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课件_第1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课件_第2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课件_第3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课件_第4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状况 政治状况 文化状况一、社会经济状况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动乱的局面。政权的统一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农业:北宋时,农业生产得以恢复,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良,生产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到南宋时,农业生产达到了新的水平。手工业和商业:两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进步,丝织、造纸、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有显著发展。元统一后,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元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生产技术、垦田面积、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元朝

2、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水陆交通发达,纸币广为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二、政治状况鉴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北宋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限制宰相权力。在军事上,限制高级将领的兵权。两宋王朝与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乱不断,边患问题十分严重。同时,由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加深。宋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虽然取得一时之效,却最终导致政治弊端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元朝的统一,一方面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压迫。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

3、度,把中国境内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如何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获得汉族民众的支持和认同,以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是元朝统治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元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多与此关联。三、文化状况宋朝时期,文化繁荣灿烂,风格独特鲜明,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达到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理学思潮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促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深入思考,成为理学思潮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宋元之际,传

4、统的儒家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礼乐文明一度激烈冲突和对抗。元朝建立后,中国各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与传播, 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游牧文化和中原文明逐渐走向调和与融会。理学逐渐得到元朝统治者的认可,并最终被立为官学。第二节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少时家境衰落。进士不第,以教书为生。晚年由范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晚年创办旴江书院,人称旴江先生。北宋庆历初,宋仁宗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实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李觏的政治思想受此影响,力主改革, 富国强兵。其著述被后人编为

5、直讲李先生文集,1981年中华书局汇集出版的李觏集最为完备。一、天道观天道观是李觏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说:“大哉乎乾之四德也,而先儒解诂未能显阐,是使天道不大明,君主无所法。若夫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幹物,读易者能言之矣。”鉴于当时“积弱积贫”的状况,为实现民富国强,李觏支持改革,强调“通变”“救弊”。“道不以权,弗能济矣”。二、义利统一观与王霸并用论义利统一李觏倡导义利统一、重视财利,提出了“焉有仁义而不利”的义利统一观。李觏认为,历代儒家耻于言利欲,实际上,利欲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他进一步指出,就整个国家来看,财力是立国的根基。在富国策中,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积弊,提

6、出了“去十害,取十利”的具体主张,体现了他注重实效、力主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王霸并用与义利统一观相对应,李觏提出了王霸并用的政治思想。他认为,王道与霸道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所谓王道,则有之矣,安天下也;所谓霸道,则有之矣,尊京师也。非粹与驳之谓也。”三、通变救弊之策李觏主张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政的弊端,及时调整统治方略和具体政策。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第一,君主“自治”才能“治人”。第二,君主应广开言路,兼听博纳。第三,慎选官吏,驭臣以法。四、均田安民、地尽国用的思想李觏秉承传统的重民思想,强调安民、得民。他说: “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 为亿万人

7、也。”君主的职责在于养民。他主张采用周礼实行井田制,认为“井地立则田均, 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这样就能安民富国。五、“强兵”之策李觏认为,军队强大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虎豹之于爪牙也。羽翼不劲,鸷鸟不能以死尺鷃;爪牙不锐,猛兽不能以肉食。兵不强,圣人不能以制褐夫矣。”因此,他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以强兵。李觏提出了兵农合一的主张。李觏还提出了具体的强兵之策。比如,实行军屯;又如,设置乡军;再如, 精选勇兵良将。综上所述,李觏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三节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王安石(12011086),北宋著名的思想家

8、和政治改革家。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绍圣年间赐谥曰“文”, 一称王文公。庆历二年(1042 年)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州县地方官吏。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积极变法, 推行新政。王安石于熙宁六年(1073年)亲自主持经义局,重新训释诗、书、礼等儒家经典,“ 既成, 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人称“荆公新学”。著述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老子注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文公文集汇集最全。一、五行说王安石以变法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为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即五行论。他说:“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

9、生焉。” 在洪范传中,他认为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五行的变化产生万物。他改造了尚书洪范中的五行思想,提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有变以趣时,而后可治也。”也就是说,必须顺应历史趋势而进行变革,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王安石的五行说注重发展变化,认为发展变化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他讲五行变化,重在论述社会变革,从而论证变法的可行性。二、“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为挽救政治危机,王安石提出要“变风俗,立法度” ,进行改革。王安石认为,先王之法“三十年为一世”,“久必蔽”,因此“世必有革,革不必世”。“夫因循苟且, 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王安石认为,变法“贵

10、乎权时之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简单模仿古人之制。“古之人以是为礼,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礼也。”三、“众建贤才”的思想王安石特别重视法度与贤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在王安石看来,贤才与法治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 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贤才不用,法度不修,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早在变法之初,王安石就认识到人才是变法成败的关键,力主“众建贤才”。他说:“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王安石主张“众建贤才”,其目的在于革除吏治积弊,克服政治经济危机,挽救宋王朝,其思想主张不乏真知灼见。四、均平思想与理财主张北宋中期,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

11、盛行,使得国家税收锐减,财用不足,贫富悬殊,国力日削。为此王安石关切百姓疾苦,主张调节贫富不均,表达了均平的政治理念。“抑豪强、伸贫弱。”王安石针对国家财政严重不足的状况,指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必须注重理财。为此,他“观前世治财之大略”,提出了一系列理财思想。理财必须急农事。他特别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认为理财的首要问题是重视农业。理财必须以“良吏善法”做保障。第四节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初期著名理学家,“关学” 学派创始人。仁宗嘉祐二年(10

12、57年)中进士,曾任丹州云岩县令.宋英宗末年,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务。宋神宗初年,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职,回乡讲学。后又任同知太常礼院,不到一年即告退回乡,在途中病逝于临潼。著述今存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语录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收录最全。一、“天人合一”论张载的政治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这种思想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为基础的。他说:“一物两体,气也。”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论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与人不可分割,人道、人理本于天道、天理,仁义礼智的人道是符合天道的,君主推行仁政治理国家,则是符

13、合天理的。这为他的仁政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政治理想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仁道及人”的政治主张张载从“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抱负出发,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仁道及人”。他说:“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道远人则不仁。”具体言之,实现“仁道及人”的主要路径是“足民”。(二)“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他说:“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为此,他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以此来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张载认为,“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

14、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希望以此实现均平理想政治。张载认为,实行“井地治天下”的关键在于要与封建制互为表里。他指出:“井田而不封建,犹能养而不能教,封建而不井田,犹能教而不能养。”因此, “井田”与“封建”二者需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有教有养”的理想政治局面。三、恢复宗法与分封的思想主张为使宋王朝摆脱政治困境,张载和其他思想家一样, 到先王之道中寻找解救之方。为此,他提出加强宗法制的主张。首先,加强宗法能敦厚风俗,增强人们的道德习尚。其次,加强宗法制能为君主专制建立坚实的权力基础。与加强宗法制相关,张载还主张施行分封制。张载提出实行分封制,就是想通过分封制来巩固君主专制的政治秩序

15、。张载提出加强宗法和实行分封制,目的是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推行“仁道”理想政治建构社会道德与制度前提。第五节二程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程的著作主要有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河南程氏文集、周易程氏传、河南程氏经说、河南程氏粹言等。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二程集(全四册)汇集较全。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伊川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地方官吏,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 程颢为其属官。因多次上疏反对新法,批评新学而遭贬,旋即罢归,与程颐在洛阳讲学。元丰八年(1985年)宋哲宗继位,被召回任宗正寺丞,未及上任而

16、病故。嘉定中赐谥“纯公”。程颐(10331107),字正叔, 世称伊川先生,长期在洛阳讲学。宋哲宗元祐元(1086 年)擢崇政殿说书。宋哲宗亲政后,绍述新政,程颐被目为奸党,放归田里。绍圣四年(1097年) 被送至涪州“ 编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即位后,程颐才恢复自由,回洛阳“权判西京国子监”,不久革职。大观元年(1107年) 卒于家。嘉定中谥“正”。人物简介一、“天理”观“理”是宋代理学的核心范畴,是理学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二程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天理”观上,他们最先将“理”或“天理”上升为思想领域的最高范畴。程颢和程颐认为,“理”或“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二程明确提出了“天者

17、,理也”命题。理是自然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社会的根本法则,“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讲天理,重在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他们认为,是根据这种永恒的天理来治理天下国家的,“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二、王道理想与仁政主张二程把实现王道理想作为救治时弊的根本路径。“危乱之虞,救之当以王道也。”救治时弊和治理天下须依靠王道,实现王道的关键是仁政。他们指出:“王道之本,仁也。”关于如何实行王道,他们提出:“人君欲附天下,当显明其道,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四海蒙其惠泽可也。”仁政的精髓是“仁心”。具体而言,施仁政最根本的是顺民心、厚民生。养民方法有二:一是要爱惜民力;二是要足食保民。三、

18、“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二程认为,实施仁政的关键在于任贤。“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为此他们提出,统治者要善于选用人才,以择任贤俊为本。二程认为,求贤才的关键并非贤才之多寡,而在于求贤才的方法,所谓“世不乏贤,顾求之之道何如尔” 。至于如何择贤,二程提出了“慎择”。四、“仁义未尝不利”思想和重义轻利的传统看法不同,二程认为,义内含着利,义与利不可截然分开。合乎理而无害的就是利。君子也有利的需求。只要有利于君、亲,就是仁义。二程得出结论:“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第六节朱熹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

19、称紫阳。徽州婺源人。19岁中进士,历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省秘书郎、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官职。晚年卷入党争,因反对权臣韩侂胄,被罢官。直至南宋理宗崇尚理学,才恢复名誉。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全书(修订本)汇集较全。一、“天理”观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天理”。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既有道德属性,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准则,又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正是以天理论为基础,才形成了朱熹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

20、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朱熹认为,圣人君主推行德治是符合天理的,从而为封建帝王施政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他看来,封建统治阶级奉行的“三纲五常”是天理的体现,是治国的根本。朱熹“天理”观的重要内容就是“理一分殊”论。他说:“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言,只是一个理; 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二、“为政以德”的仁政观朱熹提出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朱熹认为,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行仁政,只有用仁德之心来处理天下国家的事情,才能使天下顺服。关于君主如何做到为政以德,朱熹强调君主应修德。朱熹认为,为政以德的要务在

21、于恤民,要维护封建统治,获得民心不容忽视。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观点。为了“得人”与“恤民”,朱熹又提出“足食为先”。三、“仁义为先”与理欲之辨在义与利问题上,朱熹主张以仁义为先。他说:“窃闻之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和朱熹政治道德学说的重要命题,诚如朱熹所言:“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朱熹说:“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也就是说,那些符合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的意识和行为都符合天理。朱熹把“存天理、灭人欲”视为最高的道德规范

22、,约束的对象是包括君主在内的天下人。四、改良积弊的治理观朱熹鉴于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和社会腐败的积弊,提出了“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等政治主张,其中改革军制、均田产是他治理观的中心内容。首先,改革军制。其次,“均田产”。此外,他创建社仓,存取粮食,春放秋收,既帮助农民度过饥荒,又使农民避免高利贷的剥削。朱熹的上述主张,有助于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七节陈亮、叶适以功利为核心的政治思想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人,其学派史称“永康学派”。曾讲学于龙川书院,世称龙川先生。据宋史 陈亮传载,他“家仅中产”,属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热心国事,喜谈兵略,作

23、中兴五论,反对朝廷“和议”,又上书宋孝宗,力主抗金,受到当权者的嫉恨,两次被诬入狱。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到任而病死。陈亮是中小地主兼商人利益的代表,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义理。在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他始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主张改革,与官僚大地主顽固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著有龙川文集,中华书局出版有陈亮集。一、陈亮的功利思想“道行于事物之间”陈亮的功利思想,与他的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行于事物之间”,这成为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陈亮认为“道”即事物的根本法则或规律,这种法则或规律不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

24、于事物本身。陈亮主张“道行于事物之间”,关注百姓日用之间的“事”,认为只有明确认识这种日常之道,体顺民心,关心百姓日常利益,才能有助于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巩固,从而为强调民利的重要性奠定认识基础。“正人心、活民命”的思想理学家朱熹让人民遵守封建道德规范;陈亮则将道还原至百姓日常生活,提出了“人之同欲”的思想。陈亮认为统治者要注重民心的纯正和百姓生活的基本保障。“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提倡事功的政治主张陈亮反对空谈性命义理,积极提倡事功。他说:“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 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认为要从事学问

25、,应以“适用”为主,“正欲搅金银铜铁镕作一器,要以适用为主耳。”他揭露理学末流互相欺骗、互相蒙蔽、误国误民的实质。在他看来,与其空谈性理,以求灭欲存理,王道纯正,不如躬行礼法,追求合乎道的事功,在具体的道德践行和政治运作中去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局面。“君臣戮力”的君臣观 陈亮把维系君臣关系视为中兴大业的关键,给传统的君臣观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主张。 陈亮指出:“上下同心、君臣戮力者,事无不济;上下相蒙、君臣异志者,功无不隳。”他针对南宋政治之弊,就如何理顺君臣关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一,“君以仁为体,臣以忠为体”。其二,“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其三, 重用“雄伟英

26、豪之士”。其四, 帝王应无“私天下之心”。王霸杂用陈亮辨析王霸、义利关系,认为其间自有贯通处,主张王霸杂用。他指出,王与霸、义与利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陈亮认为,王道与霸道在立道为“公”的前提下可以统一起来。他说:“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已。”这种“王霸杂用”、“天理人欲”并行的思想,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务实品格。二、叶适“以利与人”的政治思想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温州永嘉人。出身于“ 贫匮三世”的小地主家庭。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历任太学正、太常博士、尚书左选郎官、权兵部侍郎、宝文阁待制等。开禧三年(1207年),被诬附和韩侂胄起兵遭革职,返乡。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

27、,后人称为水心先生,其开创的学派史称“永嘉学派”。著述今存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及习学记言序目等。前二种由中华书局于1961年合编为叶适集出版,习学记言序目也于1977年由中华局校勘出版。“通变在于事物”的自然观叶适“以利与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通变在于事物”的自然观。叶适指出,圣人要顺应道的规则治理国家。他说:“上古圣人之治天下,至矣。其道在于器数,其通变在于事物。”圣人治理天下,必须遵循事物的规律。“宽民”之政的治国思想叶适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他说:“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 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众,所欲而必遂。”民是君主建立功业的基本前提,统治者应“以

28、养人为大”,视民如子,施行仁政。“以利与人”的思想叶适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利与人”。他说:“仁人视民如子,知其痛毒,若身尝之,审择其利,常与事称。疗之有方,予之有名,不以高论废务,不以空意妨实。”治国者应宽民重民,不能空谈,必须有实际体现,要真正让民众得到实惠。叶适强调义统一于利,认为离开了利就无所谓义。他赞同古代圣王“以利与人”的做法,反对虚言道义, 注重民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道义的光明。在他看来,社会生活中没有实际功效的事情是没有用处的,仁义道德也只有在有利于社会民生的时候才有意义。重势分权的治国主张关于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叶适提出了重势分权的主张。他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掌握绝对的权势;同时应该分权,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