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1 《芣苢》学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1 《芣苢》学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1 《芣苢》学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1 《芣苢》学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芣苢同步学案学习提示学习提示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特点,感受其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意境美和画面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诗经的艺术特点。素养目标素养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诵读诗歌,把握其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3.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重难点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课堂环节课堂环节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

2、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3、、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六义六义体例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3.诗经的思想内容写奴隶的觉醒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写征夫的思乡如小雅何草不黄、小雅采薇等。写思妇的怀念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写劳动的过程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

4、等。写男女的爱情如秦风兼葭、邶风静女卫风氓等。4.了解“四言诗”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5.了解

5、时代背景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6.解题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环节二: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芣苢( ) 掇( ) 捋( )袺( ) 襭(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

6、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聆听诗朗诵,划分节奏,标划重音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任务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思考1:这首诗歌的韵律

7、美是如何体现的? 任务活动二 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任务说明: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诗与画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诗中有画” 在后世广泛用于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歌精练的语言,能够凝聚时间的流转,将情景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思考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采采 薄言 有 掇 捋 袺 襭 【译文】 【拓展归纳】薄薄言采之 儿已薄禄相 门衰祚薄 不宜妄自菲薄 日薄西山 言薄言有之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言和而色夷 凡六百一十六言 一家之言 思考2:这首诗歌描写了几

8、个画面? 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思考2: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 思考3:品味诗歌情感 任务活动四 比

9、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比阅读第一组: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思考: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比阅读第二

10、组: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思考: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第三组:任务活动:十亩之间与芣苢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环节四:思考延伸材料一: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11、”为什么说“青青子衿”呢?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所服。”所以诗序便据此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子衿是一首恋歌,古人解诗往往附会到这个程度,以两个字的关系而委曲了全诗的意思。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是艺术的态度,因为一切艺术的语言原不是逻辑的语言所能尽的,艺术把人带到原始的浑然的境界,才与生命本身更为接近。我们如果用尺子去量一个美人的身体,便必失去了对这美人的欣赏,何况有些还非尺子所能量的呢。艺术的博大之感,正在不必专注意于某点,而听其每一点自由地表现在我们眼前。青青子衿,原是随意起兴,若必欲说它,青青原是一种颜色。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青近于黑色,

12、如说“青眼”“垂青”之类,但我们说“踏青”,它便是草色,我们说“青青陵上柏”,它便是松色,至于“独留青塚向黄昏”,它是什么颜色呢?青的颜色如此的不定,所以卫风说“绿竹青青”,古诗说“青青河畔草”,青便与绿几乎不可分了。然而青又不是绿,我们称“青天”,又称曰“碧落”,青与碧与绿这之间盖有一个差别,这差别不在颜色的深浅上,而在它基本的性质的不同。所以同一色彩,我们取其某一性质则曰绿,某一性质则曰碧,某一性质则曰青。而青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颜色的单纯。我们说“炉火纯青”,这青究竟是什么颜色,我们实在说不出。但它的性质我们却知道得很清楚。红是暖色,它是流动的、热闹的,所以近于复杂;青是冷色,它是凝静的、独

13、立的,所谓“十二晚峰青历历”,它便是单纯的象征,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青的永恒与凝静,使得一切流动的变化都获得停留与凭借。人生的悲剧便在不可以停留。我们有了生而终于要走到死;我们有了活泼而终于要走到衰歇,这不只是生命的现象,而且是一切历史的法则。在时间老人的愚弄上,我们因此更爱那凝静与停留。我们称赞一个人曰“年青”,我们称那可喜的时间曰“青春”,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玉呢?昔人相马可以“牝牡骊黄”,当其专注于神情便忽略了

14、外表,何况之于恋人的衣服呢?所以读书要不求甚解,解诗更要不求甚解,然后我们得到那真正的妙处。曹孟德随意改用古诗,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所以是古今第一解人。阮籍咏怀说:“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骎骎意为马跑得很快的样子)”,我们在那时光的闪变中乃有了一点常动不息的姿态。蔡邕有青衣赋,所写正是窃窕的少女,然则青衣并不限于男子又岂限于学子之所服呢?(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材料二: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李贺苏小小墓写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

15、珊。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诗写得真好!兰花的露水,像苏小小哭泣的眼睛,坟头的青草,像她的茵褥,风是她的衣裳,水是她的环珮,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无主空自等待,她与恋人约会的西陵之下,如今只是凄风苦雨。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读上去寒气森森、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通过苏小小生前身后的对比,诗人流露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寂寞永远是深藏在热闹之中,才成其为无凭的寂寞;伤心永远是跟随在幸福之后,才愈见出无尽的伤心。李贺还有一首雁门太守行,开头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比喻围城的敌军,用向日甲光比喻守城将士的英姿,爱憎之情见于笔

16、端。有人却挑刺说:“方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似这样的批评,便是吹毛求疵,是不入诗的表现,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其实,岂止黑云日光可以在诗中同时出现,但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雪芭蕉也可同台亮相,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一样畅通可行。所以,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摘编自人民日报张健无情不作诗)思考:结合两则材料观点,概括分析解读诗经中“青青子衿”的方法。 课后作业课后反思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课后反思收获不足答案环节二: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芣苢(f y) 掇(du)

17、捋(lu)袺(ji) 襭(xi)任务1: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思考1: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

18、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i)和第二句中的“有”(y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第四句中的“捋”(lu),第五句中的“袺”(ji),第六句中的“襭”(xi),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任务活动二 思考1: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取得,获得。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提起衣

19、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译文】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拓展归纳】薄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儿已薄禄相 形容词,微,少门衰祚薄 形容词,浅薄不宜妄自菲薄 动词,轻视日薄西山动词,迫近言薄言有之 助词,无实义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动词,说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言语,话言和而色夷 名词,言辞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一家之言 名词,著作,书籍,学说思考2: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

20、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任务活动三 思考1:明确 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四言句式,节奏感强;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采”“有”“掇”“捋”“袺”“襭”

21、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思考2:明确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

22、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思考3:明确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23、,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第一组:思考:明确 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对比阅读第二组:思考:明确 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效果:(1)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2)反复咏唱,增强感染力,强化对主题的表达。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芣苢则表达了劳动的欢欣和热情。对比阅读第三组:任务活动:明确 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窗口芣苢写的是周地妇女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季外出采集芣苢的场景。芣苢,即车前子,在各地方言中又称车轮菜、车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用,实可作药,有清热、明目、止泻、祛痰之效。整首诗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大量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