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 目 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 第三单元 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概述 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第五
2、单元 人际互动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第二单元 婚姻 第三单元 离婚 第四单元 家庭第一节 概述1875年 谢夫勒(德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概念1908年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孕育社会心理学的两大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3、意识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 HAllport,18901978): “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研究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为学界认可) 第一节 概述(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斯特克:“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艾尔乌德
4、:“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三)介于二者之间的定义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发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概述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第一节 概述人物简介 麦独孤,威廉(Mcdougall,William 1871-1938)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灵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
5、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1905年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指出: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目的受人的本能来策动和维持,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著作,1908年社会心理学导论、1911年身体与心灵,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Kurt Lewin18901947 If you want trul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try to change it.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
6、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形成期) 达尔文进化论(生物学和人类学角度) 德国民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群体意识理论) 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十二种本能)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
7、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 (1900)性欲三论 (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
8、本我 (1923)、焦虑问题 (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至今/确立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这一时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代表人物主要有:瑟斯顿、里克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多元化,“小理论”化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9、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三)档案研究法(四)实验法1、基本概念 自变量 因变量 信度效度2、实验的类型 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论)巴浦洛夫(俄国)华生(美国)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
10、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
11、etrovich 18491936)华生(18781958)生于美国、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 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
12、而不是意识;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巴甫洛夫的狗一、社会学习论(二)学习的机制 三种机制: 联想(巴甫洛夫的狗) 强化(斯金纳的老鼠、桑代克的猫 ) 模仿(儿童的学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一、社会学习论(三)观察学习(班杜拉,对他人行为与结果得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
13、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霍曼斯提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就越小。)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个体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
14、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当个体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利。反之,他就会高兴,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在霍曼斯看来,上述五个命题是一个系列,是普遍性命题,它们可以解释作为社会交换过程中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交换基本原则:趋利避害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三、符号互动论 一种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的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
15、.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一)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世纪末世
16、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 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
17、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
18、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 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 ,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 潜伏期;(青春期 )生殖期。(成年人成熟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
19、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
20、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
21、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冰山一角5、释梦理论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社会心理学再社会化终身社会化涉及两方面 本部分重点社会视角(教化)个体视角(合格公民)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对不合格个体的再教化如劳动教养、劳动改造。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家庭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遗传素质。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
22、体最早社会心理学性性别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其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生物学概念心理学概念表示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思考: 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两性间的行为差异来自于什么因素的影响?社会化的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和政治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有三个方面: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政治社会化 是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核心内容: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概念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
23、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角色源于戏剧,后被美国芝加哥学派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此概念有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行为及其规律。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演员、老师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社会心理学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父母、年轻人成就角色:工人、农民、科学家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 角色的功能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开放型角色:朋友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表现型角色:牧师、学者社会角色的分类思考:心理咨询师是什么
24、角色?社会心理学角色扮演三要素角色失调四形式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角色扮演 过程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一)角色期待 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二)角色领悟 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三)角色实践 在角色期待与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角色失调 (一)角色冲突 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角色。如果他们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的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是在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的角色认识不清。(三)角色中
25、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四)角色失败 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放弃原有的角色。社会心理学自我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主我与客我(詹姆斯的观点):自我具有两重性,即自我是由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两方面构成。I: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主动行动者。Me:自我认识的对象,是被观察者,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罗杰斯认为
26、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我的方式。社会心理学自我结构(五个层面)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的总和。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反馈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1)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2)社会自我(314):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3)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需要10年左右,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
27、的发展的要求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概念的测量:我是谁?自我认识:请写出20个 我是_。社会心理学自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正确比较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 爱和归属 安全 生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即社会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二、社
28、会知觉的范围(一)对他人的知觉(二)人际知觉(三)自我知觉(四)角色认知(五)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 (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释)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自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认知过程中图式的作用 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 存储事件 存储推理 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第二单
29、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分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这样过程称为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最近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三)刻版印象 人们通过已有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社会心理学印象形
30、成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不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的特征,但是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个具体特征上,而是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有四种模式加法模式、评价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种模式社会心理学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合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根据均值的高低形成印象加法平均用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根据重要的、对个
31、体意义重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加权平均中心品质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被社会接受,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三)印象管理的策略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4、投其所好。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的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普遍的需要。(二)归因的分类 1
32、 内因与外因 2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控制点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来的,一种归因倾向理论。 内控者和外控者社会心理学四、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折扣原则是凯利提出的原则,他发现如果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协变原则凯利的归因理论,又称三维理论。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理论事件的归因要考虑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及背景三方面因素。特异性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客体做反应;共同性不同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一致性行为主
33、体在不同的背景下反应是否相同。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高,可能做出外部归因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高,可能做出内部归因五、归因的影响因素(一)社会视角 人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异,因此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会有明显的不同。(二)自我价值保护 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解释时,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三)观察位置 个体观察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有差异。(四)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
34、程或内在的动力。 有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成为社会动机。二、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求社会心理学四、社会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难度的增加,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
35、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二)亲合动机的作用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交往与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分享)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 (压力、悲惨情境)2、情绪因素 (恐惧、焦虑)3、出生因素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二、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二)抱负水平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的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管估计。与成就动机有密切关系。抱负
36、水平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三)影响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风险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 1.家庭的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三、权力动机 个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就是权力动机。 权利需要是权利动机的决定因素。(一)温特权力动机二元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前者往往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位置或在组织中的权力; 后者则是往往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二)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1.社会控制的需求 2.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 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
37、动机引起的。(一)侵犯的构成 1.伤害行为 2.侵犯动机 3.社会评价(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洛伦次2、挫折侵犯学说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五、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一)利他的性质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二)利他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观点2、社会规范论观点 认为人类道德中有一个普遍的准则即交互性规范 人类还存在另一种普遍的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38、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由利他动机引起以人为对象亲社会行为自然环境 社会情境 时间压力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心境内疚人格外部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影响因素救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利他技能 社会心理学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羞耻与内疚嫉妒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1、抑郁2、酗酒3、社交焦虑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
39、的诸如羞愧愤怒等复杂的情绪状态 针对性 持续性、 对抗性、普遍性羞耻:因为缺憾,或不一致,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 具有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二)态度的功能 卡茨提出态度有四方面的心理功能 1.工具性 2.自我防御 3.价值表现 4.认知(三)态度的属性 1.方向 2.强度 3.深度 4.向中度 5.外显度第五节 态度(四)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
40、阶段。 1.依从 个体总是按照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2.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3.内化 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部分。 最后成为稳定的心理倾向。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二、态度转变 态度形成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发生变化,该过程成为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一)态度转变模型( P140) 1.传递着 2.沟通信息 3.接收者 4.情景因素(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四个因素 1.传递者信息的传递者(威信和立场);说
41、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3.接受者原有的态度与信念;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心理倾向 4.情境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受情境因素影响。预先警告;分心;重复社会心理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传递者方面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 说服的意图 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方面 信息差异 畏惧 信息倾向性 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 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
42、绪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P-O-X模型说明这个理论。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P(张三)O(张三女友)X(电影)PPOOOOOPPPXXXXX平衡不平衡海德的P-O-X模式图社会心理学态度转变理论: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型)P(个体)、O(他人)、X(客体);“+”代表肯定、“-”代表否定;三者间,符号运算的结果为肯定(+)时,关系平衡;为否定(-)式,关系不平衡。平衡代表令人愉快、不平衡代表令人不愉快;P-O之间肯定:强平衡、强不平衡;P-O之间否定:弱平衡、弱不平衡。思考: 这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POX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二)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
43、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个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状态之中。通过改变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的四中原因: 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举例:“我平日吸烟很多”,“研究证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改变不协调的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三)社会交换论 从个体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三、态度的测量 主要用间接的方法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和行为反应测量法 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和态度强度两个属性 投射测验基本假设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所特有的特征。 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修订版房屋销售代理协议要览版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咨询服务合同(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指导)2篇
- 江南大学《大学英语Ⅱ(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微观经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互联网公司人才盘点方案》
- 2024婚前债务责任划分协议一
- 佳木斯大学《化工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线性代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秘书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传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3 Lesson 3 The Road To Destruction 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清换线管理办法
- 双减作业分层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案例《第6单元练习》课课练含答案
-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内容及考核标准(各临床科室)
- 乡村医生聘用合同书模板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
- PI形式发票模板
- 闭合导线计算表(带公式)
- 九宫数独题目200题(附答案)
- 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新版)
- 教育技术学复习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