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_第1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_第2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_第3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_第4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规演变1992年至2011年国内法规颁布了4次及2个修改通报: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2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9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4(海事局版)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海事局版)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6年修改通报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8年修改通报总目录总则第1篇检验与发证第2篇吨位丈量第3篇载重线第4篇船舶安全第5篇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结构与设备第6篇高速船第7篇船员舱室设备第8篇乘客定额及舱室设备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课件说明1、便于大家理解,本课件分两大类进行归纳介绍,一类归纳为“总体与船体部分”;另一类归纳为“机械设备

2、、消防和防污染部分”。2、本课件相对2004版法规及其修改通报主要修改内容介绍3、本课件黑色下划线为04规则及修改通报删除内容,黄色为2011规则修改或增加内容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总体与船体部分)法规再版需求完善关于“责任”、“事故”、“申诉”等涉及法律方面的规定。必需的追溯要求处理。法规基本上是考虑船舶航行中的安全要求,对工程船,作业状态的安全要求,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各类特殊用途船舶有必要根据其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要求。法规再版需求国家政策的体现:老旧船舶的管理单壳油船的淘汰“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措施安全设备的强制性配备要求环境保护等用户的反馈事故调查报告分析总则背景

3、使用反馈意见;完善法规安全管理规定。修改内容通过对“船长”的定义,明确了本法规对排水型船舶、无舵柱船舶、箱型船体船舶和高速船适用范围的界定(*设计、检验);3适用范围本法规适用于国内海上航行的中国籍船舶,具体要求按各篇的规定。除特别指明外,本法规适用于排水船舶仅指船长为20m及以上者。本法规适用于船长为20m及以上的排水型船和高速船。就本法规适用范围而言,除另有规定外,上述船长系指:沿夏季载重水线由首柱前缘量至舵柱后缘的长度;对无舵柱的船舶,由首柱前缘量至舵杆中心线的长度。P1总则修改内容明确了相应建造阶段的内涵(*设计、建造、检验);除另有明文规定外,本法规及其修改通报均适用于所述的生效之日

4、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相应建造阶段的船舶。相应建造阶段系指这样的阶段:(1)可以辨认出某一具体船舶建造开始;和(2)该船业已开始的装配量至少为50t,或为全部结构材料估算重量的1%,取小者。P2新增“验船师”定义(*检验);(6)验船师:系指具有规定从业资格的并由船舶检验机构聘用或授权的船舶检验技术人员。P3明确了客船的救生设备如少于额定量时,应减少载客量,并由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相应的乘客定额证书,同时回收原乘客定额证书(*检验、航运公司);对客船,因维修等原因使船上救生设备容量少于额定数量,则该航次应依据船上实际的救生设备容量相应减少载客数,并由船舶检验机构签发一份相应的乘客定额证书,同时回收原

5、乘客定额证书,新发的乘客定额证书仅对预定的航次有效。P2总则修改内容完善了“责任”的规定,全方位明确了船舶设计、建造、检验、营运人和船长等各方的责任(*设计、建造、检验、航运公司、船长);9责任本局对船舶检验机构及其所执行的法定检验进行监督。船舶检验机构应充分保证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对其所检验项目的检验质量负责。船舶检验机构应依据本法规及其引用或等效的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检验,保证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对检验质量负责。船舶设计单位应确保其船舶设计图纸资料符合本的相关要求,并对所设计船舶的设计质量负责。船舶建造方应按照船舶检验机构批准的图纸建造/改建船舶,并对其所建造的建造质量负责。船舶所有人

6、/经营人在船舶营运期间内,应确保船舶处于适航状态,按照本法规的规定及时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相关的检验,确保持有有效的证书,并对船舶营运安全管理负责。船长应关注和采取措施确保船舶安全操作,遵守海事部门关于船舶开航的规定并对航行安全承担相应责任。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船长应按照安全管理要求和本法规有关规定制定应对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在船舶一旦发生事故后实施应急预案规定的救助操作程序。P2总则修改内容明确了“免除”需相应提供技术评估资料的要求(*设计、检验);对于具有新颖特征的任何船舶,如应用本法规有关篇章的任何规定会严重妨碍对发展这种特征的研究和在从事国内海上航行的船舶上对这些特征的采用时,本局可以免除

7、这些要求。然而,任何此种船舶应符合本局认为适合于其预定的用途,并能保证船舶的全面安全。本局根据规定程序,并基于技术评估的结果可免除这些要求,但该船应适合于预定的用途,并能保证其全面安全。P1新增“事故”的规定,明确了对法规而言,对事故的调查只考虑本法规需要的修改,不涉及事故的责任(*检验、航运公司);在中国水域内,船舶所发生的任何海上安全和海上污染事故,如认为调查该项事故有助于确定本法规可能需要的修改,则应由本局组织对事故进行调查,但调查报告或资料不得泄露有关船舶的辨认特征,也不以任何方式确定或暗示任何船舶或个人承担的责任。P2总则修改内容对“相当遮蔽航区营运限制”,新增附注,明确“相当遮蔽航

8、区营运限制”的船舶按遮蔽航区的船舶要求(*设计、检验)。相当遮蔽航区营运限制:系指航行于港区附近距岸不超过10nmile的水域(台湾海峡及类似水域距岸不超过5nmile),船舶满载并以其营运航速航行航程不超过2h,并限制在蒲氏风级不超过6级,目测波高不超过2m的海况下航行。*P3影响上述修改有利于加强船舶安全措施、有利于本法规今后的改进。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航运公司和船舶检验机构应注意总则的修改,实施相应的规定。第1篇检验与发证修改内容新增了船舶重大改装检验P1-3页船舶检验分为初次检验和营运中检验(包括:年度检验、中间检验、换证检验、船底外部检验、附加检验P1-6、特别定期检验P1-7),2

9、0n规则增加了船舶重大改装检验。P1-3船舶重大改装检验船舶重大改装系指现有船舶一个或多个重大特征的修理、改建和改装。重大特征包括如下类别:(1)船舶主要尺度;(2)船型;(3)船舶分舱水平;(4)船舶承载能力;(5)乘客居住处所;(6)延长船舶营运寿命;(7)本局认可的其他情形。现有船舶重大改装,改装部分应尽实际可行满足现行法规。如果船舶重大改装引起船舶要素的改变,除重大改装部分外,改装后船舶应按新的船舶要素,满足原船舶建造时的适用法规,但需要征得本局认可。第1篇检验与发证修改内容新增了达到规定船龄的油船、散货船及化学品船的附加检验要求;P1-48适用范围本附录适用于下列船舶的换证检验:(1

10、)500总吨及以上、船龄大于等于12年的油船(包括双壳油船)及化学品船;(2)船长LN90m,船龄大于等于18年的散货船(包括双壳散货船)。本附录包括检验、厚度测量和液舱试验的范围。如发现普遍腐蚀和/或结构上的缺陷,应扩大检验范围,必要时还应附加近观检验。新增防污底系统检验与发证;P1-34本规定适用于400总吨及以上船舶。初次检验合格后,应签发防污底系统证书。第2篇吨位丈量背景船舶吨位涉及安全要求的确定和国家经济政策。各国对由于改装或改建影响吨位变更需重新丈量的范围各不相同(有1-10%)。根据国内09年吨位丈量专项检查活动情况,同时考虑到本法规是适用于20m以上船舶,且吨位计算本身存有一定

11、的误差,原法规对计算误差定为1%,有必要作适度调整。修改内容(影响方面)将经改装或改建,影响到吨位变更超过原有总吨位1%的船舶需重新丈量,现调整为2%(*设计、建造、检验)。P2-1影响对改装或改建船舶重新丈量吨位的要求相对放宽。第3篇载重线背景根据国际载重线公约修正案(77)的相关条款新增和修改了部分内容;部分公式主要是上个世纪80年代根据国内船舶(主要是小型船舶)统计回归得到的,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船舶渐趋大型化,已经不能适应大型船舶的发展要求,根据审图实践,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第3篇载重线新增内容关于可以采用可拆移的门槛的规定(*设计、检验);P3-6应避免采用可拆移的门槛,然而为了便

12、于装卸笨重的备件或类似物件,可以采用可拆移的门槛,但是应满足下列条件:在船舶离港之前,应将门槛装复;和门槛应有衬垫装置并应用间距紧密的贯穿螺栓紧固。关于锚链管和锚链柜的密性要求(*设计、检验);P3-12锚链管和锚链柜远海航区船舶的锚链管和锚链柜应水密延伸至落天甲板。若设有出入口,则应用坚固的盖关闭并用间距紧密的螺栓紧固。其他航区船舶的锚链管和锚链柜应水密延伸至干舷甲板,且若在干舷甲板以下部分之上设有出入口,则应用坚固的盖关闭并用间距紧密的螺栓紧固。若设有上层建筑,则锚链管和锚链柜至少应自干舷甲板风雨密延伸至落天甲板,且若在该延伸部分之上设有出入口,则应保持风雨密关闭。第3篇载重线新增内容关于

13、凸形甲板区域内干舷甲板露天部分装设栅栏栏杆的替代措施(*设计、检验);P3-22在干舷甲板露天部分的凸形甲板区域内,至少应在其长度一半的范围内装设栏杆,或者,作为替代措施,按照第2章条的规定在舷墙下部设有面积为舷墙总面积的33%的排水舷口;第2章条的规定:在P3-13页关于凸形甲板有效长度计算的内容(*设计、检验)。P3-22第3篇载重线修改内容船舶为了满足船首高度而设置的上层建筑的封闭要求(*设计、检验);最小船首高度(04P3T6,2011P3-25)如本章、及所要求的船首高度是用舷弧来达到的,则该舷弧应自首垂线量起至少延伸到船长的15处。如它是用设置上层建筑来达到的,则该上层建筑应自首柱

14、延伸至首垂线以后至少L处,并应为第1章(10)中所规定的封闭上层建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对船长不超过100m的船舶,应为第1章(10)中所规定的封闭上层建筑;对船长超过100m的船舶,上层建筑不必符合第1章(10)中的规定,但应装有经认可的封闭设施。第1章(10)在P3-3第3篇载重线修改内容限制了夏季最小干舷公式的适用范围(*设计、检验)P3-25对于LW50m的B型船舶,由本章确定的夏季干舷F还应不小于下式计算值:F=190+mm式中:L船长,m。第3篇载重线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和船舶检验机构应实施修改内容和新增内容。注意:1、新船实施锚链舱柜的水密要求和船首高度等新增规定;2、液货船如

15、干舷核定为8型干舷,则该船为8型船;3、本篇适用范围中的船舶包括所有船舶类型,例如工程船。21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修改背景SOLAS2009II-1章全面修订了分舱与稳性要求,对国内航行海船法规要求相应进行了修改。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1分舱与稳性修改内容分舱稳性部分的核心内容按“分舱与破损稳性”、“分舱、水密和风雨密完整性”、“客船分舱载重线的核定”、“稳性管理”等四大模块重新整合,以方便大家理解;绝大多数条款号码都做了相应变动,同时相应修改本部分其它条款内引用到的条款号码;I级客船、载客500人及以上的II级、1000人及以上的III级客船调整为按照S

16、OLAS2009II-1章PartA,B,B-1,B-2的要求(中间进水破损稳性安全返港要求客船进水监测系统要求不予考虑)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1分舱与稳性修改内容干货船破损稳性适用范围由100m以上的船舶调整为80m以上(*设计、检验);P4-708通报在4-2干货船的分舱与稳性适用范围(1)除另有规定外,本部分的破损稳性要求适用于船长(LL)为80m及以上的干货船和拟装载甲板货的本法规第3篇第3章所述的B-60船舶和B-100船舶。什么是A型船舶和B型船舶(04规则P3-11)A型船舶是:为载运散装液体货物而设计的一种船舶;其露天甲板具有高度完整性,货舱仅设有小的出入口,

17、并以钢质或等效材料的水密填料盖封闭;载货的货舱具有较低渗透率。B型船舶是:凡达不到关于A型船舶各项规定的所有船舶,应被认为是B型船舶。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1分舱与稳性修改内容纳入特种用途船安全规则(XIII)的分舱稳性要求(*设计、检验)P4-11特种用途船的分舱与稳性对运载200名以下特殊人员的特种用途船舶,在任何装载条件下,在沿和所规定的船舶长度上的部位遭受规定的假设船侧破损之后,其分舱和破损稳性应符合规定的残存标准。对运载50名以下特殊人员的特种用途船舶,应假定破损发生在横向水密舱之间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其间距不小于规定的船侧破损的纵向范围,机器处所的破损除外。

18、对船长LL不超过50m且运载特殊人员不超过50名的特种用途船舶,可以免除本规则中的分舱要求,但应符合本局认为适用于该船作业区域的安全要求。对运载50名以上但不超过200名特殊人员的特种用途船舶,应假定破损发生在横向水密舱壁之间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其间距不小于规定的船侧破损的纵向范围。对船长LL为100m及以上的任何特种用途船舶,其首端的假设破损应包括防撞舱壁的破损。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1分舱与稳性新增内容对船长小于80m的单一货舱干货船的货舱内应装设水位探测器,双舷侧货舱可不必设置(*设计、建造、检验)P4-24单一货舱干货船货舱水位探测器对船长LL小于80m的船舶,

19、如干舷甲板以下的单一货舱或干舷甲板以下的数个货舱未由至少一道达到该层甲板的水密舱壁所分隔,则应在该单一处所或数个处所内装设水位探测器。本章要求的水位探测器应:当货舱水位达到内底以上不少于m时发出一次听觉和视觉报警,当水位达到不超过货舱平均深度15%时再发出一次听觉和视觉报警;和设在货舱后端,或货舱最低部分以上(如内底不与设计水线相平行时)。如桁材或局部水密舱壁设在内底以上,主管机关可要求增设探测器。在货舱长度范围内每舷设有至少从内底延伸至干舷甲板的水密边舱的货舱,不必装设本章要求的水位探测器。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5船舶结构新增内容新增专用海水压载舱和内部结构保护涂层的要求(

20、*设计、建造、检验);P4-45所有以船体外板为界的海水压载舱,应涂以环氧树脂或其他等效的防腐蚀涂料。除海水压载舱之外的船体内部结构及船体外板的内侧,诸如双层底船的舭部污水沟、单底船实肋板以下处所,隔离空舱等,也应根据舱室的用途提供相适应的涂层保护。新增20000载重吨及以上液货船应急拖带装置要求(*设计、检验)P4-45载重量不小于20000t的每艘液货船,包括油船、化学品液货船和液化气体船,应配备符合本局认可的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2篇第3章要求的应急拖带装置,其设计与建造以及原型试验应经船舶检验机构批准。新增船上新装石棉材料的禁用规定(*产品、建造、检验)P4-45所有船舶应禁止新

21、装含有石棉的材料新增船上和岸上保留的建造图纸的规定(*检验、航运公司)P4-45船上应保存一套建造完工图纸和表明任何后续结构改装的其他图纸,本篇第9章所定义的公司在岸上应另存一套。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5船舶结构新增内容新增油船和散货船货物区域及其前方处所的出入通道及内部通道的要求(*设计、建造、检验)P4-46油船和散货物区域及其前方处所的出入通道及其内部通道的开口应符合下列规定:应直接从开敞甲板出入隔离尖舱、压载舱、货舱及货物区域的其他处所,以确保全面的检查。也可从货泵舱、泵舱、深隔离泵舱、管隧及类似舱室出入双层底处所。如通过水平开口、舱口或入孔出入上述处所,则这些开口的

22、尺度应足以保证配带自储式呼吸装置及保护设备的人员上下梯子不受阻碍,而且这些开口的有效尺度应确保能将负伤人员从该处所底部提升上来。最小的有效开口应不小于600mmX600mm。通过可提供贯穿处所长度和宽度的通道的垂直开口或入孔而出入上述处所,则其最小有效开口应不小于600mmX800mm。除非提供格栅或其他踏板,否则其应位于从底壳板量起不超过600mm的高度处。(4)对于载重量小于5000t的油船,在特殊情况下,经同意,可以接受较小尺度的开口,只要这些开口具有通行和转移伤亡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开口不得小于400mmX600mm或450mmX550mm,而且要求开孔后的构件有足够的强度保证。第4

23、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5船舶结构新增内容新增船舶应按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配备装载仪的要求(*设计、建造、检验、航运公司)P4-46船舶应按照本局接受的中国船级社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的要求配备装载仪。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2006)船长100m及以上的所有第I类船舶应配备经认可的装载仪。船长150m及以上的散货船、矿砂船和兼用船应按本篇第8章第7节的要求配备经认可的装载手册和装载仪。对在沿海航区和遮蔽航区航行的船舶,可不配备装载仪。符合下述规定之一的船舶为第I类船舶:(1)甲板大开口船舶,应考虑大开口处船体梁垂向弯曲和水平弯曲以及扭转和横向载荷所产生的合成应力;(2)可能非均匀装载

24、的船舶,即货物和/或压载可以是不均匀分布。船长120m以下的船舶,如设计考虑了货物和压载的不均匀分布,则属于第II类船舶;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影响船用产品制造厂、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船用产品和新建船舶实施本章规定。注意:1、新增了对600载重吨及以上油船要求设置双层底和边舱双壳结构的要求(见第5篇第2章P5-18-19);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背景本章为对船舶安全救生体系的要求,相对原法规,本次修改,从救生设备的配备、性能、布置和管理等方面全面地补充、完善了相应的规定。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明确了客船撤离时间的含义(*设计、检验);*30分钟P

25、4-127(3)对客船,为船上人员总数弃船所需配备的所有救生艇筏,应能在发出弃船信号后,船上人员集合在指定的集合站,从开始登乘救生艇、筏和/或从海上撤离系统撤离起30min内,载足全部乘员及属具后降落水面。新增了远海航区货船和无配员但作业状态有人非机动船的救生设备配备要求(*设计、检验);(2)航行于远海航区的货船,救生艇筏应按下列要求配备:详见P4-128(1)配员非机动船舶:P4-130船舶应至少配备10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对载运闪点不超过60C(闭杯试验)货物的船舶则应至少配备15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船上任一气胀救生筏失效时,其余气胀救生筏应满足100%船上人员的容量。每人配备

26、一件救生服,除非船上配备有降落救生筏的吊架装置或海上撤离系统,或船舶仅航行于珠江口以南海域除外。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明确了配备的抛投式气胀救生筏不要求配备降落设备的条件(*设计、检验);*与国际航行船一致P4-132降落设备与回收装置的配备修改内容补充了降落站的要求(*设计、检验);P4-132登乘位置距最轻载航行水线的高度达或以上的救生艇筏以及除规定外的所有救生艇筏应配备降落与回收装置。如采用海上撤离系统,配套的抛投式气胀救生筏可不必另行配备降落与回收装置。除另有明文规定外,所有救生艇筏应配备符合本章要求的降落与回收设备,但下列艇筏可不配备降落与回收装置:(1)从最轻载航行水线以上少

27、于高度的甲板上登乘的质量不大于185kg的救生筏;或(2)从最轻载航行水线以上少于高度的甲板上登乘的救生艇筏,且存放方式为可在纵倾至10和任何一舷横倾至20的不利情况下直接从存放地点降落下水;或(3)超过按船上总人数200所配备的救生艇筏范围的救生筏,且其质量不大于185kg;或(4)超过按船上总人数200所配备的救生艇筏范围的救生艇筏,且存放方式为可在纵倾至10和任何一舷横倾至20的不利情况下直接从存放地点降落下水;或(5)供连同海上撤离系统一起使用并符合本局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4篇第3章附录2国际救生设备规则第VI章要求的救生艇筏,且这些救生筏的存放方式应为可在纵倾至10和任何一

28、舷横倾至20的不利情况下直接从存放位置降落下水。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调整了船长小于45m近海航区货船救生设备配备要求(*设计、检验);详见P4-129补充了载运闪点不超过60液货的非机动船舶配备救生筏的要求(*设计、检验)P4-130(1)配员非机动船舶:船舶应至少配备10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对载运闪点不超过60C(闭杯试验)货物的船舶则应至少配备15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船上任一气胀救生筏失效时,其余气胀救生筏应满足100%船上人员的容量。补充了近海供应船、工程船和浮船坞的救生设备配备要求(*设计、检验);P4-130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降落站的位置应离开推进器及船体

29、陡斜悬空办法,除设计为自由降落的救生艇筏外,应尽可能使救生艇筏能从船舷平直部分降落下水。如降落站设置在船的前部,则应设置在防撞舱壁后方有遮蔽的地方。任一降落站救生艇筏的准备和操作不应妨碍其它降落站上救生艇筏或救助艇的准备和操作。补充了救助艇降落装置的要求(*设计、检验);P4-132救助艇的降落装置应符合至的要求。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补充了船上通信与报警系统、客船公共广播系统的要求(*设计、检验);P4-133船上通信与报警系统(1)客船和大于500总吨的货船应配备1套固定式或手提式设备构成的或由这两种型式构成的应急设施,供船上应急控制站、集合站和登乘站及重要位置之间的双向通信联系使用

30、。(2)客船和大于500总吨的货船应配备1套通用应急报警系统,所有客船应配备1套公共广播系统,以供召集乘客和船员至集合地点和采取应变部署表所列行动之用。当通用应急报警系统启动时,娱乐声响系统应自动关闭。(3)客船通用应急报警系应在所有开敞甲板上都能听到。(4)配备海上撤离系统的船舶应确保登乘地点和平台或救生艇筏之间的通信联系,该通信联系可采用本篇第4章所列的救生艇筏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TWO-WAYVHF)。客船公共广播系统(1)所有客船应设置1套符合要求的公共广播系统,其在所有处所内应高于环境噪声,并能清晰地听到。该系统还应配备一个可从驾驶室的某一位置进行控制的越控功能,以便当有关处所内的任

31、一扩音器已被关闭,其音量已被关小或公共广播系统供作他用时,也能广播所有的紧急信息。(2)公共广播系统应与第2-1章要求的应急电源相连接。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补充了客船和货船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的登乘布置的要求(*设计、检验);P4-134客船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的登乘布置应设计为:(1)所有救生艇应从存放处或从登乘甲板直接登乘并降落,但不是从两处登乘并降落;(2)吊架降落救生筏从存放处紧邻的位置登乘并降落,或从在降落前按(12)要求所转移到的位置登乘并降落。(3)救助艇应在载足其指定船员的情况下能够从存放处直接登乘并降落。如救助艇兼作救生艇,并且其他救生艇均为从登乘甲板登乘及降落,则其布置应使救助艇也

32、能从登乘甲板登乘并降落。货船救生艇筏的登乘布置应设计为:(1)救生艇应能从存放位置直接登乘并降落;(2)吊架降落救生筏从存放处紧邻的位置登乘并降落,或从在降落前按(12)要求所转移到的位置登乘并降落。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补充/调整了船上培训与授课、乘客上船告知和演习的内容(*航运公司)P4-137船上培训与授课:(1)船员上船后,应在不迟于2个星期内接受包括船上救生艇筏属具在内的救生设备和灭火设备的船上培训。(2)每位船员均应听课,救生设备培训课程应包括但不限于:船舶气胀式救生筏的操作与使用;低温保护问题,体温过低的急救护理和其他合适的急救程序;在恶劣气候和恶劣海况中使用船舶救生设备所

33、必需的专门课程。(3)在每艘装有吊架降落式救生筏的船上,应在不超过6个月的间隔期内举行一次此项设备用法的船上培训,培训应包括一个救生筏的充气和下降。这个救生筏可以是标注专用培训的救生筏,而不是船上救生设备的组成部分。乘客上船告知航行时间超过1h的客船,在开航后,应立即向乘客介绍救生衣的使用方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行动。不允许使用资料、标贴或录像替代宣讲。航行时间不超过1h的客船,在开航后,应立即告知乘客从资料、标贴或播放录像,向乘客介绍救生衣的使用方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行动。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修改内容另列并补充了救生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查的要求(*航运公司);P4-1375救生设备的

34、维护保养与检查调整了救生艇筏急救医药药品的规定(*设计、产品、检验)P4-142救生艇、筏用急救医药箱的药品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第4篇第3章救生设备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章规定。注意:气胀式救生筏的配备需同时关注相应的降落设备;救生设备的容量百分比以船上载运总人数为100。第4篇第7章完整稳性背景完整稳性计算要求需要细化;适应海上运输多样化;适应工程船作业需要。第4篇第7章完整稳性修改内容调整了型宽与型深之比超过的装载甲板货的干货船的稳性要求(*设计、检验);P4-220甲板上装货的干货船,如型宽与型深之比超过,则稳性曲线中最大复原力臂对应的横倾角可小于

35、25,但不得小于15。,此时最大复原力臂对应的横倾角前复原力臂曲线下的面积应不小于:+(30m)m,rad.式中:m最大复原力臂的对应角,()。新增了自由液面影响可按静力学方法精确计算的规定(*设计检验);P4-219补充了勘划作业吃水标志工程船的稳性要求(*设计检验)。P4-231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章规定。第6篇高速船背景需要与IMOHSC2000相适应;使用反馈意见。第6篇高速船第2章浮力、稳性与分舱修改内容新增了对可能导致进水的门设置指示器和报警器的要求(*设计、检验);P6-8所有艏门、边门、装货门、艉门和其他关闭装置,如果开启或未关妥在完

36、整和破损情况下可能导致大量进水时,均应在操纵室设有指示器及报警器。新增了30m以下船舶门槛和围板高度可减小的规定(*设计、检验);P6-8位于基准面以上各层甲板上的风雨密处所露天部位的门应为风雨密,其结构强度应与相邻结构的强度相当。在基准面或其以下的甲板上,这种门槛高度应不少于250mm,但通向机器处所的门槛高度应不少于380mm,在其它甲板上,这种门槛高度应不少于100mm。对于船长在30m以下的船舶,此高度可减至与安全操作相符的最低值。通向基准面或封闭上层建筑甲板以下处所的通风筒应有结构牢固的围板,该围板应与甲板有效相连。在基准面或其以下的甲板上通风筒,其围板高度应不小于380mm,在其它

37、甲板上,应不小于100mm。对于船长在30m以下的船舶,此高度可减至与安全操作相符的最低值。对40m以下的高速船其舷窗的安装高度(距设计水线)允许降低至(*设计、检验)。P6-8页第6篇高速船第3章舱室布置与脱险措施修改内容新增了与避碰有关的首部舱室布置的要求(*设计、检验)。P6-14第6章救生设备与装置参照第4篇第3章的内容,补充救助艇与救生艇的互兼条件,包括:救助艇若符合救生艇的要求,其额定乘员人数可计入本条要求的救生艇容量中。符合救助艇要求的救生艇可替代救助艇,其额定乘员人数也可计入本条要求的救生艇容量之中。(*设计、检验)P6-26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

38、建船舶实施本篇规定。第7篇船员舱室设备背景使用反馈意见;及ILOMCL2006;新颖设备、产品“水密要求”来自于及即将生效的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导则B要求中,该条款作为修改内容推荐性的指南条款。ILO公约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其条款要求不像IMO公约要求那么严谨。对于多于一人的卫生间要达到“且至少在甲板以上230mm水密”,一般是指该卫生间的水不会渗透到与其相邻的其他处所。在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舱室之间不会进行水压试验或冲水试验来证明卫生间已达到“水密”。第7篇船员舱室设备修改内容原要求甲板部门和轮机部门配备专用办公室,现修改为可配备专用或合用的办公室(*设计、检验);P7-33000总吨以上船

39、舶应为甲板部门和轮机部门提供1间专用或合用的有适当办公设备的办公室。补充对卫生设施水密隔板230mm高度的规定(*设计、检验)P7-4多于一人使用的卫生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1)地面应敷设耐用的、易于清洁防潮的材料,并应有防滑和排水设施;(2)隔板应选用钢材或其他适宜的材料,且至少在甲板以上230mm水密;(3)室内应有充分的照明,通风良好,保持足够室温;(4)厕所应设在便于到达之处,但应与卧室和盥洗室隔开,且不能从卧室直接进入。当厕所位于两卧室之间的间隔舱内,且两卧室中的总居住人数不超过4人时,则允许从卧室直接进入厕所。(5)当一个间隔舱内有多只抽水大便器时,则抽水大便器之间应作有效分隔。“

40、水密要求”:来自于及即将生效的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导则B要求中,该条款作为推荐性的指南条款。ILO公约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其条款要求不像IMO公约要求那么严谨。对于多于一人的卫生间要达到“且至少在甲板以上230mm水密”,一般是指该卫生间的水不会渗透到与其相邻的其他处所。在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舱室之间不会进行水压试验或冲水试验来证明卫生间已达到“水密”。第7篇船员舱室设备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删除原具体的洗衣设备与烘衣设备要求(*设计、检验);P7-4每艘船应根据其船员人数的适当比例和正常的续航时间,在居住舱室易于到达之处为船员提供洗衣、烘衣和烫衣设备。明确特种用途船对特殊人员的规定:对难以满

41、足4人1间的情况允许超过4人1间,但面积按原规定不变(*设计、检验)。P7-2普通船员卧室的最高定员,对货船为2人1间,对客船为4人1间,对特种用途船允许超过4人1间。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篇规定。“水密要求”来自于及即将生效的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导则B要求中,该条款作为推荐性的指南条款。ILO公约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其条款要求不像IMO公约要求那么严谨。对于多于一人的卫生间要达到“且至少在甲板以上230mm水密”一般是指该卫生间的水不会渗透到与其相邻的其他处所。在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舱室之间不会进行水压试验或冲水试验来证明卫生间已达到“水密”。第8篇

42、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背景使用反馈意见;适应航行特点。第8篇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修改内容明确了本篇适用范围不包括高速船(*设计、检验);P8-1本篇适用于除高速船、帆船和机帆船外的客船。新增了第4类客船一航行时间不超过1h的客船(*设计、检验);P8-1就本篇而言,国内航行客船可分为下列4类:第1类航行时间在24h及以上的客船;第2类航行时间在4h以上至24h以下的客船;第3类航行时间不超过4h的客船;第4类航行时间不超过1h的客船。第8篇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修改内容补充了在规定季节增加的乘客数也应在乘客定额证书中注明(*设计、检验);P8-1客船应申请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和签发乘客定额证书,证书内应写明

43、该船等级、准许搭载的乘客人数及航区。仅在规定季节可增加的乘客数也应在证书中注明。新增了第4类客船及其舱室设备标准(*设计、检验);P8-3第1类客船和航行时间超过6h的第2类客船应全部设置卧席客舱,航行时间在6h及6h以下的第2类客船和第3类客船可根据营运需要设置适当数量的坐席客舱,第4类客船应设置不少于10额定乘客数量的坐席。第8篇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修改内容明确了乘客通道的要求也包括公共处所的通道(*设计、检验)P8-5通道与出入口的布置应保证:(1)各舱室的乘客易于从其居住舱室进出;(2)各舱室的乘客易于到达露天甲板;(3)遇有紧急情况,各舱室的乘客易于到达救生艇登乘甲板乘客集中站。除机器

44、处所外,一切乘客和船员出入处所以及船员经常使用的处所内,应设有钢质或其他等效材料的扶梯与梯道,以提供到达救生艇、筏登乘甲板的方便的脱险通道。脱险通道应满足本法规第4篇第章的有关规定。由固定舱壁所围蔽的每一层客舱和公共处所应设置供乘客上下的扶梯,扶梯数及宽度应按该处所乘客人数而定,并应按上下两层甲板中载客较多的一层甲板的乘客人数配置,其最低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篇规定。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背景国际公约关于客滚船消防安全等要求;使用反馈意见。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第1章通则修改内容调整了装载车辆的处所型式要求,仅设一层车辆甲板的遮

45、蔽航区III级客滚船和珠江口以南的沿海航区III级客滚船,车辆甲板允许为露天甲板(*设计、检验);P9-2遮蔽航区III级客滚船和珠江口以南的沿海航区III级客滚船,如全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则该装载车辆的甲板可为露天甲板。新增了开航前车辆甲板坡道和滚装甲板上限制水流动的舱壁的关闭要求(*设计、检验)。P9-3除船上工作必要外,从滚装甲板和车辆坡道通向舱壁甲板以下处所的所有通道,在船舶开航前应予关闭并保持关闭到抵达下一个停泊地。船长应确保对这些水密门和通道的关闭和开启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将每次关闭时间记录在航海日志中。所有被认为能有效地限制聚积于滚装甲板上的海水流动的横舱壁或纵舱壁在船舶开航前应固

46、定到位,直到抵达下一个停泊地。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第2章检验修改内容新增和修改了对特种处所和滚装处所的排水系统和排水口防堵措施以及船上公共广播系统与旅客列车广播系统(如适用)连接的检验要求(*设计、检验)。P9-4客滚船的年度检验应按本法规第1篇第8章3进行,并增加以下项目:(1)检查车辆系固装置;检查首、尾门和舷门的关闭装置及其监视装置;检查滚装处所或特种处所排水系统及其排水口防堵措施,确认其工作正常;检查AIS设备,确认其工作正常;检查滚装处所或特种处所电缆的完整性;检查防倾系统和减摇装置(如设有),确认其工作正常;检查船上公共广播系统与旅客列车广播系统(如适用)的连接,确认其工作正常

47、。客滚船的换证检验应按本法规第1篇第8章4进行。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第3章载重线修改内容调整/补充了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III级客滚船免除船首高度的条件(*设计、检验)。P9-6对遮蔽航区的III级客滚船,如全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及设有首跳板门、首部每舷甲板室的平均宽度不小于且从首垂线向后量起的长度不小于且高度不小于上层建筑标准高度,则可免除对船首高度的要求。对沿海航区的III级客滚船,如全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及设有首跳板门、首部每舷甲板室的平均宽度不小于且从首垂线向后量起的长度不小于且高度不小于上层建筑标准高度,则可免除对船首高度的要求。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第4章船舶安全修改内容增加了对全

48、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且该甲板为开式滚装处所/露天P9-7除全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且该甲板为露天甲板的客滚船外,船体和上层建筑的完整性应满足以下规定:(1)在设有通向舱壁甲板以下处所的车辆坡道的情况下,坡道开口关闭时应能保持风雨密,以防止下层处所进水,并在驾驶室设有报警与指示装置;(2)除(1)所述车辆坡道开口外,所有通向舱壁甲板以下处所的通道口的最低点至少应高出舱壁甲板;但可以为船上工作需要(如机器与物料的搬运)设置通向舱壁甲板以下处所的特别通道,该通道应为水密,并在驾驶室设有报警和指示装置。甲板的车客渡船载运危险货物的要求(*设计、检验、航运公司);P9-17(3)载运危险货物若该处所载运危险货

49、物,应符合本法规第4篇第2-2章的相应要求,但在车辆甲板上可采用符合本法规第4篇第2-2章所规定的4具水枪代替固定式压力水雾系统,其布置应确保以规定的压力供水时能射到车辆甲板的任何部分。此外,在该处所还应实行有效的消防巡逻制度。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第4章船舶安全修改内容增加了对客滚船排水口防堵的追溯要求(设计、检验、航运公司)P9-17如果闭式滚装处所和特种处所安装了固定式压力水雾灭火系统,应采取措施防止排水口的堵塞,并满足上述(a)和(b)所述的国际海事组织(IMO)指南的要求。对于20n年9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应在不迟于20112年3月1日以后的第一次检验满足本条有关排水口防堵的要求

50、。新增了仅设一层车辆甲板客滚船的完整性要求(设计、检验)P9-18全船仅设一层车辆甲板且该甲板为开式滚装处所甲板或开敞/露天甲板时,车辆甲板上的甲板室,如其门、窗均符合风雨密要求,则在计算完整稳性时可计入其浮力。补充了救生筏设置登筏踏板的要求(*产品、检验)。P9-17每个气胀式救生筏应装设符合本局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4篇第3章要求的自浮式存放装置,并应设置符合本局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4篇第3章附录2国际救生设备规则或要求(视何者适用)的登筏踏板。第9篇客滚船附加安全要求第7章营运要求修改内容明确了操作程序手册中需特别加强维护保养的设备内容(*设计、检验、航运公司)。P9-

51、28船舶安全和防污染操作程序手册至少应包括下列资料:(1)船舶的主要要素;(2)船舶及其设备的说明;(3)救生艇筏及吊放、登乘装置的说明和操作;(4)探火和灭火设备的说明和操作;(5)灭火设备布置图;(6)结构防火及脱险通道布置图;(7)无线电通信设备与航行设备的说明和操作;(8)特殊气象及大风浪中安全航行操作,包括减摇、侧推装置、操舵等的使用、加强车辆舱巡视、航向、航速、锚位的选择等;(9)相关设备,包括救生和降落设备、探火与灭火设备、舷门、装货门及其关闭设备的维护保养须知;(10)滚装操作程序和限制、包括最大营运重量、重心位置和载荷分配,包括根据操作限制最坏情况而要求的货物或车辆系固布置和

52、程序;(11)防污染操作程序,包括加装燃油、垃圾及污水处理等;(12)指示危急情况或危及安全的故障报警方式与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弃船的撤离程序);(13)船员上岗及在岗培训程序。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机械设备、消防和防污染部分部分)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机械设备修改内容增加了船舶瘫船起动的要求,并明确遮蔽航区之外的客船和500总吨及以上远海航区货船应能瘫船起动(P4-24页);船舶机械设备的布置,应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只通过船上可用的设备使其从“瘫船”状态达到运转的目的。“瘫船”状态是指主推进装置、锅炉和辅机已停止运行,且在恢复推进的过程中,假定已没有储

53、能可用于起动和运行推进装置、主发电机和其他必需辅助设备的一种状态。如应急动力源是一台满足本章和要求的应急发电机,则这台发电机可用于恢复主推进装置、锅炉和辅机的运行,但为发动机运行所必需的任何动力供应系统应保护到起动装置的类似水平。如未安装应急发电机或应急发电机未满足上述要求,则使主辅机械进入运转的布置,应能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在船上提供初始起动所需的压缩空气、电力或其他任何动力源。如为此而要求采用应急空气压缩机或应急发电机,则应采用手动起动的柴油机或手动压缩机。使主辅机械进入运转的配置应有足够的容量,以使在瘫船后30min内得到为恢复推进装置所需的起动能源和任何动力供应系统。对蒸汽主推进装

54、置,此处的30min应为瘫船后至第一台主锅炉点火成功的时间。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机械设备修改内容新增对轮机员居住舱室内报警的要求P4-24页在轮机员居住舱室内应设有能在机器控制室或操纵平台(如适用)进行操作的轮机员报警装置,且报警信号应能被清晰地听到。对管系(燃油管系)设计压力作了修订/补充,按照工作压力(分),工作温度(分60)不同;(表);P4-25页管系等级管系设计压力是管系最高许用工作压力,应不小于安全阀或溢流阀的最高设定压力。燃油管系的设计压力可按表(1)取值。在特殊场合,设计压力另行规定。对管系分级作了修订/完善:补充了热油、滑油和可燃液压油的管系分级要求(表

55、);P4-25页(3)(3)为了确定适当的试验要求、连接型式以及热处理和焊接工艺规程,不同用途的压力管系按其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分为3级,如表所示。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机械设备修改内容对灰铸铁的管子在油船货油管路中的应用作了修改,明确其不应用于油船露天甲板上压力大于的货油管;P4-26页(4)灰铸铁的管子、阀件和附件一般可用于III级管系及油船货油舱内的货油管路和压载管路,但不应用于下列用途:通过货油舱引向首部压载舱的清洁压载管路;油船露天甲板上压力大于的货油管;对锅炉给水管系的要求作了修改,明确了主锅炉、重要用途辅锅炉或供重油加热用蒸汽辅锅炉给水管系的要求(至少2套独立的

56、给水系统);P4-26页(4)主锅炉、重要用途辅锅炉或供重油加热用蒸汽辅锅炉,至少应设有2套包括给水泵在内的独立给水系统。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机械设备修改内容明确了舱底总管(客船)取整后的实际内径不应小于计算值的下限5mm;P4-29页)(9)舱底总管的直径d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但舱底总管的实际内径可按最接近的标准尺寸取整,但不应小于计算值5mm:d=25+L(B+D)mm式中:d舱底总管的内径,mm;L和B本章定义中所指的船长和船宽,m;D至舱壁甲板的船舶型深,m。但如舱壁甲板上有一延伸至船舶全长且按本章要求具有内部排水装置的封闭的货物处所,则D应量至舱壁甲板以上的第一层

57、甲板。当封闭的货物处所的长度较短时,D应取为至舱壁甲板的型深加上lh/L,此处l和h分别为此类封闭的货物处所的平均长度和高度,m。舱底支管的直径应符合经本局认可的中国船级社相应规范的有关规定。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机械设备修改内容新增对客船舱底泵不应位于防撞舱壁之前的要求。P4-30页(13)舱底泵(防撞舱壁前方的处所专用舱底泵除外)不应安装在防撞舱壁前方。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电气装置修改内容增加瘫船起动状态下的发电机组相关要求P4-36页除本章规定的情况外,如果船舶要求瘫船起动,则发电机组在任一发电机或其原动力源失效时,应保证其余发电机组仍能对主推进

58、装置自瘫船状态起动所必需的设备供电。如从瘫船状态恢复推进必需依靠应急电源,则其容量应足以供给下列设备的用电:(1)本节(1)至(3)或(1)至(4)所规定的各项设备;(2)从瘫船状态恢复船舶推进和其他机械(如适用)恢复运转。增加客舱辅助照明的要求。P4-36页在客船中,所有客舱均应设有辅助照明,以清楚地示明出口,使乘客能够找到通向门的通道。辅助照明可与应急电源相连,或在每一客舱中配备独立电源,在客舱正常照明断电时自动点亮,并延续至少30min。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电气装置修改内容删除非机动船不设置应急电源的要求,修订为配员非机动船应设置应急电源,其供电范围和时间满足相关要

59、求。P4-37页配员非机动船应按本章或设置应急电源,供电范围和供时间至少满足本章的要求。第4篇第2-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2电气装置修改内容修订了1600总吨及以上货船应急电源供电范围与时间P4-38页货船应急电源的供电范围与时间应急电源应有足够的容量,以确保在应急情况下向必要的安全设备供电,并应考虑到这些设备可能要同时工作。应急电源在计及某些负载的起动电流和瞬变特性后,应至少能对下列设备(如依靠电力工作时)按以下规定的时间供电:每一登乘救生艇、筏的集合地点、登乘地点及其舷外的应急照明的供电时间为3h。对下列处所的应急照明供电,近海航行船舶的供电时间为6h,沿海航行船舶的供电时间为3h:

60、所有走廊、梯道和出口处;机器处所和应急配电板处;所有控制站、机器控制室和每一主配电板和应急配电板处消防员装备储放处所;操舵装置处;液货船的所有货泵舱内。对下列设备供电,近海航行船舶的供电时间为6h,沿海航行船舶的供电时间为3h:本篇第8章所要求的航行灯和其他号灯;本篇第4章所要求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对于50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本篇第5章所要求的航行设备;所有在紧急状态下需要的船内通信设备;探火和火灾报警系统;断续使用的白昼信号灯、船舶号笛、手动失火报警按钮和所有在紧急状态下需要的船内信号设备(例如通用紧急报警系统、灭火剂施放预告报警器等);对第2-2章要求的消防泵之一(若为应急发电机供电);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