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应对策略_第1页
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应对策略_第2页
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应对策略_第3页
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应对策略_第4页
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应对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隔教的会景应策内容提要代教育的地位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 识的深化而提升识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思考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家庭教育指 导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隔代教育应是“老有所为的重要体现隔代教育本身对社 会和家庭具有积极作用但隔代教育不当容易产生消极影响隔代监护下的农村 留守儿童处境堪忧。对祖辈进行隔代教育分类指导是必要的。标签: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指导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进行的隔代教育是我国未成 年人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形态目前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 着、并將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这,一格局下,隔代教育的地位將随着社会 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和人们

2、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提升识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 和思考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隔代教育。在我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 人口高速发展的势头得到强有力的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从 年 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开始低于替代水平,低生育水平已经待续了 20 年时间;另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加快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人口 的年龄结构变化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挑战而且迫使家庭教育应对新的 问题。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老龄人大国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 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

3、 或以 上,或者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 或以上”。全国龄工作委员会 办公室 2006 年 2 月 23 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 1999 年进入了老龄社会。 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 65 岁及以上人口在 2000 年达到 7.0 后比率逐年增长。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月 28 日发布的2010 年第六全国人 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2010 11 月 日零时全国普查登记的境内人口 共 133,972 万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 万人,占 8.87。老年期并非“丧失期而是生长与衰老共存传统理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处 于上升时期而老年期的生理机能趋向老化心

4、理功能呈现衰老状态但是毕生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不是到成年期就结束会延伸到 整个生命过程其实人的智力可分为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液体智力在成 年早期( 岁)发展到顶峰后,由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生理结 构和功能的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较早出现衰退而且衰退的速度也较快而晶 体智力到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有所提高,直到 70 岁才出现减退。 岁的老年人在经过长年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技能在对中青年时 期的经历进行反思基础上经过改造的观念和态度以及作为过来人对事物发展的判断能力等三方面绝不低于中青年人。隔代教育应是“老有所为的重要体现国现有的老龄工作或老年人工作可

5、 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障性工作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 这些工作被认为是老龄工作的基础性常规性工作过去关注研究得比较多另 一类是开发性工作即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括老有所 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等。在这两大类老龄工作中,家庭中祖辈对孙辈的隔代 教育却能横贯两头既能满足老有所乐的需要又能实现老有所为的意愿励、 支持和引导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应该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二)独生子女政策与隔代教育。自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已经 年。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年、育儿和工作,第二代独生子女已经出生、入园。随着 “独一代”与独二代在家庭中构成亲子关系和在幼儿园构成师生关系家庭

6、教育 和家庭教育指导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家庭教育进入“独二代”代 后出生的“独一代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新 世纪出生的“独二代”具有更强的个性。独一代父母与“独二代子女之间的亲子 关系和亲子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独二代 家庭教育面临的另一问题是作为祖辈的“独一代”的父母对作为孙辈的独二代” 进行的隔代教育问题跃出水面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独一代正处于事业发展 的关键期,工作、进修的压力很大,而且许独一代”又吃不了带孩子的苦;另 一方面在时间、精力和经验上占有优势的祖辈,“隔代亲的影响下,甘愿为子 女带养孙辈。全职奶奶”、全职外婆的比例不断上升,她们除了要对付孩子的

7、“喝拉撒 ”还要紧跟当下的早教潮流。已有研究表明,独生父母家庭中的 “ 祖 辈为主照料 ”比例高于非独生父母家庭 “独一代 ”的父母对 “ 独二代 进行的隔代 抚养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并极可能继续向上延伸在新的 时代背景下,随着四二一”家庭代际结构的比率迅速增长,隔代亲”背景下的 祖孙关系两代家长的教育代沟对隔代教育本身的利弊分析和对策需要通过 新的研究获得新的认识。“独二代家庭教育的指导面临挑战。独一代与“独二代的遭遇不仅发生在 家庭,而且发生在学校“独一代正在充实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并將逐 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这些个性十足 “一代 ”教师如何对待更有个性 “ 二代已经

8、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家庭教育指导的角度看,与此相对 应的是独一代”的教师作为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如何看待和指导两代独生 子女间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何正确认识待和引导“独一代”的父母对独 二代”的隔代教育等问题,开始成为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研究课题。三)人口流动、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 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口流动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增长口学的研究显示中国现阶段的农村, 流动性择业行为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已经突现出来因户籍控制同时也为了降低 在城市生活成本劳动力为主体而不是以劳动力与未成年子女为主体的进城择业性流动接促使留

9、守儿童数量增加国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年)实施情况显示, 年中国流动人口约 亿,18 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 童 2000 人留守在乡村的也有 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全国乡村儿童总数的 18。另据有关部门统计, 年,我国农村 15 以下留守儿童为 1000 万左 右,而到 2009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竟达到 万人,年均增长近千万。 尽管数字差异较大,但农村留守儿童大量涌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监护。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单亲监护、 隔代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等四类。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6 的调查表明有 的留守儿童与留在家中的妈妈或爸爸生活在一起, 与祖

10、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即隔代监护)占到 4.1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 活在一起,0.9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也有研究者 2000 全国第五次 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 2290 万人,而留守儿童中 是由隔代亲人照看;多数研究者认为,超过半 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双方分离中绝大多数由祖父母隔代监护们以为, 由于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和对象的取样范围等未能统一得的结果不同是可 以理解的;研究者的共识是: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监护下是客观的现实,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隔代监护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处境堪忧。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 是长期

11、与父母分离而带来和的亲情缺失阻碍着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和健康人 格的构建留守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过程缓慢教育理念和 教育方式容易与学校脱节受到年龄体力和健康状况的制约加上要照料外出 子女抛下的田地和接管经营事宜对孙辈孩子的监管往往力不从心老年人容易 因过分的溺爱和袒护而疏于对隔代孩子的行为管教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与非 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一般具有亲密度情感表达性化知识性、 娱乐性较低而矛盾性较突出的特点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 状况和人格特征的问题要多于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二、正确对待隔代教育现象一)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作用。要看到不当的隔代教育会带来

12、消极的影响, 同时要充分认识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近年来要求警惕隔代教育对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报告很多有的对隔代教 育中的祖辈家长的素质提出质疑;有的认为隔代教 “带给被代养孩子身心发 展的许多不 ”“是误人子弟的一种教育方 ”有的文章甚至把隔代教育看作 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经有父母开始有意识地阻止孩子和老 人过多接触尽管必须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保姆费用也在所不惜从多媒体的报 道看將隔代教育看作是一种消极的家庭教育是目前对隔代教育进行评价的主 要倾向。我们认为隔代教育不当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应该承认祖辈家长在接受现 代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育手段控制亲情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动作灵活言语流畅和

13、思维敏捷等自身特点方面不如孩子的父母代教育中的祖辈家长容易 发生溺爱保护过度和管教不严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行为对孩子身心的发 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又认为,隔代教育本身对社会和家庭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 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自己的长处与孩子的父母相比较祖辈家长在教养 孩子上有较多的时间较多的耐心较多的理解和较丰富的经验不容易出现急 躁、强制、和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祖孙关系往往比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2)与 孙辈共同生活带养孙辈是许多祖辈的需要面对年轻父母过重的工作压力和教 养负担许多祖辈家长希望自己能对子女提供帮助而照管孙辈往往是这种帮助 的第一选择祖辈对孙辈之间的亲情重于父母与子女“

14、隔代亲是老年人的一种 心理特点;含饴弄孙,是老年人的一种乐趣;从积极的意义看,带养孙辈有利于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隔代教育月利于体现老年人自身价值,满足老人精神需求, 提高社会的幸福感 (3)祖辈家长介入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从我 国人口发展趋势看,0-14 岁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率逐年下降并將持续相当时间, 60 岁以上老人比率逐年增长的趋势也將继续存在,老人与儿童的人口比逐年增 长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客观事实,老人对儿童的影响的增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 果。其次,从家庭代际结构的发展看,由独生子女政策而出现四二一”家庭的 比率逐年增多并將成为我国家庭代际结构类型的主流。儿童家庭内的成员之间

15、, 可构成的祖孙关系多于亲子关系与过去相比“四二一家庭内隔代互动的频率 大大增加。第三,我国 岁以下儿童父母在总人口中比率的下降使父母们的社 会负担增大“四二一”童家庭中父母对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负担增大需要祖辈 介入儿童教养过程、分担儿童教养责任。总之,国家应提倡、鼓励祖辈家长介入 对孙辈的家庭教育,分担孙辈教养的责任;创造条件,加强指导,提高隔代教育 的质量。二)隔代教育指导应包括两类对象。无论在基层指导单位开展的家庭教育指 导实践中还是在管理部门对指导单位的要求中或是在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论 文中往往將对隔代教育进行指导的对象局限于祖辈家长忽视对父母如何担负 自身的教育责任和正确对待祖辈隔代教

16、育进行指导是目前的主要倾向。我们认为对祖辈进行隔代教育指导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祖辈是隔代教育的 教育者而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还存 在许多误区和不足,需要通过指导获得转变、端正、提高和改善。事实上,指导 祖辈家长提高隔代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许多祖辈家长自身和父辈家长的要求。我们又认为仅仅对祖辈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又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目前隔 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完全是祖辈的责任母的处理不当也给隔代教育带来 不利影响。有的父母將教育子女的法定责任推给孩子的祖辈,自己不带养孩子, 造成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主次颠倒有的父母只看到祖辈隔代教育的不足和 消极的一面不愿意甚至阻挠祖辈带养

17、孩子有的父母对祖辈带养孙辈的心愿和 行为不理解、不满意、不尊重,当两代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分歧、矛盾、 冲突时不冷静、不理智、处“不艺术,挫伤了祖辈的积极性,影响了父祖辈关 系和祖孙关系,对家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和后果。总之在重视对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指导的同时应重视对父母进行教育 责任的指导和正确处理两代家长教育“代沟”的指导。三)要区分隔代教育的不同类别。在对祐隔代教育的指导上,目前主要的问 题是对隔代教育的不同类别不加区分对不同类别隔代教育的特点不了解对 不同类别隔代教育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类别隔代教育的指导不到位应该 看到:隔代教育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祖辈承担的任务家庭的类别隔代教

18、育 产生的原因和孙辈的特点等可以將隔代教育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在不同的 家庭中祖辈介入孙辈的带养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三代家庭中有的祖辈由于与孙 辈住在一起在生活中给予一定的照料但并不担负教育的责任有的祖辈在家 庭中协助孩子的父母对孙辈担负一定的教育任务但并不承担主要责任但也有 的祖辈对孙辈担负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农村留守儿 童隔代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重视婴幼儿隔代教育单亲儿童隔代教育和 城市中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老城区隔代家庭的增加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类别的隔代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不同类别的隔代教育来说家庭中 祖辈的特点祖孙间的关系和两代家长间的关系可能有明显的差别教育过程中 的祖辈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特点隔代教 育的效果可能在不同的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比如上海地区一项关于幼儿的祖 辈主要教养人的研究提出需要准确看待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认为幼儿的家 庭祖辈主要教养人只是幼儿祖辈家长总体中的一部分于主要教养人的角色对 主要教养人角色的扮演者有一定的要求要教养人角色的扮演者在扮演前必定 要权衡自己的素养能否胜任角色的要求辈主要教养人所以能够担负起孙辈教 育的主要责任除了父母辈的实际情况家庭的客观条件等外部因素外还与祖 辈自身的条件愿望等主观因素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