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础设施丰产的专业参考_第1页
景观基础设施丰产的专业参考_第2页
景观基础设施丰产的专业参考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景观基础设施发展范式研讨摘要:对景观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进行综述,以“统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阐释了应用协同和共生原理将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协同整为的景观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从综合协同、整体协同、协同和共生共存四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建立前瞻性景观基础设施的新范式。在满足中国式密度要求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前提下,以最少的用地来满足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景观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绿地基础设施,协同整合,Enviing a Neradigm of LandscInfrastructureZHAIJun(SooUniversity, Soo21512

2、3, China)Abstract: Overview on the concept of proed landscinfrastructure and itsimplications,by applying synergetic and symbiosis principles, to elaborate thesibilities ofcombining grey civic infra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green infrastructure to a unified andegratedlandscinfrastructure based on coor

3、dinating city open spaystems development. Onthe condition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hidens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andfrom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overall cooperation, strategic cooperation, symbioticand coexistence, a neradigm of theory and methods of landscinfrastruct

4、ure wasestablished, which will meet the greatest demand of so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ystemservice on minimal land use.Key words: LandscInfrastructure,Grey Infrastructure,Green Infrastructureegration,Synergy1引言一谈到基础设施,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市政基础设施(Civic Infrastructure),即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传统意义上这类基础设施被

5、定义为“由道路、桥梁、铁路以及其它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图1)。基础设施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距今还不到一百年。它是在人与自然的中产生的,并在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中被首次使用 2。基础设施往往是单能的设计(以工程化的设计来保证这些系统在特定时间内可以最高效地完成某个单一目的),例如,道路都是单能导向的为机器汽车在设计;河道则以防洪为单一目的,被裁弯取直和硬化。这种单一效益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整体贡献3。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勒耶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居住的机器,道路是交通的机器。在这种影响下建造起来的基础设施同样也成为了城市的机器。然而

6、,人不是机器,他们不愿意居住在机器般的城市里。2 景观基础设施新范式学者斯特朗(Gary景观基础设施是近些年来界出现的新术语,是由Strang)在1996年首次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许多城市通过对传统的市政基础设施重新审视后发现,作为城市的支撑体系除了市政功能以外它们还应该像传统的公园和广场一样具有公共空间一样具有的社会、审美和生态方面的功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景观基础设施(LandscInfrastructure)应运而生。它了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原则,同时将社会和文化层面考量融入其中,通过分析景观和基础设施的内在关联性,从多个视角来探讨景观和基础设施合协同整合的可能性。涉及这

7、个社会的各种基本组成模块,诸如城市雨洪管理、废物管理、栖息地修复、净化空气和水、食物和能源等。简而言之,眼里的基础设施是更为宽广和全面的一个概念,不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装饰(美化)、而是同时具备多种社会功能、适用功能以及环境功能的一种综合体。景观基础设施具有组织力,在物质层面和操作层面在城市建设中的潜力。当前国内学者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已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面用地面积紧张、城市密度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当下以专项投资、专项工程、单能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将公路、桥梁、下水道、水管线路、通讯电缆及其它必要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生态

8、廊道、绿色通道、河道网络以及公园绿地等属于“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要素进行协同整合和统筹建设?探索一种协同共生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以下将结合基础设施和景观的特点和功能,探讨两者协同整合的巨大潜力,并以此作为景观基础设施发展范式的研究探索。2.2 厚度与层叠性:多层面、化的城市空间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支持体系,是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在城市中呈现广泛的网络状分布,但它们通常只是在单一的水平空间层面上蔓延,缺乏对垂直空间层面的利用。这样做的不仅造成了空间使用和功能上的浪费,而且还是造成城市空间碎片化现象的主要根源。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加与中心用地的短缺,多层面空间化必将成为未来发展方

9、向,并将促成传统城市由水平式横向发展向化发展的转变:即地表空间、地上空间、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波士顿的“大挖掘”(Big Dig)隧道工程在这方面为做了有益的尝试。被称为“大挖掘”(Big Dig)波士顿中心隧道工程,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工期最长、难度也最大的城市道路交通改造项目,它同时还是世界城市改造史上的一个跨世纪神话,因为这是其他城市从来没有过的交通化大型项目。虽然施工过程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但是“大挖掘”对波士顿交通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将波士顿城内一条沿海湾而建的高架快速干道全线埋入,为基础设施赋予一组分层的地面,从而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空间由单一水平向多

10、层次垂直方向发展。这种层叠复合的景观基础设施空间体系,不仅大大缓解了交通堵塞、消除高速路产生的噪声、污染等对波士顿城造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将原高架路的地上部分变成了一条绿色廊道。通过综合协调和统筹考虑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把公共空间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到一起,从而将传统上单能的市政工程融入到更加综合的城市公共体系之中。不难看出,景观基础设施所代表的整体景观形态模式为解决由于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公共空间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为保证“中国式密度”的发展模式,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化的景观形态同样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在景观都市主义的体系中,基础设施不再是一

11、个高性能平庸的城市机器,而是一种能使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呼吸,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这样的基础设施不再只满足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表达出一种更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元地接近当代社会和环境的多样化,从而用最少的用地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要求。2.2 尺度与系统网络性:城市的供水、输电、通讯等其它的市政基础设施具有跨尺度、网络化和联系性的特征。同样,生态过程本身也需要网络体系来支撑,城市中单个公园、广场、绿地、或其他孤立的自然或文化资源保护区不宜于生态功能发挥,景观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需要从邻里到区域的多个权限(管辖区)与尺度来联系城市、郊区、农村及各类景观类型。这

12、种网络化的共性,为两者之间的协同整合提供了可能。由国际知名公司Aurp规划的80 km2廊坊万庄生态城就是依托景观与基础设施的网络共性,通过“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形成协同整合的景观基础设施(图4)。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能层叠而开放的网络格局,这种景观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基底,并以此形成自然生态体系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特色地域景观3。此外,当下正在进行的大运河修复和南水北调工程,为建设协同的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如果把握的好,可以把这两个尺度巨大、多个省市的基础设施项目变为跨区域的,集交通、生态长廊和遗产廊道为一体的景观

13、基础设施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潜力。由此可见,借助于景观基础设施的网络体系,城市可以在未来发展方向与发挥自身作用两个方面将本地区域与甚至全球联系在一起。2.2 混合度与弹性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温、强降雨、干旱、海平面持续上升等极端恶劣天气对城市的影响显著增多,所有这些都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因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弹市”(Resint city)近来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弹市”的概念来源于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的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弹性意味着系统持久性的关系以及这个系统所能够吸纳规定变量、动态的驱动变量及参数,并仍然能够持久维

14、持系统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弹性就是系统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其自身的功能和控制力。2012年十月,名为“桑迪”的飓风席卷东海岸,给沿岸带来了重创,包括新泽西州,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的沿沿海地区经历了巨大的洪涝。为了不让类似的灾迅速作出反应,成立了由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肖恩多诺文(Shaun难重演,Donovan)亲自挂帅的“飓风桑迪重建特别行动小组”,并特地聘请了在应对自然方面亨克欧维克(Henk Ovink)颇具经验的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环境部空间与水务部门担指挥,发起人一项名为“通过设计来重建”(Rebuild by Design)多步骤国际竞赛。通过筛选,最终选出由世界著名设计师公司

15、和高校共同组成的设计团队10家,希望通过此次竞赛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找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而统筹的新途径,在自然面前,人们不仅要看到本身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所隐藏的机遇,正所谓,“不应该把提供给你的机遇白白浪费”由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团队(MIT CAU + ZUS + URBANISTEN)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探讨整个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仅是单一的防洪,还包括城市污染、热岛效应、生活公平性、生态网络。重点研究曼哈顿哈德逊河对岸昔日的草甸改造成区域的基础实施公园景观基础设施的“柔软”弹性使其具有更大的功能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地

16、缓解动态性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城市中具有更强大的抗压能力,增强基础设施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需要和缓解自然影响等方面更强大的功能效率这个混合了居住、办公和商业物流的不仅可以起到公园传统的休闲功能、足不同居民多种使用功能需求还可以从容地应对洪水、恢复过去一百由于工业发展而失去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基础设施不一定就是“绿色”的,也不单纯只局限于自然生态的层面,而是在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广泛运用生态原则。最少的投入情况下产生最大的效益,应当追求一种更加综合和高效的可持续景观基础设施形式。在此基础上, 构建与自然相联系的景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景观基础设施还要满足层面的需求,包括运用景

17、观艺术手法对基础设施形式进行重新表达,为基础设施赋予公共生活功能,基础设施自身及其周边土地价值,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并生活品质,加强与周边区域结合,建立与城市更加紧密的联系等,使基础设施朝着更具有,更有效率,城市服务能力更强和更关注环境的方向发展但在景观基础设施中,要使这种空间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景观基础设施主张通过整合设计,在同一个层面上实现基础设施功能和景观功能的无缝衔接,最终形成二者在空间上相互交织和组合的整体,成为更能够满足城市复杂功能需求,具有更高功能效率和公共的城市基础设施形式。2.3 整合度策略性一提到在城市水质净化,人们很容易想到常规的将污水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做法,然而由

18、著名SWA规划设计的吴淞江昆山花桥段生态工程,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立,对雨水处理与河水净化、公众的休闲与环保教育、动植物生境的修复进行综合设计,从而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该项目很好地诠释了生态过程与基础设施之间“双赢”和“共存”的相互关系,作为将众多连接在一起的结缔组织,景观基础设施能够将具有不同特质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逐渐促成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实现生态过程与基础设施的彼此融合(图5)。实现了二者在功能和空间上的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开放空间以及城市周边区域的共生发展,具有雨水收集、河流水净化处理、城市防洪、公共绿地、开放空间、生态廊道、户外运动场地、城市休闲观光区域等多种混合功能在

19、此基础上, 构建与自然相联系的景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景观基础设施还要满足层面的需求,包括运用景观手法对基础设施形式进行重新表达,为基础设施赋予公共生活功能,基础设施自身及其周边土地价值,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并生活品质,加强与周边区域结合,建立与城市更加紧密的联系等,使基础设施朝着更具有,更有效率,城市服务能力更强和更关注环境的方向发展前海新城方案则利用这种创新型的景观基础设施,将1804hm2的科纳的划分为6个易于管理且特色鲜明的亚区,并以此将新城与海岸连接起来(图12)。这5条超大尺度的线性水体走廊被设计成一系列梯状湿地,用来过滤场地的雨洪径流和清除通过流入的污染物。通过将水利基础设施和独具特色

20、的滨水空间完美结合,既净化了水体、改善了水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地,又增大了沿水的开发面积,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它们还是周边环境和社区开发的特色空间:新城大量的建筑、交通设施都围绕这5条生态廊道展开,并由此在各个亚区创造出不同的街区结构、纹理和个性,以及丰富多样的城市邻里单元和社区公共空间。从而为改善整个前海新城的居住环境和休闲体验,提供充裕多样的市民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公共活动和休闲的需求创造了条件(图13)。此外,科纳的前海新城方案还抛弃了以往时间指向一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思维方式。这5条生态走廊还是前海新城开发的性工具,扮演了一个策略性的角色:因为不管亚区和子街区用地的性质将来如

21、何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5条承载着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景观基础设施廊道是人类生存、动植物繁衍始终的需求。因此在其构架确定的前提下,亚区和子街区的建设可以分期进行,从而可以避免加速开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来自政治、社会、财政方面的不确定性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压力也将会被这个极具弹性的生态框架所缓解,真可谓是以不变应万变。设计者试图采用这种“人工自然”的弹性生态体系来取代现代主义刚性的网络形式与结为一种组织城市空间形态的更好途径。不难看出,这里“景观”的含义不再是被加入到建筑和城市中,用于改善外观和口味的填充剂和调味品,而是城市结构性载体(Structuring medium),成

22、为城市生成、演变和增长的框架(图14)。不难看出,这种由灰色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绿色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景观基础设施已成为一种生态的发生器。3 结论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结构、数量形态,已经延伸成为城市发展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自最终要靠改善基础设施才能从根本解决” 。我调节的导向性,许多困扰城市发展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现有基础设施的能力需要得到,但不应该单纯修建更大的基础设施,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建造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更有效的基础设施,并同时创造可持续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显然,现代主义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集中式网格及分级体系不再有效和必要,它们将被一种更综合、更高效、更经济、更开放和更具持续

23、性的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所取代。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城市多功能的媒介和载体,能够提供以各种生态过程为主导的绿色基础设施和以市政工程为主导的灰色基础设施之间交换的共生界面,并催生和协同它们调彼此间的互动与联动、合作与交换、互补与互惠、镶嵌与混入,直至相互融合,达到共同适应、共同优化和共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各要间才能形成功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内生态网络、交通网络、户外休闲的步行网络的“协同双赢”与“共生共存”的景观基础设施发展范式。这种新型的范式是以实现 “统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发展”为目标,它不再是一个只满足高性能的城市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多功能混合体;它不再屈

24、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表达出一种次的复杂性,来元地接近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多样化,从而真正体现“Civic”为更公众和社会服务的本意。然而毋庸质疑,景观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还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它仍然和其他理念发生着频繁的交叉(如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可见对这个概念在学术上的论证和探讨还任重道远。但尽管如此,这种是在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发展,对传统城市中习以为常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入思考后,对此。景观基础设施的范式体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思考和协同共生的合作关系,它不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蕴涵着新的方法论。在我国的快速进程中,也逐步西方社经历的种种问题,而在土地面积和人地关

25、系方面却着比西方更为紧张和严峻的现实10。景观基础设施就是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面积上,以最少的用地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因此,探索结合我国实际的景观基础设施的具体操作与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这种单能、集中式、技术化的城市支撑体系的景观基础设施是针对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运用景观的设计手法,增强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改善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对基础设施赋予的其它综合公共功能,从而形成具有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元价值的景观与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体例如,交通设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的功能要求,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空间的。然而事实证明,交通设施的设计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对城

26、市综合功能的施展起到的作用。“交通设施设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获得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具备激励和支持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能力” 7。由此可见,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正如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理查德韦勒(Richard Weller)所言:“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载体,所有生态交替都要从它上面穿过,它是基础设施的未来。5”景观都市主义用多功能的景观基础设施系统和网络作为城市形态生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框架河流作为一条雨水过境的湿地通道将水排到下游。事实上这种单能、集中式、技术化的城市支撑体系的景观基础设施是针对现代城市

27、基础设施,运用景观的设计手法,增强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改善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对基础设施赋予的其它综合公共功能,从而形成具有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元价值的景观与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体例如,交通设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的功能要求,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空间的。然而事实证明,交通设施的设计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对城市综合功能的施展起到的作用。“交通设施设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获得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具备激励和支持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能力” 7。参考文献(Referen)1 城市基础设施EB/OL 2011-03-18.http/view/427936.htm.2 Pierre Blanger. R

28、edefining Infrastructure/Mohsen Mostafavi & Gareth Doherty (ed).Ecological Urbanism M. New York : Lars Mllublishers, 2010: 238-239.3 ZHAIJun().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6-11.4 Green Infrastructure EB/OL 2011-03-18./greeninfrastructure.pdf.5采访. 从景观基础设施看事业新风景访LA设计师格杜阿基诺J.风景园林,2009 (03):41-43.6 Afterword,from LandscInfrastructures DVD edited by Pierre Blanger (University ofToronto, 2009)7 Alex Wall. “Programming the Urban Surface” in James Corner (ed). Recoveringlandsc: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rchitecture. New York: Princetown ArchitecturalPress,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