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_第4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故选C项。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

2、,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答案】D【解析】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B两项均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材料“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说明C项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3“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

3、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A有利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答案】C【解析】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排除D项,选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因此限制了其生产规模,排除B项。4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

4、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信息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自治”,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皇帝是否掌握乡官的任命权,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并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5.下表为明中后期两湖保甲制的推行情况。时间地点保甲实施情况资料来源正德年间洞庭湖区南昌姜仪,字君隶,正德甲戊进士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起听其蚁聚而击之所获盗贼即以赏,官司不问,湖商赖之嘉庆巴陵县志卷55杂

5、识五崇祯二年蕲水李汝燦,进士,崇祯二年知县,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行保甲、严更漏,浠(注:地名)民帖(注:顺从)然光绪蕲水县志卷6秩官材料表明两湖地区保甲制度的推行()A影响了少数民族利益B. 表明地方官员文化素质都较高C. 导致农民起义不断D. 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起听其蚁聚而击之”“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可知,明朝中后期保甲制度的推行使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有所好转,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故A项错误。保甲制度的推行与官员文化素质无关,故B项错误。保甲制度的推行未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C项错误。6.明朝在江南市镇

6、等地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治安管理;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政府大多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副职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D.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对于不同规模的江南市镇,明朝分别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治安管理,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副职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政府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故排除。7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

7、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A国家税源枯竭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的信息可知C项正确;“国家税源”“经济结构”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D两项错误;材料中“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说明B项错误。8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

8、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答案】A【解析】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9.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以

9、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分析可知,当时政府对弱势群体给予救助,体现其重视基层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故排除A项。政府采取救济措施并非为了防止贫富分化,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南北朝时期并未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0.抄箚(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箚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

10、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赋税的征收范围C.强调国家社会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抄劄制度为宋代政府救助民众提供了依据,使民众在受灾时能够获得国家的特别赈济,这体现了宋代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赈灾按照贫富情况分类对待,并未涉及征税问题,也并非强调尊卑等级,故B、C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宋代建立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1、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

12、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多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

13、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等可得出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