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学校语文高职单招阅读专项练习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学校语文高职单招阅读专项练习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学校语文高职单招阅读专项练习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学校语文高职单招阅读专项练习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学校语文高职单招阅读专项练习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学校语文高职单招阅读专项练习测试试题(含答案)一、古诗文阅读(5题)1.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例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A.这样,却使成功与失败发生了变化,功业相反了。 B.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 C.然而成功与失败不同,功业也相反。 D.既然这样,那么成功与失败就不同了,功业也相反了。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3.清平乐南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砌下:即台阶下。1.从字数看,这

2、首词是()(1分)A.小令 B.中调 C.长调 4.对比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客以故去太上皇以为言 太上皇以为言且为天下者不顾家A.两个“以”相同,两个“为”分歧 B.两个“以”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C.两个“以”分歧,两个“为”相同 D.两个“以”分歧,两个“为”也分歧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被太守宗资重用,忠于职守,严肃整治不良风气,大力推举才能卓异的人。 B.范滂用人不徇私,即使对自己的外甥也是如此,让他在家里休息,不要去做官。 C.范滂被人诬陷为结成朋党而下狱,但他光明磊落,在狱中坚决不祭拜皋陶。 D.范滂面对王甫的

3、审讯,慷慨激昂进行申辩,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从而打动了王甫。 二、阅读理解(5题)6.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对第句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暗示革命者是杀不绝的 B.革命遭受挫折、不被人们理解,有如这倒春寒 C.渲染坟场的凄凉气氛 D.烘托人物的凄苦心理 8.阿宠的春天阅读原文: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

4、了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圣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

5、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但是,阿宠却瞎了。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后面的人继续迫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是

6、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塌方了!矿工们证住了,愣愣地盯着战栗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谷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五个人开始行动了,阿别没让所

7、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时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儿好找到出口。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夜晚来临,人们相继

8、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宠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

9、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而像个小喷泉,汨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作用?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鹃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相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民

10、族的感情。 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橫而残忍。 杜鹃是不善于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把

11、它认为佳人志士。人的智慧和莺也差不多,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过去和现在都有无面杜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第一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及其在全文的作用是()(限10字以内)10.这两段文字表面是写“药”,内含的意思是什么?三、现代文阅读(5题)11.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12.对本文的基本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课程史不是一般的历史,可以写成小说。 B.课程史也是历史,编写它时充满矛盾。 C.课程史不是一般的历史,但除了事件本身,并不关心事件所发生的原因。 D.课程史也是历史,也是叙事,要“透过事实的现象去揭示它的原因

12、”。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13、。镯( )子 镶( )着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绿荫掩映的小院里韩少华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母校北京二中度过的。每当我回忆起那段生活,就想起学校的那个绿荫掩映的小院来了。那是住校同学的“家”,我的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在那儿度过的;而只要我回忆起怎么学语文来,话头就离不开那个小院。小时候曾立志当个建筑师,经常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建筑学方面的普及读物和一些画册,但也喜欢读点儿文学书籍,以至跟管理图书的一位姓刘的老师(可惜我已记不起他的名字)很熟悉。我所谓的“读”,有时候是认真的,有时候却无非是翻一翻,看看有趣的故事而已。可我总忘不了那一天,图书馆的刘老师,在路过我的宿舍窗前的时候,发现我正病在

14、床上,就进来看我,还给我留下一本现代中国散文抄,让我在病读读,可以少一点儿寂寞。他还说:“要是觉得特别喜欢哪篇,你就轻声念一念;念的时候,脑子里还要做两件事:一件是按着文章里写的样子,去想你自己也在文章里头,如同亲临其境似的;另一件是想你的面前坐着一个好朋友,正在听你读文章,要尽力读得让人家好懂,就像跟他说心里话一样。这么试一试,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没想到,那就是我跟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新的开端。当时,我随手翻开那本书,看到了巴金的一篇繁星。于是,我试着轻声地读起来,并同时想象着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

15、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初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几天以后,我的病好了,在一个周末的夜晚,我斜倚着小院里的一棵老树,无意中望见满天繁星的时候,我竟不觉轻声诵读起来:“我爰月夜,但我也爱星天”我读着,好像那繁星更亮了,离我更近了,似乎在倾听着我的诵读,如同好朋友那样;我读着,特别是读到“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船在动,星也在动”的时候,我真觉得地上那斑驳的树影,就是起伏的浪涛;而头顶上方那躲在枝叶空隙里眨着眼的星星,离我越来越近,越觉得“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仿佛已经走进书里去,去亲身感受里面所描述的情景和氛围。我记得,那正

16、是1948年的夏天。到了那年寒假,我竟有机会接触到了一批解放区的文学作品:地雷阵吕梁英雄传白毛女当时我正在读初三。那是解放前最阴暗的时期。一位在二中任历史课的老师,姓荣,把一口袋书籍存在我家。许是由于我的家庭当时还有些保护色彩吧那些口袋里的书,竟顿时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每当我展开书页,不知不觉地用起那种随读随想象的法子来,在我的眼前,便真的活跃着李勇、王大春等这样一些生龙活虎的人物形象,甚至随着他们的命运而悲欢,既落过泪,也笑出过声。也就在那时候,我一下子觉得文学真是美妙极了,它可以让我的心向着现实与历史敞开,又把整个世界都拥抱到我的胸前。解放以后,我依然在那小院出出进进。不过,我已不再是

17、学生,而是一名语文教师了。我也把昔日老师教给我的那种读书方法,再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在那绿阴掩映的小院里去轻声诵读,去大胆想象和联想,让自己的心灵更充实,更开阔。至于我自己拿起笔来给读者写东西的时候,也还是一直在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我写的,都是在我眼前浮现着的;我写的,都是为着那些如与我促膝而对的读者。他们正期望着我,那目光,也如闪闪的星。(1988年初冬,抄于北京)本文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学会读书,爱上阅读的三个阶段经历,请结合文章概括。(1)_(2)_(3)_15.体会文章标题“陌生人的好”的作用。四、文言文阅读(5题)16.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

18、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因具以闻楚王 因人之力而敝之 D.楚王闻之,怒然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7.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18.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问题。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

19、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1

20、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李廌传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廌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受教。而家素贫,三世未葬,一夕,抚枕流涕曰:“吾学忠孝焉,而亲未葬,何以学为!”旦而别轼,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轼解衣为助,又作诗以劝风义者。于是不数年,尽致累世之丧三十余柩,归窆华山下,范镇为表墓以美之。益闭门读书,又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曰:“张耒、秦观之流也。”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吕大防叹曰:“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轼与范祖禹谋曰:“廌虽

21、在山林,其文有锦衣玉食气,弃奇宝于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将同荐诸朝,未几,相继去国,不果。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且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睥睨而起,落笔如飞驰。元祐求言,上忠谏书忠厚论,并献兵鉴二万言论西事。朝廷擒羌酋鬼章,将致法,廌深论利害,以为杀之无益,愿加宽大,上纳其言。廌中年绝进取意,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卒,年五十一。(取材于宋史李廌传,有删改)8.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素贫,

22、三世未葬 素:向来B.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 蒇:完成,解决C.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 典:主持,主管D.词语奇壮,读者为悚 悚:恐惧20.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

23、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竞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

24、。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节选自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注释: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别驾:官职名。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绝倒:极为佩服 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 易:轻视 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 烂:光鲜亮丽 D.俱以游倦晏起 晏:安逸 五、文言文理解(5题)21.下列诗句与“黄金难买青春再”含意最想

25、当的两项是(5分)A.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B.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C.流光容易把人抛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E.春如旧,人空瘦 2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题。(11分)正宫塞鸿秋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中吕山坡羊薛昂夫销金锅在,涌金门外,戗金船少欠西湖债。列金钗,捧金台。黄金难买青春再,范蠡也曾金铸来。金,安在哉?人,安在哉?1.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塞鸿秋前四句连用比喻,勾画出世人追名逐利直至老迈的可悲形象。 B.塞鸿秋中“至今寂寞彭泽县”一句,运用了陶渊明遭受

26、贬谪的典故。 C.山坡羊结尾处连用两个反问句,引发世人对金钱与人生的深入思考。 D.两首元曲均为讽世之作,讽刺批判之余亦有忧时伤世之感,多有警策。 23.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任选4题作答)(8分)爱国诗人屈原在国殇一诗中,赞美楚国的战士刚强不屈,为国牺牲,“诚既勇兮又以武,_。身既死兮神以灵,_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_, _”,强调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_,_ ”,想借此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事二君”的猜疑。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潦水尽而寒潭清, _” 为秋天着色,杜甫则在登高中用“ _,百年

27、多病独登台”感慨秋的悲凉。雨,可以寄托人的不同情思。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一句“ _,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无限的哀愁,苏轼则在定风波里用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表现出了超然的洒脱。辛弃疾的菩萨蛮 意蕴隽永,特别是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 , _”,更是耐人寻味。24.上文中,苏轼劝勉李廌说:“你的才华,是可以和万人匹敌的,如果再有高尚的节操促进,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你了。”这说明苏轼特别看重高尚的节操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对苏轼的见解,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200字左右,12分)25.请简要概括山坡羊中连用八个“金”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

28、分)六、现代文理解(5题)26.水之经典肖复兴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将浪涛如山变为(),将凶猛如火变为()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29、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

30、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

31、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

32、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文章第两段划线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27.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6分)28.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 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

33、,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10分)29.在小说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我见到的唯一正常的人”,请联系文本段,简要分析。(6分)30.文中第段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1.B2.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3.A4.A5.BB6.暗示了山民憨厚朴实性格形成的原因;为下文展开关于兰花的故事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环境之静、喜好之雅与后文唯钱之俗列比强烈。7.A8.动作、神态描写。“手握尖刀”“面目狰狩,满眼贪光”表现了那个人的凶残和贪婪。对比、衬托。那个人和阿宠形成列比,凸显了阿宠的善良和无私。细节描写(或比喻)。“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借对血液流淌的细节描写,突出阿宠的普照无私,加强了对读者 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更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