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智能化项目设计说明书_第1页
校园智能化项目设计说明书_第2页
校园智能化项目设计说明书_第3页
校园智能化项目设计说明书_第4页
校园智能化项目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方案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11项目背景1.1.1学校简介1.1.2项目背景2工程概况1.2.1项冃名称:x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1.2.2建设规模:1.2.3设计内容:学院总平面及单体建筑设计,综合管线设计,竖向设计,绿化 景观规划等。13设计依据:3. 1相关文件及规范xxx职业技术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确认及意见函;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245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2004】12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1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16体育建筑设计

2、规范JGJ31-200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设计规范GB/T5035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凯里一麻江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建筑规范。3. 2设计基础资料x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红线图;x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拟建项目表;x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功能设置及学生人数表;x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基地现状标高及地形勘测图。4区域现状条件分析4. 1区位与

3、交通现状4. 2基地现状分析4. 3基地高程分析基地现状高程从595米至777米,最大高差182米,总体形成中部高四周低 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形态。中部最高峰雷打岩高程为770米,较滨江大道高差约 175米。目前,基地西北和南部部分土地已进行适度平整。本项目的规划用地,为较复杂的丘陵地形,近25%的规划区域坡度大于25 度,由于项目建设量较大,必须合理改造地形。除了局部保留的山头、绿化带和 景观水道外,其它地方根据布局需要进行平整,按台地进行叠落处理。规划设计 应根据基地高差,充分考虑开挖土方量的场地内部平衡。第二章设计原则和总体构思2.1设计原则1. 1设计原则考虑到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用

4、途、及建设基地的地形地势、周边环境 等因素,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的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确定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如下:(1)法规性原则一一符合凯里市的城市规划要求;(2)安全性原则一一不留安全隐患;(3)实用特色原则一一体现xxx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环保节能原则一一充分体现“四节一综合”环保新技术的应用;现代化原则一一突出数字化;生态原则保护原生态格局;成本控制原则一一严格控制总投资额度。2.1.2设计目标大学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新校 区的规划立意要新,起点要高,要具有超前意识,采用了教学区和共享区结 合的大学校园与城市“共生”的设计思想,勾勒出一个留有发展余地

5、,通过 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蓝图,它系统地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 林化、生态化的特点,使用功能合理明确,各项公用和服务设施力求齐全, 以适应xxx省在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要,通过 建筑的新模式的校园整合规划,创造更多的含科学和文化氛围,以高起点建 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具有xxx特色的大学校园。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 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 开放式教育转化。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 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信息化校园以信息时代特征为指

6、导: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 模式系统化布局。以整体集中,个体独立的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 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 力的校园环境,并在单层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地域化校园综合凯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与现代建筑的时代感,在校园建设上体现出传 统与现代融合的独特风貌,在沿续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以新材料和新 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溶合。此外,还以本地特有的白墙与红棕色木饰作为 校园建筑的主要色彩,以材表达地域的精神。园林化校园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

7、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 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 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为 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使未来发展的建筑不破坏现有格局。2总体构思基于建设量需求及用地条件的分析,我们将新校区规划的主要矛盾归结为: 如何保护利用基地内优美的山水环境,并引入外围城市生态环境;如何在有限的 可建设用地中合理布局以达到要求的建设量,并取得建筑与自然的和谐。2. 1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紧凑型校园教学区新校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的面积为107. 67公顷,加之用地范围内地

8、形复 杂,部分区域陡坡较为陡悄,不利于建设。因此面对高达13. 8万平米的总规划 建筑面积,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有必要采取较高的建筑密度和较为紧凑的布局,注 重土地的统筹规划与集约利用。我们的具体策略是有选择地重点保留山头,一条 生态景观带,其余用地则根据实际建设需要给予适度平整。建筑群采取紧凑的组 团簇群式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绿色校园环境。2. 2利用地形变化构建以山为主体构架的校园环境从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理念出发,尽可能地保护原生态格局和自然环境。 依托现有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好原来的山体、植被、水系,营造别具特色的自 然生态校园景观。一方面,用地中部地势较陡的山体被完整保留,

9、形成视觉上更 有效的立体校园绿化环境;另一方面,基地内利用低洼地形打造一处景观湖,以 水景与山体形成一条景观轴线。同时景观湖位于图书馆之前,成为图书馆阅览区 的景观湖面。方案将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运用于规划之中,让景观渗入校园。各 建筑组团呈簇群式发展,分布于生态山林之中。教学与生活组团围绕山体布置, 成为有机融合、开放、连续的空间体系。2. 3以人性化为设计依据的校园空间结构设计微丘陵地形,是新校区建设用地最主要的场地特色,是形成中小尺度景观的 主要载体,也是塑造富有变化的建筑及场地开放空间的重要元素。设计以人性化、 舒适的步行中小尺度为基准,创造尺度适宜的簇群式建筑空间,形成联系紧密的 多中

10、心结构。规划方案中各个建筑组团组织独立的组团园林,用步行道把各个组 团连接起来,使各个教学组团之间以及学生生活组团与教学组团之间能够便捷的 联系,既有明确功能分区,又有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与生活是并重的, 学生能方便往返于两区,又能享有途中优美的生态景观。2. 4生长型校园格局的建构基于校园规模及基地特征,摒弃简单的几何构图平面,使建筑与环境有机融 合。簇群化、组团化的灵活布局不但适合具有较大高差的丘陵地形,同时为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布局提供了较强的操作性。在现有规划脉络格局的基础上,建 筑组团可以根据建设需要进行有机生长,实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目标。同时 规划的主要建筑组团在一期建

11、设后基本形成校园的大致风貌,为日后的发展方向 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体设计布局3.1用地布局原则1. 1整体化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产学研生活的要求, 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使新校区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1. 2可达性原则解决地形复杂的校园分区与交通联系问题,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 的交通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人车分流互不干扰, 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1. 3地域性原则校区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 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2总平面布局2. 1规划结构:“一轴一核一环”一轴,指校园由东向西的开放空

12、间轴,一核,指校园中心部位的山体绿化景 观中心,一环,指校园内部的环路,通过一轴一核一环的规划布局模式,将校园 的各个功能模块组织成一个整体。3.2.2序列:“理性与浪漫的结合”校园的建筑布局与原有地形地貌相结合,建筑依山势而建,把丘陵留出来 作为景观元素,校园建筑布局向校园公共开敞景观开放,把景观引入建筑组团内, 形成山、水、建筑一体化的校园空间,建筑外部形象规整统一,内部空间自由,。2. 3空间肌理:正交网格、南北向为主,逐步与道路的走向取得关系,局部采用活跃的折线 形体进行点缀,与山体呼应,3. 24空间句法:各建筑间形成可连接路径,主要公共建筑的入口及内庭形成节点,校园空间 设计结合建

13、筑的布局结构、交通体系和各个台地的竖向标高进行组织,形成建筑 与外部绿化环境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渗透关系。3功能布局(1)教学区在校园主环路内建设两个建筑组群,设置学院教学楼、图书馆等内容,围绕 中心景观湖区和入口设置公共教学楼。规划采用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建筑单元, 使校园环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为了使各学科既保持相对独立又 便于相互交流,规划采用连廊联结的格网状空间组织模式。在校园东侧预留校园 发展备用地。(2 )师生生活区明确生活、学习、研究、休憩、活动各领域的界定,形成界面清晰、联系便 捷具有归属感的生活空间。其中学生宿舍建筑采用组群式布局,沿山体布置,配 套学生

14、餐厅和活动中心。校区西南角为教师周转房。(3 )行政办公区在校园主入口建设校行政办公楼和信息中心。在校园主入口西侧建设学术 交流中心和教工餐厅。(4 )体育运动区校园内设计两个体育运动区,分别列于校园的南北两侧,北侧以公共教学 以及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为主,南侧片总学生练习及锻炼。北侧运动场所位于城 市干道旁,既是校园的开放场所,也是城市的开敞空间,同时也服务于社区,成 为城市的体育运动场所资源(5 )创意创业区学生创意区、校企合作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设置在基地西南角,与道路和 教学区相连,并设有独立出入口,便于市场化操作。(6)中心生态核心区保留原有用地中部的山体作为地绿化生态区,并梳理改造原

15、有基地内的景观 水体及湿地,形成全方位的山水生态系统。第四章空间组织设计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 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校园师 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4.1空间层次本次校园设立四级开放空间体系:自然山体开放空间、礼仪开放空间、组 团开放空间、建筑庭院开放空间,有机组织校园空间景观和人的行为,并整合教 育、文化、休憩的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强校园的生命力与师生之间 的交流与沟通。2空间序列主要空间序列为:轴线对称的入口校前广场一一开阔自由的中心景观一一 层层跌落的公共教学楼,图书馆与学院教学楼合

16、围的景观园林步行带。4.3空间对比A、尺度与氛围的对比一一教学建筑广场形式规整,体现学术的理性和秩序;曲 水步行轴和水景园林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 丘陵生态带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绿树成林,浪漫动人。B、开合收放一一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 塑造开合变化的公共空间。4空间形态新校区设计中,以保留山水环抱作为校园环境的主题,尽可能地保护基地现 状的生态系统,建筑与山地相融的生态环境和校园景观。建筑分布于生态绿野中,釆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从而形成了自由形态 为主,建筑分布在山体之间的总体布局。我们在山水之间布置建筑空间,各组团 均形

17、成开门见山的优美环境。同时,建筑空间与生态空间在形态上形成一种指状 互补咬合的关系,既保护了原生的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建筑与生态空间的最大程 度融合。第五章道路和绿地系统5.1道路系统设计原则:人车组织有序,形成两套清晰的系统,设计方案中,校区内道路的开 设尽量顺应地形,既减少土方开挖量,又通过对路径的合理选取方便人车行走。 交通系统的设计以安全、畅通、宁静为目标,充分考虑各功能区之间及校区对外 交通的组织、分流,结合自然地形,合理组织车行、步行交通网络,出入口:共三个出入口,学校主出入口位于规划用地西北侧滨河路与东侧镰 刀湾路,校园西侧学生生活区设置有次入口,合理地与外部交通相衔接。车行交通:

18、结合地形设置串联校园各功能区的主要车行环路,辅以围绕各山 体延伸的次要车行道,形成便捷畅通的车行系统,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校园核心 区的干扰,并根据基地地形形成景随路移的体验。步行交通:在各功能区之间和内部组织了舒适、流畅、高低错落的步行流线, 相互联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考虑人流量、各区联系等因素,步行系统 分为主要步行带及次要步行带。步行道结合用地高差,充分考虑景观元素,成为 愉悦的视觉景观廊,使人在步行中体验校园的山水意境。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釆用集中与分散停放结合的方式,在校园主要出入口 附近及主要建筑周边设置停车场,在各组团内部主要建筑内合理规划地下停车; 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

19、合教学区及生活区局部底层架空和外围集中停放来解决。2慢行系统设计步行交通对城市空间的消耗是最小的,人在比较舒适的站立的时候,人均所 占道路的面积仅有0. 5-0. 6平方米,而小汽车大约为1. 8平方米。通过建立步行 系统,形成大范围的、整体、质量良好的连续步行环境,能够增加城市区域内的 步行容量,促进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从而实现公共交通、小汽车以及步行交 通之间的平衡,降低道路以及相关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的费用。对绿色出行起到了 倡导作用。校区内慢行系统的设计以步行+自行车的城市慢行系统为主,依托自然山体, 结合校园建筑的分布,道路网结构等因素,规划出步行与自行车混行带,优先保 障步行安全和空

20、间,增强慢行出行的感官体验和舒适度,引导校园与自然的有机 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同时在通道所在空间,结合景观设计间断设置休闲 座椅、避雨亭等休憩设施,为慢行系统提供友好舒适的休闲、健身和娱乐环境。校区内车行环路通过设计以及交通标示控制机动车车速不大于30公里/小 时,3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绿地系统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 设计:3.1新校区按园林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以山体生态带、水面为第一 层次绿化系统。“山”:保留的山林景观空间作为室外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了适宜的休闲 交往场所和优美的景观,促进各种非正式交往活动的产生,成为师生乐于停留交 往的第二课堂。规划

21、力求创建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校园,营造亲近自然、多层次、 人性化、诗意化的园林空间,山林在校中,校在山林中。此部分绿化以山地原有 的乔、灌木为主,保持原始的自然要素。“水”:利用地势低洼地带结合山体冲沟营造人工水体,结合绿化、广场、 平台、廊桥形成校园中心生态景观。自然景观与人工园林、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映衬,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绿色校园环境。3.2以区内道路绿化和建筑组团间的绿化为第二层次的绿化系统。主要道路绿化以常青乔木为主,形成线性绿化带。建筑组团间的空间均以种 植乔木和灌木进行分隔,同时与第一层次绿化相互渗透融合,以大块面的绿化面 积成为校园绿化的主体。3.3以建筑单体内部

22、的庭院绿化为第三层次的绿化系统。考虑到空间的尺度,庭院绿化属于点式绿化,树种相对较小,但极大的丰富 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层次,少量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辅以雕塑、 小品,为校园带来宁静舒适的读书交流空间。第六章建设基地竖向设计6.1原则本项目的规划用地,为较复杂的丘陵地形,呈不规则梯形,近25%的规划区 域坡度大于25度。根据项目建设量来看,必须合理改造地形。基于上述用地条 件,该用地竖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规划布局出发,使校园与城市周边道 路的良好衔接;尽量保持原有地形高差特征,局部保留原始生态区域;最大限度 减小挖填土方差;合理设计道路及场地坡度,便于使用;单体建筑依据地形合理

23、 高低错落,展现山地建筑的特征。1. 1考虑与周边城市道路相接原则1. 2保护基地地形地貌的原则1. 3 土方平衡的原则2设计分析整体的思路是在保留中部山体的基础上,对其他区域进行适当的挖填。规划 地块地处山地地区,且北部与南部地区现状高差约80m ,考虑到道路坡度的需 求,因此尽量延长道路减缓坡度,除个别特殊的地段,道路坡度均控制在8%以 内,人流集中活动的区域道路坡度也尽量控制在5%之内。根据现状地势的特点和道路竖向设计标高,采用台地式过渡的形式,避免不 必要的大挖大填。建议校区方案实施时,再根据地质勘探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的 相关要求,对校区的室内外竖向设计乃至道路竖向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

24、完善。3无障碍设计地下车库按照100辆以上时应设置不少于总停车数1%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 位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坡度小于1: 30的平坡 出入口。各栋公共建筑内均设置了 1部无障碍电梯。公共建筑内部厕所设置有 残疾人卫生间;在建筑主要出入口、通道、停车位、厕所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设置无 障碍标志;建筑物出入口和楼梯前室设有楼面示意图,同时在重要信息提示处设 电子显示屏。设置电梯的建筑设置有1处无障碍出入口,通过无障碍通道直达电梯厅;同 时设置有1部能直达各楼层的无障碍电梯。第七章建筑单体设计校园规划设计中,除了营造自然景观效果外,极力建构具有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

25、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秉着传承与创新思想,力求一种简洁、 雅朴的校园建筑群风格,追求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绿色建筑。7.1依山就势的山地校园建筑特色方案设计中,整个校园的建筑顺应地势高低错落,建筑靠山处采取叠落处 理,利用高差组织不同标高的平台与台地,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山地院落。建筑 相对紧凑地布置在山地之间平缓的坡地,通过广场、院落、步行道、连廊、平台 等建筑元素,使其彼此之间取得紧密的联系,丰富的空间形态,并强化其内外空 间的连续性、层次感。2营造具有场所感的校园建筑人性化、可交往空间,与自然景观对话。庭院化,校园的主要建筑群,都有一定的布局模式,形成构图肌理可使以后 的扩展不破坏原

26、有的构图。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利用各自统一的空间母题和空 间尺度,形成相应的场所感。通过建筑群围合、建筑空间氛围营造、建筑立面细 节肌理设计等手法,营造出融于当地环境的独特高校场所精神。3营造具有整体感的建筑群落建筑单体的元素统一,整体感强,沿街釆用对称手法,衬托主入口,4对历史以及地域文化提炼与借鉴校园建筑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符号打造,吸收传统书院布置的精髓,将现 代的秩序感与宁静典雅的书院气氛有机结合,通过院落式布局和富于特色的建筑 造型营造现代大学的宁静致远的书院的气息。5时代性的建筑的表达教学区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风格,建筑主色调为浅色调为主,采用暖 色系。6可持续发展的单体设计原

27、则平面釆用标准化柱网单元,布局呈网格化发展,图书馆釆用藏借阅一体化阅 览室,有利于今后的学科发展与调整,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7. 7建筑单体平面设计说明校区内共有18个建筑单体,分别为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大楼、信息中 心、大礼堂、#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食堂及后勤中心、学生食堂、学生创意 街区、教工周转房、室内体育馆、机电系实训楼、校企合作实训楼、风雨球场、 田径看台、学术交流中心、艺术媒体楼。教学楼位于基地中部,围绕图书馆建设,采用内廊布局模式,部采用内天井, 共六层,同时根据地势高差,呈分台布置,底部架空。图书馆由藏书区、研究室、阶梯教室、阅览室组成。根据规划意念,本工程 位于本校区的中

28、部,北面和南面为原生态山体,并依山而建,西面是5号与3 号教学楼,东面为景观湖面。本建筑设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由西往东环绕图 书馆,并设置了大于总周长1/4的消防登高面。实训大楼位于基地东面,该位置相对平坦,紧靠入口广场,主要做为各个院 系实习场地。信息中心位于学院行政楼北面,主入口朝南,面向入口广场,与南面的学院 行政大楼形成对称的入口广场形象,本栋功能主要为信息处理及数据分析,功能 相对单一,与学院行政大楼相同,通过几个条形的体量,围合出封闭,半开敞的 内院。大礼堂位于基地西北,靠近最高山体的山脚下,此处地形相对比较复杂,设 计上为了配合地形,采用依山而建的方式,主入口设置在西北面,与学

29、院行政大 楼,信息中心构成了一个半围合的院落空间。该楼主要功能为大型会议及演出。办公楼位于基地内的西北角落,该位置相对平坦,主入口朝北,面向入口广 场,功能主要为办公场所,建筑形态通过几个条形的体量,围合出封闭,半开敞 的内院,办公室保证在主要的采光面,卫生间与楼梯间布置在转角和次要位。学生宿舍位于基地中部偏西,靠近最高山体的山脚下,此处地形相对比较复 杂,设计上为了配合地形,釆用依山而建的方式,共6层楼。总共9栋宿舍楼相 对而建,形成了一个相对围合的安静休息空间。同时采用台地建设,架空底楼, 形成了自行车停车区域,与交流空间。教工食堂及后勤中心位于基地偏西北位置,与学术交流中心相对,主要做为

30、 教职工专用食堂以及后勤办公室。学生食堂位于基地中部,紧邻学生宿舍,为2层,主要为学生提供饮食服务。学生创意街区位于基地东南角,为2层建筑,主要为勤工俭学及学生自主创 业提供服务。教工周转房位于基地西南角为5层,主要为青年教师及学校交流生提供住宿。室内体育馆位于基地北侧,共3层,为综合型体育馆,为举办专业篮球赛, 排球赛等球类运动提供专业场地。机电系实训楼位于基地东南侧,紧邻实训楼,共3层,主要是机电系学生实 习使用。校企合作实训楼同样位于基地东南侧,处于机电实训楼南侧,共5层,主要 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使用。风雨球场位于基地西南侧,靠近足球场,内设羽毛球场地,共2层。

31、田径看台位于用地北侧田径场左侧,主要功能为主席台及田径看台。学术交流中心同样位于用地偏西北,靠近学院行政大楼,主要功能为会议, 往来学者、专家住宿,共四层,釆用内廊的布局模式。艺术媒体楼位于基地东侧,镰刀湾路学院主入口处,面向入口广场,主要功 能为艺术设计系提供专业教室及实习场地。第八章.结构设计&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XXX凯里市。为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育场等大跨度结构采用 混凝土-钢混合结构体系,基本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05go8.2、设计依据主要采用的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32、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甲方及本院其它专业提供的相关设计资料。8.3、设计荷载:1、楼面使用活荷载宿舍医院病房住宅卫生间走廊、门厅消防疏散楼梯教室不上人屋面上人屋面商业消防车道(覆土 15米)阳台密集柜书库配电房、变电房书库,档案室(GB50153-2008)(GB50223-2008)(GB 50009-2012)(GB 50010-2010) (GB50153-2008)(GB50223-2008)(GB 50009-2012)(GB 50010-2010) 2015(GB

33、50011-2010)2016 年(GB 50007-2011)(JGJ94-2008)(GB/T 50476-2008)(GB50330-2013)GB50016-20142. 0kN/m25KN/m25KN/m23. 5KN/m22. 5KN/m20. 5KN/m20KN/m25KN/m228KN/m23. 5KN/m2 12KN/m210. 0KN/m25KN/m25KN/m2钢筋磴雨蓬及挑檐施工集中荷载:1. OKN楼梯、阳台和上人屋面等的栏杆顶部水平荷载1. OKN/m未列出活荷载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或全国民用建筑 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取值;对较重设备荷载、恒载按

34、实际计算。2、风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基本风压为0. 30kN/m2, 本工程房屋高度W60米时取基本风压,房屋高度60米时按基本风压的1. 1倍 釆用,本工程地面粗糙度按B取值。& 4、结构设计1、建筑物安全等级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抗震设防烈度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为重点设防类.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本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采取构造措施及结构内力计算的设防烈度为6度设防,构造措施的设防烈度 为7度,内力计算的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值为0.

35、 05go3、基础设计基础参照相邻建筑物地质情况及地方特色,拟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基础;对 持力层埋藏较浅处,可釆用扩展基础。具体待收到地勘报告后进一步确定。4、结构形式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05、边坡及基坑基坑开挖后,按设计地坪标高平场后地下室东、南、西、北将形成四侧岩质、 岩土质基坑边坡,采用结合建筑物主体采用加强的地下室侧墙或重力式挡墙支挡、 以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基坑深度过大者应根据地勘条件,进行深基坑专项安全 论证,并通过后方予施工。本工程处于山地地形,对于各现存或开挖后形成的边坡,采取重力式挡墙或 岩石锚杆等措施经行支护。对于边坡高度较高者,应根据地勘资料并结合当地

36、经 验,进行专项论证,设计,施工。6、主要结构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墙柱混凝土等级采用C40C30混凝土(随高度增加递减),普通楼面梁、板 釆用C30混凝土,地下室顶板采用C40混凝土,基础部分采用C30混凝土,地下 室框架、挡土墙部分釆用C35抗渗混凝土。墙体填充墙体釆用MU3. 5混凝土空心砖和M5. 0水泥砂浆,空心砖干容重不大于 9. 0kN/m3o卫生间、设备间、电梯井道等釆用普通砖,干容重不大于19. 0kN/m3o钢材纵向钢筋采用HRB400钢筋,箍筋采用HPB300或HRB400钢筋,板釆用HRB400 钢筋。焊条E4303用于Q235钢板焊接,E5003用于HRB400级钢筋焊接

37、;当不同强度等 级的钢筋(钢材)焊接,焊条按较低强度钢筋(钢材)相适应的焊条;焊条应符 合相关规范的要求。7、结构计算结构计算釆用中国建筑科学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 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V3.2)软件。第九章.电气设计91强电9.1.1、设计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2、工程概况本工程用电负荷预测为变压器总安装容量30000kVA,共设两个高压配电房(开闭所),设六个低压变配电房。设三台800kW发电机

38、。3、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根据本工程用电特点,因地制宜地搞 好校园配电系统的规划,确保校区供配电网架安全可靠、经济合理。(2)变配电房的选址按照接近负荷中心,允许的供电半径,进出线方便的 原则进行布置,降低电能损耗,节约有色金属,减少电压损失,提高供电质量。(3)负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定性、定量地预测出合理的 用电负荷。(4)合理布局、成环成网,减少迂回和交错,系统设置满足分期实施、逐 步发展,远近结合,灵活多变的要求。9.1.4、负荷预测及分区(1)按照校区总体规划的布局,结合建筑单体面积和功能要求,估算出各 类负荷的大小,用单位指标法计算出用电

39、负荷的大小作为选择变压器的依据,同 时也考虑到一些不定因素和今后发展需要,留有一定的裕量,以满足校区近远期 用电的需求。(2)根据负荷预测及新校区内教学片区的分布,本次规划的供电范围按2 个区域考虑,即两个开闭所分别向各自区域低压变配电房配电。915、配电设计(1)配电变压器选型原则:为了减少低压线路的损耗,变压器采用小容量 多布点的原则,变电所单台变压器最大容量不超过1600kVA,箱式变电站最大容 量不超过630kVAo变压器选用结线组别为D.Ynll的干式电力变压器,负荷率控制在70、85%之 间。(2)配电房的位置应结合配网接线模式和作用具体选定,选址时考虑到运 输方便,并留有消防通道

40、。设计满足防火、防震、防潮等各项要求。环网点配电 房所选设备均应具备配电自动化接口,开关设备应配置直流电动操作机构和可靠 的直流电源。(3)高压配电所的接线力求简化,以配电为主的高压配电所一般采用单母 线运行,一路进线,612路出线,高压配电所最大转供容量不宜超过15000kVA(注:本工程设2个高压配电所,容量合计为30000kVA o)(4)终端配电房的进线回路及设备应按照变压器额定电流的1.3倍考虑, 环网点配电房进线回路及设备均按配电环网所能达到的最大电流配置。916、供配电设计(1)负荷等级:本工程用电为二、三级负荷。(2)电压等级:为了减少电压层次,根据我国现行的电压标准,校区按二

41、 个电压层次考虑,高压为10kV,低压为0. 4kV/0. 23kVo(3)供电电源:10kV电源总进线为两路(每个开闭所一路)。另外在学校 设三台800RW发电机,作为二级负荷备用电源。(4)变电所位置及主容量的确定:根据校区用电负荷的预测和分布及已建 成情况,考虑到供电半径、运输方便等因素,合理地进行10RV变电所的配置,新 校区拟设置10kV/10kV高压配电所2个,10kV/0.4kV变电所6个,高压配电所 可和变配电所合建,附设在建筑物内。它们应按建设序列、终期规模予以配置或 预留。7、主结线方式10kV配电网架结线方式:本工程IOkV供配电网架拟采用放射的方式。高压 配电所由一路进

42、线,采用单母线运行,610路出线所构成,每个出线的承载负 荷不超过5000kVAo正常情况下运行,故障时通过配电自动化装置自动切换负荷, 迅速恢复供电。高压配电所按无人值班及逐步实现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的要求设计。实现配电 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所 选设备均应具备智能接口,开关设备须配置直流电动操作机构和可靠的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除了为IOkV开关设备提供直流电源外,还为以后配网自动化装置FTU 提供系统工作电源。低压配电网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采用变配电房为中心的放射结构。变电 房一般釆用两台变压器组成一对,中间设低压母联,分列运行互为备用。各变配电

43、所的低压出线釆用放射与树干相结合的方式,凡树干供电的场所应 设置电缆分线箱。对于大中型建筑,其照明、空调或动力负荷较大,可以分别釆 用放射式,便于计量和维修。消防或确保负荷采用双回路供电,以提高供电的可 靠性。918、电缆线路(1)导线选择原则:10kV导线按经济密度进行选择,铜芯电缆经济密度系 数为2、2.5,同一个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尽量统一。环网主干线路以3X300mm2铜 芯铠装交联聚乙烯电缆为宜,次干线截面为3X 150mm2,分支电缆应根据负荷大 小选定,一般截面不小于3X50mmo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三芯铜芯电缆(有钢铠护套)载流量见下表:缆芯截面(mm?)507095120150

44、185240300允许持续载流量(A)182223276317359413481552(2)导线敷设方式:高低压配电干线在室外均采用直埋方式,统一敷设在 道路的东侧和南侧,电缆应敷设于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层,并覆盖宽度不小 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混凝土保护板,控制电缆穿U-PVC管埋地与电力电缆同侧 敷设。电缆埋深不得小于0.7,米穿越道路或进户时应预埋钢管或PVC管,并且 至少有一根备用。(3)电缆与电缆或管道、道路、构造物等相互间容许最小距离应符合规范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中表5. 3. 5条的要求。9、路灯设计(1)路灯电源及控制:本工程的控制点对应于供电区

45、域,电源为380V/220V, 由所在区域变配电所专用回路供电,路灯控制釆用自动与手动相结合的方式。(2)灯具布置与光源选择:校园主干灯采用双侧交错排列布置,单侧间距 40米;支路灯采用单侧排列,单侧间距为25米。灯柱中心距人行道边0. 5米。 施工时应根据地形作适应调整。主干道路灯的光源一般选用150W高压钠灯,支 路灯具可选用庭园灯。(3)导线选择及敷设:路灯的分支线路即从路灯控制箱引出的回路采用 YJV-1KV-5X16聚乙烯电力电缆,电缆穿U-PVC管埋地敷设。线路统一敷设在人 行道路牙0. 5米处,单侧布置的路灯位于道路的东侧和南侧。9110、强电设计统计资料(1)变电所编号及位置见

46、附表一 “变电所位置及编号”(2)高压配电所转供容量见附表二“高压配电所转供容量表”附表一变电所位置及编号变电 所编 号变压器装机 容量(kVA)所在位置变压器名称占用面积(m2)B11250 X 4信息中心1TM4TM300B21250 X 2教工周转用房5TM, 6TM150B31250 X 6西区宿舍楼7TNC12TM500B41250 X 22#食堂13TM, 14TM150B51250 X 6机电系实训楼15TM20TM500B61250 X 4东区宿舍楼21TM24TM300附表二高压配电所转供容量表编号供电范 围变压器装机容量 (kVA)所在位置占用面积(m?K1B广B31500

47、0西区宿舍 楼150K2B4B615000东区宿舍 楼1509.2弱电2.1设计依据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922、弱电工程设计内容电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综合布线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其它弱电系统工程923、设计指导思想弱电作为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的学科很 广。弱电工程是学校重要的基础工程,应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同步发展,其规模和 科技应用水平将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方案设计根据校区总体规划的要

48、求,遵循“投资合理、规划统一、立足现在、 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的实际应用特点,以 满足目前应用需求为基础,同时考虑到今后技术发展趋势使校区弱电工程具有技 术先进、结构合理、扩展性强的特点。924、电信工程指标确定:为了满足学校近、远期建设的需要,同时考虑节约初期投 资和减少运行费用,本规划拟设置市话虚拟网交换设备,对各类性质建筑的电话 需求指标按照国家邮电部对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装机指标的规定,同时参照 同类学校所采用的指标。电话需求量指标如下表:性质参考需求量指标备 注教学办公用房1 n/150300m2行政办公用房1 n/15m2后勤附属用房1 H/200

49、m2公共电话0. 3 n/100 人(2)电话容量预测根据上表确定的电话指标,对校园近、远期工程中的各类建筑进行分类计 算,计算统计结果详见表四。全校电话总量约2500 H,若按1:1.3的放线比放 线,则全校线路容量约需3250对。电信设施的设置按照校区的总体规划布置,在校区信息中心设置电信综合服务设施,主要 设置电话虚拟网交换设备,交换机房的规模由电信部门与业主共同确定。机房内 设置总配线架,各楼分别设置电话交接箱,由总配线架至各分交接箱采用大对数 铜缆或光纤。在校区适当位置设置公用电话,公用电话可采用有人值班公用电话、 IC卡电话多种形式。通信网络纳入综合布线系统。9.2.5、广播电视工

50、程有线电视(CATV)系统规划设计要求:业主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当地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 微波传输和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自身的需求和经济条件确定。本工程有线电视用户预测约3600户。拟在校区信息中心内设一个信号源 总前端,经干线传输到各区分前端,再进入用户分配网。有线电视网络建议采用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网络结构。c有线电视系统,单向传输时选用500MHZ邻频系统;双向传输时选用750MHZ, 提供给用户的电平范围为6080dBuv。所选设备部件及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有线广播网校区拟在校区信息中心设有广播控制室及专用机房,设备供电采用双回 路供电且能

51、自动切换。有线广播的功率馈送回路釆用二线制,定压输出。输出电压一般为70V或 100Vo广播系统应实现自动和手动分区控制,每一个分区有独立的功率放大器。 并具备火灾时能自动切换的功能。本工程广播终端预测总量约3000只。扬声器的布置宜均匀、分散地配置 于广播服务区,其分散程度应保证服务区内的信噪比不小于15dBo(3)指标确定:为了适应学校的建议和发展,对各类建筑的广播电视需求量指标如下表:性质参考电视需求量指标参考广播需求量指标教学办公用房1 终端/50500m21 只 /50500m2后勤附属用房1 终端/200m21 只 /200m2(4)校区广播电视其他设施:在教学用房中,教室及走道设

52、置广播喇叭,供教学、广播、消防用。在办公用房、图书馆及其它用房的相应位置设置广播喇叭供会议通知、 广播服务用。每个教室预留电视终端,每栋教学楼在弱电井内装有电视分接线箱。食堂至少应预留48个电视终端,图书馆也须在适当的地方装有电视插 座。(5)线路敷设室外广播馈电线宜采用控制电缆、电视馈线采用同轴电缆和光纤,均采 用U-PVC管埋地敷设在道路的西侧和北侧。地下管道在拐角处、过路的两端和 进出建筑物的地方应设人(手)孑L,引入建筑物的地下管不应少于两条,其中至 少一根作备用。布线全部采用金属管,并与放大线箱,分支分配器箱、广播接线箱和用 户终端暗盒等采用焊接连接。92.6、综合布线工程规划设计原

53、则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群内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传输通道。设计时,应 根据各建筑单体的使用功能、环境安全及近远期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系统配 置和管线设计。系统应是开放结构,能支持语音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应充分考虑多媒 体业务,楼宇自控等高速数据通信的需求。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环境在电话、数据、图像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等应用子系统 中,结构化综合布线是传输的基础媒介,并通过其管理子系统对其它应用子系统 的构成连接,可进行任意调整、分配和管理。综合布线系统为校园提供一个多用 途的网络环境,但信息传输种类目前主要是语音和计算机数据。布线工程设施的设置网络总配线架设在校区信息中心内,集中管

54、理。布线系统的设计分别按综合配置、基本配置和最低配置方式进行设计, 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不同的配置加以组合。布线链路中采用的电缆、光缆及连接器件应保持链路等级的一致性,传 输电缆选用三类和六类,和特性阻抗为100欧的对绞铜缆,光纤选用62. 5/125um 的多模光缆。三类铜缆用于传输语音低速数据(10Mb/s),六类用于传输高速数 据(100150Mb/s)和图像信号。每栋楼内均须预留设备间或交换间,面积不小于6n?,从交换间至信息点 的水平布线不超过85米,覆盖的信息插座不宜超过200个。线路敷设:为了校区弱电管线敷设的一致性,便于管理和维修,综合布线 室外主干线敷设在道路的西侧和北侧

55、,配管采用U-PVC管或玻璃纤维管一次性 埋地敷设,线路穿越道路或进户时,均须预埋配管并且留用一根备用。2. 7、校区安全防范系统(1)、视频安防系统在校门、校前广场、道路交叉路口、教学实训楼、图书馆、办公等重要 部位安装红外摄像机、自动光圈摄像机,并将监视图像传送到报警管理中心控制 室,控制室对整个监控区域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和记录。(2)、报警管理中心放在保卫处,且与校消防中心临近或合设。所有至控制室的 信号线路均采用套管理地敷设,并与其它弱电管路同侧。9.2.8、其它弱电系统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电气火灾监控系统3、广播、扩声与会议系统4、校园信息网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校园信息交流平台,

56、保持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有效 性、方便性,实现校内信息共享,并实现与母校的资源共享。5、通信网络系统(包括固定,移动电话、宽带信号等的覆盖。各通讯信号 应覆盖整个校园;)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选择)1)中央制冷系统;2)空调通风系统;3)公共照明系统;4)电力系 统监测;5)给排水系统;6)交通运输设备(电梯,扶梯);7)智能卡系 统。7、安防系统1)出入口控制系统;2)电子巡查系统;3)停车场管理系统等。第十章.给排水设计10.1设计依据国家及省、市颁布的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

57、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6年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o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2给水工程设计1、给水系统设计(1)水源本工程水源接自地块周围市政给水管道。本校区拟从北侧和南南侧道路自来 水干管各引入一条DN400给水管,给水管网在校区内成环状设置。(2)用水量估算用水量标准宿舍 教学楼 办公楼 教室公寓 食堂 绿化 未预见水量200L/人.d50L/学生.d50L/人.班230L/人d20L/人

58、.班2L/m2.次总用水量10%-15%(3)给水系统供水方式本工程采用市政直接供水。(4)给水管网规划校区内给水管网沿主要道路边呈环状布置,在环状管网上接出配水管至各用 水点。给水管径DN150DN300o给水管道覆土深度约1. 0米。3污水排水工程设计1、排水系统规划设计(1)排水系统分污水、雨水二个系统,严格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实施,分别排 到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根据市政规划资料,校区四周市政道路均设置有市政污 水管道,生活污水最终由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2)校区各建筑粪便污水就近排入校区污水管网;食堂含油废水设隔油池处理; 其它不宜直接排入生活污水系统的废水设局部处理设施,达到

59、排放要求后就近排 入校区污水管网;在校区设置两个生化池,校区污水管网汇合污水,污水经生化 池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道。2、污水管网规划在校区主干道敷设污水管网,管道在改变管径、方向、坡度处,支管接入处、 管道交汇处及每隔一定距离均设置检查井。采用磴预制检查井,行车道上采用重 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非行车道上采用轻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规划校区污 水经管网汇合排至北侧普富路和南侧规划市政路市政污水管网。室外污水管釆用HDPE排水用双壁波纹管,承插连接,校区生活污水干管管 径为 DN300 DN500o10.4雨水排水工程设计1、设计标准暴雨强度公式:q二2223 (1+0. 7671gp) / (

60、t+& 93P0168) 0,729 (L/s 10000m2)(升/秒公顷)。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P设计重现期(按3年计),t降雨历时雨水量计算q二 W q f (L/s)Q:雨水量(L/s);F:汇水面积(ha);2:径流系数,校园内部综合径流系数取2=0.502、雨水管网规划雨水干管沿道路每隔20m30m设置雨水口,管道在改变管径、方向、坡度 处,支管接入处、管道交汇处及每隔一定距离均设置检查井。采用磴预制检查井, 行车道上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非行车道上采用轻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 座。根据现有市政规划资料,校区四周市政道路均设置有市政雨水管道。雨水管 网敷设在校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