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生理(血液)课件_第1页
心血管生理(血液)课件_第2页
心血管生理(血液)课件_第3页
心血管生理(血液)课件_第4页
心血管生理(血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血液知识目标:了解血细胞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理解血液的凝固过程和机制技能目标:能熟练掌握家禽血液采集的方法(详见实验实训指导)能了解红细胞的特性之一:渗透脆性(详见实验实训指导)能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凝的一些因素(详见实验实训指导) 第一节 机体的内环境一、内环境的概念体液分布及其物质交换示意图 二、血液对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有赖于各器官系统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的相互协调活动的结果。 血液在不停地循环流动之中,不仅具有运输各种物质的功能,而且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

2、面起着重要作用: (1)在组织与各内脏器官之间运输各种物质,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 (2)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因素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3)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系统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血浆血细胞血液水 9092%小分子物质无机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抗凝血剂: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血剂。 常用的抗凝血剂有草酸盐、柠檬酸盐和肝素等。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二、血 量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肝、脾、肺及皮下成年家畜的血量约为其体重的5-9牛和羊为体重的6-7幼畜血量较多,可达其体重10以上一次失血 10% 不影响健康 33% 危及生命

3、三、血液的化学成分 (一)无机盐 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 ;主要的阴离子有Cl-、HCO3-、HPO4-和SO42- 。主要的微量元素有铜、锌、铁、锰、碘、钴等, 无机离子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2)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2、血浆中其他有机物(1)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 胆红素和氨等。(2)血浆中不含氮的有机物, 如葡萄糖、甘油三脂、磷酸、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 (3)血浆中微量的活性物质 主要包括,酶类、激素和维生素等。四、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色、血味动物血液呈红色,颜色随红细胞中血红蛋

4、白的含氧量而变化; 血液中因含有氯化钠而呈咸味;因含有挥发性脂肪酸而具有特殊的血腥味,肉食动物腥味更甚。(二)血液的密度 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501.060之间 ,密度的大小决定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三)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粘着的特性,叫做粘滞性。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浓度。 血液的粘滞性对血液的流动阻力和速度影响极大。 血液的粘滞性也是形成血压的因素 之一。(四)血浆的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电解质构成。 995%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构成。0.5%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附注:等渗溶液、

5、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等张溶液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 溶液。高渗溶液:大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的溶 液。低渗溶液:小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的溶 液。等张溶液:血细胞悬浮于其中,其形态 和大小不发生改变的溶液。1、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缓冲对通常是由弱酸和碱性弱酸盐这一对物质所组成。 主要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Na-蛋白质H-蛋白质 2、机体其他器官的酸碱调节动物体的呼吸活动和肾的排泄,共同参与酸碱调节。通过呼吸活动排出CO2以调节血浆中的H2CO3浓度;肾脏在尿的生成过程中,既可排泄酸性物质,又可回收NaHCO3,有利于保持

6、两者的正常比值。正常红细胞形态正常红细胞形态四百年前人的红细胞镰刀型贫血的红细胞红细胞的细胞质内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Hb),主要作用:携带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单位容积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或其中之一显著减少而低于正常值,都称为贫血(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红细胞膜的结构(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溶血:RBC在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而膨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RBC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当周围液体的渗透压降低不大时,细胞胀大但并不破裂溶血,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力称之为渗透脆性。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大则脆性小,反

7、之为脆性大。衰老的RBC脆性大,在某些病理的状态下,脆性将发生变化。(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RBC能均匀的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血沉:通常以1小时内RBC下沉的距离表示 , RBC的沉降率。 原因:由于RBC的重力和RBC与血浆分子间的摩擦相互作用的结果。血沉快慢不决定于RBC本身,而在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等含量,它们可使血沉加快。清蛋白、卵磷脂增加可延缓血沉。血沉管2.红细胞的功能(1)血红蛋白与气体运输RBC内容物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它约占RBC干物质量的90%。Hb是一种含铁的特殊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Hb+O2 HbO2 (氧合Hb)HbO2

8、 HHb+O2 (还原Hb )Hb+CO2 HbCO2 (氨基甲酸Hb)血红蛋白在上述过程中,没有电子得失,铁仍为二价铁,但在某种情况下,如药物、乙酰苯胺、磺胺或亚硝酸盐的作用下,它的亚铁离子可被氧化成三价的高铁Hb,它们与氧结合的非常牢固而不易分离,因而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CO(俗称煤气)结合Hb的亲和力比氧大200多倍,空气中的浓度只要达到0.05%(约为氧气分压的1/400)血液中就约有30%40%的HHb与之结合生成HbCO,严重时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血红蛋白的酸碱的缓冲功能 HHb和HbO2均为弱酸性物质,它们一部分以酸分子形式存在,一部分与RBC内的K+构成HbK+(Hb

9、钾盐)因而组成了两个缓冲对,即KHb/HHb , KHbO2/HbO2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度的平衡调节。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RBC的生成 RBC的寿命因种属不同有很大差异 马:140-150d 牛:135-162d 猪: 75-97d 小鼠:20-30d 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的ABC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等量的RBC入血。生成部位:红骨髓RBC生成原料 蛋白质和铁(二价离子)是 RBC生成的主要原料,缺乏时会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促进RBC发育成熟的物质 主要是VB12 、叶酸和Cu2+、前两者在合成核酸,尤其是DNA中起辅酶作用、可促进骨髓原血细胞的分裂和增殖;铜离子是合成Hb的激动剂。 (

10、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由胃粘膜产生。VB12是一种含钴的化合物。动物体内所需的VB12主要来自各种动物性食物。VB12在小肠吸收时,需有“内因子”与其结合成复合物,才能被吸收,若缺乏内因子 ,就会导致VB12的缺乏,因而导致贫血。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2、RBC的破坏 主要是由于自身衰老所致,衰老的RBC变形能力减弱,脆性增大,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但是大部分衰老的RBC是因为难于通过微小孔隙,停滞在肝、脾和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随之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珠蛋白HbFe2+胆绿素粪、尿排出可重新代谢利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3.生成的调节 缺氧或失血 肾脏产生

11、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进骨髓内原血母细胞分化及血红蛋白的合成,释放成熟红细胞 血中红细胞 血中红细胞 二、白细胞 白细胞是血液中无色、有核的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白细胞的显微结构(1) 分类 嗜中性白细胞 颗粒细胞 嗜碱性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单核细胞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2) 特性 、渗出性 、化学趋向性 、变形运动 、吞噬作用白细胞(3) 功能 嗜中性粒细胞: a. 吞噬外来细菌 b. 吞噬机体本身坏死组织及衰老红细胞 血流变慢,白细胞游出血管外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嗜酸性粒细胞: a. 缓解过敏反应 b. 限制炎症过程 嗜碱性粒细胞: a.舒张血管,增强通透性,有利 于其它白

12、细胞的游走和吞噬 b. 抗凝血、炎症单核细胞: a. 吞噬并杀死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 b.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体内免疫反应(三)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哺乳动物的血小板很小,呈两面凸起的圆盘形。常分布在血细胞间。中央部分有蓝色颗粒,称颗粒区。颗粒中储存有吞噬颗粒5羟色胺(5HT)、ADP等左红细胞、树突型血小板,右白细胞(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2)聚集(3)释放反应(4)收缩(5)吸附(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块构造(红色为红血球,兰色为血小板,黄

13、色为纤维蛋白)1.生理性止血于人体出血时堵塞伤口附近的血管,阻止流血 受损伤局部的血管收缩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出血时堵塞伤口附近的血管,阻止流血 2.参与凝血血小板对血液凝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血小板表面质膜吸附和结合有多种血浆凝血因子。(2)血小板能释放出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因子和一些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因子为X和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3)血凝块中留下的完整血小板,其中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而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血小板在促进凝血的同时,通过释放纤溶酶及其激活物而激活纤溶系统。但血小饭解体释出血小板因子又有抑制纤溶的作用而使局部血栓形成不受纤溶干扰。 3.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第

14、四节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状态,凝结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本质: 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不溶性丝状纤维蛋白,并网罗血细胞, 形成血块的过程。 血液凝固1 2 小时后,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析出淡黄色液体为血清。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依发现年代顺序以罗马数字命名,即因子、因子直至因子。 因子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酶 钙离子(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因子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凝血主要三大步骤: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

15、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2+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二、凝血过程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 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二)外源性凝血:是指由血浆中和组织损伤时释放的物质参与的凝血途径。内源性途径: a a先后Ca2+存在下与因子、因子、因子、因子X和因子V等连锁反应,最后在血小板磷脂(血小板第三因子,PF3)上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外源性途径:损伤组织释放的因子 (组织凝血激酶),进入血浆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因子 和因子 和Ca2+一起激活因子X ,X a又与因子V在PF3的磷脂表明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过程示意图第二步:凝血酶原

16、转变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酶 Ca2+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a 纤维蛋白多聚体(一)血浆中的抗凝物质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合成和释放。体内各器官都由肝素,其中以肺和肝含量最多。肝素进入血液后可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并使凝血酶失活。(一)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物质:血浆中有多种抗凝血酶物质,其中以抗凝血酶 最为重要。它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它与凝血酶、因子 a 、a 、a 结合后可使这些因子失活。抗凝血酶也可以先与肝素结合而改变其构型,从而增强其对上述凝血因子的失活作用。(

17、二)血浆中的纤维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溶酶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水解成小肽,血凝块不断被分解和液化,最后消失。四、抗凝和促凝措施(一)抗凝或延缓凝血的常用方法1. 肝素2. 移去Ca2+(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铵等)3. 脱纤维法4. 光滑面5. 双香豆素:与维生素K结构相似6.水蛭素四、抗凝和促凝措施(二)促凝血或加速凝血的常用方法1.加温2.接触粗糙面3.维生素K三、为什么循环流动的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呢?1、血管内壁光滑2、未与组织损伤处接触,不易激活凝血因子3、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4、纤维蛋白溶解物质第五节、 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1995年国际输血协会认可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3个,193种抗原。医学上较重要的血型系统是ABO 、Rh 、MNSs、Kell、Lutheran、Iewis、Duff及Kidd等,它们都可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但与临床最密切的是ABO 、Rh 血型系统。介绍ABO血型介绍Rh血型1940年Landsteinr 和 Wiener 用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