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综述课件_第1页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综述课件_第2页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综述课件_第3页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综述课件_第4页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综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近体诗的格律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四)近体诗的格律 一 诗歌的体式 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是汉魏六朝诗和唐宋以后依照古诗写法创作的诗。 古体诗形式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句数、字数的要求都很宽松。主要有四古、五古和七古。 一 诗歌的体式 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 七律:8句,每句7字,共56字。 五律:8句,每句5字,共40字。 近体诗又分为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等五种。 今体诗又叫近体诗、格律诗或律诗。 今体诗指唐宋以后按照格律要求创作的诗歌。格律主要包括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和对仗五个方面。 五绝:4句,每句5字,共20字。 七绝:4句,每句

2、7字,共28字。 排律:又叫长律,指超过8句的律诗。 七律:8句,每句7字,共56字。 五律:8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二 近体诗的结构 近体诗中的律诗共8句,每两句为一联,可分为首、颔、颈、尾四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 近体诗的结构 平水韵,又叫诗韵,是创作格律诗时必须遵守的用韵。 三 近体诗的用韵 (一) 近体诗的用韵合于平水韵 切韵分193韵,广韵分206韵,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中规定的可以通用的

3、韵合并为107部。后人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 平水韵,又叫诗韵,是创作格律诗时必须遵守的用韵 平水韵的分韵情况: 上平声15,下平声15,上声29,去声30,入声17。 依照平水韵106韵目编排的工具书: 作格律诗时,一般要依据平水韵来选字用韵,讲四声平仄也要遵守平水韵。我们今天了解和分析平水韵,是为了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助字辨略辞通等。 平水韵的分韵情况: 依照平水韵106韵 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韵也可不用韵,没有严格的限制。习惯来讲,五言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的第一句一般用韵。 近体诗用韵的位置规定在偶句(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字上。 (二) 用韵的位

4、置 (三) 一韵到底,中途不许换韵。 (四) 一般要用平声韵。 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韵也可不用韵,没有严格的限制。习惯来 中古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后三者归为仄声。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最重要的不是句数和字数,也不是对仗和押韵,而是平仄。 四 近体诗的平仄 (一) 什么叫平仄 对应于现代汉语,一般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中古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后三者归为仄声。 “平 (1)五言诗的基本格式:B 平平仄仄平A 仄仄平平仄 “平仄”的概念,是针对诗歌的音乐美而提出的。它在诗句中的交替作用,使诗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和单调。达到了起伏回环,抑扬顿挫的音响效

5、果。 (二) 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C 平平平仄仄D 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 (1)五言诗的基本格式:B 平平仄仄平A 仄仄在五言前增加一个节拍。 (2)七言诗的基本格式:A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B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C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D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在五言前增加一个节拍。 (2)七言诗的基本格式:A 指每一个律句中的节拍之间要平仄交替,即前一节拍为平声,后一节拍则为仄声。反之亦然。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三) 律诗平仄的排列法 (2)一联之间平仄相对; 这是针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而言。 即要求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与

6、出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即平对平,仄对仄。 指每一个律句中的节拍之间要平仄交替,即前一节拍为平声 要求上联的对句中第二、四、六字,与下联出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这是针对相邻两联而言。 (4)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 一般的律诗,偶句押韵,末字多用平声。而奇句末字多用仄声。至于第一句,要具体分析。 要求上联的对句中第二、四、六字,与下联出句中的第二、仄仄平平仄例一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例一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例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7、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 (四)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关于律句平仄排列规则的简明说法。 前者指针对七言诗而言,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即可以用平声字也可以用仄声字。 后者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不可以随意更改。 (四)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针对五言诗而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对于“平起平收式”和“仄起平收式”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三平调”和“犯孤平”。 这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比较迅速地掌握律诗平仄的排列规则。但

8、是它们并不全面。 针对五言诗而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对 孤平是就五律中的“平平仄仄平”和七律中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而言。 具体来讲,“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时,其形式除了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余的均为仄声字,平仄声失去了平衡,故称“犯孤平”。 (五) 犯孤平 此种句式中,五律的第一个字,七律的第三个字,必须为平声,否则就叫“犯孤平”。 孤平是就五律中的“平平仄仄平”和七律中的“仄仄平平仄 “三平调”是古体诗的特征,是近体诗诗家的大忌,应当尽力避免。 “三平调”是指“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变成了“仄

9、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的形式,最后三个字都用了平声字。 (六) 三平调 “三平调”是古体诗的特征,是近体诗诗家的大忌,应当尽力 所谓“拗句”,是指律诗中某字的声调不合平仄的规定。 “拗”和“救”合起来叫做“拗救”。指诗人在作诗时对拗句用一些方法适当地补救。 (七) 关于“拗救” 所谓“救”,是指律诗的平仄出现“拗”时,在另外某个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在用仄的地方用了平,以求做到平仄的字数保持平衡。 所谓“拗句”,是指律诗中某字的声调不合平仄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拗救”的使用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定的。 “拗救”的使用是为了扩大诗人选字范围所采用的变通方法,这样做不至于使诗人因声夺义

10、,可以保留在意义上比较合适的字眼。 需要注意的是,“拗救”的使用不是任意的,而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相救) 1. “仄起仄收式”的拗救: (1)“仄仄平平仄”句,如果第四个字用了仄声字,其对句的第三个字应改用平声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口诀:出四拗,对三救。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相救) 1. “仄起口诀: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2)“仄仄平平仄”句,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按理说不需要救,但诗人们往往将其对句的第三个字应改用平声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口诀: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2)“仄仄平平仄 相救的办法是将句子的第三个字由仄

11、声换用平声字。格式如下: 2. “平起平收式”的拗救:(本句自救) “平平仄仄平”句,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即犯了孤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口诀:一拗,三救,救孤平。 相救的办法是将句子的第三个字由仄声换用平声字。 3. “平起仄收式”的拗救:(本句自救) “平平平仄仄”句,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就变成了“平平仄仄仄”,那么,可以用第四个字去救,全句变为“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因为“一三不论”,所以可救可不救。但如果不救时,第一个字须为平声。口诀:三拗,四救,一必平。 3. “平起仄收式”的拗救:(本句自救) “平平声:一、二 (阴平、阳平) 现代人们

12、不易区分平仄,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入声已经分化到了第一、二、三、四各个声调。 (八) 入声字的判断仄声:三、四 (上声、去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一、二声中,仍有不少入声字,作诗时应将之归入仄声中。平声:一、二 (阴平、阳平) 现代人们不易区分平仄,(1) 凡bdgjzhz 六母的第二声,都是入声字。白 得 格 国 级 竹 杂 族 昨等(2) 凡dtlzcs 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入声字。德 特 勒 则 责 册 啬 瑟 策等(3) 凡kzhchshr 五母跟韵母uo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入声字。阔 括 扩 桌 捉 绰 说 朔 若等(1) 凡bdgjzhz 六母的第二声,

13、都是入声字(4) 凡bpmdtnl 七母跟韵母ie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入声字。(die“爹”除外)烈 别 瞥 蔑 谍 跌 劣 帖 镊等(5) 凡dghzs 五母跟韵母ei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入声字。给 黑 贼等(6) 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入声字。法 发 砝 罚 佛等(4) 凡bpmdtnl 七母跟韵母ie拼合时,(7) 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入声字。悦 阅 月 虐 略 觉 缺 学 决等注:que“瘸”和xue“靴”除外。(8) 一字有两读的一些汉字,多为入声字。色 塞 脉 薄 熟 六 药 削等(7) 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入声字。悦 阅 月 虐 略 觉讲求对仗,是格律

14、诗的基本特点之一。 对仗,又叫“对偶”,是指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句子构成的句式。 五 近体诗的对仗 1. 对仗的位置: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来颔联和颈联。至于尾联和首联,可对可不对。讲求对仗,是格律诗的基本特点之一。 对仗,又叫“对偶” 2. 对仗的讲究:(1) 工对: 在对仗中,同类或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叫工对。 依据对仗,词可以划分为九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 2. 对仗的讲究:(1) 工对: 在对仗中,同 比如名词,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 (5)器物;(6)衣饰;(7)饮食;(8

15、)文具; (9)文学;(10)草木;(11)鸟兽;(12)形体; (13)人事;(14)人伦;(15)尊谦;(16)人名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比如名词,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类: (1)天文(2) 宽对: 宽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及名词对动词,副词对动词,甚至包括半对半不对。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黄庭坚答龙门秀才见寄) (2) 宽对: 宽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借对分为借音和借义两种。 利用某个词的同音关系或一词多义关系构成的对仗,叫借对。“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3) 借对:“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借对分为借音和借义两种。 利用某个词的同音关系或一词多 出句和对句字面上对仗,意思前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水,叫做流水对。(4) 流水对: 流水对的出句和对句,从意义上来说是一句话,多用于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句和对句字面上对仗,意思前后相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