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社会科学报_第1页
张春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社会科学报_第2页
张春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社会科学报_第3页
张春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社会科学报_第4页
张春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社会科学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春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社会科学报社科报我们读书吧原题:书的背后有“另一个世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张春田博士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当下似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阅读”时代。看看那些时刻对着屏幕的“低头一族”们,你无法不感慨今日阅读现象之普遍,完全是以前无法想象的。拜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所赐,大众的日常阅读已经越来越迅捷、方便,也越来越“分众化”。无论是用 Ipad 或者 Kindle 看电子书,抑或是用手机看新闻、看订阅的公号, “阅读”早已经不再限于“一卷在手”的旧式印象,似乎也跟关于“读书”的传统理解颇有距离了。 于是对平面化、碎片化的阅读的某种隐忧也就油然而生,以至于一些

2、学者甚至发出阅读危机的预言。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巫师 纯音乐-纯音本色排箫读书风景今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没有那么悲观。在人类漫长的阅读史上,阅读的物质载体屡有更替,但是别管是读竹简、羊皮卷子,还是读活字印刷的纸质书,阅读行为本身却长久持存。不过,我们大城市地铁里一溜儿全盯着手机里的朋友圈的场景, 确实也让人觉得有些夸张。长期习惯于“信息”的浏览,久而久之, 确实就容易对严肃内容的阅读产生厌倦或者拒绝。去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访学一年,平常乘“天车”常看到不少乘客都手捧一卷,或平装或精装,有流行小说,但也真有大部头的经典,或者艰深偏门的学术著作。记忆中

3、,一次碰到身边的人在读 21 世纪资本论,另一次是 事件:一个概念的哲学旅程 ,还有一次见有人在加沙历史,印象都很深。后来到美加多地去旅游,发现地铁上的“读书风景”,不是温哥华的专利,好多地方也都有。而且阅读者也并不见得都是学生或知识分子,不少人着装上明显就是普通白领甚至蓝领,这多少让我有点震惊和敬佩。其实,读书这么好的事本来就不应该受限于职业、身份或是功利目的,而可以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如果总是因为“励志”的需要或是提升“技能”的考虑而读书,未免失去了读书本来的乐趣。 无论是随便翻翻, 抑或埋首钻研,或者“岁寒伴我夜读书”,读书时总是希望既拓展精神世界,又让心灵得到滋养,既有益,又有

4、趣。借用陈平原先生一本书的名字“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也许读书和手机中的阅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材料甚至知识,读书本质上是与一种充满好奇心的、慢慢欣赏的、无功利的状态密切相关的。“漫卷诗书”之相的背后,有精神,有修养,有情怀,有“另一个世界”。书痴的快乐近人关于读书诸相的谈论并不少, 当年“漫说文化丛书”中就有一本读书读书 ,这本就是陈平原先生所编,汇集了从鲁迅到阿英, 从林语堂到叶灵凤等众多现代作家“读书的故事”的文章。茅盾写旧书铺,王了一谈 书呆子,还有周作人怀念 东京的书店,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 ,都是爱书的人,都是好故事。后来这本书又再版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再回味一下

5、这些“书痴”们乐在其中的自述。而如果想深入探访一个人的读书生涯,打开独具个人色彩的读书地图,则我推荐唐诺的阅读的故事 。唐诺(原名谢才俊)读书之杂,对阅读的反身思考之深,在中文世界绝对让人瞩目。在这本书中,他分享阅读的记忆与困惑,更寄托阅读的奇想与期待。且看这些子标题:“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关阅读的整体图像”,“阅读者的无政府星空/有关阅读的限制及其梦境”,“数出 7882 颗星星的人 /有关小说的阅读”是不是完全道出了作为一个“绝对资深”的读者的怕与爱,也带出了阅读与人生的彼此关联与共振?冷暖自知的享受关于“怎样读书”,从来没有一定之规,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过,如果你暂时没有找

6、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之法,那么,参考一下那些大家们的读书经验有时也不无益处。怎样读书本是民国时期在上海出版的一本书,三联书店独具慧眼, 收入“中学图书馆文库”中予以重版。书中,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朱光潜、马寅初、丰子恺等金针度人,或者谈具体的“读书方法”,或者论“读书兴趣”的培植,甚至直接叮嘱“怎样研究英文”。观点不一,见仁见智,各有门径。类似的书,还有一本我们怎样读书 ,这是范寿康 1927 年在春晖中学任校长时主编的。春晖中学在民国教育史上是很突出的,很多名家在此任教,也推动了阅读的风气。此书分为“为学的目的与方法”、“我们怎样学习国文”、“我们怎样学习历史、 地理”、“我们怎样学习

7、数学和自然科学”、 “我们怎样学习图画、 音乐和英语”五编,分类和文章都很朴素, 毫无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今天学生们的课外读物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本小书也许对学生和家长们都有参考价值。当然,大家们倾囊相授的“读书法”,也还得与“亲自读书”的自家体会结合起来。重要的还是多读,在游泳中学游泳,这样冷暖自知的体会才最深刻也最合适。荐书几本说起来自己也有些无奈,虽然阅读习惯一直保持,但自从工作以后,专业化的阅读越来越占据阅读生活的主导。翻检笔记,这几年的阅读主要都围绕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展开,随心所欲读书的从容日子不复再有,买书也由逛书店变成了主要在网上订购。现在书出得太多,各种媒体隔段时间就推出一些“年度

8、 100 大好书”之类的书单,但事实上其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存得下来、绕不过去的“必读书”呢?下面权且列出今年来自己读过很有收获的几本书,也算为“世界读书日”贡献一点愚见。 1. 王元化谈话录:1986-2008 ,吴琦幸著。吴琦幸是王元化先生的学生,这本书是作者根据他与王元化先生多年的谈话改写而成,从中既可以读到王先生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感受和思考,也有对学术界一些人物、事件的臧否。因为是和学生的谈话,所以说话比较放开,毫无矫饰,现场感很强,让人很真实地感受到纸面背后王先生“英锐”与“沉潜”并存的精神气息。2.伟大的捕风:周作人散文反抗性研究,朱晓江著。关于周作人,有钱理群、木山英雄、Sus

9、an Daruvala(苏文瑜)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前,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朱晓江自出机杼,从“新文学”与“新文明”的关系去讨论周作人文学的意义,精彩地呈现了文学、文明与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准确地揭示出周作人“美文”、“小品文”、“时事文”、“笔记体散文”等的文体形式所对应的历史内容。不同于长期掩盖在冷漠、颓废或者“燕山柳色太凄迷”的晦暗中的形象, 这一“反抗”的形象,无疑重新打开了讨论周作人的空间。 3.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张晖著。这本书是亡友张晖的遗著,是他生命最后阶段全力写作的作品。我更愿意将之看成是张晖对突破古典文学研究的困境的一种尝试,也是他回答困扰着自己的问题(即“知识人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信仰”)的一种尝试。 忧患之际, 如何自处?文学书写会成为对抗黑暗之光吗?张晖对当时士人的痛苦与欢乐尽力做到“了解之同情”,而他渗透在书中的生命感、现实感更在提示我们,什么才是学术最根本的意义。英雄与丑角 ,罗岗著。这本书,上编是“视觉的政治”,下编是“文学的能量”,继续了他多年来在文学批评上的敏感和论辩性。在这个文学、批评和时代一样虚无的时刻,有人会看重书中的博学, 而有人会看重书中的不屈不挠, 我觉得,都重要。 5. Mirage , Patrick Hanan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