翻译出:闻,听说;制,制服;为……所,被……给。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1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案】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主要内容概括的能力。甲文中叙述了吴广借着士兵同他关系好的缘故,故意激怒军官,引起民愤,趁势杀人,陈胜也因势利导,鼓舞人心,打着“义军”旗号,名正言顺起义的过程。乙文中叙述了会稽郡守殷通打算起兵反秦,让项梁统率军队,却被项梁图谋暗杀,部下士兵也因项羽武力所慑,不敢反抗,最后项梁做了郡守的兵变过程。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20.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中的陈胜能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足见其谋略,“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趁势而进,攻守有序,足见其组织领导才能。乙文中的项梁借故只有项籍知道桓楚逃亡的去向,偷偷嘱咐项羽持剑等候,又说服殷通召见项羽,足见项梁老谋深算,又借项羽的武力威慑众人,趁机安排起义之事,顺利做了会稽郡守,足见其迅速果断,随机应变。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乙文参考译文】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过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2.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3.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4.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5.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6.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7.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8.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中考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真题回放真题回放一、(2019·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14分)【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一、(2019·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答案】(1)盛饭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着(4)指香气【答案】(1)盛饭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第一题中的“箪”本义为“古代盛饭的圆竹器”等意思,直接作答本题即可。第二题中的“堪”本义为“能,可以,足以”和“忍受,能支持”两个意思,解答本题则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以及上下文进行解答。第三题中的“被”为通假字,解题时先写出所通的字,然后联系上下文释义。第四题中的“臭”是个古今异义词,要联系具体的语境解释,不要误解为今义了。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2.翻译句子。(3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答案】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逆旅”译为“旅店”。“日再食”译为“每天吃两顿饭”,其中,“日”是时间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鲜肥”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新鲜肥美的东西”;“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答案】对比中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甲文对比中突出了颜回甘于平淡的高洁;乙文对比中,突出了作者求学的艰辛,学习意志的坚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甲文将“人不堪其忧”与“回也不改其乐”进行对比,突出颜回的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乙文将“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进行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苦,但自己仍不羡慕舍友,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答案综合可得。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4分)【答案】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受世俗利益的干扰和诱惑。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要牢固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奋斗,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不能被眼前的欲望阻碍,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第一问中“怎样的人生态度”应根据文本中的句子作答,通过颜回和宋濂两人都能忍受他人不能忍受的,来表现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都不受外界所干扰。第二问:从中得到的启发,可从颜回和宋濂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后,不畏艰难困苦而奋力拼搏的事例中得到关于人生奋斗的启示。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考点解码考点解码一、文言实词知识点(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一、文言实词知识点(二)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称为词义的扩大。例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泛指一切大的河流)了。(二)古今异义2.词义缩小指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例如:(1)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意义范围大些;今义:专指男方的配偶,意义范围小些。(2)臭: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1)涕:古代指“眼泪”,“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中“涕”就是“眼泪”;现在指“鼻涕”。(2)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3)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4.感情色彩变化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古今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有古褒今贬和古贬今褒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是指地位低下、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5.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6.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4.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白话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1)目: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在改称“眼睛”。(2)日:“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中的“日”现在改称“太阳”。中考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7张)(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意义。例如:(1)“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2)“道”的本义指路途,道路。(3)“城”的本义是“城墙”。(4)“兵”的本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介绍讲师培训合同范例
- 农户煤改电安装合同模板
- 厂里和员工合同范例
- 2024年国际货物买卖运输代理服务合同
- 2024商铺租赁税务筹划合同
- 办公室文员录用协议书
- 新建住宅居住权赠与协议书
- 医院真石漆施工合同
- 企业搬迁二手房直卖协议
- 戏剧表演大院租赁合同
- 床边护理带教体会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及必背答案
- 1kw太阳能独立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 七年级期中考试考后分析主题班会课件
-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第1篇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2024年)Photoshop基础入门到精通教程全套
- 《东北的振兴》课件
- 2024年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职教高考必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背景调查管理规定模版
- 房地产公司设计类技术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