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故都的秋_第1页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故都的秋_第2页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故都的秋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在秋景中所寄予的感情。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依据自己的主观颜色,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教学过程一、#教案# 导语: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的眷恋?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索下面两个问题: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二、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课文分析(一)明确思索题:“北国的秋,却特殊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安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早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谈秋凉 秋果奇景(二)分析课文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1)的特点。(2)“反衬”手法的运用。(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的经受来分析)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比照,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本文的“形”是什么?“神

3、”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详细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憧憬、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谈论,这段谈论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从记叙到谈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谈论,在前面记叙的根底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妙,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得意,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裂、内外交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妙的东西,“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

4、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肤浅的爱国之情。四、课外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主观颜色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教学设计例如二教学目标1领悟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2领悟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颜色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颜色奇妙融合的艺术手法。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亮的秋水?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课春天处处布满生气、布满活力、布满鲜花、布满漂亮,因而很多人都宠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

5、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布满枯黄、布满悲凉、布满萧瑟、布满哀伤,我们今日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会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二、释题及简介明确:“故都”两字说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肤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诞生于一个学问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制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

6、0年3月参加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乐观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隐秘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爽,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颜色。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缘由,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三、感知课文教师范读。出示思索题:(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2)课文构造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照应?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四、争论归纳文章的

7、内容要点和构造(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索文章的写法。其次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二、分析课文学生依据教师的提问,回忆所学内容。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3)能反映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教师点拨和学生争论相结合解决思索题附思索题3参考答案: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例如: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稀稀落落”的衰草,表达了“悲凉”。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安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闲适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景物的选取:能表达主观心情。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