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章 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1第2章 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1信息、数据与信号中间的关系是什么?数据通信系统结构如何?通信方式有那几种类型?有哪些常用的传输介质?其类型及主要特性是什么?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是什么?数据通信速率的定义是什么?带宽是什么?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其分类与各自的特点?广域网中的数据如何交换的?其交换技术有哪些?计算机网络中采用什么差错控制方法?本章讨论以下问题: 2信息、数据与信号中间的关系是什么?本章讨论以下问题: 2问题:信息、数据与信号中间的关系是什么?3问题:信息、数据与信号中间的关系是什么?3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2.1.2
2、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4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4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什么是信息?如何表示信息?如何传递信息?为了传送这些信息,首先要将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用二进制代码的数据来表示。 传递信息转换为传递数据信息如何转换为相应的数据?编码技术数据如何传递?为了传输二进制代码的数据,必须将它们用模拟或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表示。5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什么是信信息编码标准ASCII 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受,成为国际标准ISO 646,又称为国际5号码;它用于计算机内码,也用做数据通信中的编码标准;ASCII码采用7位二进制比
3、特编码,可以表示128个字符;字符分为图形字符与控制字符两类。图形字符包括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商用符号等。 6信息编码标准ASCII 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受,成为国信号的概念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电信号的表示形式;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的信号电平是连续变化的;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去表示0、1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表示;7信号的概念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电信号的表示形式;7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波形8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波形8问题:数据通信系统结构如何?通信方式有那几种类型?9问题:数据通信系统结构如何?92.1.2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
4、方式 网络中两台计算机的通信过程(数据通信系统结构) 102.1.2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 网络中两台计算机的通信数据通信方式串行通信、并行通信单工通信、半双工或全双工通信数据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同步技术 同步通信 异步通信11数据通信方式串行通信、并行通信11串行通信、并行通信12串行通信、并行通信12单工通信、半双工或全双工通信13单工通信、半双工或全双工通信13同步技术字符同步14同步技术字符同步14问题:有哪些常用的传输介质?其类型及主要特性是什么?15问题:有哪些常用的传输介质?152.2 传输介质及其主要特性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主要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无线与卫星
5、通信信道162.2 传输介质及其主要特性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物理特性:传输介质物理结构的描述;传输特性:传输介质允许传送数字或模拟信号,以及调制技术、传输容量、传输的频率范围;连通特性:允许点-点或多点连接;地理范围:传输介质最大传输距离;抗干扰性:传输介质防止噪声与电磁干扰对传输数据影响的能力;相对价格:器件、安装与维护费用。传输介质的特性:17物理特性:传输介质物理结构的描述;传输介质的特性:172.2.2 双绞线的主要特性屏蔽双绞线 STP 非屏蔽双绞线UTP182.2.2 双绞线的主要特性屏蔽双绞线 STP18STPUTP 抗拉线?19UTP 抗拉线?19制作网线20制作网线2
6、02121双绞线种类3 类(带宽16Mbps )5 类(带宽100 Mbps )3 类(带宽16 Mbps )4 类(带宽20 Mbps )5 类(带宽100 Mbps )超5 类(带宽155 Mbps )6 类(带宽200 Mbps ) 非屏蔽双绞线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22双绞线种类3 类(带宽16Mbps )3 类(带宽16 Mb2.2.3 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 粗同轴电缆 细同轴电缆232.2.3 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23细缆24细缆24细缆25细缆25光纤26光纤262.2.4 光纤的主要特性272.2.4 光纤的主要特性27光纤的种类多模光纤单模光纤输入脉冲输出脉冲单模光纤输入脉冲输出脉冲
7、多模光纤28光纤的种类输入脉冲输出脉冲单模光纤输入脉冲输出脉冲多模光纤2典型的光纤传输系统结构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29典型的光纤传输系统结构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2930303131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2.3.1 电磁波谱与移动通信32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2.3.1 电磁波谱与移动通信2.3.2 无线通信无线电通信使用的频段覆盖的从低频到特高频。高频无线电波可以沿地表传播、电离层反射传播。(a)地波传播(b)天波传播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电离层332.3.2 无线通信无线电通信使用的频段覆盖的从低频到特高2.3.2 无线通信 缺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信号幅度变化较大,容易被干扰。优点:技
8、术成熟,应用广泛,能以较小的发射功率传输到较远的地方。(a)地波传播(b)天波传播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电离层342.3.2 无线通信 缺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信号幅度变2.3.3 微波通信 频率在100MHz10GHz之间的信号叫做微波信号;微波信号只能进行视距传播;由于微波信号的波长比较短,因此可以利用尺寸较小的抛物面天线,就可以将微波信号能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波束内发送出去,这样就可以用很小的发射功率来进行远距离通信;微波信号的频率很高,因此可以获得较大的通信带宽,特别适合于卫星通信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通信。352.3.3 微波通信 频率在100MHz10GHz之间的为了提高覆盖区域的系统容量与
9、充分利用频率资源,人们提出了小区制的概念;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在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一个基站(base station),通过基站在用户的移动台(mobile station)之间建立通信;由若干个小区构成的覆盖区称为区群。由于区群的结构酷似蜂窝,因此小区制移动通信系统又称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3.4 蜂窝无线通信 36为了提高覆盖区域的系统容量与充分利用频率资源,人们提出了小区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或多个)基站,它与若干个移动站建立无线通信链路;区群中各小区的基站之间可以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连接;移动交换中心通过电路与市话交换局连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
10、的蜂窝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37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或多个)基站,它与若干个移动站建立无线通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1995年出现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方式,用户的语音信息以模拟信号方式传输的。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话音、数据、视频图像等业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互联网的无缝漫游,使用手机来处理音乐、图像、视频,浏览网页,参加电话会议,开展电子商务活动。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2nd Generation,2G)移动通信:GSM移动通信(无线接口采用TDMA技术 )、CDMA移动通信(无线接口采用窄带码分多址CDMA技术 )
11、两种。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正在研究中。38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1995年出现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方2.3.5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通信信道带宽大、可进行多址通信与移动通信的优点,成为现代主要的通信手段之一。卫星通信的工作原理示意图:392.3.5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费用与通信距问题: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是什么?40问题: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是什么?402.4 数据编码技术2.4.1 数据编码类型412.4 数据编码技术2.4.1 数据编码类型412.4.2 模拟数据编码方法 422.4.2 模拟数
12、据编码方法 422.4.3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432.4.3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43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是应用最广泛的编码方法之一;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是:每比特的周期T分为前T/2与后T/2两部分;通过前T/2传送该比特的反码,通过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码;曼彻斯特编码的优点是:每个比特的中间有一次电平跳变,两次电平跳变的时间间隔可以是T/2或T,利用电平跳变可以产生收发双方的同步信号;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称为“自含钟编码”信号,发送曼彻斯特编码信号时无需另发同步信号。44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是应用最广泛的编码方法之一;44差分曼彻斯特(difference manchester)编码差分
13、曼彻斯特编码是对曼彻斯特编码的改进;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曼彻斯特编码不同点是:每比特的中间跳变仅做同步使用,每比特的值根据其开始边界是否跳变来决定;某个比特开始处发生电平跳变表示传输二进制“0”;不发生跳变表示传输二进制“1”。45差分曼彻斯特(difference manchester)编2.4.4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脉冲编码调制(PCM)是模拟数据数字化的主要方法;PCM的工作原理示意图:462.4.4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脉冲编码调制(PCM)是模拟脉码调制PCM体制:采样、量化与编码采样周期 Tt信号t采样1001001111000010t编码解码t还原t47脉码调制PCM体制:采样、量化
14、与编码采样周期 Tt信号t采样采样采样是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模拟信号的电平幅度取出作为样本,让其表示原来的信号;采样频率f应为:f2B或f=1/T2fmax。其中,B为通信信道带宽,T为采样周期,fmax为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最高频率;如果以大于或等于通信信道带宽2倍的速率对信号采样,其样本可以包含足以重构原模拟信号的所有信息。48采样采样是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模拟信号的电平幅度取出作为样本量化量化是将样本幅度按量化级决定取值的过程;经过量化后的样本幅度为离散的量级值,已不是连续值;49量化量化是将样本幅度按量化级决定取值的过程;49编码AD8D7D6D5D4D3D2D100.51.01.5t0
15、.270.30.620.61.281.31.521.51.261.30.730.70.410.40.120.1(a)采样过程样本量化级二进制编码编码信号0001010001111101111111010110001136131513741D1D2D3D4D5D6D7D8(b)编码过程50编码AD8D7D6D5D4D3D2D100.51.01.5t声音分为128个量化级;每个量化级采用7位二进制编码表示;采样速率为8000样本/秒;数据传输速率应达到7位8000/秒=56Kbps;如果每个量化级采用7+1=8位二进制编码表示;数据传输速率应达到8位8000 /秒= 64Kbps。PCM用于数字语
16、音系统51声音分为128个量化级;PCM用于数字语音系统51问题:数据通信速率的定义是什么?带宽是什么?52问题:数据通信速率的定义是什么?带宽是什么?52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钟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记做bps;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Gbps与Tb/s,其中: 1Kbps = 1103 bps 1Mbps = 1106 bps 1Gbps = 1109 bps 1Tbps = 11012 bps带宽:通常将数字信道的最高数据传输率称为“带宽”。2.5 基带传输技术53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2.5 基带传输技术53信道
17、速率的极限值问题的提出传输信号的信道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而引起信号失真,从而导致接受方的误识别。任何传输介质,其可能支持的传输速率总会受到一定限制。 问题:对于一个给定的信道,在理想情况下,其极限传输速率取决于什么呢?Nyquist定理和Shannon定理从理论上给出了恰当的说明54信道速率的极限值问题的提出54信道速率的极限值Nyquist准则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描述信号的传输速度)典型公式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Rmax=2f(Baud) 其中: B=f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Hz); Baud称为波特,为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1波特代表每秒传送1个码元。含义:每赫带宽的理
18、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55信道速率的极限值Nyquist准则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信道速率的极限值Nyquist准则码元与信息量 码元是承载信息的基本信号单位。比如用脉冲信号表示数据时,一个单位脉冲就是一码元,如图2-13所示。 用单位脉冲表示的码元 一码元的信息量是由码元所能表示的数据有效状态值个数决定的,若一码元有00、01、10、11四个有效状态值,则一码元能携带2bit的信息 。 1 0 1 0 1 0 1 0 1 056信道速率的极限值Nyquist准则码元与信息量1 0 信道速率的极限值香农定理公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Rmax=BLog2(1+S/N) 其
19、中B为信道的带宽;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信道内的高斯噪声功率;S/N为信噪比。意义:信道的带宽越大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方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57信道速率的极限值香农定理公式:57奈氏准则与香农定理的作用范围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传输系统源点终点发送器接收器输入信息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发送的信号接收的信号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图2-1458奈氏准则与香农定理的作用范围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传输源点终2.6 频带传输技术频带传输的定义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方法
20、称为频带传输;调制解调器(modem)是频带传输中最典型的通信设备。592.6 频带传输技术频带传输的定义59问题: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其分类与各自的特点?60问题: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其分类与各自的特点?602.7 多路复用技术2.7.1 多路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定义:把多个不同的信号同时在一条传输线路上进行传输的技术。分类:频分多路复用FDM;波分多路复用WDM;时分多路复用TDM;码分多路复用(CDM或CDMA)。共享信道信道A1A2B1B2C1C2信道信道A1A2B1B2C1C2复用分用(a) 不使用复用技术(b) 使用复用技术612.7 多路复用技术2.7.1 多路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共
21、多路复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2多路复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22.7.2 频分多路复用每路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各个载波频率是不重叠的, 一条通信线路就可以同时独立地传输多路信号。 632.7.2 频分多路复用每路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频分复用频率时间频率 1频率 2频率 3频率 4频率 564频分复用频率时间频率 1频率 2频率 3频率 4频率 5642.7.3 波分多路复用 光纤通道技术采用了波长分隔多路复用方法,简称为波分复用WDM;波分复用是在一根光纤上复用多路光载波信号,是光频段的频分多路复用技术。652.7.3 波分多路复用 光纤通道技术采用了波长分隔多路复2.7.
22、4 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信道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每个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在每个用户占有的时间片内,用户使用通信信道的全部带宽。 频率时间BCDBCDBCDBCDAAAA在 TDM 帧中的位置不变TDM 帧TDM 帧TDM 帧TDM 帧TDM 帧662.7.4 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信道用于传输的时时分多路复用工作原理示意图67时分多路复用工作原理示意图67问题:广域网中的数据如何交换的?其交换技术有哪些?68问题:广域网中的数据如何交换的?其交换技术有哪些?682.8 数据交换方法2.8.1 广域网的主要特点广域网建设投资很大,管理困难,一般是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组
23、建与维护,为需要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服务,并为用户提供接入广域网的服务与技术,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数据网络PDN。随着接入网技术的成熟,将核心交换技术与接入技术分开,这样广域网技术主要研究远距离、宽带核心交换技术。广域网主要有以下三种服务类型:专线服务线路交换服务分组交换服务692.8 数据交换方法2.8.1 广域网的主要特点692.8.2 线路交换方式线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服务;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子网进行数据交换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线路交换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要经过建立连接、数据传输与释放连接的三个阶段;线路交换方式的优点:通信实时性强,
24、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线路交换方式的缺点: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系统没有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交通量。 702.8.2 线路交换方式线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服务;70线路交换方式的工作原理结点A呼叫请求呼叫应答报文或分组应答释放请求释放应答线路建立数据传输线路释放结点B结点C结点D主机A主机B71线路交换方式的工作原理结点A呼叫请求呼叫应答报文或分组应答释2.8.3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什么是存储转发技术?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的主要区别: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进入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中的结点是通信控制处理机,它负责完
25、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差错校验、存储、路选和转发功能。 722.8.3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什么是存储转发技术?72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分类: 数据通过通信子网传输时可以有报文(message)与报文分组(packet)两种方式;报文传输:不管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当作一个逻辑单元发送;报文分组传输:限制一次传输数据的最大长度,如果传输数据超过规定的最大长度,发送结点就将它分成多个报文分组发送。73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分类: 数据通过通信子网传输时可以有报文(m报文和报文分组结构 101010100000110001 . 101010100000111001 首部 数据 首部 数据 首部 数据报 文
26、分组分组分组74报文和报文分组结构 101010100000110001 报文和报文分组比较 由于分组长度较短,在传输出错时,检错容易并且重发花费的时间较少;公用数据网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类型。报文分组报文报文号目的地址源地址校验报文号目的地址源地址报文分组数据校验报文分组号数据75报文和报文分组比较 由于分组长度较短,在传输出错时,检错容易2.8.3 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是分组存储转发的一种形式;在数据报方式中,分组传送之间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线路连接”;源主机所发送的每一个分组都可以独立地选择一条传输路径;每个分组在通信
27、子网中可能是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到达目的主机。对照数据报的特点,讲解下图:762.8.3 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是分组存储转发的一种形式;7数据报方式的工作原理H1 H2通信子网IP分组H1 发送给 H2 的分组可能沿着不同路径传送数据报服务发送进程接收进程路由器(IMP)77数据报方式的工作原理H1 H2通信子网IP分组H1 发送给 2.8.4 虚电路方式 数据报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虚电路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需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一条逻辑连接的虚电路;虚电路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相同,整个通信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虚电路建立、数据传输与虚电路释放阶段。 782.
28、8.4 虚电路方式 数据报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发送方与虚电路方式的工作原理呼叫请求呼叫应答释放请求释放应答数据传输虚电路拆除p1p1p1p2p2p2ACKACKACK1结点A结点E结点F结点B结点G结点D结点C主机B主机A虚电路建立79虚电路方式的工作原理呼叫请求呼叫应答释放请求释放应答数据传输虚电路方式的特点在每次分组发送之前,必须在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建立一条逻辑连接。一次通信的所有分组都通过这条虚电路顺序传送,因此报文分组不必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与乱序的现象。分组通过虚电路上的每个结点时,结点只需要做差错检测,而不需要做路径选择。每个结点可以和
29、任何结点建立多条虚电路连接。 80虚电路方式的特点在每次分组发送之前,必须在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2.8.5 ATM交换方式 ATM的基本数据传输单元是信元;信元长度固定为53字节;信元包括5字节的信元头与48字节的用户数据。53字节信元头用户数据48字节5字节812.8.5 ATM交换方式 ATM的基本数据传输单元是信元问题:计算机网络中采用什么差错控制方法?82问题:计算机网络中采用什么差错控制方法?822.9 差错控制方法2.9.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传输差错是通过通信信道后接收的数据与发送数据 不一致的现象;差错控制是检查是否出现差错以及如何纠正差错;通信信道的噪声分为两类:热噪声和
30、冲击噪声;由热噪声引起的差错是随机差错(或随机错);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是突发差错(或突发错);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随机差错与突发差错共同构成的。 832.9 差错控制方法2.9.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传输差错产生过程信源通信信道信宿数据噪声数据+噪声(a)001100111100011111000011000100010110011001010传输数据数据信号波形噪声数据信号与噪声信号叠加后的波形采样时间接收数据原始数据出错的位(b)84传输差错产生过程信源通信信道信宿数据噪声数据+噪声(a)002.9.2 误码率的定义 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它在
31、数值上近似等于:Pe=Ne/N,其中N为传输的二进制码元总数,Ne为被传错的码元数;误码率应该是衡量数据传输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性的参数之一。852.9.2 误码率的定义 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系2.9.3 检错码与纠错码 纠错码: 每个传输的分组带上足够的冗余信息; 接收端能发现并自动纠正传输差错。检错码: 分组仅包含足以使接收端发现差错的冗余信息; 接收端能够发现出错,但不能确定哪位是错的,并且自己不能纠正传输差错。 862.9.3 检错码与纠错码 纠错码:862.9.4 循环冗余编码工作原理 CRC方法的检错原理 设要被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流长度为m,引入n个附加比特,作为所谓的校验比特; 将m位要被传输的数据比特与n位校验比特组合在一起进行传输; 接收方根据所收到的n+m个二进制比特判断所收数据是否正确。87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