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文化课件_第1页
儒家传统文化课件_第2页
儒家传统文化课件_第3页
儒家传统文化课件_第4页
儒家传统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家文化一、原始儒学:孔子论语 孟子 荀子二、汉代经学:董仲舒三、宋明理学:朱熹、二程(程颢、 程颐) 王阳明、陆九渊四、清代儒学:清初实学、颜李学派、乾嘉学派、 今文经学、晚清儒学 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在万余字的论语中,出现百余次。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人生哲学、道德理想、价值观念等。仁是做人的根本。“仁者,人也”。具体的含义是爱人。仁者,爱人,“亲之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的特点之一 强调血缘根基,维护“礼”的规范。说文解释:“仁,从人从二,于义训亲。”“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论语学而 “克已复礼为仁”“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的特点之三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高扬道德理想“克已复礼”“修已安人”“仁者,先难而后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的,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对“仁”的评价1、仁学从人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以家国同构的精神推而广之,维护宗法等级制度。2、这种由血统而政统再道统的路径,深刻地启发了后世儒者,创造出一套诚心诚意,修身

3、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3、这种由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再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使“仁学”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形成民族的心理积淀。4、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 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社会行为规范,周公奠定的周代政治制度。礼起于何也?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克己复礼孔子极力推崇周代的制度,一再声明“吾从周”,要求用周礼束缚人们的一切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论语颜渊)孔子非常强调正名。子路问政,子曰“必先正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使人人都明白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从而克已守份,使欲不超出“名份”规定的范围,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义孔子的价值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 论语述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朱熹:“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

5、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评价其意义。(大家讨论) 对孔子儒学的评价1、“为仁由已”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儒学的教化功能。2、作为政治家的孔子生不逢时,作为哲学家的孔子却被后世尊崇,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成功的,学说留传后世,发扬光大。3、这种充满理性实践精神的问学、施教之道是儒学体系中最具科学意义的组成部分,形成中华民族以入世思想为社会主导心理,避免了宗教迷狂。 汉代经学兴起的背景 1、秦代急功近利,严刑酷法“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珠连九族,想的是保家传世,结果适得其反,很快灭亡。2、汉初反思秦亡的教训“法愈强而奸愈识。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

6、,乃举措暴作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由此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汉初实行这种治国之术,休息养生,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政治统治定了调。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这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公子,清静寡欲的黄老之学不适应他的胃口,对讲求事功,繁文隆礼的儒学大感兴趣。他下令三公诸侯推举“贤良之士”,专治公羊春秋。董仲舒脱颖而出,推行董仲舒学说,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学灭息,然后统一,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代: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代经学;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董仲舒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天人宇宙图论天有五行:金、木、水、火

7、、土 相克相生人有五德:仁、义、礼、智、德代表作:春秋繁露将自然现象的五行与人体、自然、社会一一对照。“东西南北中”,“目舌口鼻耳”,“肝心脾肺肾”。如今的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吸取很多天人感应之理。董的春与黄帝的内经都大讲天人古今的感应寻找共同性,不过一个从政治,一个从医学,出发点不同而已。董仲舒思想之一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1、“王者配天,谓其道”。王者是天之子,受命于天,承天行事,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事。2、“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融汇阴阳学,判为四时春夏秋冬,列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董仲舒以儒家精神改造阴阳五行说。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来操纵事物的运行,称之为天道。人类社会也处于天

8、道的制约之下。“五行之随,各主其序,五行之官(耳、目、鼻、嘴、口)各致其能。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以人必以其序。”董仲舒定木、火、金、水主管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土主管中央,扶助木、火、金、水。君主也必须依循五行施政。汉为“土”德,“五行莫贵于土,五行莫贵于黄”。黄色为皇帝之色。董仲舒思想之二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君主行政必合其道。”“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阴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春、夏、秋)成生,以一时(冬)丧死。“天有阴阳之德,王须王霸道并用,宽猛相济。”“天任阳不任阴,君主好德不好刑。”以三时主德,以一时主刑,故天子之行政,亦应以王道仁政为主,以仁学

9、礼智仁义来教化百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合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之道,贵阳贱阴,卑阴高阳。尊卑有序不可改变。 “三纲”“五常”董仲舒从五论中选出三论,提高到阴阳哲学的形而上理论高度。确定为三纲,成为社会伦理的三条准绳。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别与木、金、火、水、土结合,给它们涂上天道五行宇宙论的神圣色彩。如图所示: 冬 水 北秋 金 西 土 春 木 东 夏 火 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1、董仲舒为了维护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必然性与永恒性,重新改造了孔教儒学,已与先秦儒学大不相同,融汇了阴阳、法家等多家学说,吸取阴阳学

10、的模式,用儒学之理解释五行变化,吸取法家学说,阳儒阴法,儒法互补合流。2、改变了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强化了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型的基本形态。3、儒家基本精神与封建王权紧密结合,顺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但思想的统一限制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导致了经学思维方式的产生。4、经学思维:注经,解经成为儒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学术与思想文化走入僵化。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顶峰,融汇了佛道,实现了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的统一,道德伦理成为本体论,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称为“理”学,是因为宋明思想家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辩的最高范畴。2、理学又称为道学,因为理学诸子以继承尧舜禹、汤文周公

11、孔孟之道,以明“道”为目的,所以称为道学。3、相对于汉儒而言,又称新儒,宋儒。清代朴学兴起推崇汉儒,攻击宋代儒学空疏。4、理学虽然有众多名称,但究其特质,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吸收改造释道哲学,合三教思想精髓建立起的伦理主体的本体论。理学的构建与发展理学发展分为:开创奠基期,发展期集大成开创期: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二程 发展期:集大成者:朱熹 王阳明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建构理学体系王阳明:建立心学 理学分为:理气学、气学、术学、理学 心学分为:心性学,心学,性学周敦颐:宋儒之首,道学宗主, 理学的开山大师主要贡献:太极图说通书1、宇宙生存图:太极 阴阳 五行 男女 万物 提出“圣人定

12、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理学诸子都有讲这套方法。将儒家的现实伦常要求仁义礼智信,与道教宇宙生存图式结合起来。 太极 阴阳五行 思(主静) 纯善 寂然不动 感而通遂 认识思考 伦理境界2、通书:根据易中庸之论,以“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将太极图说的宇宙图式与“诚”“德”的伦理境界沟通,借宇宙论认识的成果构造伦理学的基本走向。朱熹:“通书一部,皆是解太级说。这道理自一生二,二生三,三而五,如诚无为,配着太极,阴阳五行,须仔细看。” 张载气学(关学)宇宙万物由物质的气构成 代表作西铭宇宙本体论:宇宙实有是气,破除佛的空无与道的虚无。 气的特点:第一,有表现形态:占有空间和时间。有气就

13、有象,阳气刚建体现为天体的浩然,阴气柔顺,体现为大地的湛然。第二,气有运动的特征:阴阳二气相荡,相求,相揉,相兼,相制的矛盾运动伸屈无方,变化不息。第三,气的运动变化有规律:气聚有形,气散无形,同类吸引,异类排斥,万物殊同。影响:(1)张载将万物自然统一于“气”,建立了唯物论的气一元论。(2)提出了“心统性情”“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德性所知”“见闻之知”等理学的基本命题。 二程:程颢 程颐 周敦颐的学生(洛学)宇宙本体论:“万物一理,唯理为实,理统气”(继承张载的气学)“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身于为心,其实一也。”人类把握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归为对理的大彻大悟。诚所谓“穷理,尽性,知

14、命,只是一事。”认识论:格物穷理。格,至也;物,事也;穷,认识;理,事物的所以然。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达到对事物的完全认识。实践方式:掌握天理要排除外物的干扰,使心中空寂无适。故而有“存天理灭人欲”“损人欲以复天理”。影响:续资治通鉴曰:“孔子之道,自孟柯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真见力践,深探圣诚,千载绝学始有指归。” 朱熹理学(宇宙论)一、理的本质:理是朱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既是先于、高于万事万物的现象世界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二

15、、理的内容规定:一是物理,二是事理。物理:宇宙的普通法则,事物的本质规律;事理:社会的伦理规范(三纲五常)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群臣有义之类无非此理。”宇宙论与伦理学的沟通,使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的本体(哲学)对个体具有主宰,命令,统帅,决定,先验的作用。即:人的伦常道德行为规范来自先天的绝对命令。如救坠井的小孩不是为了功名荣誉而是出生人一性,至高无尚的道德感。三、理的形成:总结周、张、二程之学,建构太极(理),借气而存在,当气派生万物时,理随气进物,在派生万物之后,理又通过格物穷理的集训方法,破除物理之间的障碍,向自身复归。最终形成以下生成的逻辑程序。

16、理 气 物 理 先天地而生 随气进物 格物穷理 主宰万物朱熹理学(人生论理想人格)一、孔颜乐处 道德为本体,自我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达到真、善、美、惠的高度统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票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程颐:“颜子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圣人之乐不在外物,而在道德的自我充实。二、民胞物与(百姓是我同胞,万物是我朋友)将个体生命价值自学纳入群体规范,这是一种广阔博大的胸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正是在这种“宇宙意识”中,引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浩然正气 执着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在压迫所动摇。程颢诗

17、: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车窗日已红。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无外,思入风去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朱熹的影响 1、以五常为天理论证了封建纲常秩序的合理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维护巩固了明中叶以前的封建制度。 2、空谈义理性命, “明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农民造反一律视为“犯上作乱”; 3、四书集注在训诂学上有可取的价值,但元明两代为科学考试的内容和标准答案,非朱注观点,视为异端。 4、朱熹以理说天,理气相融,注重理性和思辩,排除了天的意志和神秘性。朱熹重现世,批判了佛学的空无和轮回说,并用科学知识阐发了天体变化和大

18、地变动,接触到对立统一规律,富有辩论的科学道理。 5、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观点,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朱程以理为本体,肯定了理的客观性和人认识理的可能性,是一种道德实践哲学。王阳明以“心”为本体,以心为天地万物的主宰,从主体的角度观照万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行为的能动性。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王阳明心学致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良知存在于人心,是本体,无待于外。致良知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

19、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强调伦理学的意志自律原则上,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自我意识。王阳明与朱熹一样,仍是以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鼓吹“存天理,去人欲”。适应明中叶以来社会氛围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主体意识的觉醒),从人的能动性上顺次展开他的宇宙论(心即性)认识论(知行合一)价值主体论(致良知),从而否认了用外在规范来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是对朱程理学的反叛。朱程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王学将哲学重心从外在“天理”规范秩序转向人的主体,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清代儒学清代儒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起十七

20、世纪早期的明清之交,下迄1911年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历时近300余年,其间大致可划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和晚清四个阶段。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封建制已经日渐衰落,新的社会制度的因素正在萌发。在这种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匡时济世、通经致用的清代儒学呈现出由性理之学转向考据之学、崇实黜虚、注重启蒙的特点。一、实学兴起中国实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而狭义实学则是指发韧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居敬主静、明心见性的理学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清初实学在力矫晚明陋习的基础上,变

21、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实证,弃独断臆想,把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的众多实际领域,如天文、地理、九经、诸史、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等。清代实学产生于明清之交,在痛定思痛中高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清代儒学的历程。颜李学派、浙东史学、特别是在晚清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晚清儒学,都从清初的实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动力。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评价“亭林在清学界之特别的位置,一曰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物条理。二曰开治学方法,如勤搜资料,综合研究,参

22、验耳目闻见以求实证,如力戒雷同剿说,如虚心改订不护前失之类皆是。三曰开学术门类,如参证经训史迹,如讲求音韵,如述说地理,如研精金石之类皆是。独有生平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因政治环境的压迫,竟没有传人。他的精神,一直到晚清才复活。至于他的感化力所以能历久常新者,不徒在其学术之渊粹,而尤其在人格之崇峻。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太冲,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梨洲之学,以王阳明之学为根底,对“致良知”有一种新解释:“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是非。”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一代求实学风成为清代史学之祖。批判宋代理学空谈性命,不以六经

23、为根柢,“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俗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哲学上,主张气本论,认为“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 ;在理心关系上,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力主“心即气”的观点。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喜言哲理,但反对玄虚空谈,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己任,有鉴于明代学术蛊坏,世道偏颇,强调将理性思辩与经验见闻相结合,以求“思学兼致之实功”。其学术贡献不仅以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辩见长,而且长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 。哲学上

24、,他提出“理在气中”的命题,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在道器观上,认为“道不离器”,指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二、颜李学派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因该派的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而得名。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 ,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当时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 。颜元(16351704),河北蠡县人,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初思想家和教育家,足不出户,绝少交友,主要是讲学,以文事、武功、经史、艺能诸科教生。创实践实用学派,著有四存编、四书正误、

25、习斋记馀、朱子语类评,后人编入颜李遗书。李恕谷(1659-1733),名塨,字刚主,学行极好,才情极高,交友极广,志愿极宏,师从颜元,尽传其学。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一)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颜元认为“后世行与学离,学与政离。宋后二氏学兴,儒者侵淫其说,静坐内视,论性谈天,与孔子之言一一乖反”他说“以读经史订群书为穷理处事,以求道之功,则相隔千里”,“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提倡“身实学之,身实习之” , 明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道。李塨继承了

26、颜元这一思想,批评宋明儒者专为无用之学,倡导亲身习行践履,强调学术研究要有益于世道,学者要有用于世,致力于“礼乐兵农之学,水火工虞之业”。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颜元翻其案说:“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他用事之心极热,凡学问都要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可施诸于政治,又叫实用主义。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二)反对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颜元认为,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他赞同孟子的人性本善,善就是有功于万世,指出人的恶行是由后天的“引蔽习染”而导致的结果,并提出性、情、才三者相统一的人性论。李塨主张理气不可分,提出“理在事中”,

27、进一步发扬颜元注重实际知识的思想,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效法三代,力主复古。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封建、学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李塨强调要“考古证今”,认为“惟封建以为不必复古。因封建之旧而封建,无变乱;今因郡县之旧而封建,启纷扰” 这就是说,当时改郡县为封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三、乾嘉学派的兴起乾隆、嘉庆年间,清代的考据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著名的乾嘉学派。据清经解一书记载,当时从事考据的学者有157家之多,成书272

28、0余卷,足见其规模之宏大。 乾嘉学派的兴起同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政策有关。文字狱使学者不可能畅所欲言,不得不远离现实,躲进故纸堆里讨生活。“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的这两句诗是对当时学者苦楚境遇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家们已无法保持顾炎武身上那种经世致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研究学术变成了“为学术而学术”的消遣。乾嘉学派(一)乾嘉学派,一扫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求是、求真、求实。百余年间,形成“古典考据学独盛”的局面。中国考据名著157家188种1408卷,其中大多数是乾隆、嘉庆年间的著作,因此乾嘉学派也称考据学派。该学派主张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提倡治学要经世致用

29、,强调“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的结合。他们反对空谈性理的宋明理学,但又继承了宋学中辨疑的优点,既提倡“考查一字之义,必本六书,群经以为定诂”的求是精神,提倡学与思的结合,具有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辨疑精神。 乾嘉学派(二)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两派。吴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皖派得到学术界的推崇。吴派即苏州学派,以惠栋为开创者。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他继承父业,秉承家学,潜心经术,研读经典数十年,著作甚丰。主要有周易述古文尚书考春秋补注九经古义等。他治学谨慎,遵循古训,恪守家法,学风有些拘执。他唯汉古文经是信,理论上贡献不大,但却是撑起考据学大旗的领袖人物,在学界

30、影响很大。吴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钱大昕、孙星衍、王鸣盛、洪亮吉等。 乾嘉学派(三)皖派即徽州学派,以戴震(1723-1777)为创始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戴震被特召为四库馆纂修官。他博闻强记,治学严谨,不但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而且涉足天文、数学、水利、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考据学著作主要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其中孟子字义疏证,最能体现他的学术风格。 他从音韵训诂入手,直探儒家经典义理,批判宋明理学,恢复儒家民本思想。如:“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皖派的主要特点是通人情,致实用,断制谨严,条理绵密,研究范围广

31、。其经学宗旨为:欲明经义,必先考订文字,训古音义,“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而通其词,由词而通其道”。 乾嘉学派(四)皖派的重要人物还有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孙诒让等人。他们在思想理论方面的造诣虽然比不上戴震,但也发扬了通人情、致实用、制谨严的学风。王念孙精研古音,擅长训诂,所撰广雅疏证占有材料广泛,博采众家之长,论断实事求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经学研究和小学研究方面,堪称上乘之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把考据研究的范围从典籍文献拓展到地下出土的文物,首开甲骨文研究的先河。盛极一时的乾嘉学术,在训诂、考据、音韵、文字诸方面所取得

32、的成就是空前的,其精密、严谨的治经方法,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乾嘉儒学与清初儒学相比较,显然由“经世”向“逃世”转化。 清代今文经学是继清代乾嘉古文经学衰落之后,于道光年间前后复兴再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和学术思潮。它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而其真正奠基者则为刘逢禄、宋翔凤,复兴发扬者是龚自珍、魏源,继承延续者是康有为、梁启超。 由于庄存与、刘逢禄皆为江苏常州人,他们推崇春秋公羊传故又被称为“常州学派”或“公羊学派”。其基本特色是借发挥孔子的“微言大义”来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 四、今文经学 龚自珍(1792-1841)深刻认识到清朝末年来自国内外的严重危机,主张改革政治,抵御外侮。

33、学术思想之路:学习正统派考据学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厉批判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主张经世致用。 龚自珍,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近代诗的新风貌。如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名巩柞,字瑟人,浙江杭州人。清末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魏源(1794-1857) 原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晚清思想家,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著有海国图

34、志五十卷。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师夷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五、晚清儒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宋学派的经世致用说;维新派的今文经学;国粹派的古文经学 宋学派的经世致用说 以唐鉴为代表,追随者有倭仁、曾国藩等。宋学派强调儒者除自身守道外,尚应重视“辅世”、“救时”,因此大多不尚空谈,重视躬行,该派影响最大的主张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