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_第1页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_第2页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_第3页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_第4页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浙江省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培训班 杭州 2020-05-18一、水稻精准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平安中的独特作用(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准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行能发挥重要作用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平安最要紧、最靠得住的前途是主 攻单产。而1997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424千克至2006年只有425千克,10年单产彷徨 不前,是阻碍我国稻米平安的要紧障碍。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 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行。大量事实证明,目前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质条件都不是限制单产提高的要紧

2、因素, 而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行是阻碍单产提高的要紧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不同可高达30%以上。普及推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能够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品种的内在特性实现最正确配 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功效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 食平安中发挥主导的、综合的作用(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需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 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行上。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 显高作用。为适应农村劳力大量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需“轻简化”。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

3、技术大量扩展时期,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彷 徨的时期,咱们应当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但与此同时,咱们在江苏研究形成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从2005年开始,在 云南、贵州、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和本地农业行政、科 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粕、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 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本地现行栽培方式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作用。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 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准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取得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 列入重点推行。(三)正确明白得水稻精准定量栽

4、培的科学含义和实践意义不能把水稻精准定量栽培误解为 复杂、费时、费工”的精耕细作栽培,恰恰相反,它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强度来治理水稻,达到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综合目标,事实上它是一种精准定量 的、高产、省工、节本的合理的轻简栽培技术。二、水稻高产形成原理与生育指标定量(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大体途径:在保证取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实现这一目标,必需在适宜大体苗基础上,增进有效分奠,在有效分英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操纵无效分奠,把茎英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 (粕稻)。在有

5、效操纵无效分奠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能够和谐足穗与大穗和与提 高结实率的矛盾,取得高产。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要 紧的依据。(二)用水稻叶龄模式来精准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正确作业时刻。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需把握水稻有效分奠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一、有效分英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1)主茎伸长节问(n) 5个以上、总叶龄(N) 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 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以17叶6个伸长节间的 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英临界叶龄期为 17-6= 11,应用符号表

6、示。大苗移栽里 为 17-6+1 =脸。(2)伸长节间数(n)4个以下,总叶龄(N) 13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英临界叶龄期 为N-n+1叶龄期。以11叶、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11-4+1 =。二、拔节期(第一节问伸长)的叶龄期通式为 N-n+3叶龄期,或用n-2的倒数叶龄 期表示。例如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17-6+3= 14;用n-2表示为6-2 =4,即倒数第4叶诞生期,17叶品种的倒4叶,即14叶,用 於符号表示。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归纳为叶龄余数(倒4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叶龄余数(倒4叶后半期)一一苞分化期叶龄余数(倒3叶诞生)一一枝

7、梗分化期叶龄余数(倒2叶到剑叶露尖)一一颖花分化期叶龄余数-0 (剑叶抽出)一一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割裂期叶龄余数0-破口一一花粉充实完成期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以 5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和4个伸长节间11叶的品种为例6个伸长节间17 叶品种 123456789 10(41 1213 人 151617 孕穗5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123456789 1013141617 早穗5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123456789 1013141617 早穗4个伸长节间11叶品种12345679 /k 11 孕穗花粉充实完成期花粉形成及减数分裂期 颖花分化期枝梗分化期苞分化期五、高产群体假设干生育的定量

8、指标江苏将亩产700-800千克高产群体各生育期要紧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1,把它作为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 群体的进展符合图1的要求,能使高产几回重演。SNN-nN-n+3倒SNN-nN-n+3倒2叶期抽穗期抽穗后20天 成熟期移栽期有效分槃临界顶峰苗叶龄期 拔节叶龄期一增加生物量500千克左右 一 _1111增加生物量570千克左右一计算确信达到适宜最高苗数为穗完成适宜穗数大体苗穗数苗 数的倍生物量800千克左右生物量1300千克左右生物量850-900千克生物量1450千克左右LAI 4左右LAI 7-8左右4*H 仃顶4顶3顶3 =顶4

9、顶4V顶3顶3=顶4黑”黄渐上升黑”渐褪淡保存2片叶片含 % (粳) % (粳)绿叶氮量% (釉)% (釉)图1亩产700-800千克群体进展动态形态生理指标(江苏)(1)茎英动态的叶龄模式:群体应在N-n (或N-n+1)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 时操纵无效分奠;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顶峰苗期,顶峰苗为预期穗数的倍(粳稻) 和倍(粕稻);尔后分奠慢慢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穗数,现在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奠应 在5%左右。N-n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便以后分英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早,无 效分奠过量、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2)群体叶色 黑黄”转变的叶龄模式在有效分奠期(N

10、-n以前),为增进分奠,群体叶色必需显 黑”,叶片的含氮率 在左右(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 4叶深于顶3叶(顶4顶3)。到了 N-n (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 4=顶3),叶片含氮要下 降为 (粳稻)和 (粕稻),可使无效分奠的发生受到遏制。到了无效分奠期至拔节期, 即N-n+1 (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 有效操纵无效分奠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需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操纵,顶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 碳素积存充沛,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色假设不能正常落黄

11、,必 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到了促穗期,为了增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 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需 上升至显 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上升至% (粳稻)和 (粕 稻)。碳氮代谢和谐平稳,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上升,那么穗小、 穗少(部份有效分英叶龄发生的分奠,因缺肥而死亡)。此期如叶色过深(顶4顶3), 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峻。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 (%)的含氮率,使叶片维持旺盛的 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慢慢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维持1-2片绿叶。群体叶色黑黄转变叶龄节拍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

12、了那个规律就不能高产。是精 准定量栽培必需把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3)严格把握封行的叶龄期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那个比例占得越多, 籽粒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取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 把群体的封行期操纵在叶龄余数为 0的孕穗期。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 产。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给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增进分奠成穗的有机营 养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不良短处,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说明有足

13、够的生长量,同时反映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 群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和谐;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 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三、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式(一)合理大体苗的确信大体苗的确信要符合恰于N-n (N-n + 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操纵无 效分奠,提高成穗率的要求。据此设计了大体苗的计算公式:X(合理大体苗)=丫(每穗适宜穗数)/ES (单株成穗数)。式中Y是本地品种的适宜穗数;ES是单株成穗数,决定于从移栽(SN)后至有效分英临界叶龄期(N-n或N-n+1)有几个有效分英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奠的理 论值,及其分奠发生率

14、(r)0依照叶英同伸规那么,有效分英叶龄数和其相应产生的有效分奠理论值,列入表1。 如从移栽到有效分英临界叶龄期的有效分英叶龄数为 5个,那么从表1得知有效分英理 论值为8个;如叶龄数为个,那么有效分奠理论值应为(8+12) /2=10个。表1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英叶龄数与分英发生理论值的关系主茎有效分篥叶龄数12345678910一次分篥理论数 A12345678910二次分篥理论次分篥理论数141020分篥理论总数B123581218274059C (应变比率)=B/A111注:C值可列入公式作为计算的应变参数,如(X)C的值为3时,那么(:3)=3 X1 3个理论分

15、槃数;X值为5时,那么(5) C=5X= 8个理论分槃数;X值为7时,那么(7) C=7X= 18个理论分槃数。一、小苗移栽大体苗的计算小苗移栽有塑盘穴播带土移栽(或抛秧)和机插等形式,移栽叶龄小(3叶1心4 叶1心),一样不带分奠,单株成穗数决定于本田期的有效分英叶龄数及其分奠发生率。(1)小苗移栽大体苗计算公式大体公式仍是X=Y/ESES=1 (主茎)+ ( N-n-SN-bn-a) Cr代入大体公式:X=Y/1+ (N-n-SN-bn-a) Cr式中SN为移栽叶龄,bn为移栽至始奠的距离叶龄,a值为在N-n叶龄前够苗的叶 龄调剂值,在之间多数为1。(2)塑盘穴播带土移栽的大体苗计算移栽大

16、田后,一样没有缓苗期,bn=0,有效分奠发生率r值很高,一样可高达。2020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奉新县双季早稻高产创建方, 用公式计算大体苗,取得了 省种增产的成效。设计大体苗时,确信早稻的产量指标500-550千克,品种的总叶龄11, 伸长节间数4个;粕型稻易够苗,a值取;适宜穗数为每亩22万,抛栽叶龄4 (3叶1 心)。大体计算为:X=22/1+(11-4+1-4-0.5)C X=22/1+C 卜=22/(1+4 X=22/=(万)盘育每穴苗左右,抛穴即可。实抛 2万穴,实现了在8叶期够苗,每亩22万穗左 右和亩产500-550千克的目标要求,茎英成穗率由以往的 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17、(3)小苗机插的大体苗计算实例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1、2、3三个叶位的分奠芽发育受到抑制,在 3叶 期(2叶1心)移栽时,2、3叶位尚能分奠,bn=1,而在4叶期移栽,下部三叶位分英 全数休眠缺位,要到7/0叶期才分奠,bn=202005年扬大农学院在姜堰市在小麦荏上进行机插稻高产实验,品种武粳3号,N=16,n=5, SN为4,秧龄20天移栽时,分英发生率取,要求提早 1个叶位够苗(机插稻的 一样规律);适宜穗数为26万,适宜大体苗为:X=26/1+(16-5-4-2-1)C 乂=26/1+(4)C X=26/(1 +=(万)机插规格30c”2 M)设分英发生率r别离为、等,那么每亩

18、大体苗别离为:、和万。设该品种千粒重为28克,发芽率90%,大田成苗率为80%,那么每亩的播量别离 为:、和千克。每亩播如此少量的种子,而且要播得很均匀,是很困难的。目前的条播机最低只能 播4kg/亩,是精量的45倍;人工播种都在8kg左右(610kg)/亩,是打算精量的8 10倍。如此高的播量,如此大的群体,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也限制了直播稻的进展。全 然的前途是研制精量播种机。目前要尽可能把人工播量降下来。2、中大苗移栽的大体苗计算(1)计算公式中大苗移栽后的单株成穗数包括主茎和秧田分英移入本田后其本身成穗与它们产 生的有效分英穗。主茎移栽后在大田的有效分英叶龄数为N-n-SN-1 (植伤缺

19、位)-a,其发生有效分英的理论值为(N-n-SN-1-a) C。秧田分英中3叶以上的大英(t1)在本田期的有效分奠发生数可视同主茎,为: t1 (N-n-SN-1-a) C。如此,主茎和 3叶以上奠在本田期的有效分奠理论值为(1+t1)(N-n-SN-1-a) C。秧田分英中2叶以下小英(t2),移栽后易死亡,假设存活下来,二次有效分奠发 生的数量很少,一样不予计算,因此它们的实际成穗数决定于存活率(2),即12r2。中大苗本田期的单株实际成穗数为:ES= (1+t1)+(1+t1)(N-n-SN-(1-a)C门)+t 2r2=(1+t1)(1+(N-n-SN-(1-a)Cr1+t 2r2中大

20、苗大体苗计算公式为:X=y/(c1+t1)1+(N-n-SN-1-a)Cr1)+t2r2必需指出,在大苗移栽时,往往利用 N-n-1叶龄期的动摇分奠成穗,调剂值 a为(-a) o(2)中大苗公式计算的实例中苗移栽实例2020年,楚雄市在苍岭镇弄高产创建100亩核心方,楚雄市农业局采纳公式计算对 大体苗作了重大改革。应用品种为楚粳 29,适宜穗数每亩24万,目标产量800千克。 该品种15叶,5个伸长节间。移栽时为6叶龄(5叶1心),秧苗为叶英同伸壮秧,带3 叶英1个,2叶以下小英2个。依照秧苗素养,把分英发生率设计为,小英存活率为, 预期在10叶末够苗,a值为0经计算,每亩大体苗为:X=24/

21、(1+1)1+(15-5-6-1-0)C +2 /=24/21+(3)C +1=24/2+2 3+1=24/=(万)即单株可成穗个,每亩万大体苗,能够知足每亩24万穗的要求。栽插用宽行窄株距,9寸总寸,每亩万穴(实插万穴),每穴2苗,每亩万苗,理论值可成穗万。在上述大体苗基础上,配合以合理的肥水治理,实现了于10叶末够苗,每亩24万穗的预期目标,茎奠成穗率高达85%左右。体会收,平均亩产达,比本地适应栽插密度 的对照田要高出176千克,增产27%。大苗移栽应用实例长秧龄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本田期有效分英叶位少,进而因单株成穗少,群体 穗数不足而减产。应用公式计算大体苗,能够保证足穗,大苗也

22、能高产。2007年宿迁市用II优084进行高产栽培实验,目标产量 700千克。该品种总叶龄 17,伸长节间数5个,高产的适宜穗数18万。移栽叶龄8叶,秧苗带3叶以上大英2 个,2叶以上小英1个,达不到叶英同伸壮秧的要求,故 门值取,r2值取;期望于有效 分英临界叶龄期后1个叶龄(13叶)中期够苗,a取。合理大体苗应为:X=18/(1+2)1+(17-5-8-1-C +14=万。行株距为30cmriX (将原先的20cm缩小),每穴1苗,保证万株;或扩大行距,保证 适应的株距,采纳20cm的规格,每穴插2本。能够省工,保证足穗。结果每亩穗数由 以往的15万左右提高到18万左右,实现了 700千克

23、/的目标。(二)施肥的合理定量施肥的合理定量要解决在取得必然稻谷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 分次施用的适宜时刻和适宜分派比例等三个要紧问题。一、关于三要适宜总量的确信。第一要明确三者的合理配比,以往的研究已经明确。高产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 比例一样为1:,常作为施肥比例的参数。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给量不同, 实际施用比例应有不同。农业部推荐用测土配方实验(包括“341褪)来确信本地的三要素施用的合理比例。因为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阻碍的不同,远不如氮素明显。因此可通过 确信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信磷钾的适宜用量。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1)适宜总

24、量的确信用斯坦福(stand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N (千克/亩)目标标产量的 吸N量(公斤/亩)-土壤供N量(公斤/亩)NN (千克/亩)目标产量的需N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千克产量的需 N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千 克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付本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作者等将最近几年来测定和搜得的几个省的高产田百千克稻谷需N量的资料做了比较(表2)。发觉各省的不同,有必然的规律。例犹如为粕稻中,双季稻的百千克稻谷 需N量高于单季稻;同为单季粕稻稻,从江苏到云贵高原,随海拔升高百千克稻谷需 N 量有慢慢减少的趋势;在粳稻上,也表现出这一趋势。百千克籽粒需N量最低的是高纬

25、度的吉林、黑龙江稻区。其缘故有待研究明确。但这种趋势,也给咱们以有效的参数。例如,2020年咱们和四川农大合作在郸县进 行杂交粕稻亩产800千克攻关实验,由于缺乏本地高产田百千克产量的实际资料,引用 安徽()和云贵高原()的资料,估量一个需 N值()作为计算参数,取得了成功(将 于后述)。固然更正确的应积存本地的实际资料。表2几个省份高产田百千克稻谷需 N量比较省份由产(公斤)百公斤稻谷需N (公斤)由产(公斤)百公斤稻谷需N (公斤)600()江苏700-900()700以上左右800(杂交粳稻)安徽700河南750左右贵州750()公南800以上()800-1287()江西500以上左右(

26、双早) 左右(双晚)厂四 (桂林)500以上(双早)(双晚)吉林700700土壤的供N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千克稻谷的需N 量求的。各地测土配方施肥实验能够为本地的土壤供N量的确信提供参考。随着基础产量的上升,百千克稻谷的需N量亦因之上升,土壤的供N量亦相应递增 (表3)。在同一个地址,这种转变关系是有必然规律的。因此能够用基础产量估算出该 方田的土壤供N量的近似值,应用起来较为方便。各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找出基础 产量和土壤供N量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表3不同土类基础产量与百千克稻谷需 N量和土壤供N量关系O基础产量(kg/亩)360380400420440460

27、 480500IOi百公斤稻谷需 N (kg)粘土土壤供氮(kg/亩)泰兴百公斤稻谷需N (kg)高砂土 土壤供氮(kg/亩)注:表中数据是常规粳稻实验结果的回归值;地址:江苏省;测按时刻:2001-2002;取样点:昆山2六、泰兴18。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阻碍的因素很多。但咱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址, 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量、施肥方式上避免逸失,合理调整基英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 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乃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依照作者等在江苏、河南、贵州、云南、江西、广西、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设 置的N素化肥基英肥与穗肥不同比例(8:

28、 2, 7: 3, 6: 4, 5: 5, 4: 6, 3: 7)的数十 组专题实验,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均以基英肥与穗肥比例 6: 4-5: 5的产量最高(通常 以: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可高达 4045%。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稻和东 北短生育期品种,以7: 3-6: 4的产量最高(以: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 高达40-46%。故把N肥当季利用率左右(40%-45%)作为确信适宜施 N总量的计 算参数。(2)施N定量计算应用实例2002年在江苏10个县进行亩产600、650、700千克精准定量施肥和适应施肥作比 较实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设千克,用本地土壤监测点土壤供氮资料,肥

29、料当季利用率40%。实验结果说明,每亩施氮量较适应施肥的减少一千克,亩产达到600、650和700千克的目标,比适应施氮的增产一%,肥料当季利用率(一)比适应施肥的(一%) 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表4 12个精准施氮实验资料汇总分析表目尿)M测定项目精确施肥习惯施肥施氮量(kg/亩)()()700kg/亩实产(kg/亩)()(611-693)8个点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肥料利用率()()()施氮量(kg/亩)()()650 kg/ 亩实产(kg/亩)(642-670)(556-636)3个点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肥料利用率() 施纨量(kg/由)()()600 kg/

30、亩实产(kg/亩)1个点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2006-2020年在云南永胜涛源粕稻、楚雄单季粳稻、四川郸县单季粕稻及江西奉新、 宜春、赣州双季稻的高产栽培上应用精准定量施肥都也取得成功。2006年南农大在云南永胜涛源作杂交稻粕协优 107高产( 1300kg/2)攻关实验。依 照2005年在本地亩产1150千克高产田已经取得的资料,百千克稻谷需 N量为,1300 千克总吸N量为;基础产量一样为700千克,百千克需N量为,土壤供N10千克,N 肥当季利用率设为。那么每亩施N总量为:X=()/= 0实际按施N30千克执行。前后比例5: 5,基英肥和穗肥各15千克。同时配合以磷 钾和精准定

31、量栽培的综合技术。最后亩产 1287千克,大体实现了目标。成熟期测定结 果,群体吸N23千克,N素当季利用率,均和设计十分吻合。另外,在单季稻地域大苗(8叶龄以上)移栽时,因秧苗本身有12千克氮素带入 大田,因此应在基奠肥的施用量中减去那个数值。再如,塑盘穴播带土苗移栽时,重施送嫁肥,能够显著节省分英肥的用量,南京农 大研究,每秧盘施8克尿素,相当于大田分英肥4倍(32克)的肥效,能够依照每亩用 秧盘数,计算出送嫁肥总量,再按 4倍减去分奠肥用量。3、前氮后移”的增产原理实施化肥前氮后移氮,基奠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由以往的 10: 08: 2调整为: (6: 45: 5)和:(7: 36: 4

32、),是精准定量施N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量指标。是由 以往迟效的农家肥为主转变成以速效化肥为主情形下产生的重大施肥改革。其增产原理简述如下:(1)基肥分英肥要紧为有效分奠发生提供养分需要,当有效分英临界叶龄够苗后, 土壤供N应减弱,促使群体叶色落 黄”,有效地操纵无效分奠,有效操纵叶片伸长,推 延封行,改善拔节至抽穗期群体中下部叶片的受光条件,提高成穗率,地下地上部均衡 发育,为长穗期攻取大穗制造良好条件。若是基英肥的N肥比例过大,到了无效分奠期叶色不能正常落 黄”,造成中期的旺 长,封行大为提早,中、下部叶片严峻荫蔽,高产群体被破坏,将带来成穗率骤降,根、 茎发育不良,病害严峻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33、基奠肥 N素吸收利用率低,一样只有 20% 左右,施用越多,利用率越低,适当减少施用比例,能够提高 N肥当季利用率。(2)穗肥的作用。在中期落黄的基础上施用穗肥,不仅能显著增进大穗的形成, 而且可增进动摇分奠成穗,保证足穗;穗肥的单位生产效率是最高的,是水稻一生中最 高效的施肥期,适当提高穗肥施用比例,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增产方法。(3)前N后移必需有合理的比例。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以前的吸 N量只占一生的30%左右,长穗期占50%左 右,因此穗肥的比例能够提高到 45%左右(40%50%)。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前吸 N量已达一生的50%,故穗肥的比例只能提高到 35% 左右(30%40%

34、)。(4)前N后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增产技术。各地设置的前氮后移与本地适应施肥 对如实验,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都可取得穗数稳固、成穗率高,穗型明显增大的的显著 增产成效。2006年贵州在4个地域,设置6: 4与8: 2对如实验34对(施N12-14kg/亩),均 以前N后移的产量高,增产%。2006年云南在不同地域设置5: 5对8: 2的对如实验5个,前N后移的平均增产 10%以上()。双季稻地域:2005-2006在江西赣州的实验,前 N后移(7: 3)的比 炮轰”(10: 0)的在早、晚季稻上别离增产 和。2007年在宜春实验,早稻前 N后移(7: 3)的 比10: 0的增产17%。东北农大在

35、4个伸长节间粳稻品种上进行前后施 N比例:对10: 0的对如实验有 26个点次,结果前N后移的成穗率平均提高了个百分点,产量增加了 10%以上,肥料 当季利用率提高了。(5)施有机基肥时,氮化肥前后比例的调整。扬州大学农学院定位实验结果,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时,应将氮化肥:的比例调整为7: 3,以增加基肥速效氮,弥补分虞期秸秆腐臭和稻苗争氮。秸秆分解后释放氮,要 紧供穗肥之用。贵州农科院研究,亩产 750kg单季稻施氮化肥16kg,前后比例为5: 5。在亩施 牛粪1500kg (贵州普遍适应)。作基肥时(含N5kg左右),施化肥氮11kg,化学N前 后比例仍为5: 5,各。总N量仍为16kg,但前

36、后的总比例为:。4、合理施N技术(1)基英肥的施用基奠肥的比例基肥一样应占基奠肥总量的70-80%,分奠肥20-30%,以减少N素损失。机栽小苗移栽后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奠肥总量的20-30%为宜,70-80%集中在新根发生后做分奠肥用。施历时刻基肥在整地时施入土中,部份用做面肥。分奠肥在秧苗长出新根后及早施用,一样 在移栽后1个叶龄施用,小苗机插的在移栽后长出第二、第 3叶龄时分1或2次集中施 用。分奠肥一样只施用1次,切忌在分英中后期施肥,以避免致使无效分奠期旺长,群 体不能正常落 黄”。如遇分英后期群体不足,宁可通过穗肥补救,也不能在分英后期补 肥。(2)穗肥精准施用与调剂群体苗情正常有

37、效分英临界叶龄期(N-n或N-n+1)够苗后叶色开始褪淡落黄,可按原设计的穗 肥总量,分促花肥(倒4叶露尖)、保花肥(倒2叶露尖)两次施用。促花肥占穗肥总 量的60-70%,保花肥占30-40%。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穗肥以倒 3叶露尖1次施用为宜。施用穗肥,田间不宜维持水层,以湿润或浅水为宜,施后第2天,肥料即被土壤吸收,再灌浅水层,有利提高肥效。群体不足,或叶色落黄较早在N-n (4个节间品种N-n+1)叶龄期不够苗,或群体落黄早,出此刻 N-n叶龄期 (或N-n+1叶龄期)。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应提早在倒5叶露尖开始施穗肥,并于倒4叶,倒2叶分三次 施用,氮肥数量比原打算增加10%左右,三次

38、的比例为3: 4: 3。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遇此情形,可提早在倒 4叶施用穗肥,倒2叶施保花肥;施穗肥总量可增加5-10%,促花、保花肥的比例以7: 3为宜群体过大,叶色过深如N-n叶龄期以后顶4叶顶3叶,穗肥必然要推延到群体叶色落黄后才能施用, 只要施一次,数量要减少。(三)精准浇灌技术一、活棵分奠时期(1)中大苗移栽的,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层护理。浅水勤灌。(2)小苗移栽的,移栽后的水分治理应以通氧促根为主。在南方稻区,机插稻一 样不宜成立水层,宜采纳湿润浇灌方式,待长出一个叶龄发根活棵后,断水露田,进一 步增进发根,待长出第二片叶时,才采纳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的方式。穴盘育苗抛秧的发根力强,移

39、栽后阴天可不上水,晴天上薄水。2-3往后断水落干增进扎根,活棵后浅水勤灌。2、操纵无效分奠的搁田技术(1)精准确信搁田时刻操纵无效分奠的发生,必需在它发生前 2个叶龄提早搁田。例如欲操纵 N-n+1 叶位无效分奠的发生,必需提早在 N-n-1叶龄期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左 右时断水搁田。土壤产生水分亏缺的搁田效应在N n叶龄期,但对够苗没有阻碍,被操纵的是N-n+1叶位对水分最灵敏的分奠芽,便最受到抑制,在N-n+1叶龄时不能发生。搁田效应持续两个叶龄,同时也使 N-n+2叶龄无效分奠也被抑制。(2)搁田的标准土壤的形态以板实、有裂痕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为要紧指标,在

40、基奠肥用量合理时,往往搁田一、二次即可达到目的。在多雨地域,搁田常需排水,但在少雨地域,可通过打算灌水来实施,灌一次水, 待进入N n1叶龄时,田间恰好断水。3、长穗期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水稻长穗期(枝梗分化期到抽穗)既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最旺盛的时 期;又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进展的顶峰期。 既要有足够的灌水量知足稻株生长的需要, 又要知足土壤通气对根系生长的需要。浅湿交替的浇灌技术,一方面知足了水稻生理需 水的要求,同时增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增加了根系中细胞割裂素的合成,从而 增进了大穗的形成。浅湿交替浇灌方式:长穗期田间常常处于无水层状态,灌 2-3 cm水,待水落干后数 日

41、(3-5日),再灌2-3 cm,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浇灌方式。这种浇 灌方式能使土壤板实而不软浮,有利于避免倒伏。4、结实期采纳浅湿交替的浇灌方式,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和长期灌水的比较)。(四)其他增产技术除上述肥水三项关键技术的精准定量外,精准定量栽培还必需有其他栽培技术的配 合,应予强调。要紧有:1、确信本地最正确抽穗结实期和品种的播种期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力,必需把结实期安排最正确的温光生态条件 下,粕粳稻抽穗结实期对最正确温度有指标要求,本地符合最正确温度指标要求的日期 称最正确抽穗结实期,并由此确信品种的最正确播期。2、

42、培育壮秧6叶期带有3个分奠的1株壮秧和三株无虞的独苗,产生的穗数往往是相同的,但 壮秧的穗大,生产力远远超过三株弱苗的总和。因此培育壮秧是一项增产方法,更是高 产的基础。培育壮秧的目标 是移栽后根系暴发力强,缓苗期短,分奠能按叶英同伸规那么及早 发生。壮秧的形态指标是适龄叶英同伸,移栽时主茎维持 4片以上绿叶(3叶小苗除外), 无病虫害。培育壮秧有系统技术要求。不论是移栽稻、机插稻或塑盘穴播育苗,降低秧田播量、 合理确信播种量都是培育壮秧的首要环节。在肥床旱育上,群众同意了旱育能够加大播 量,而没有重视苗床培肥,治理粗放,苗体瘦黄,也是普遍现象,应注意改良。3、提高移栽质量(1)浅插(入土 2

43、-3cm)是保证早发的又一决定性条件,即便是壮秧,栽深了一 样不能按时分奠。在人工栽插和机插稻上,深插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应引发重视。造成深插有多种缘故。在手工栽插上有出手重的问题。但不论手工仍是机插,改良 整地技术,使移栽前土壤沉实,浮土层较浅(1寸之内)就为浅插制造了重要的土壤条 件,再配合以浅(薄)水,和出手轻、操纵深度,就能够做到浅插。(2)提高抛栽质量。一是要保证秧苗基部入土( -1cm),这是提高分英成穗率,避 免倒伏的重要条件。要求表层土比较浮软。二是要分植定苗,先稀后补,保证散布均匀。4、扩大行距,宽行窄株合理大体苗确信后,配以合理的行株距规格也是重要的增产方法。在手插稻地域,

44、很多地址仍沿用方形密植规格(6寸X5寸或6寸6寸),封行过早,无益于成立结构合 理的高光效群体。南京农大农学院(2005)在单季中粳稻上(表5)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在双季早晚稻 上(表6)研究的结果都证明在亩穴数相同的情形下,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均收 到增加亩穗数,增进大穗,并有利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显著增产作用。表5不同行株距和肥料运筹对产量及其结构的阻碍基窠肥与穗肥比例楙距(cm Xcm)后效穗(万/2)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由严(Kg)(Kg)40M0127Aa605Bb536Bb6:430 x130Aa678Aa590Aa20 X20127Aa562Cc517Bc40M0130

45、Aa621Bb607Aa4:630 X136Aa699Aa614Aa20 20128Aa579Cc571Bb注:品种为武运粳 7号表6栽插规格对双季稻产量及其组成的阻碍(江西赣州2005)55 亩颖花数理论亩产W5F(cm xcm)(万)(粒/穗)(万)(g)(%)(Kg)(Kg)x64早65稻XX66晚X68稻X66X645、推行浅层耕耘,制造田面平整,上虚下实,有利于提高移栽质量和改善水肥治 理的土壤生境条件。(1)要改革以往靠释放土地养分供苗期生长的传统深耕晒垄适应。这一方式,耕 整地耗能大,平地难,耗时长,泡望水用量大,底土不易沉实,容易造成深栽,应予革 除。(2)推行浅旋耕(10cm左右)耕耘法,通过板荏上水浅旋耕,不仅能够大量节省 泡望水,而且带水旋耕能够弥合土壤裂缝,有利于保水;浅旋耕可把基肥入土,土肥相 融;浅旋耕使土层在原地整细,减少平田难度;旋耕耙平后,沉实 1-2天,待田水淀清 后,土层能够达到上虚下实的要求,虚土层在 1寸之内,机插不陷机,手插容易触及实 土,为浅插制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浅旋耕耕耘是综合成效最好稻田整地址法, 应予提倡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