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地理学》章后参考答案_第1页
《 旅游地理学》章后参考答案_第2页
《 旅游地理学》章后参考答案_第3页
《 旅游地理学》章后参考答案_第4页
《 旅游地理学》章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地理学》参考答案与提示第1章绪论【教学互动1-1】教学提示: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在于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也不例外,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旅游学及地理学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旅游地域系统”?【教学互动1-2】教学提示:既然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那么旅游地理学究竟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旅游学的分支学科?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与旅游学、地理学的关系中进行分析和寻求答案。■单元训练□传承型训练▲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旅游与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旅游概念:旅游是出于审美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交往及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所经历的一种非就业、非定居性的短期旅行和逗留访问活动。旅游地理学概念: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2)简述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属性旅游地理学基本属性:地理科学属性、边缘科学属性、应用科学属性。△讨论题如何理解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理解:从古代开始,旅游就与地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旅游,而丰富的地理知识,又有指导旅行的意义。马特勒曾在《国际旅游地理》一文中强调:旅游几乎没有哪个方面与地理无关,地理也几乎没有哪个部门无助于研究旅游现象。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诸多学科中,与旅游地理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以人文地理学和旅游学为两大核心。旅游地理研究涉及到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支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同时也涉及到旅游学中的分支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环境学。这些学科进一步涉及以下学科:社会学、历史学、城市规划学、人口学、行为学、规划学、人类学、生态学、交通运输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环境学等,他们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实务题△规则复习1)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该系统是从事旅游活动的人与地理环境两方面要素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开放的系统。2)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地理学着重研究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地理问题,即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观点出发,去探讨这些旅游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其研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2)旅游者需求、旅游行为与旅游流;3)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4)旅游地域系统演化与旅游地域差异;5)旅游地环境与可持续旅游;6)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化;7)旅游产业地理特征、结构、布局和优化;8)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与优化调控;10)旅游地理学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业务解析1)如何理解以“‘知识溢出’为导向”的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方向?解析要点:旅游地理学必须通过学术研究,形成本学科特有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在存量知识基础上不断产生增量知识。加强学术研究是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学术规范是“知识溢出”的标准,学术共同体是“知识溢出”的源泉,而学术环境是“知识溢出”的保障,通过以“知识溢出”作为目标导向,可促进旅游地理学“学术化”转型和学科发展,提高旅游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2)点评“业务链接1-1”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展望”点评要点:中国旅游地理学跨学科、多视角研究成为主流,学术问题与规范意识更加深化,跨领域交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不断缩小。旅游地理学着重研究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地理问题,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旅游者需求、旅游行为与旅游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域系统演化与旅游地域差异,旅游地环境与可持续旅游,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旅游产业地理特征、结构、布局和优化,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与优化调控,旅游地理学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等。▲案例题△案例分析分析提示:1)旅游已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活动之一,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旅游从本质上涉及到人的空间移动,而地理学又是研究空间的一门学科,因此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旅游活动现象及其规律,具有天然的优势,旅游地理学应运而生。2)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旅游者需求、旅游行为与旅游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域系统演化与旅游地域差异,旅游地环境与可持续旅游,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旅游产业地理特征、结构、布局和优化,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与优化调控,旅游地理学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等内容。3)旅游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地理科学、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基本属性,旅游地理学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善恶研判研判提示: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资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确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实施可持续生存的旅游道德准则非常必要。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内涵:在旅游开发建设中,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责任,在此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人类应树立正确的旅游资源环境文化观和价值观;后代和我们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享有同样的权利;人类的旅游利益与旅游资源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的核心是公平与和谐。3)加强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的对策:包括环境伦理教育、健全旅游环境道德规范、完善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发展生态旅游等。□创新型训练▲决策设计分析提示: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国内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2)目前,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研究内容相对泛化,旅游人地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3)旅游地理学应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构建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第2章旅游地理学理论基础【教学互动2-1】教学提示:今后的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面向国家与地方旅游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旅游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倡导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旅游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提升”的思路,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旅游实践,在创新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教学互动2-2】教学提示:旅游发展可能会导致人地冲突,过度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利用和经济利益获取,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或旅游人地关系异化,使得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旅游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出现不平衡和不调和发展,从而反过来又会影响乃至阻碍旅游的发展。旅游发展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思想,不断协调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客源增长、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旅游地区协调发展等关系。■单元训练□传承型训练▲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①基于认识论的观念。旅游“人地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旅游地域中所形成的相关制约、相互依存的客观关系,包括人的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存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的旅游活动制约关系、人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和人为旅游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社会经济关系。②基于本体论的观念。旅游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导致了旅游人地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演化。③基于方法论的观念。科学的方法论是探索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分析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2)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旅游地理学理论包括以“人”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以“地”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以及以“人地综合”为视角的旅游人地关系理论。3)简述旅游(空间)行为理论的主要内涵广义的旅游空间行为指与旅游者地域移动相关的整个心理和行为过程,涉及旅游动机行为、旅游决策行为、旅行行为、体验行为等。狭义的旅游空间行为即为旅游者在地域移动中发生的旅行和游览行为,旅游动机行为和旅游决策行为是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存在距离衰减与递增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空间等级层次性规律。4)简述旅游流理论的主要内涵狭义的旅游流是指在一定区域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旅游者产生空间位移的因素可分为“推力(push)”和“拉力(pull)”两类,即推拉模式。5)简述旅游空间结构的主要内涵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关系。在区域旅游层面,认为旅游空间结构为节点、线状、网络和域面的要素集合;学者常借鉴传统的空间机构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地理论、双核结构理论等,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中,结合旅游自身的发展特点,形成了旅游空间结构理论。△讨论题1)为什么说旅游人地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核心?理解要点:从人类在一定地域的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结合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理解其理论核心问题。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自然也应该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2)如何理解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理解要点:人类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共同构成了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旅游发展可能会导致人地冲突,过度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利用和经济利益获取,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或旅游人地关系异化,使得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旅游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出现不平衡和不调和发展,从而反过来影响乃至阻碍旅游的发展。因此,需要协调旅游人地关系,优化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促进旅游人地之间耦合、共生、协调发展。3)如何理解和把握旅游地理学的科学问题?理解要点:旅游地理科学问题是指旅游地理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具有科学价值和有意义的理论或技术问题。科学问题一般需符合客观需要、真实科学、有待破解、价值创新、切实可行的要求。通常可按照“调研分析和发现问题——论证和筛选问题——评议和确定问题”的基本程序,通过对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和准确把握的集成,了解学术前沿、研究现状和存在不足,结合旅游地理学理论、实践和技术方法的发展需要确定相应的科学问题。可以从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矛盾的分析中寻找和凝练相应的科学问题。4)如何理解跨学科、多元化的相关理论与旅游地理学核心理论的关系?理解要点:跨学科、多视角旅游地理研究使得旅游地理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泛化现象,需要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适当聚集研究内容,形成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学科特色。应突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重点和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将人类旅游活动纳入地域空间系统进行研究,形成以“人”为视角的旅游空间行为理论、旅游流理论和以“地”为视角的旅游资源理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理论及以“人地综合”为视角的旅游系统论与人地协调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核心理论,同时要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理论借鉴与融合,吸纳相关学科(如旅游学、地理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对旅游地理学有用的理论精华,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内涵。▲实务题△规则复习1)怎样以旅游人地关系为视角,创新学科特色?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人地关系“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为研究主线,探讨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科学问题。未来应紧紧抓住旅游人地关系的核心主题,重视应用系统论与系统动力学理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旅游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以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建立学科优势。2)怎样以建立学术规范为前提,创新研究范式?旅游地理学者应将学术研究作为重要使命,培养正确的研究观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运用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等科学研究范式,共同创建本学科的研究过程规范、成果表达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为研究者有效解决旅游地理科学问题提供共同遵循的科学范式。3)怎样以解决科学问题为重点,创新理论成果?基于旅游地理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考察和回答具有科学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人”为主题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以“地”为主题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以“人地综合”为主题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4)怎样以系统综合集成为手段,创新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质性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多视角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5)怎样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价值?应继续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面向国家与地方旅游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旅游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相关问题。倡导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精神,正确处理旅游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关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旅游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提升”的思路,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旅游实践,在创新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业务解析1)旅游地理学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有何不同?一是着眼点不同,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表达,侧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描述,侧重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依据不同,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而定性研究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三是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而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四是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而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2)依据旅游吸引物理论,谈谈如何提升旅游地核心吸引力?一是要保护和优化旅游景观与旅游环境,增强景观环境吸引力;二是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价值,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三是要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完善旅游信息媒介,加强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激发游客旅游动机,增强旅游市场吸引力;四是强化旅游特色、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品质、增强品牌特色吸引力。3)怎样运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解释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在具体旅游地的研究中,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旅游地的个体情况进行差别化的具体分析,选取模型中的阶段而加以灵活的应用,如主题公园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没有或者只有较短的探索期、介入期和发展期,直接进入成熟的稳定期和停滞期,衰退期同样来的比较早,该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自然资源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则一般较长,具有很长时间的探索期,起步期到成长期较为迅速,其稳定期也相对较短;人文资源型旅游地的发展相对较为平稳,该类型旅游地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将会保持长久的稳定期,通常不会走向衰退,即使出现衰退,波动幅度也不会太大。此外,由于生命周期演变的客观存在,且变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吸引力因素、需求因素、效应因素和环境因素,因而旅游地发展需要通过控制调整这些影响因素,促进旅游地健康高效发展。▲案例题△案例分析分析提示:1)探索起步期:是旅游区发展的初期阶段,开发利用旅游文化资源,改善和增加旅游设施,进行广告宣传活动,引发了旅游者大幅度增长,但往往出现客源鼎盛后的下降效应。一般而言,该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主要旅游吸引物的类型和品质,及其文化的受众规模和宣传促销强度等因素。充实发展期:为遏制旅游下滑趋势,增强旅游吸引力,通过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追加旅游投资,充实旅游项目、推动产品升级或拓展旅游功能,促进旅游区获得新的增长。在此过程中,旅游吸引力特性及结构的变化将可能在较短尺度的游客的变化上表现出一系列的波动性的结构调整。快速发展期:经过充实发展后的文化旅游区,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文化特色逐步彰显,景区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旅游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强,旅游设施基本完备,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效益迅速增长,旅游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期:旅游区经过快速发展期后,游客量和旅游效益趋于平稳,增长幅度相对减小或小幅变化,旅游产品、经营模式相对成熟,广告宣传成为扩大市场范围和延长旅游季节的重要手段,旅游与社区居民关系更加密切,旅游区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后续发展期(衰亡或复兴):一方面,游客人数达到顶点或受到容量限制,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老化,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降,游客日益减少,旅游投资撤出,旅游功能衰退,旅游区最终进入衰亡期;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新的文化旅游资源、扩展旅游区空间或实施旅游区转型与新一轮产品升级,可重新启动旅游市场,促进旅游区进入复兴阶段。2)主题型文化旅游区演化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动力因素由市场、资源和经济等核心因素和环境、社会、政策、科技相关因素构成。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演化动力,各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及阶段性转换导致旅游区阶段性演化和波动性成长。鉴于文化旅游区演化驱动因素的复杂性,应根据旅游区的特点和演化阶段因地制宜地不断强化文化驱动力、需求驱动力和投资驱动力等主导动力,优化环境吸引力、社会促进力、政策调控力、科技推动力等辅助动力,培育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整体动力,形成多元驱动的旅游区成长机制,促进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善恶研判分析提示:1)旅游地的错位开发,致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反映了此类旅游开发有违生态伦理道德。2)原生态自然保护区旅游错位开发现象的泛滥,造成冰川融化、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的剧减,进而使得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行为应被研判为恶行。3)此案例中的现象有违旅游环境和人地关系协调的理念。4)此案例中的旅游开发一味以经济利益为发展目的,并未将着眼点置于人与地的协调发展,忽视了生态伦理道德问题。而旅游发展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思想,不断协调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客源增长、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旅游地区协调发展等关系。既要重视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能动作用,谋求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当地社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改造环境、保护资源的目的;又要突出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反馈作用,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温度气温、水文土壤、生物景观、遗址遗迹等等,这些要素是旅游活动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地理环境。第3章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互动3-1】教学提示: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好,在于其准确、真实;但在第一手资料缺失前提下,善用第二手资料是研究的主要手段。另外,即使有第一手资料,以第二手资料作为辅助和验证也是常用手段。【教学互动3-2】教学提示:分位数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一乘法,主要针对有偏、极端的数据;优点是对能够对非正态的数据进行精准拟合;缺点是无法应对具有空间特性的要素和对象。【教学互动3-3】教学提示:关系模型是否合适一般满足几个要求。从模型本身的特性,包括拟合优度、平稳性、敏感性等方面;从对象的特性看,包括拟合结果的可解释性、结果的真实性,外推和预测性等。【教学互动3-4】教学提示:可达性分析方法是地理学中“距离”属性的重要表征,包括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成本距离等。将其应用于旅游要素中需要有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数据支撑、距离因子对旅游系统的影响作用等。■单元训练□传承型训练▲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大数据时代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旅游地理学数据观测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传感器网络(手机、手机、GPS、社交网络平台、搜索引擎、高速交通网络等)提供了对人类社会中各类对象分布特征、动态过程及交互属性等信息的连续观测与直接记录。发展特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和设计强针对性的地理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分析与挖掘,有望从全新的视角对旅游地理学进行反思与重建,从而提升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完备性和可应用性。2)简述旅游地理分析模型的模式体系旅游地理分析模型的模式体系为在兼顾模型应用的时间域分析、空间域分析和时空域分析三个方面,以理论分析层、方法展开层和集成层三个层次来展开论述。理论分析层是时间域、空间域和时空域的状态分析、评价、预测、模拟和调控等的统领;方法展开层是对应理论分析层三个域的分别展开和具体模型系列;集成层是基于“格局-过程-机理”研究思路,构建高度综合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包括格局/特征解析方法、关系/机理分析方法、预测/模拟分析方法和优化/调控分析方法。3)简述旅游地理学质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基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空间尺度视域出发,建立旅游地理学与质性研究之间的关系。根据质性研究理论,该过程是一个循环往返、不断演进的过程,参与循环的组成部分处于不断流动之中,且每一部分都是围绕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展开,两者存在着互动与反馈。4)简述旅游地理学综合评价的基本框架综合评价模型顾名思义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来给出科学的分析。其主要的思路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收集研究区的数据,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确定权重模型来得出相应的综合评价结果及综合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确定建立评价的指标、权重及评价方法至关重要,是综合评价之所以可以进行的一个“标杆”。5)简述时间序列模型的体系框架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类用于解决旅游地理过程的长期趋势、循环变动、季节波动和不规则变动的模型。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归类和划分,可包含时间序列分解模型、随机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谱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四大类。6)简述要素关系识别的基本框架思路关系模型包括“明确目标-定性分析-资料准备-模型确定-质量检验-模型质量”等6个步骤。首先明确要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基于这样的目标去定性分析该目标受到市场、资源、经济、政策、社会、区位等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主次关系、重要程度在该研究目标中是如何排列的,提出相应的假设前提;然后才能开始进行模型构建的资料准备,包括文献的查阅、实地调研和数据的预处理等系列工作;接着才是构建或选取有效的模型去验证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在何种情况下成立;最后,极其关键的一步是需要对所构建的模型质量进行检验,包括敏感性分析、适用性分析、误差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只有做完这一步才预示着模型是投入使用还是继续修正。△讨论题1)如何理解尺度视角的旅游地理质性研究的基本框架?理解要点:基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空间尺度视域出发,建立旅游地理学与质性研究之间的关系。宏观尺度上,在传统统计分析的案例研究和构筑理论基础上,运用质性方法研究不同作用力驱动下的旅游区域建构与重构、旅游区划分和旅游地区发展历程等,可对其空间特征进行深入挖掘、解构,进一步验证和探讨宏观统计变量在数据意义上所显示出的相关性的真实性,同时通过细腻、具体化的质性方法来生动阐述现状结构问题及影响机制;就中观尺度而言,采用讲述特定旅游群体游览特征的故事,自下而上、具体生动地揭示旅游景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和空间结构特征;对于微观尺度的旅游者行为来说,侧重考察时空约束下的惯常游览路径、游览周期、游览行为变迁及旅游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通过微观“自下而上”的“映射”与“讲述”,达到对中观和宏观的解构与重构,放大扎根效应,实现建构旅游地理学研究理论的目标。2)旅游地理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哪几类,不同的评价模型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何在?理解要点:在综合评价的综合指数计算模型中,目前有协调度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法方法、TOPSIS、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等多种可利用的方法。相似性是均需要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算法加以构建综合指数得到;差异在于不同方法的数学背景各不相同,所用的情境也不同。3)如何理解旅游对象和现象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理解要点:空间依赖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值缺乏独立性,而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数据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格局)和相对位置(距离)共同决定。空间相关性表现出的空间效应可以用以下两种模型来表征和刻画:当模型的误差项在空间上相关时,即为空间误差模型;当变量间的空间依赖性对模型显得非常关键而导致了空间相关时,即为空间滞后模型。▲实务题△规则复习1)简述质性研究的主要方法质性分析方法是连接质性研究与旅游地理学理论建构的纽带,包括民族志、扎根理论、文本分析、诠释学、叙事分析等一系列采用定性方式的方法,但不同方法有一定侧重,如民族志、扎根理论、文本分析等主要解决中观和宏观尺度的社会空间问题;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更关注个体行为表现,侧重于从微观层面深入挖掘内在的特征和规律,建构相应的理论;叙事分析、历史研究法、整合分析和论述分析不仅是中观和宏观空间尺度的解决方法,对于演变阶段的过程解析也有着独特的视角。2)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确定方法在评价系统中,指标权重赋值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方法和客观赋权方法两大类。主观赋权方法如成对比较法、特尔菲(Delphi)测定法、层次分法析,都是以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作为测定权重的基础;客观赋权方法如熵值法(信息熵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等,都是以指标数据的客观差异特征为依据,采用数学的方法测定权重。3)如何计算综合评价的综合指数?理解要点:在综合评价的综合指数计算模型中,目前有协调度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法方法、TOPSIS、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等多种可利用的方法。4)简述模拟与优化模型模拟与优化模型包括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CA)、智能体模型(ABM)、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及CA&ABM融合的方法,以及传统的线性与非线性规划模型等。5)简述“3S”技术及旅游应用GPS与RS技术在旅游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数据采集与观测,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应用主要是对旅游要素的空间数据或数据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GPS技术以其高精度、高频率的特点适用于微观旅游者行为的数据获取;RS技术以其范围宽、综合宏观性强的特点更多应用在旅游资源环境等的调查中;GIS空间分析包括特征、关联、机理三个维度上的分析。△业务解析1)如何兼顾地理对象的特殊性和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实现地理叙事?理解要点:对于地理学而言,最重要和常见的叙事分析框架为三维叙事空间分析,在此分析框架下,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个人与社会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地方(实际地点或被讲述的地点)作为3个主要分析要素。针对这一框架,开发用于人的时空间行为的地理叙事分析组件,实现了在GIS内可视化的、循环交互的叙事分析,是一个可行路径。2)GPS和RS技术在旅游地理数据采集中的应用有何不同?理解要点:GPS注重微观,RS更注重宏观。3)怎样综合利用时间序列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地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解析?理解要点:时间序列模型对旅游地的的波动、趋势、周期、变动等时间演化特征进行解析;GIS空间分析方法则对旅游地的空间形态、重心和方位、空间可达性、空间关联性等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解析。▲案例题△案例分析分析提示:1)本案例中,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的基本特点体现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不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显著区别的特征。总体而言,除了规模效率随时间有提升外,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有下降趋势,即风景区达到最优状态的趋势略有下降,幅度较小。此外,从空间格局的分布看,3个时段的规模效率高值集聚态势更加显著,主要分布在辽吉、京津翼、陕晋、江浙及西南地区。可达性演化格局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两个时间断面上,从可达性时间的空间分布上来看,东、中、西部的景区可达性呈现增高态势,时间跨度上分别相差37.802h、33.428h,与实际到达风景区的交通时间较为吻合。从时间的变化上看,两个年份可达性数值存在差距,由于研究对象的固定性,因而可达性数值的改变主要归于交通网络的发展,降低了风景区可达性的时间成本。2)从地理学空间视角对旅游现象和对象展开分析,一般关注对象的时空特征、演化过程和内在机理,综合利用时空特征的评价模型、演化过程的时间序列模型、内在机理的关系模型以及空间关联的相互作用模型进行分析,是提升旅游地理对象定量化、科学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善恶研判分析提示:1)据负责黑井古镇经营的云南黑井天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计的数据,2011年,黑井古镇的游客量为18万人,但是除去走亲访友、考察团以及逃票的,张勇说,实际买门票的游客仅有3万多人。前往黑井古镇的游客,一般以自驾游和乘坐火车为主,由于前往黑井的路况较差,特别是从广通到黑井的39公里路弯多、坡陡且路面狭窄,35座以上的大巴车根本进不来,交通状况成为制约黑井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云南黑井天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有违诸多“职业守则”等道德伦理问题。2)负责黑井古镇经营的云南黑井天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没有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逃票、路况差等问题。在本事件中,公司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与企业社会责任相违背。3)主要依据有在1995年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游客的增多,逃票现象较为普遍、路况路弯多、坡陡且路面狭窄,35座以上的大巴车根本进不来等都是制约该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经营公司并没有很好的加以解决。4)云南黑井天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经营黑井古镇的旅游地过程中,放任相关问题不作为。从职业道德与企业伦理的角度看,本案例中该公司在“职业作风”和“职业守则”上的表现,距“行为自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第4章旅游行为与旅游流【教学互动4-1】教学提示:深入把握不同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特征,并在充分考虑客源地、目的地、旅游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具体实例。■单元训练□传承型训练▲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旅游需求的概念、影响因素与特征旅游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产生的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其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者自身特征,二是客源地的旅游需求水平,三是目的地的旅游供给水平。旅游需求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显著特征。2)简述旅游空间行为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旅游空间行为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地域移动相关的旅游者的整个心理和行为过程即为广义的旅游空间行为,而狭义的旅游空间行为则指旅游者在地域移动中产生的旅行过程和游览行为。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即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包括收入、闲暇时间等)。3)简述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特征与模式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可把旅游空间行为划分为大、中、小3个尺度。大尺度空间旅游行为受最大效益原则影响,表现出两个特征:(1)倾向于游玩级别较高的旅游点;(2)尽可能游玩较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中小尺度下的旅游空间行为除具有与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基本一致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的特征。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包括旅行模式、O-D模式、区域尺度模式等。4)简述旅游流的概念与要素旅游流根据流动对象可分为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狭义的旅游流即旅游客流,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位移现象;广义的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文化流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旅游流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节点和旅游通道。5)简述旅游流的属性与分类旅游流的属性包括流量、流向、时间、长度、饱和度、对称性、平衡性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旅游流分成不同类别。例如,根据旅游流来源地划分,可分为国内旅游流、入境旅游流、出境旅游流;根据旅游流与被研究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划分。可分为集聚旅游流和扩散旅游流;根据旅游流产生或流动的空间尺度划分。可分为三类,即国家旅游流、区域旅游流、地方旅游流。6)简述旅游流的时空特性在发生时间上,旅游流呈现明显的节律性。在空间商,旅游流呈现出扩散路径的闭合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流向的双向性、双向流量的不对称性。△讨论题1)为什么旅游者自身特征会对其旅游需求构成影响?是如何影响的?理解要点:从收入水平、闲暇时间、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方面考虑。2)目的地旅游供给水平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其供给水平如何影响旅游需求?理解要点:从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交通、设施、价格、汇率等方面考虑。3)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如何影响旅游空间行为的产生?理解要点:从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三方面考虑。4)如何理解现实旅游流与虚拟旅游流?理解要点:虚拟旅游流主要是指包括网络关注人数和网络实际购买人数在内的旅游客流。虚拟旅游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旅游流,甚至导引现实旅游流,由此成为现实旅游流的晴雨表。▲实务题△规则复习1)简述旅游需求特征的定量分析与计算方法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QUOTER=i=112xi-8.332)简述旅游需求的定量与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根据一系列历史统计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揭示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用于预测目标变量的未来发展变化。定量预测方法可分为传统定量预测方法和新兴人工智能预测方法。传统定量预测方法根据已知变量和预测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可分为趋势外推模型和结构模型。人工智能预测方法是一种模拟人脑智能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粗糙集、遗传算法、灰色算法、支持向量回归等。定性预测方法并不完全依赖于数据,而是根据各种历史资料,运用人的知识、经验及主观判断(主要依靠具有丰富业务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对预测目标的未来发展作出趋势、方向、性质等方面的判断。在旅游需求预测中较常使用的定性预测方法为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3)简述网络结构的构建要素与评价指标网络结构的构建要素包括节点和边。节点是旅游流网络中各条旅游流的出发点和到达点;边用来表征节点之间旅游者的有向流动关系。节点结构和网络结构是旅游流网络结构的主要评价指标。节点结构主要包括节点中心性和节点结构洞。网络结构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直径、网络中心势、核心—边缘度等。△业务解析1)克朗蓬的旅游需求引力预测模型是否存在缺陷?继克朗蓬之后有没有更加优化的模型可以克服这一缺陷?参考答案:克朗蓬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有两个无法克服的缺陷:一是模型无约束,即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另一个是模型估计偏差,即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基于此,继克朗蓬(L.J.Crampon)之后,不断有学者对该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方式主要集中在构建有明确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两方面。1972年,沃尔夫(R.I.Wolfe)提出了一个修正了距离变量的引力模型:QUOTE式中:m,n为经验估计系数。1976年,爱德华兹(S.L.Edwards)和丹尼斯(S.J.Dennis)提出了另一个较详尽的距离变量修改形式,他们的距离概念包含的意义已很广:其中:QUOTE式中:Cij为i,j之间的旅行费用;λ为经验估计系数;x1为每升汽油的价格;x2为每千米耗油升数;x3为每小时平均旅行千米数;x4为每小时闲暇时间的价值(定义为每小时工资的25%);x5为每辆车平均载人数;x6为旅行时间。1976年,切萨里诺(F.J.Cesario)和尼奇(J.K.Knetsch)将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综合考虑,即将旅行产生模型和旅游分布模型的特征合二为一,提出了一个综合模型:QUOTE其中:QUOTE式中:Aj为某一给定目的地的吸引力;Ki为所有其他目的地的吸引力。▲案例题△案例分析分析提示:1)该案例涉及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旅游空间行为模式、旅游流属性等知识点。2)旅游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自身特征、旅游目的地供给特征等是影响其旅游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世博会旅游者主要以直游、直游-环游模式为主,这与节事旅游特征、旅游地区位特征以及旅游地与主要客源地距离等有关;旅游流具有时间、流向、流量等属性特征。△善恶研判研判提示:1)从游客自身角度探讨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2)游客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服从大局,不听从景区的统一管理调配,这是造成景区游客滞留并最终导致客运系统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景区管理部门缺乏游客流量预警意识和有效的疏导管理,是造成这起事件的另一大主要原因。3)经有关部门事后调查发现,滞留事件的起因在于当日中午少数游客在正常候车时间内急于赶车,不听从管理人员指挥强行拦车,导致部分站点观光车辆受阻,无法正常运行,并由此造成整个运营车辆无法循环运转、大量游客无法正常乘车。由于候车或步行时间较长,部分游客心生怨气,不听劝阻,翻越栈道,最终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近瘫痪。4)景区管理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游客旅游需求,根据旅游需求适时加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给水平;通过计算季节性强度指数、高峰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方式,准确把握九寨沟旅游需求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实施游客旺季分流、调控,加强监管力度;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做好不同月份九寨沟的旅游需求预测工作,构建旅游需求预警机制等。第5章旅游资源与景观审美【教学互动5-1】教学提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生态旅游是一项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重视旅游者环境教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是一种负责任的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在满足人民大众休闲旅游需求的同时能够保护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和传承当地文化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单元训练□传承型训练▲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旅游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类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国标”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和特征,将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划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2)简述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概念旅游资源开发是人们为了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3)简述专项旅游的种类、概念与特征(或特点)专项旅游是指人们以某项主题或专题作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在专项型旅游活动过程中,人们对于旅游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是为了满足某一特殊的需要,如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度假、温泉度假、会展节事、老年旅游、研学旅行等。专项旅游的开发创新应突出研究该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专项旅游的市场行为特征,根据资源特征构建旅游产品谱系和营造环境景观,并根据市场行为特征开发旅游产品和完善经营对策。4)简述旅游景观的涵义与基本特征旅游景观是指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和空间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岩石、构造、大气、阳光、水分、土壤、生物)、人文(建筑、人类和诸文化形态)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旅游景观具有以下特征:①旅游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对象。②旅游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③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讨论题1)“国标”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理解要点: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以及随时代的延展性,目前世界各国对旅游资源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有的按照旅游资源在时空中存在方式划分为永久性旅游资源和可消耗性旅游资源;有的按照旅游资源的形式不同而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工旅游资源;有的按照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不同而划分为心理方面的旅游资源、精神方面的旅游资源、健身旅游资源和经济方面的旅游资源等等。“国标”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和特征,将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划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2)为什么说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的基础,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理解要点: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赖以进行的环境综合体。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的基础,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对旅游者来说,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其产生愉悦和审美体验,因而应该从吸引力和审美愉悦的角度看待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旅游资源则要从能被人们认识或利用这个角度出发,是一个前提。如果无法被认识或利用,即使旅游资源本身很美很有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3)点评景观美学评价四大学派的主要观点理解要点: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主要依靠少数专业人员来完成。认知学派将风景看作人的生存空间、认知空间来评价,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心理物理学派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各量表与各风景成分之间建立数学关系。经验学派把人在风景审美评价中的主观作用提高到了绝对高度,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关于风景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志向和情趣,一般采用直接引用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些描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经验学派往往适用于历史资料较为丰富的景观研究。四大传统的景观美学评价学派,在旅游景观资源的美学评价中有不同的用途。专家学派体现在当前旅游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主要实践运用价值,如“国标”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中的观赏价值评价方法仍然属于专家学派的工作范式;认知学派主要侧重于旅游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有时可以阐释景区内的游客行为特征;心理物理学派通过大众审美的定量化评价手段,与当前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具有方法论上的一致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可以广泛运用于风景资源评价、旅游线路选择等实践中;而经验学派对于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务题△规则复习1)简述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旅游资源调查要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项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主,并逐个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必要时进行采样和室内分析。旅游资源评价是基于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价值作出科学的评判。评价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结构、质量、功能、价值、开发条件与潜力等。其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开发利用方向,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管理和旅游地规划、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资源为基础、以保护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为灵魂、以效益为目标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修复、改造、提升和创新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促进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培训旅游人才并完善旅游服务。2)简述生态旅游开发的内容与模式生态旅游开发应根据旅游资源、市场和生态旅游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实施系统的旅游开发,其开发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生态旅游设施开发建设、生态文化开发、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生态技术开发应用、生态旅游支持系统开发。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不同,基本模式包括社区参与模式、环境教育模式、生态环境补偿模式等类型。3)文化旅游开发应采取哪些措施?文化资源优势不一定就是文化旅游优势,必须在有效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合理表达和创新开发,才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通常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依法依规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②加强文化研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系统梳理地方文化脉络,科学评价文化旅游价值,准确把握文化主题和文化特质;③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创意水平,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④重视文化旅游载体建设;⑤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延伸文化旅游价值,提升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⑥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整合各方资源,增强宣传效果,扩大文化旅游的影响力;⑦创新旅游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⑧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4)简述温泉旅游的利用方式与开发注意事项在温泉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可分为天然温泉、加料温泉、理疗温泉、趣味温泉、鱼疗温泉等。温泉旅游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温泉旅游是一种高投入的旅游项目,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温泉旅游地的开发规模和消费层次;②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真正体现出对生命的人文关怀;③温泉旅游必须考虑旅游者浸泡温泉以外的多样化需要,应以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和活动设计为主;④温泉旅游地作为一种公共场所,其安全卫生工作不能不认真对待。5)会展旅游有哪些要求?会展旅游的开发必须做到会展内容休闲化、时间短期化、消费理性化、旅程便捷化和服务专业化,并需要会展商、中间销售商和旅游供应商分工配合。6)简述温泉旅游的利用方式与资源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按照资源节约化、开发主题化、场景园林化、浴种多样化、项目特色化、服务人性化、运作市场化、产业高效化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在旅游设施和项目上,从简易化、单一化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在环境营造上,要从忽视环境的营造到追求高质量的环境,从室内封闭的沐浴环境转向建设露天温泉;在旅游功能上,要从单纯的温泉治疗,到温泉治疗与休闲娱乐并重,再到多种旅游功能综合发展的演变。因此,营造高质量的温泉度假环境,提供多样化、高档次的康体旅游产品,具备舒适周到的旅游服务,以及塑造鲜明的文化特色将成为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趋向。7)简述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区位交通便捷化、资源环境宜人化、度假项目规模化、旅游功能休闲化(康娱化)、配套设施完善化、管理服务优质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要体现“八多”,即环境多绿色、空间多开敞、产品多样化、功能多康娱、夜间多活动、服务多个性、氛围多轻松、要素(产业)多集聚。要通过确定客源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度假环境的营造、旅游吸引物体系的策划与规划、度假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健全,促进度假区建设和度假旅游的发展。8)旅游景观环境质量评价有哪些步骤?旅游景观环境质量评价按以下步骤进行: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环境问题预测分析、3)确定环境容量。△业务解析1)在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如收集的旅游资源资料较为齐全,还要进行实地调查吗?理解要点:旅游资源调查是摸清资源家底和进行评价与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资源调查不能光凭历史文献、资料图件等间接资料,只有身临其境地考察旅游资源,到实地充分的调研,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资源及其周围的环境,对旅游资源作出客观的评价,真正理解其综合价值和开发潜力,并激发开发利用灵感或创意,同时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旅游资源。2)“国标”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理解要点:(1)旅游资源分类问题。“国标”不可能完全涵盖旅游资源的所有门类,在具体的旅游资源调查实践中,不应完全局限于“国标”中的资源分类,善于发掘一些新型的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单体尺度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尽可能照顾到单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将同类或相互有关联的资源组合起来考虑;(3)旅游资源评分标准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制定调查区域的细化和量化指标,如珍稀程度、资源丰度等;(4)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问题。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评价人员往往主观随意性极强;(5)旅游规划目的的资源评价更应注重资源的开发价值。3)为什么旅游资源评价需要引入景观美学评价?理解要点: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验,虽然绝大多数旅行者并不是艺术家,旅行能带给旅游者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所无法满足的审美体验。从激发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愉悦,无论中国古代的山水审美,还是现代的异域风情体验和回归自然的需求,都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美哲学观的体现。因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无论是大众旅游吸引物还是特殊旅游对象,都需要从美学价值的角度去审视旅游资源的价值。国内众多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误区,例如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倾向,就是违背了大众的审美观,破坏了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案例题△案例分析分析提示:1)主要涉及了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等知识点。2)首先,充分考虑休闲市场需求和休闲活动方式,突出科学性、系统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尝试依据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休闲旅游资源分类,构建休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AHP方法使评分系统更加科学和定量化。这两者都是对“国标”评价系统的有益补充。△善恶研判分析提示:1)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包括公众的关注、资金的投入、设施的改善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建筑景观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文化真实性损害等。2)主要从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3)主要从旅游开发对大运河自然文化环境的影响进行善恶研判。4)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文化线路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及其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底不清、流域环境严重污染、文物本体年久失修、建设性的破坏、保护性开发或者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沿线城市缺少文化特色、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等;旅游发展影响主要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第6章城乡旅游与社区旅游【教学互动6-1】教学提示:居民是旅游社区的主体,可以通过对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增权、心理增权、社会增权及政治增权的四维增权,以此实现居民的旅游增权问题。经济增权需要社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并将旅游赚来的钱在社区中许多家庭共享,进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心理增权是社区通过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自豪感,并增加了居民的信心,促使他们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处于传统底层的社会群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增权是旅游收入用于维护社区平衡,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利益共享,提升社区的整合度;政治增权是通过旅游发展建立起来的社区机构,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进行意见交流,并为弱势群体提供表达意愿的机会,促使其积极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决策。只有有效地实现社区居民增权,让让居民既是旅游发展的享受着,又是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才能有效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协调。■单元训练□传承型训练▲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城市旅游的概念和旅游城镇化的内涵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依托城市旅游吸引物及其功能性服务设施开展的旅游活动。关于旅游城镇化的内涵:黄震方等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陆林等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和谐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尽管学者们说法不一,但对旅游城镇化的理解的共识即为:旅游城镇化是指以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导致人口和旅游要素向城镇集聚,城镇功能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2)简述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旅游开发已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全面结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了旅游产业导向下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模式。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得到重视和加强。林峰认为,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就是以旅游带动下的泛旅游产业集聚为产业基础,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带动推动的城镇化过程。旅游在消费劳动、产业带动、价值提升、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等方面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其引导的城镇化在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解决就业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对有效解决城镇化的社会问题,尤其在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推动就地城镇化、美化城镇环境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3)简述主题街区概念及其关键要素主题街区是在市民相对聚集区域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场所感与便利性的生活空间形态。主题街区有别于一般的街区,主要是由于在街区的开发建设与发展管理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或多个主题。人们通常所说的商业街、美食街、文化街、历史街、老街等,是主题街区的不同形式。主题街区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4方面:主题、场景、空间及商业模式。4)简述历史商业区和滨水休闲空间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典型和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融合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历史街区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性:(1)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2)遗存的真实性(3)空间的功能性。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地段,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城市空间,是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城市滨水区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组成,具有自然生态、空间开放、功能混合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基本特性包括:流动性、层次性、双栖性及开放性。5)简述主题公园的概念与类型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具体类型包括:(1)以主题内容划分石崎肇士等(1991)将日本主题公园的类型按主题内容归纳为:①以花卉园艺为主题;②以专门铁路沿线开发新世界为主题;③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④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⑤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⑥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中国已建的主题公园按主题内容可以分为:①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如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民族村、珠海圆明新园等;②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如广州航天奇观等;③以动物观赏为主题,如深圳野生动物园、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等;④以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为主题,如北京世界公园、无锡世界奇观欧洲城、深圳世界之窗等;⑤以文学文化遗产为主题,如北京大观园、无锡三国城、无锡水浒城等;⑥以影视文化为主题,如无锡唐城、广东南海影视城等;⑦以主题内容包装的游乐园,即主题游乐园,如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常州环球恐龙城、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等。(2)以吸引范围划分威特等(Witt等,1989)将主题公园以吸引力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世界。其标准是:①年游客量1,000万人次以上;②10,000-20,000名固定员工;③初期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迪斯尼世界“未来世界”部分的投资数)。②具有区域吸引力(美国概念)或国家吸引力(欧洲概念)的主题公园,其标准是:①年游客量100万-400万人次;②100-300名固定员工,旺季增加300-700名临时工;③初期投资5,000万-1亿美元,年营业收入1,500万-5,000万美元。③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其标准是:①年游客量10万-50万人次;②50-100名员工;③初期投资500万-1,500万美元,年营业收入200万-500万美元。(3)以规模大小划分根据主题公园的投资和占地规模可将主题公园划分为大型主题公园和小(微)型主题公园。美国将投资在8000万美元、占地200英亩(约0.81km2)以上的主题公园称为大型主题公园,将投资在1000万-2000万美元的主题公园称为小(微)型主题公园。比照国外标准,参照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现状,在中国可将投资在8000万人民币(1990年价)、占地0.2km2(不包括停车场和附属设施,国外包括这部分面积)以上的主题公园称为大型主题公园,将投资在2000万人民币以下、占地规模相对较小的主题公园,称为小(微)型主题公园。6)简述乡村旅游的概念、类型与特点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类型包括从吸引物角度可把乡村旅游分为乡村自然风光旅游、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三类;从空间特征上分为城郊、景郊和村寨型三种类型;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上主要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从乡村旅游所依托的产业可划分为耕作农业型、林果业型、牧业型、渔业型、混合型等类型。特点概括为①乡村景观资源的丰富性。②时空结构上的分散性。③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④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⑤乡村旅游的多功能性。7)简述社区旅游和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关于社区旅游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与表达。一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旅游产品,认为社区旅游是以社区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活动;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认为社区旅游是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区全面发展;三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社区利益,认为社区旅游是社区居民公平得到旅游利益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决定社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目标,强调大部分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虽然有的地区社区参与旅游时,政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归根结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只是发挥行政职能,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最终这一理念的实施,还是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力量。其次,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客体是居民参与社区内与旅游有关的各项事物或活动当中,具体而言,从宏观上讲包括旅游社区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参与;从微观上讲是参与本地社区的旅游规划制定、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与环境保护等活动中。再次,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共同目标是促进旅游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健康的发展。△讨论题1)城市旅游吸引要素有哪些?城市旅游的吸引要素可以从旅游的六大要素加以分析,具体包括: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与项目体验、旅游娱乐及旅游购物等,同时还包括旅游的基础设施、城市旅游的休闲氛围、内涵丰富的旅游文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的服务与接待水平以及城市旅游的供给和保障能力等方面,这些都将构成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吸引物。2)如何理解旅游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旅游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旅游城镇化一般可以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旅游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贡献较小,但有着上升的趋势;随着旅游发展的不断升高,旅游业的贡献度明显增强,起到了支柱性产业的作用,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为中期;后期阶段形成了旅游主导的城镇化阶段,旅游业的贡献程度集聚增加,起到主导地位,这一阶段为后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旅游开发已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全面结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了旅游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得到重视和加强,旅游在消费劳动、产业带动、价值提升、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等方面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其引导的城镇化在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解决就业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对有效解决城镇化的社会问题,尤其在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推动就地城镇化、美化城镇环境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实务题△规则复习1)简述城市旅游的研究内容城市旅游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城市旅游基础理论研究;②城市旅游需求与城市旅游流研究;③城市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供给研究;④城市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研究;⑤城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⑥城市旅游形象与市场营销研究;⑦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旅游管理研究;⑧城市旅游品质(品牌)与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⑩城市与旅游融合创新与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等。2)简述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模式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化模式、旅游城镇建设模式、旅游综合体模式及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3)简述RBD形成的动力机制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城市成为市民休憩、外来游客活动的中心。特别是以城市商业中心或城市商业街区为核心的城市商业游憩区成为人们游憩、购物、观光的重点部位。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发展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金融、社区与政府等因素都影响到城市商业游憩业的发展。其动力机制是由游憩消费子系统牵动和游憩产品吸引子系统所构成,并由中介系统进行游憩消费引导、城市支持系统作为发展条件,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4)简述主题商业区的商业模式和主题公园的成功要素主题商业区的商业模式:主题街区的商业模式包括了街区的生活方式、动态消费和经营社区。街区生活方式为主题街区的商业模式提供了经营方法和理念的取材方向。街区动态消费方式为商业模式经营策略提供依据。经营社区则是主题街区内商业模式运作的场所。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成功的经验表明,主题公园的开发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准确的主题定位、恰当的园址选择、新颖的创意策划、独特的主题文化、深度的产品开发及灵活的营销策略。5)简述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往往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行者达成的一种妥协。因为离开城市距离越远,级差地租越低,投资者的资金压力越小;但是,离开城市越远,旅游者的旅行成本就越高,其出行意愿和实际出游率就越低,最终在某个适当的位置形成游憩区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环城游憩带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其形成是在需求系统、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出行系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ReBAC是在需求系统、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出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市场需求、开发者投资与商业计划、政府规划与政策对ReBAC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ReBAC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意义。6)简述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现代乡村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需求和供给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旅游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的需求与供给也同样涉及到这六个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主体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的驱动下,乡村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实现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乡村旅游的需求和供给是针对旅游六要素的消费需求和生产活动,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乡村旅游系统的运动和发展。乡村旅游动力系统中的需求、供给、支持和媒介四个子系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驱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7)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目前国外乡村旅游正向集观光、娱乐、休闲、参与、知识、保健等为一体综合发展,游客以散客、短途旅游为主。根据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游客的旅游动机来划分,将国外乡村旅游划分为三种主要的模式: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和综合型。国内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包括:观光农业园开发模式、乡村田园风光模式、特色产业带动模式、现代农村展示模式、古镇村落开发模式、民俗风情开发模式。8)简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模式与措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包括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决策、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环境保育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主要包括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社区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社区参与旅游相关培训;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通常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社区主导型三种主要类型。其主要措施为:①对社区利益相关者进行认定,了解和兼顾相关群体的利益需求;②建立“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旅游管理机构,合理地进行社区赋权,强化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决策、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职能;③完善旅游政策和管理制度,提高社区旅游管理水平;④加强对社区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参与能力;⑤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包括信息共享与咨询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监督机制等),创造和提供社区参与机会,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的环境、设施与功能,促进社区和旅游的联动发展。9)简述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与机制重点开展以下旅游合作内容:一是联合开发区域性旅游产品,整合区域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合作开展旅游市场促销,统一塑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促进客源互送,联合拓展客源市场,共同做大旅游市场;三是加强旅游经营管理合作,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的、跨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