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_第1页
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_第2页
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_第3页
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_第4页
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的基本问题(理解)第二节 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掌握)第三节 运动知觉(掌握)第七节 最新研究实例(理解)第四节 单眼和双眼视觉(理解)第五节 恒常性(掌握)第六节 错觉(掌握) 为了探索知觉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或讯息处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他们用信息加工过程来比拟人的行为,用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等变量来描绘知觉过程。虽然这些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模型有助于分析知觉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应用于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一般具有下列四点基本假设:第一,知觉乃是一种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刺激

2、的直接的、瞬时的产物;第二,研究者能够根据这个模型设计出探索知觉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验;第三,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所保持的或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第四,这种有限性通常导致选择性:即当呈现的信息量超过容量时,有些信息能完全通过,而有些信息就不能通过 .第一节 知觉的基本问题一、直接和间接知觉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直接知觉的刺激物说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人只需要借助刺激信息,而无需借助经验,就能产生有关刺激的直接知觉(Gibson,1950,1966,1979).自下而上的过程(数据驱动过程,data-driven processes),是从

3、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这些成分是指感受器所提供的具体的感觉特性。信息从最基本的、“下级”的水平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的、综合的水平。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对立的过程。自上而下的过程(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强调观察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意图和解释,以及对形状所提出的知觉的预期。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一体两面性动态视野检查法是一种检查在事故和手术后视野变化的标准方法。用这种方法检查时,患者的头固定,一个光点慢慢地从一只眼睛视野的边缘

4、开始向中心移动,当患者看到光点后,光点回到边缘,从另一个角度再开始移动。这样的过程重复多次,直到绘出视野中视觉能够识别和不能够识别的区域。我们把视野中没有视觉能力的区域称为盲区。第二节 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一、图形背景知觉图形(figure)是指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背景(ground)视野中的其余部分。图形和背景迅速分离的原因:1、图形背景之间的知觉差异 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距离较近; 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更为深刻、更明显和更好记忆。Rubin提出3点图形和背景之间的主要差异:为什么视野中的某些部分组成形状,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呢?这是

5、基于一定刺激特性的组织倾向所造成的结果。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相似性:在物理特点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连续性:以相同方向,如沿着一条直线或简单的曲线排列的成分,一般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共同性:据共同性原则,以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对称性:平衡的、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易于组织在一起形成图形。封闭性:封闭和完整的图形易于被知觉为整体。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拓扑性质:所谓拓扑性质是一对一的的连续变换,它可以被形象第想像成橡皮薄膜的任意变形,而不把薄膜剪开或不把薄膜的任意点粘

6、合起来。所以,拓扑学又称橡皮薄膜的几何学。封闭性、连通性是一种拓扑不变性质。陈霖的研究假设:在对多种典型视知觉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视知觉组织的心理现象是视觉过程初期检测大范围拓扑性质的普遍而基本的功能反映。视觉系统不仅能检测拓扑性质,而且与局部细节性质比较而言,视觉系统更敏感于大范围的拓扑性质,并且其发生在视觉过程的初级阶段。1、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自变量:三种刺激配对类型(实心圆-实心正方形、实心圆-实心三角形、实心圆-环)因变量:被试判断的正确率实验过程:向被试呈现刺激图形(3组),要求被试注视每幅图中心的黑点,每幅图呈现时间5ms,然后呈现空白屏幕为掩蔽刺激,干扰视觉系统对刺激

7、图形的知觉。被试任务是判断刚才呈现的两幅图行是否相同。结果:视觉系统确实更敏感拓扑性质的差异,也就是更敏感于具有一个洞的环和没有洞的实心圆之间的差别。2、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特征整合理论认为对客体的识别分为前注意(preattentive)和集中注意(focused attention)两个加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需要注意参与的,容量很大的并行加工过程,该阶段用于对同时呈现于视野内的所有知觉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特征登记;第二个阶段是需要注意参与的,容量有限的系列加工过程。集中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分离的各个特征整合成完整的客体表征。“特征”(feature)是个核心概念,是指一个维度(如

8、颜色),而特征值则为某客体在该维度上具有的属性值(如红色、黄色和蓝色)。 这种理论认为,人对识别系统在接受输入的刺激的信息后,首先进行特征分析,找出输入刺激具有哪些特征,然后把它们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的表征进行比较,一旦与长时记忆中的某张特征表获得匹配,这个刺激便被识别出来。Olson和Attneave用实验证明线段是图形知觉基本分析单元。Olson和Attneave的实验:自变量:两种刺激类型(一条直线、两条直线构成的刺激)因变量:被试搜索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支持了以线段为基本单元的形状编码的特征检测理论。 结构优势效应:只是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大大地易化了它们的分辨(即整体的结构在

9、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作用,这种效应与人的知觉组织有密切关系。) 查(了解):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构型优势效应,字母优势效应)3、连通性和内容关系效应 p237内容关系效应:当目标线段镶嵌在其他线段的内容结构之中时,比目标线段单独呈现时被检测的准确性高。支持视知觉拓扑结构假设。 4、拓扑不变性质和似动现象陈霖运用“运动竞争技术”研究拓扑不变性质和似动现象的关系。运动竞争技术:指在实验中先后呈现2幅刺激图形,在第一幅中包含位于图形正中的的单个刺激图形,第二幅包含位于两边的与中心等距离的两幅刺激图形。对于每一位被试来说,可以调节两幅刺激图形各自呈现的时间和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以便被试在此实验

10、条件产生似动知觉。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任务是判断中间的刺激图形看起来是向左边的图形运动,还是向右边的图形运动。实验结果:再一次证明视知觉拓扑结构的假说。四、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1、掩蔽(masking)前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后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根据掩蔽刺激呈现的时间不同,可将之分为前项掩蔽和后项掩蔽。掩蔽的原因:由于视觉潴留造成的,视觉潴留是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虽然短暂呈现的刺激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但是它们仍被知觉为是同

11、时出现的,并互相干扰。时间间隔(ISI)不同,掩蔽刺激物对目标刺激物的影响会不同。掩蔽的部分原因是视觉潴留。视觉潴留(visual persistence):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即使在刺激消失后,它的痕迹仍然存在。2、后效(aftereffects)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的心理活动的影响称为后效。(1)图形后效(figural aftereffects)图形后效是指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之后,对随后感知别的图形的影响。饱和作用:当一个图形在视网膜上的视像保持一定时间后,视网膜上成像区域以及相临区域的感受器变得疲劳,对新刺激产生抑制或饱和,使得投射到视网膜上饱和区域附近的新图形发生位移

12、。(2)形状后效(Shape Aftereffects)形状后效(弯曲后效,curvature):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J J Gibson(1933)的实验。实验过程:让被试带上一种特殊的棱镜眼镜,这种眼镜使进入的光线发生位移,从而把垂直线段看成歪曲的线段。在注视弯曲线段的过程中,线段的歪曲度逐渐消失,即由棱镜眼镜产生的“弯曲”开始变的越来越直。然后当摘下棱镜眼镜后,就会出现因带上棱镜眼镜而产生的后效,即把直线看作向棱镜眼镜产生的弯曲相反的方向弯曲。在连续注视倾斜或弯曲线段一段时间后也会产生相同的后效。(3)关联后效(contingent aftereffcets)关联后效

13、(麦克洛效应):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Mecollough(1965)的实验过程: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行,即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颜色适应与图形方位结合在一起)。结果: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行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发生颜色适应。 Wyatt发现3种刺激特性,颜色、方向和空间频率之间的关联后效。关联后效说明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五、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知觉

14、定势是由于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 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通过建立的假设和过去经验提出一般的组织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应用到整个图形,这些策略便会影响到我们对细节和部分的知觉。知觉定势的产生不仅限于对熟悉的事物。第三节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或移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对于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它是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运动知觉的产生一般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而视网膜上留下轨迹:二是观察者自身的运动(如身体运动、眼球运动等)所提供的动觉信息。 一、运动觉察器(motion

15、 detectors)皮层颞叶内侧细胞具有整合不同种类运动的作用,是一种通用的运动觉察器。二、诱导运动(induced movement)诱导运动:是一种错觉,就是说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的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根本没有发生空间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好像在运动。这种运动知觉受到被观察物体周围环境的强烈影响。三、似动现象(apparent movement)似动现象:是指当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phi运动: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ISI大约为100ms时)却感知到它在运动的现象。 两个灯泡亮暗交替的时间间隔大约为1

16、00ms时产生的似动现象操纵灯泡之间亮暗时间间距而产生的种种似动现象称为运动。运动的性质由闪烁灯泡之间的时间间隔、灯泡的亮度和灯泡之间的空间距离决定。Korte提出这3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Korte定律。 似动知觉产生的原因曾有种种不同的解释。现在的理论解释为,由于刺激所引起的感官兴奋有一个短暂的持续时间,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兴奋尚未消失时便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便发生融合(synthesis),这样观察者就产生了似动的知觉。似动现象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四、自主运动(autokinetic movement)自主运动:在一个漆黑的房间中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一定时间后,这个光

17、点好像就会动起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主运动。自主运动现象的出现必须保证光电周围不能提高参照的空间背景或固定的视觉形状。自主运动现象出现的程度和方向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自主运动现象往往会受到个体社会经验的影响。五、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effcets,MAE)运动后效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后仍然存在。瀑布错觉(waterfall illusion):注视向下流动的瀑布一定时间之后,如果再观察静止的景物,该景物看起来向上运动。有些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把这样的线索称为单眼线索。1、插入:指一个物体部分地隐藏或遮挡另一个物体。2、空气透视:当我们

18、观察一处场景时,远处物体不如近处的清晰,这种作用称为空气透视。3、阴影:通常,物体表面离光源最近的部分最亮,当物体表面离开光源一定距离后,其表面变暗,或产生阴影。第四节 单眼和双眼视觉一 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4、线条透视:我们观察铁轨时,感到远处的铁轨仿佛要会聚为一点。5、结构级差:随着距离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的密度越大。6、相对大小:感觉比较大的刺激离我们较近,这种线索称为相对大小。7、熟悉大小8、运动视差:观察者在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被观察物体之间深度知觉或距离的单眼线索称为运动视差。9、调节1、辅合:指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会聚的趋势。2、双眼视差: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1)网膜相应点和视野

19、单像区(2)双眼视差和视觉深度知觉二 双眼线索由立体的不同部分投射到双眼视网膜的视像形成的深度知觉称为视觉深度知觉。双眼竞争:如果投射到两只眼睛的视像差异较大,则会产生一种异常的现象。称此现象为双眼竞争作用。双眼竞争有以下一些结果:投射到两只眼睛的差异较大的视像产生融合,形成一个暂时的合成像;或两个视像中的一个占有优势,这种优势在两只眼睛之间来回转换。中央眼:人在观察外界物体的时,物体的视像视单一的,好像是被一只眼睛看到的,从主观感觉的角度来看,两只眼睛可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器官。人们用一只理论上假想的眼睛来代表这个器官,把它称为中央眼,它似乎位于两只真眼的中间,即鼻梁上方。三 深度线索的交互作

20、用(3)双眼视差的生理基础1、自变量(1)与形状知觉有关的自变量接近;相似;连续;对称;定势;经验;轮廓;特征;视觉噪音(目标图形以外的随机视觉线索)(2)与时间知觉有关的自自变量外部线索(计时工具、周期现象);内部线索;感觉通道;心理状态;药物补充(3)与运动知觉有关的自变量真动知觉中的自变量物体在单位时间的空间位移;知觉对象的距离;速度似动知觉中的自变量刺激时距的长度;刺激呈现时间的久暂;刺激的亮度;刺激的形状与面积;刺激的颜色;练习和指导语诱动知觉中的自变量图形与背景;指导语;期待或者定势(4)与深度知觉有关的自变量眼睛调节;视轴辐合;双眼视差;单眼线索;双像2、因变量(1)与形状知觉有

21、关的因变量图形与背景;良好图形;主观轮廓(在没有明度和颜色差别的情况下,甚至在完全没有物理基础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有时也可以看到轮廓);图形掩蔽(指一个图形(目标刺激)被埋藏于另一些图形中或被背景视觉噪音所掩盖);图形后效。双眼间后效迁移:用一只眼观察,用另一只眼测试,仍有后效,称之为双眼间后效迁移。(2)与深度知觉有关的因变量深度视锐;深度知觉(包括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3)与时间知觉有关的因变量时距知觉;时序知觉;时间透视(指个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的经验和观念)(4)与运动知觉有关的因变量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第五节 恒常性和错觉(掌握)一、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22、constancy)知觉的恒常性: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1、明度恒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明度恒常性(whiteness constancy):即使照明条件发生变化,一个物体的明度仍然保持相对稳定。2、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大小恒常性:我们把观察物体的距离(视网膜像)改变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大小恒常性。尽管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大小恒常性,但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物体的距离线索和背景刺激。Holway-Boring实验考察了影响大小恒常性的几种因素。

23、实验过程: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在其中一个走廊距离观察者10ft(大约3m)远的地方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同时在另一个走廊中呈现标准圆形刺激物,距离观察者为10-120ft(大约3m至36m)。标准圆形刺激物上标有刻度,以便使得观察者的眼睛到刺激物的距离不同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保持相同(视角1)。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圆形刺激物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来相同。4种实验条件:a.提供正常的双眼观察条件;b.只允许单眼观察;c.通过一个小孔进行单眼观察,我们称其为人工瞳孔,这样就削除了一些在正常情况下提供哦昂达深度知觉线索,比如双眼线索和头的运动;d

24、.在每个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周围用黑布遮挡,组成一条黑布的通道,进一步减少地板、墙壁和天棚等深度线索的作用。实验结果:条件a和b下,表现较好大小恒常性,c条件下恒常性大大降低,d条件下几乎完全没深度线索。深度线索和视觉结构对大小恒常性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实验设计:34多因素实验设计,无交互作用3、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形状恒常性: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二、视错觉(visual illusions)视错觉(visual illusion)是指凭眼睛所见而构成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 1、月亮

25、错觉(the moon illusion) 月亮错觉: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来看起来比在天顶使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1)注视角假设(angle-of-regard hypothesis)Boring和Suzuki提出,观察到的月亮的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是由于伴随月亮升起角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头和眼睛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Holway和Boring在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用投射到离被试较近的屏幕上的一系列发光的圆盘来比较月亮的大小。结果:当平视观察地平线的月亮时,大多数被试选择的与观察

26、到的月亮相等的圆盘都比在眼睛抬高30观察天顶的月亮时所选择的圆盘相对来说要大;同样,当被试平躺在桌面上眼睛没有角度变化观察天顶月亮,或被试从平躺的位置垂下头抬眼观察地平线的月亮时,错觉现象发生倒转:地平线的月亮比天顶的月亮看起来要小。Boring认为,月亮错觉的产生依赖于眼睛相对于头来说抬高或降低的角度。 (2)显见距离假设(apparent distance hypothesis)显见距离假设是基于知觉因素的一种假设,它最早是由天文学家和几何学家Ptolemy(150AD)提出的。 他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

27、到的物体远。 如果两个物体投射到视网膜的视像的大小相同,而看起来离观察者的距离不同,那么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远的物体就大一些。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显见距离假设或大小-距离不变性假设(size-distance invariance hybothesis) (3)相对大小假设(relative size hypothesis )Restle提出他的相对大小假设,他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与物体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围越小,物体看起来越大。 2、其他错觉(1)缪勒-莱耶尔错觉(the Muller-Lyer illusion)(2)其他错

28、觉3、错觉产生的原因(1)视觉的-视网膜的因素视觉的-视网膜的因素:指直接来自视觉系统的解剖或生理机制的影响因素,又称结构因素,包括角膜和晶状体等眼睛的视像形成机制所产生的畸变。(2)认知因素包括过去经验、学习和注意。 图片和汉字的激活水平及知觉干扰效应的比较摘要 研究使用8个残缺水平下的图片及其中文名(汉字双字词)为实验材料,试图比较图片与汉字双字词识别激活水平的差异,接着比较二者产生知觉千扰效应的条件,并把二者产生知觉干扰的条件与英文单词产生知觉干扰的条件进行比较。实验一结果发现,在材料较清晰的条件下,汉字双字词的命名成绩高于图片,表明汉字双字词的激活水平不比图片低,但在材料很残缺的条件下

29、,汉字双字词的命名成绩低于图片。实验二发现双字词和图片在没有事先学习情况下都产生知觉干扰效应,已有研究表明单个汉字无需事先学习也可以产生干扰效应,而英文单词需要事先学习。因此,图片和汉字的干扰效应与英文单词的差别跟图片、汉字的激活水平比英文单词高有关。关键词:图片识别 双字词识别 激活水平 知觉干扰效应 残缺刺激1前言 知觉干扰效应是指更残缺模糊刺激的呈现使部分残缺模糊的同一刺激的识别更难。例如.在残缺英文中一词r._ i_ _ rop的补笔实验中(答案raindrop,雨点),先从更残缺的碎片r_ _ _ -p开始,再逐个添加raindrop中的字母直至r._ i_ _ rop完全呈现,结果

30、这种呈现方式下r-i-rop的补笔成绩,比直接呈现r_i_ _rop的补笔成绩差1-4。较早解释这一现象的模型叫竞争激活模型5。例如,Bruner和Potter6在模糊图片识别实验中报告了知觉干扰效应,认为先出现的模糊图片激活了错误的假设,错误假设和随后的正确假设竞争,干扰了对图片的正确识别。1前言“失匹配假说4”则认为,首先单词碎片中r-p过早的激活了靶词raindrop的单元,即r-p和r-i-rop共同的正确假设,由此激活了正确假设模板raindrop,然后碎片r-p和正确假设模板raindrop加以比较。由于二者差别足够大.导致失匹配(差别觉察器被激活),正确假设因此被持续地抑制,这不

31、仅使r一-p的补笔成为不可能,而且使随后的:r_i_ _ _rop的补笔发生困难。 产生知觉干扰效应的条件和残缺模糊方式是非常广泛的。不管是以字母、还是随机点为删除单位的残缺英文中单词、残缺线条图片1-5,以及镜头模糊图片、随机点覆盖的图片6,7、笔划删除的中单个汉字、高斯模糊的单个汉字8,9,不管是命名作业1-7,9(包括补笔作业),还是反应时作业8,都可以产生知觉干扰效应。然而,图片、单个汉字的知觉干扰效应和英文单词的知觉干扰效应,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补笔之前不学习靶词raindrop, r- i- - rop的成绩为50%,不能产生知觉干扰效应,必须事先深入学习靶词raindrop,使

32、补笔成绩提高,才会出现知觉干扰效应1-4。 以随机点为删除单位的残缺英文单词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5。图片、单个汉字的实验则不需事先学习,也会出现知觉干扰效应5-9。现有的竞争激活模型和失匹配假说还不能明确地解释这一差别。我们猜测这一差别,跟英文单词实际的激活水平较低有关。然而,还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例如,根据失匹配假说,被试可能对英文单词特征的警觉性较低,需要更残缺的起始刺激(如上述的r-p碎片),否则,不能“觉察”起始刺激和正确假设模板的差别,但这要求事先学习靶词raindrop,才能使得更残缺的r-p碎片能够激活正确假设raindrop。 因此,有必要直接比较图片和英文中一词、图片和

33、汉字的激活水平(如识别成绩),才有可能把图片、汉字和英文单词之间的知觉干扰效应差别,归结为它们在激活水平上的差别,即证明激活水平假设。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汉字和图片的激活水平以及知觉干扰效应的比较研究。另外,已有的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研究局限于残缺笔画和高斯模糊处理的单个汉字。本研究实验一将先专门针对汉字双字词(如“冰箱”)和图片(与双字词语义对应的物体:冰箱)的激活水平作一比较;根据上述于激活水平的假设,我们预测图片和汉字双字词的激活水平基本相等。为了进一步印证激活水平的假设,实验二将专门针对随机点删除处理的汉字双字词和图片(与双字词语义对应的物体)的知觉干扰效应进行比较。 本实验试图揭示,

34、在相同的刺激大小、语义等条件下.同一残缺程度的图片和汉字双字词的识别正确率的差别,并探讨它们如何随残缺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目的是直接比较图片和汉字的激活水平。2实验一残缺图片和汉字双字词的激活水平的比较2. 1方法2.1.1被试西南大学男女木科生共80名年龄17- 21周岁,视力正常或经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非语言文学专业或心理学专业。未参加过类似的心理实验。实验后赠送纪念品。2.1.2材料和仪器材料分物体图片和双字词两种,图片来自Snodgrass和Vanderwarty 12的图库(图片的中文名常模参见Yoon等13,挑选其中常用中文名为双字词的清晰图片80幅(8幅用作练习,72幅用作正

35、式实验),包括动物、蔬菜、家具等物体的BMP图片,画布大小为244 244像素;双字词材料为这些图片的双字中文名,每个双字词用Flash MX2004软件以119号宋体输入244 244像素大小的白色画布中心,制成清晰平滑的BMP图。 采用picfrag程序5,14将每一幅图片或双字词清晰BMP图制作成一组8幅残缺材料(8种残缺水平),共160组(图片和双字词各80组),即160个刺激。该程序是用大小为16 X 16像素的随机点( blocks)覆盖图象,未被覆盖的即为可见的剩余残缺材料,而这未被覆盖的部分由公式P(block,level)=r(8- level)来决定,其中r值为0.7;未被

36、覆盖的部分取决于材料的残缺水平level, 而由level=1至8,未被覆盖的部分大约分别是8%、12% 、17%、24% 、34% 、49% 、70% 、100%,水平1为最残缺,水平8为100%清晰。 实验用仪器 为多台17英寸显示屏的TC1品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空间分辨率大小设为1024 768像素。2.1.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材料(图片和双字词)X8残缺(残缺水平)的2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材料变量为被试间设计,残缺变量为被试内设计。将8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大组,每组各40人,分别参加图片和双字词的实验。 为了分别在参加图片和双字词实验的被试内平衡这8种残缺水平,将大组内的40名被试随机

37、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接受的刺激及其呈现顺序都相同,例如每个图片小组按固定的顺序辨认72个不同名称的图片.每一图片以1种残缺水平出现,每个小组区别在于8种残缺水平(8种实验条件)随72个图片出现的顺序不同。第一小组出现的实验条件顺序按准随机原则决定,即随机确定每个实验条件,同时确保每个实验条件重复次数相同。总之,第一组被试8种实验条件先随机安排且保证重复次数相等(即9次)。第一、二、八组依次按以下(拉丁方)规则安排:1 2 3 4 56 7 8 1(例如.如果第一组某物体图片按实验条件1辨认.那么二、三、八组辨认该物体图片的条件分别是2 ,3 , . . ,8)。2. 1. 4实验程序 实验采

38、取封闭的团体测试。被试首先各自根据指示语做练习,接着进行正式的测试。测试时,先在计算机黑色屏幕中心呈现一幅图片或者双字词的残缺材料,呈现时间为2秒,要求被试辨认并准确输入图片的中文名称或者看到的双字词,按键确认前允许修改命名,不限定时间。练习的前3幅材料按键确认后给子正误反馈,随后5幅的练习和正式测试都不给子正误反馈,按键确认后即进入下一测试。 正式的测试包括72幅图(刺激).分成3部分呈现,每部分24幅图,按固定的顺序呈现,每一幅图以8种残缺水平之一呈现。3部分中间休息2次,每次30秒。每部分每个被试完成8种残缺水平上的各3幅图辨认测试。实验由Visual Basic6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控

39、制。程序记录被试输入的命名答案。对少参加图片实验的被试.程序根据山Snodgrass和Vanderwar图片12的中文名常模13和常识确定的图片命名正确答案,判定被试输入的命名答案正误与否,并计算识别正确率。对于参加双字词实验的被试,程序所依据的残缺双字词的正确答案就是双字词本身。2. 2结论与讨论 图片和双字词在8种不同残缺水平下的命名正确率见图1.图1显示,图片和双字词的命名正确率均随着它们的残缺程度的减少而增加。最残缺(水平1)的图片和双字词的识别正确率最低.最清晰(水平7和8)的双字词和图片的识别正确率最高。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残缺程度主效应显著,F(7, 46)= 764

40、.5, p 0.000,材料主效应显著,F(1, 78) = 135.3, p 0.000,残缺程度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 ( 7, 546) = 34.9, p 0.000。因此,有必要分别来考察双字词和图片的命名正确率。 如图1所示,双字词识别正确率总的来说比图片的高,即便是在最清晰的水平8也是如此。但是,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水平1 ,2处,图片的识别正确率显著的高于双字词,差别分别是1.9%, F (1, 78) =4. 65, p0.05,和6.1%,F (1, 78)=14.24, p0.001在材料较清晰的条件下,汉字双字词的识别正确率大大高于图片,表明双字词的激活水平高于图片

41、。己有研究表明,英文单词反应时命名(计反应时的命名)比图片要快10,11。按Theios和Amrhein11的意思,这是因为命名对英文中单词有利。图片的命名是间接的,要经过语意的加工来实现.而英文单词的命名则直接山英文单词激活。同理,汉字双字词的命名也可能比图片有利。尽管如此,双字词的激活水平低于图片的可能性不大。在较清晰的残缺水平6,双字词的识别成绩达92%,双字词和图片的识别成绩正确率差别甚至高达32%。3实验二图片和汉字双字词的知觉干扰效应的比较 为了证明图片和汉字同样的知觉干扰效应条件(即无需事先学习),与它们相近的激活水平有关,实验二将采用被实验一证明激活水平相近的汉字双字词和图片(

42、与双字词对应的物体的图片),直接比较它们的知觉干扰效应。如果不同材料的主要差别在于激活水平,那么,在没有事先学习的情况下都可产生知觉干扰效应。3. 1方法3.1.1被试西南大学男女木科生共40名.年龄17-20周岁.视力正常或经矫正视力正常。非语言文学或心理学专业,未参加过心理实验。实验后赠送纪念品。3. 1. 2材料和仪器 从实验一的80组图片和80组双字词残缺材料中,选出每一组中残缺水平为2 ,3 ,4 ,5的残缺材料,共选152组(图片和双字词各76组,其中练习用各4组.正式实验用各72组)。实验仪器同实验一。3.1.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材料(图片和双字词)X2呈现方式(标准呈现和渐

43、增呈现)的2因素被试内设计,交叉组成4种实验条件。材料为刺激变量。标准条件下,直接呈现残缺水平5的图片或双字词要求辨认;渐增条件下,按照材料从残缺到逐渐清晰的顺序,逐步呈现残缺水平为2 ,3 ,4 ,5的同一图片或双字词,在残缺水平5上要求辨认。40名被试分成4组,采用实验一相同的原则和方法对4种实验条件进行平衡。3.1.4实验程序实验采取封闭的团体测试。被试首先各自根据指示语做练习,接着进行正式的测试。测试时,先在计算机屏幕中心呈现一幅图片或双字词材料的一组残缺材料,即呈现1幅(水平5)或连续呈现同一图片或双字词的4幅(水平2, 3, 4,5)残缺材料,每幅残缺材料呈现时间为2秒,要求被试在

44、水平5的残缺材料呈现完以后准确具体的输入看到的图片的中文名或者看到的双字词。练习包括双字词和图片各4组残缺材料,正式的测试包括三部分,每部分24组,图片和双字词各12组,每部分每种实验条件下有6组残缺材料。其它程序同实验一。实验山Visual Basic 6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控制。判定被试输入的命名正确与否的方法同实验一。3. 2结果与讨论 双字词和图片各自在标准呈现和递增呈现条件下的识别正确率见表1。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主效应显著.F (1, 39) = 40.3, p0.000,双字词的识别显著地优于图片。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 (1,39) = 5.68, p0.05

45、,标准呈现高于渐增呈现,即存在知觉干扰效应。但是材料和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9)= 0.58, p=0.45,双字词的知觉干扰效应略高于图片,但差别不显著。 在相同的条件下双字词的命名正确率显著地比图片高,这一结果和实验一结果一致,再一次表明双字词的激活水平略高于图片,或者相近。更重要的是,在被证明激活水平相近的情况下,随机点删除处理的残缺图片和双字词无需事先学习也可以产生知觉干扰效应,而且它们的干扰效应没有显著差别。何海东和焦书兰8,李菲菲和王权红9也分别发现笔划残缺和高斯模糊的单个汉字在无事先学习的情况下都产生干扰效应,而且在标准呈现的条件下,命名正确率和本实验一样都是70%左右,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