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预备: 熟读课文,依据解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学问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消失。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觉的“奇”。这里的“

2、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 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全部”,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全部的诗:“山中何全部?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呈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顶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

3、行缺少的局部。这说明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解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清亮的溪流一望究竟。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三、品读课文,悟奇趣。 1、这样翻译固然很标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内容,这样的描

4、写“奇”吗?可见我们还需要连续探究描写的独特之处。请大家留意,写山高,不仅用了“高”这个形容词来描写山峰,还用了什么词还写它?(“入云”,动词)我们发觉,不仅在写动物时用动词,写景物时同样也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探究的内容。 提示: 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说明描写的对象始终在处在变化中。用这个动词想表现山始终在进展什么动作?(生长)用“入云”一词形容,说明山的生长有终点吗?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不停地生长) 如此写山,山还仅仅是一个悄悄地等待人们去欣赏的景物吗?(有了生命) 如何描写这一场景才能表现出山的

5、生命?这就需要我们绽开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犹如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撑开厚实的天空,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为什么水会清亮见底?此处的“见底”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的河流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学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溶化,山水汇合的景象)正由于永久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久年轻的生命,永久清亮见底。 同样,请大家思索一下,“五色交辉”的石壁颜色从何而来?用“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颜色的什么特点?(颜色斑斓,但无法辨别出某种颜色,由于它们交错在一起了) “青林翠竹”好像没有转变,可是我们想象一下,当四季变换时,四周的

6、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描述山中四季变化的场景) 请大家想象一下,“乱鸣”与“竞跃”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活力四溢)夕阳绚烂的阳光照射在跃起的鱼儿身上,反射出绚丽的颜色,特别漂亮。但强调的是鱼原本潜游在人们看不见的水底,此刻的跃起让我们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动物之中,还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个角落) 笔下的动物消失在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中。“晓雾将歇”是什么时候?(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就是一天马上开头的时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雾覆盖,原本应当是一片安静。此时“猿鸟乱鸣”,山林在喧嚣中开头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颓”是什么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时)就是一天马上完毕的时候,黑

7、暗马上降落,一切好像要重回安静中。但此时“沉鳞竞跃”,好像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夜幕降落后,山林是否会陷入一片寂静之中?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这两句则涵盖了一天的景物,两句均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山中的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永不止息) 2、总结: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气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笔下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再读课文写景局部,留意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读出这种蓬勃的生命力。 3、学生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呈现的场景。(学生完成后沟通自己所写的内容) 四、延长阅读,识

8、奇人。 1、诗人很傲慢,由于他发觉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们也同样值得骄傲,由于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了所描写的场景,呈现出了蕴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为什么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补充背景1: 我们就先了解一下的生平。假如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觉陶弘景并非一个天生的隐士,他在年青时也曾为官,而且工作勤奋。即使在他归隐之后,虽然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旧积极参加了国家的大事决策,按南史的说法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询问,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一切与他表现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怀好像很冲突。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但却只情愿保持旁观者的姿势

9、,而不愿参加进去。 他为什么有如此冲突的言行,关键就在文中他对人间的称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语,但在此处指什么?(欲望) 补充背景2: 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而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归隐的10年之后,梁代齐,其间又换了5个皇帝,只有一人善终。而每一次政变,其缘由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需伴随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说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血腥的世界的态度。 因此,不情愿参加政治,以此来表示对尘世的厌恶。 2、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摆脱“欲界”的束缚呢? 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要变化的脚步不停顿,山水就永久保持着活力。同样,我们的生命假如能犹如山川的景物一般,永久不停地运动着,心灵也同样可以保持纯洁。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个“变”字写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惊喜之情。他原本在床上卧病一冬,此时窗外的景象也让他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活力,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