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案_第1页
《法不可违》教案_第2页
《法不可违》教案_第3页
《法不可违》教案_第4页
《法不可违》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名称法不可违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C1711班授课人向思丽教材分析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_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处于青春期的初二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方面,不能看到法律保护自己、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面,不能自觉守法;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认识误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自己不会违法,更不可能犯罪,即使有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同时初二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作祟,容易出现违

2、法乃至犯罪苗头。而且学生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同辈群体圈子等影响,不能很好约束自我,容易“不拘小节”,最终可能酿成苦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无小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掌握违法行为的类别和具体表现形式;【能力目标】:在认识法律作用的基础上,对三类违法行为做出正确划分;初步形成分辨是非、分析事物以及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区分不同违法行为,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增强法制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和作用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合格中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努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

3、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内容与环节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道德、纪律以及法律等社会规则会在生活中调节我们的行为。在前两课中我们着重学习了道德,知道道德是一种弹性的社会规则,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刚性的社会规则,也就是法律。那么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则呢?现在请大家把书本翻到46页,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法不可违,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起寻找答案。板书:法不可违1.复习导入在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讲讲授新课讲述新课违 法

4、无 小 事讲讲述新课违 法 无 小 事讲讲述新课讲讲述新课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讲讲述新课课课堂小结结束新课课堂小结违法无小事违违法无小事(教师)在讲新课之前,老师想向同学们介绍一群人-小勤和他的朋友们,他们在周末时可是遇到了大麻烦,他们被送到了派出所。他们为什么被送到了派出所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勤的周末之旅。小勤和他的朋友们想要去捡废品赚钱,当他们拿了建筑工地里的铁棍子、铁夹子前往废品收购站的时候,工地保安却把他们抓了送到了派出所,每人处罚三千元。小勤为什么被送到了派出所?(PPT展示)小勤没有经过同意私自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损害到了他人的利益,这也正是因为他缺乏规则意识

5、,法律观念不强,不知道他自己的行为违法了我国刑法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是盗窃罪。老师之前有告诉大家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刚性的意思就是不能改变或者通融,正如警察不会因为小勤他们法律意识不强就不追究他们的责任。除此之外,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这里的可以做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你做了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必须做的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们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例如我们受益最深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使是我们的父母也不能剥夺我们

6、受教育的权利,应当做的就是没有特殊理由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不能做就是法律条文禁止做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做。由此可见法律对我们的行为起着指引的作用老师要告诉大家的便是违法无小事,我们要做到不违法,就要认识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给大家4分钟时间,大家自行学习47到51页的内容,回答老师提的3个问题,用铅笔在书本上标记出来。(教师)时间到了,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就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违法行为中出于过错中的“过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犯错误而是指故意和过失。“故意”知道会产生严重后果但还是做了,例如闯红灯;“过失”是忽略掉了应该

7、注意的危害以及自己能控制但是没有控制住的行为,例如一颗火星引发的火灾;“法律法规”是我国先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总称,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是一种已经实施的行为,针对于有危害社会的想法但没有实施行动的行为便不是违法行为,所以违法行为要符合三个条件。大家在书上48页做好笔记,违法行为的含义。通过刚才的预习,我们知道违法行为有哪一些类型呢?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主预习的成果,老师会给大家三组材料,大家判断一下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违法行为,为什么?(PPT)材料一:小苏在工厂浴室捡到小勤的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谎称手表弄丢拒绝归还。小勤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小苏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

8、给小勤。材料二:李某等三人在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材料三:浙江杭州保姆纵火案,导致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不幸殒命。经调查,其保姆莫焕晶涉嫌盗窃罪、纵火罪,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其逮捕。下面我们先看材料一,它是什么违法行为?材料中小苏捡到小勤的手表不还侵害到了小勤的权益,老师在这要给大家普及一条法律知识,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所以小苏违反了我国的民法中的物权法。现在我们根据小苏的案例是不是可以知道民事违法行为的定义,违反民事法律规范,侵犯了他人受民事法律保

9、护的权利与利益,具有违法性的行为。那么受民事保护的除了物权还有什么呢?请大家看到书本50页相关链接,民事权利主要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民事活动,例如我们在购买房产、毕业后找工作、签订劳动合同、自主创业甚至结婚等都是一种民事活动,然而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一些所做所为都受到民法的保护,所以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除此之外,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小小举动或者就已经违反了我国的民法。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起外号,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给别人起外号,但是我们要知道起外号的这个行为就已经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它侵害了了他人的声誉权。然而当我们侵害了别

10、人的民事权利我们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例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赔礼道歉等。同学们,从四张图片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民事违法行为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侵权行为和合同行为。现在大家看到材料二,李某的大吵大闹被公安机关给与警告的处分,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呢?为什么不是民事违法行为,是不是因为他们违法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它是属于行政法。所以我们给行政违法下一个定义就是就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那么行政违法行为除了扰乱公共秩序还有哪一些表现呢?(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碍社会管理,损害公共财产、违反交通道路管理、违反

11、消防管理等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制裁,然而行政制裁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现在同学们来判断一下,下面四种行政违法行为应该受到哪一种行政制裁?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行政处分都是针对公务员违法,而行政处罚是普通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致判断行政处分是指公务员这种行政机关里的违法人士。大家可以在行政处分那写上公务员,在行政处罚那写上普通人。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材料三,我相信大家对材料三应该很熟悉,那么它是什么违法行为呢?我们可以看到莫保姆她违反了我国刑法,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入室盗窃数额巨大、故意纵火危及公共安全应判处刑罚。根据该保姆违法的法律我们可以判

12、断出这件案例是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刑法,实施了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它的主要表现有诈骗罪、故意伤害罪、纵火罪、贩卖毒品、杀人等,刑事违法行为我们在下一节课会详细讲述,我们再此要了解的是违反了刑事法律法规我们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我国刑事责任主要有主刑和附加刑。我们了解了三种违法行为,现在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这个表格(PPT)违法有类别,辨别是与非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表格可以看到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都比较轻,所以我们称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是最严重的,这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及的犯罪。现在我

13、们学习了三种违法行为,知道了无论是哪一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一般的违法行为在我们生活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或许我们在自己都没注意的地方就已经发生,现在让我们一起看一则视频,思考下面两个问题?板书: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PPT)视频:报假警问题:1.你如何评价该男子报假警察的行为?2.从这则案例中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报假警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自身、社会层面说出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从一般违法行为为例说出我们可以怎么去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除此之外我们都听到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言警句,那么从这些名言警句中我们有哪一些启发呢?我们要知道小恶也是恶、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害人害己,所以我们要坚决杜绝违法行为,做到防微杜渐。教师总结:所以在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时我们要做到: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2.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