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思考探究微探析1:教材上谈隋唐时期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具体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微探析2:材料二说明了隋唐制度的什么特点?尝试从教材上找出证据。参考答案:继承性。考试选官、三省制、租调制。材料一: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页。材料二:在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叙论》中,他直接提出: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
隋唐制度是否一成不变?教材中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与之前的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切合的评价?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学习目标:了解从先秦时期到唐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演进;
运用相关史料学习掌握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选官制的历史演变时空观念西周战国(秦)汉朝魏晋隋唐1905年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军功爵制依据战功察举制依据品行九品中正制依据出身门第科举制依据才学废除科举制先秦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方式标准世袭血缘自上而下推荐品行评定授官门第分科考试才学1、魏晋——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1)创立:材料一: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主要看重家世(2)特点:(3)影响: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一、选官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一、选官制度2、隋唐——科举制材料二: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思考:科举制“新”在哪里?自由报名政权开放阶层流动一、选官制度2、隋唐——科举制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公平性开放性集权性公正性对比两种制度,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点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举权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拔范围中正官中央政府荐举考试门第(分级不分科)成绩(分科考试)世家大族为主士族、庶族、寒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一、选官制度2、隋唐——科举制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①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推动儒学发展,形成重学风气④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⑤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思考:科举制度的影响?一、选官制度2、隋唐——科举制★演变趋势【知识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血缘、家世孝、廉品德门第才学官位世袭地方推荐中央选官考试选拔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趁热打铁】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士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维护专制政体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形成三省
以品位较低官员为相,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中枢机构沿革思考:文成公主入藏,从决策到实施的流程是怎样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皇帝草拟诏书审查诏令执行诏令呈交驳回执行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流程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文献通考》问题:解决: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成为专门的宰相议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唐太宗扩大宰相数量(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参与政事堂议事唐玄宗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特点及作用材料四:“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钱穆《国史新论》相权一分为三集体宰相加强皇权、提高效率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分层决策防止重大失误提高效率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对三省六部制进行简要评价。材料五: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永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摘编自黄璐《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评价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趁热打铁】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到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三·两税法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力役、军役、杂役等名词解释朝代制度特征汉朝编户制度三十而税一魏晋隋至唐初唐中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纳帛定额租调租庸调制征税对象定为成年男子以庸代役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演变三·两税法材料六: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魏晋:租调制1、背景:汉末人口流散,货币几近废弃。
2、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或者服役三·两税法材料七: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③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正役。
如不服役,可以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纳二十天的
数额,叫“纳庸代役”(输庸代役)②调: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①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①②③唐代怀集县的庸调银饼唐: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时,提高积极性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三·两税法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意义:①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负担。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唐:租庸调制问题:
苛捐杂税;贫富悬殊;逃户增多;财政锐减。材料八: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根据下面的材料,说说唐中期之后,赋税制度暴露出什么问题?土地兼并、民众逃亡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财政危机三·两税法②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户不分主户和客户,按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①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④秋、夏两征之内容:⑤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三·两税法新在哪里?租庸调制两税法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征收项目租庸调、杂役户税和地税征收对象受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征收时间不定时,一次纳税夏、秋两次征收方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减轻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固定了税收时间有助于商品经济三·两税法材料九: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陆贽材料十: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没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巢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十一: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
——陆贽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政府若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三·两税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唐】白居易《重赋》问题探究:两税法的影响
小组探究利: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历史上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折钱纳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弊:(1)货币交易,伤农而利商。受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协议样本
- 2024年专业吊装作业协议格式
- 2024年套房精装修协议模板
- 2024年规范租车操作详细协议模板
- 办公厂房租赁协议模板(2024年度)
- 2024专用学校物资采购协议模板
- DB11∕T 1693-2019 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节能规范
- DB11∕T 1682-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测试规范
- 不动产项目出售协议(2024年度)
- 2024年赛事执行协议样本
- 《狼和小羊》PPT课件.ppt
- 神明—EZflame火焰检测系统
- 新《固废法》解读(专业版)
- 个人简历求职简历课件.ppt
- 副神经节瘤图文.ppt
- 业务流程绘制方法IDEF和IDEFPPT课件
- (完整版)垃圾自动分拣机构PLC控制毕业设计.doc
-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 工业厂房中英文对照施工组织设计(土建、水电安装)范本
- PCR仪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