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反思课件_第1页
温长路-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反思课件_第2页
温长路-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反思课件_第3页
温长路-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反思课件_第4页
温长路-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反思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华中医药学会 温长路 金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医学进步的标志性成就。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的金元四大家,被认为是这一进步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发展史上的这种现象不是突兀而来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历史性产物。正确认识它,有助于对中医传承、发展规律的研究,更有助于对当今中医学术流派发展问题的研究。一、金元医学流派发展的社 会因素二、金元医学流派之间的相 互关联三、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一、金元医学流派发展的社会因素 医学是自然的造化、社会的产物、文化的符号,中医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孕育、产生、壮大、发展起来的。因此,

2、它具有明确的文化、民族、大众、公益的特征。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境况造就了医学流派空前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亮点。1、社会动荡潮推动了医学的前进速度 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事频发、社会动荡、灾害深重的时期。打开自金元四大家第一家刘完素出生至最后一家朱丹溪谢世的约250年史册,宋、金、辽之间,宋、金、蒙(元)之间,宋、元、明之间的摩擦贯穿始末。加之,因生活无着、生存无路、生命危机被逼上反抗之路的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14次),中国大地上几乎没有多少太平年景。附:金元时期的主要自然灾害(11201230) 期间发生水灾的年份有24次、旱灾20次、蝗灾11次、饥馑11次、地震

3、和山崩12次。宋宣和三年(1121),中原、华北地区发生大规模蝗灾;六年、七年,京师、河东、陕西发生地震,兰州尤甚,食库皆没;宋建炎三年(1129),山东大饥,人相食;淳熙三年(1176),河北、山东等七路旱蝗;淳熙八年、九年,绍兴安徽等处大水,淮东、浙西等处蝗灾;嘉泰元年、四年(1204)和嘉定元年、四年(1211),临安四次大火,焚十五万余家;九年,东西川地大震,持续八个月,马湖山及黎山崩,江水不通 (此期大体是刘、张经历的时期,黄色为张子和与李东垣李共同经历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战事频繁、干旱火灾横行、饥馑普遍,与三人学说的形成有直接关联。)金元时期的主要自然灾害(11801250) 期

4、间,发生水灾的年份有11次、旱灾12次、蝗灾7次、饥馑5次、地震和山崩6次。金正大八年(1231)、蒙古窝阔台汗九年(1237)临安的大火;九年,金括汴京粟,百姓死亡相继,至人相食;两浙饥,临安尤甚,饥民掠人为食;蒙古乃马真皇后元年(1242),江浙、两淮大水,蒙古两广、福建、江西、湖南大疫,死亡无数(此期是李东垣生活的时期和张子和经历的部分时期,长期战争造成的饥饿、贫穷使民不聊生,生存条件极其低下。)2、文化多元化催化了医学的多头门径 金元时期,两次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仅造成了中国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而且造成了对汉文化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推进了中国文化多元化进步、发展的进程,外

5、来文化的活力与固有文化的撞击、融合,使长期禁锢汉王朝的一元化文化理念开始松动,给改革创新带来了历史机遇,医学研究百花齐放成为可能,学术流派新生有了适宜土壤。 在多民族交往、多元文化文融合上,金元当政者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如迁徙女真、奚、契丹人屯田河南,与汉人杂居、通婚;提倡文字互译,大量翻译汉语经典(史记、易经等),建立少数民族学校;成立惠民局等医疗机构,鼓励药材交易;废除宋朝文化限制,允许儒释道自由共存等。特别是在被史称“小尧舜”的金世宗执政前后的大定(11611189)、明昌(11901195)30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推行新政,鼓励创造,推贤荐能,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学术空气相对

6、活跃。医学流派的发展,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和文化氛围。3、地域广阔性造就了医学的流派个性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不同学术流派中体现出的不同特色,无不表现出地域因素的影响。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的进步,也毫不例外地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二、金元医学流派之间的相互关联 中医的学术流派,是在共同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派所表现的只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特色,因此不是孤立的。在

7、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等三人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身就是属于河间学派的,而刘居开山鼻祖之位。另一人李杲,与河间学派有割不断的联系。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中年龄最长者,张子和晚于刘完素30余年,李东垣则与刘完素相差80岁,朱丹溪出生更晚,约晚于刘完素170年,居四大家之末。历史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中医学术发展的脉络和学术特点的象征,他们的成就是这个历史链条上的代表和杰作,而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宏观的背景和庞大队伍的支撑。 张子和(11561228)是刘完素的崇拜者和私淑者,他受刘的影响最大,对刘的学说普及、发挥也最为得力。他的汗、吐、下三法和以之为中心的攻邪派学说是对刘氏学说继

8、承中的发展。 他还把刘河间先生未经刊行的遗著三消论加以辑录,作为儒门事亲的第十三卷收入。此论能保存至今,还真是张氏的功劳。 李东垣(11801251)师承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其与河间学派在学术上的联系也是有史可证的。其师张元素,基本上是与刘完素属于同时期的医家,但其成名是在刘之后的。他在自己的著作医学启源中坦诚说明,他的学术思想中是吸收有刘河间成就的。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天地六位脏象”说对易水学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12811358)是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他的老师罗知悌得道于荆山浮屠,而荆山浮屠与穆大黄、马宗素等都是刘完素的亲传弟子和河间学派的中坚

9、人物。朱丹溪刻苦好学、善于觉悟和发挥,不仅成为罗的高足,而且还有诸多发展。他沿袭师说,吸纳他长,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开后世滋阴一派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合则为一,无不是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则为数,反映了他们在对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不同感悟中产生的独到的经验和思想。他们所创造的学说,既有互相交叉、渗透、补充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个性、发明的另一面。机械地看待他们的学说,甚至把他们创造的学说对立起来的看法是欠全面的。 刘河间用药主寒凉,但对附子、干姜之类的温热药物不是拒绝使用的。后世有人对他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记载的350首处方

10、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使用寒凉药物的比例不过只占到16左右,而对附子、官桂、细辛、肉豆蔻等温热药的使用却为数众多,且颇具心得。 张子和虽立论在“攻”,并不反对正确进补。他说:“凡病人虚劳,多日无力,别无热证,宜补之。” 在儒门事亲卷十二的171首处方中,具有进补功能的处方计51首,占内服处方总数的13;在卷十五的273首处方中,具有进补功能的处方计58首,占内服处方总数的13强。他还搜集、总结、创造出大量的食补处方,如生藕汁治消渴、粳米粥断痢、冰蜜水止脏毒下血、猪蹄汤通乳等。 朱丹溪长滋阴药物的调配,但从未废弃对温热药物的辨证应用。他主张以气、血、痰、郁、火论治,辨虚实顺逆,寒热往复,在很

11、大程度上中和了攻、补两大学说的精华。在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正编朱丹溪医案一书所治之病的117案中,涉及的处方为54则,药物94味,其中寒凉药物的比例是有限的,而热、温成分的药物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清代医家程芝田说得好:“读子和书而不读河间书,则治火不明;读河间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医法心传)他的这种看似是“和稀泥”的说法,实质上反映的是认识论上的科学辩证法,是希望人们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实质和特色:既不必执守于一家,更不可偏甲贬乙。 研究金元四大家学说的目的,在于透过这面历史的镜子,追古抚今,正本清源,以发展的眼光、清晰的思路去复兴

12、、光大中医的继承、创新事业。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的问题,应该成为唤起我们觉醒的号角、鼓舞我们崛起的动力。这是否是今天我们研究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应有的启示,应当引起中医人的深思。 近些年来,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在自觉不自觉地减弱和萎缩中。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推出批量人才、规范教育程式、认知现代科学等方面有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同时带来了知识固化、特色退化、优势弱化、悟性淡化、个性消化等传承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负面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直接影响中医学进步的因素之一。 有关部门的一项有关人才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医“专业特色淡化,人才优势弱化,队伍整体水平下滑”的状况比

13、较明显,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及传统优势专科人才缺乏,临床高级人才队伍出现能力断层之虞。尤其社会信誉度高、群众认可度高、中医诊疗水平高的年龄在50至60岁左右的名中医、名专家数量较少。 在人才学科分布方面,大多数人才集中在内科,而传统中医优势学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奇缺,如中医急诊、中医皮肤科、中医眼科、中医五官科、推拿科、中医老年病科、中医肿瘤科、中医康复科等人才严重不足。 当前,中医最缺乏的人才是 帅才 学科带头人,这样的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领域; 全才 掌握全面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中医服务对象最集中的社区和农村非常需要的; “怪”才 具有特色技能的人,这样

14、的人才可以影响一片、造福一方,可以带动一个医院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定位是精英教育还是全民教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关系怎样处理,如何解决人才质量与社会就业的矛盾等问题,都是亟待研究和回答的。院校教育和临床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日益凸显,已越来越显示出与中医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弊端。 中医药教育要按照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包括学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和私淑等多种形式培养出临床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普及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及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人才,逐渐解决在校所学不对路、走出校门愁出路、工作几年改门路的问题。 中医学的传承,应包括历史的认知、历史的复原、历史的激活、历史的推动四个方面。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渐变特点决定了中医学以继承为主旨的道路。中医需要创新、必须创新,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也是创新,或者说继承中包含着创新。 中医是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但不是只供后人观赏、借鉴的文物。它是在运动中发展、应用中进步的学科,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的方式,分为挖掘创新、改良创新、原始创新等多种。原始创新固然代表创新的方向,但是是非常不易成功的。中医的创新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模式,在坚持以前两种创新方式为主的前提下,在有的放矢地探索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