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优质课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优质课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优质课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优质课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优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 孟子三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他的政治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备知识02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01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正确理解并

2、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学习目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孟子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

3、汇编,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时浅近,又精炼准确。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通假字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必记字词古今异义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跟“来”相对)一词多义 利地利不如人和 (优势)兵革非不坚利也 (锋利)城三里之城 (内城)城非不高也 (城墙)认真阅

4、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探究时解决。1.画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及,比得上内城外城围疏通文意初读课文得到,获得这样却句首语气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5、。(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泛指武器装备城墙护城河坚硬锋利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所以,因此依靠巩固险要震慑,威慑锋利,锐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6、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少归顺,服从极点背叛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7、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环而攻城不胜天时不如地利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地利不如人和从攻的角度从守的角度3.文章第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句式,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仁政”的重要性。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8、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不能。“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5.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对比论证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

9、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举例论证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过来又可以论证中心论点 “人和”的重要。8.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示例: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课文主旨

10、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论证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战争攻方得天时而不胜守方得地利而不胜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施行“仁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第2课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曾引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传诵千古的至理名言。这句话就出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富贵不能淫。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感受孟子思想的光芒吧! 富贵不能淫必记字词02初读课文03精

11、读课文04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01课堂小结05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3.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学习目标通假字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同“汝”,你)必记字词古今异义子未学礼乎(古义:尊称对方,你。今义:儿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一词多义 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可以)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戒戒之曰 (告诫)必敬必戒(谨慎)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

12、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探究时解决。1.画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正,确实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战事停息,天下太平疏通文意初读课文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

13、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怎么,哪里敬词,您2行冠礼教导、训诲告诫谨慎违背,违反准则,标准这里指丈夫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

14、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喻指“义”喻指“仁”喻指“礼”遵从祸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道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实现志愿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

15、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第二部分(1)树立批驳的靶子。(2)驳斥景春的错误观点,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顺为正无原则3.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大丈夫之道坚守仁义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

16、原则。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6.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

17、后。7.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8.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其所作所为 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9.简要说

18、说全文的论证思路。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10.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本文本文从“礼”入手,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指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

19、丈夫的标准与内涵,批驳了景春的谬论。坚持仁、义、礼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富贵不能淫树靶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立标准大丈夫批谬论: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类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第3课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会使国家败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是如何以振聋发聩之语警醒我们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记字词02初读课文03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01精读课文04课堂小结05教材课后习题06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

20、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3.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学习目标傅说( ) 孙叔敖( )畎亩( ) 拂士( )胶鬲( )qungyuob必记字词舜( ) shn百里奚( )x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古今异义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一词多义 发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入则无法家

21、拂士 (贤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 (显露、流露)士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均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探究时解决。1.画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田地捣土用的杵兴起,指被任用选拔,任用集市疏通文意初读课文1狱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22、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而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被任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痛苦将要使劳累使饥饿违背财资缺乏使受到震撼使坚忍增加才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

23、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忧困,困惑了解、明白显露、流露在国内常常犯错误在国外常常2征验、表现这样以后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4、也。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假如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如没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这样(了解到这一切)以后人们就会懂得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第二部分(1)举例论证艰苦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的道理。(2)从正反两方面出发,由个人到国家,进一步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并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

25、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第2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3段国家 个人 生于忧患3.第3、4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第4段死于安乐反面正面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6.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文章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讲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生于忧患(正面)死于安乐(反面)摆事实:历史上六个卓有成就的人物都历经磨难 居安思危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