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知识培训教案(理论)_第1页
消防知识培训教案(理论)_第2页
消防知识培训教案(理论)_第3页
消防知识培训教案(理论)_第4页
消防知识培训教案(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消防知识培训教案一、培训目的:了解消防知识,树立良好的消防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培训重点:消防知识 三、培训对象:全体员工四、培训教师:五、课时安排:共60分钟 六、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 七、教课内容: 第一章 消防培训第一节 消防的工作概论一、消防工作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火灾,一把火就造成了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伤亡,造成上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不幸,而且还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化为灰烬。而且事故的善后处理往往也牵扯

2、政府很多精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共存稳定,不些火灾事故还成为国内外舆论的焦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教训是十分沉痛和深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仅是用火、用电、用气的广泛性而言,消防安全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几乎是无处不在。总结以往的火灾教训,绝大多数火灾都是由于一些领导、管理者和职工群众思想麻痹、行为放纵、不懂得消防规章;或者有章不循,管理不严,明知故犯,冒险作业造成的。火灾发生后,有不少人缺乏起码的消防科学知识,遇到火情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报警,甚至不会逃后自救,导致严重后果。江泽民总书记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讲话,“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科学论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

3、观点,科学地阐述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地提示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内在规律,突出强调火灾预防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对指导和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以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消防工作,认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共同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二、消防工作的作用:据统计,1997年全国城乡居民住宅发生火灾33004起,直接经济损失26442.7万元,分别占全国火灾总数和全国火灾损失总额的38.6%和17.8%,死亡1316人、受伤1793人,分别占全国火灾死伤总数的48.3%和36.4%。如:1987年5月6

4、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除造成193人死亡,226人受伤,过火面积101万公顷,其中国有森林面积70万公顷、烧毁储木场木材85万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其中汽车、拖拉机大型设备617台,烧毁桥梁、涵洞67座,总长1304米,毁坏铁路专用线9.2公里,损坏通讯线路48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公里,大火殃及一个县三个镇,烧毁粮食325万公斤,房屋61.4万平方米,火灾破坏了1000多万亩林业资源.这场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三、消防工作现状与发展:消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一是消防工作未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没把消防安全看成是经济建设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消防观念淡漠。

5、有的为了追求一时的发展速度和眼前经济效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消防安全,减少了对消防事业的投入,使消防事业与经济建设未同步发展。二是企业单位内部消防管理机制弱化。把消防工作与生产经营割裂开来,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实。三是消防法规不完善。四是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消防知识的宣传设备没有纳入社会宣传教育的范畴。工业企业的重点岗位、特殊工种人员因消防安全培训不够,不懂消防规章,或有章不循,违章作业;有的遇到火情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报警;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不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不准动火的动火,不准吸烟的吸烟,发生了火灾不知如何逃生造成群死群伤等。据统计,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违章用火、用电、

6、用气引起的火灾由改革开放初期占火灾总数20%上升到目前的60%。五是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六是重大火灾隐患比较突出。消防设施落后,电线乱拉乱接等问题,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无证经营、运输、储存等违章现象较普遍;有些城市,违章的液化气经营点遍布大街小巷,严重威胁居民的安全,一些企业因生产不景气,无力顾及火灾隐患的整改,有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厂房设备简陋,消防安全条件差;不少外资、合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老板安全观念淡薄,搞短期行为,追求少投资、多回报,厂房“三合一”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大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万一起火,火烧连营,后果严重。四、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一)消

7、防工作方针:1、“防”与“消”的关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就是要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和扑救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防止火灾发生,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灭火准备。万一发生火灾,尽快地发现,尽快地消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在我国广大农村,很早就流传“灶前清,小缸满|”的谚语。灶前清,就是灶前清理干净可燃物,防止火灾的发生;小缸满,则是小缸经常装满小,做好灭火准备。这一谚语体现了“防消结合”精神。“防”中有“消”,“消”中有“防;”“防”为“消”创造条件,“消”为“防”提供补充。2、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必须确立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措施落实。例如,“逐级防

8、火责任制”、“电气防火安全制度”,“明火管理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等。3、防消结合,做好灭火准备(二)消防工作的原则:消防工作的原则,是“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这是我国消防法第二条所做的明确规定,群众既是消防管理的主体,又是消防管理的客体。也是消防工作既具有较强的法制性、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的本质所决定的:一是在火灾预防方面;二是灭火救援方面,任何人发现火灾都要立即报警,发生火灾的单位要及时组织力量扑救火灾。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坚持群众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心须树立坚定的群众观点,始终不渝地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广泛宣传群众普及消防知识,提高广大群众

9、自身的防灾能力;要把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街道、村寨、家庭等各议员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参加消防工作,积极同火灾作斗争;要组织群众中的骨干,建立义务消防队,衽消防安全责任制,开展群众性的防火和灭火工作,要依靠群众群策力量,整改火灾隐患,民改善消防设施,促进消防安全。第二章 防火安全责任制一、防火安全责任制的由来与发展1998年6月,公安部消防局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天津市实行消防工作“谁主管,谁负责”的经验,进一步推进消防工作贯切“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的实施。第三章 消防安全教育与检查一、消防安全的教育的内容:1、消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教育消防

10、安全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程度的发展而发展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以及各项消防安全工作的具体政策,是保障社会生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所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首先应当进行消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教育,这是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前提。2、消防安全法规教育消防安全法规是人人应该遵守的准则。通过消防安全法规教育,使广大职工群众民懂得哪些应该做,应该怎样做;哪些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做了又有什么后果和危害等,从而使各项消防法规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3、消防科普知识教育消防科普知识,是普通公民都应该掌握的消防基本知识,其主要内容包括燃烧的本质、要素、条件及其产

11、物和防火、灭火的基本方法等常识;危险物品的特性及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的防火常识;生产工艺、电气、建筑的防火技术常识;以及失火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起的火灾,如何使用常见的应急灭火器材和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4、火灾案例教育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往往是从火灾事故的教训中得到的,而要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警惕性,火灾案例教育则是一种最具说服力的方法,通过对火灾案例的宣传教育,可从火灾案例中提高人们对防火工作的认识,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做好工作。5、消防安全技能教育消防安全技能教育主要是对作业人员而言的。在一个企业,要达到生产、经营作业的消防安全,作业人员人仅要懂得消防安

12、全基础知识,而且还应掌握防火、灭火的基本技能。只有作业人员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消防安全知识,并且具有熟练的消防安全操作技能,才能达到消防安全的目的。(三)消防安全教育的形式1、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就是以办培训班或学习班的形式,将有关人员集中一段时间,由教员在课堂上讲授消防安全知识。这种方式,一般是有计划进行的一种基本的消防安全教育方式。2、召开会议召开会议,就是根据一个时期消防安全工作的需要,采取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消防专题研讨会、讲演会或火灾事故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消防安全教育。3、组织消防安全竞赛活动消防安全竞赛,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在职工群众中,适时开展一些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目标

13、等项目的竞赛活动,以推动消防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消防安全检查的组织方法和形式1、基层单位的自查:企业单位的自查,应当坚持厂(公司)月查,车间(工段)周查,班(组)日查的三级检查制度。一般检查。夜间检查。定期检查。2、单位主管部门的检查。四、火灾隐患的概念及特征1、火灾隐患的概念及含义火灾隐患是指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有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隐藏的祸患,其含义包括以下三点: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会增加对人身、一旦导致火灾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2、灭火原理断绝可燃物降低火场温度窒息法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3、不同火灾的种类的灭火措施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称为火灾。根据火灾燃烧

14、材料的种类,火灾分为A、B、C、D四大类。A类火灾指普通可燃物,如木材、布、纸、橡胶及各种塑料燃烧而形成的火灾;B类火灾是油脂及液体燃烧形成的火灾;C类火灾系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是可燃金属如镁、铝、钛、钠和钾等燃烧形成的火灾;(五)常用灭火器的使用1、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有MP型手提式、MPZ型提舟车式和MPT型推车式三种类型。由于泡沫灭火与水灭火的机理不尽相同(水灭火主要是冷却作用,而泡沫灭火除冷却作用外,还由于泡沫覆盖燃烧物质,能够隔绝空气,并能遮住火焰的热辐射,阻止燃烧液体及附近可燃液体的蒸发),因此,泡沫灭火器与清水灭火器和酸碱灭火器相比,它除了能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外,还能扑救油类

15、等可燃液体火灾,但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和醇、酮、酯、醚等有机溶剂的火灾。五、液化石油气的防火防暴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新型的气体燃料,它以使用方便、清洁、发热量大等优点进入了千家万户,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液化石油气日趋普及,方便了群众生活,减少了城市污染,随之而来的还有频繁的火灾和爆炸事故。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从1978年8月18日发生第一次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至今,共发生此类事故200多次,死伤300人,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一)事故的原因:1、总角阀松动,引起大量漏气。2、减压阀没有上紧或拆装减压阀时胶圈脱落。3、输气管老化漏气。4、气瓶残旧,耐压强度下降,搬运时撞击,造成气瓶破裂漏气。5、纵火。6

16、、用户自己私自请的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二)使用液化石油气必须做到:1、贮气瓶与炉具应有1米以上的距离;厨房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高度不低于2.2米,胶管长度以1.21.5米为宜。2、不得私自拆调减压阀,每次换气后,要检查减压阀上的胶圈有无脱落。3、使用时,贮气瓶必须必须直立,不得卧放和倒放;因为气瓶卧放时,液化石油气液体进入减压阀,使减压阀失去减压效能,有发生火灾的危险。4、公用厨房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在同一厨房内,不准共同使用煤炉、柴炉、电炉。5、不得私自倾倒残液化石油气和自行倒气过罐;6、使用时,人员不能离开,防止汤水吹风灭火而发生漏气。(三)发生漏气怎么办1、迅速关闭角阀,切断电源,如果

17、角阀损坏,无法断气,应将气瓶搬至室外远离建筑物和人员的地方,并打电话向煤气公司抢险队报警。2、打开门窗,驱散液化石油气。3、禁止火种,严禁使用电器设备。4、微量漏气可用肥皂水检查漏气处,禁止用火柴寻找漏气部位。(四)着火怎么办1、气瓶部位漏气着可用湿棉被、毡子盖在气瓶上,使火焰窒熄。灭火后要迅速关闭角阀,切断电源,防止第二次燃烧。2、在角阀损坏,不能切断氮源的情况下,不要盲目灭火,可任其燃烧并用适量的自来水冷却气瓶,防止气瓶受热爆炸。3、及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队报警。报警时讲清着火单位名称和地址;烧什么东西;哪一层楼着火,报警后要派一人在门口或路口等候消防车。六、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怎样组织灭

18、火自救工作。消除火势对人员疏散的威胁,打通疏散通道,保护着火层以上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区、指挥要果断,行动要迅速。具体要抓好报警通报、疏散抢救、组织灭火、防烟排烟、注意防爆、现场救护、通讯联络、后勤保障、安全警戒等九件事。1、报警通报:要做到及时报警,就要:A、正确地组织报警通报程序高层建筑一旦着火,火灾信息要传到本层服务、消防控制中心(专职消防队);本层服务员、消防中心值班员(专职消防队)立即到现场确认是否成灾;确认起火便通知单位值班负责人,公安消防队、按计划召集各部职工到场;单位值班负责人到场后,决定需要疏散旅客和组织到场职工进行灭火救人工作;根据单位值班负责人的命令,向需要疏散旅客发出通报。B、严密值班制度。C、正确地掌握通报的方法:通报的次序是:着火层,着火层以上各层,有可能蔓着火层以下的楼层。(利用广播器、电视、室内音响设备、室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