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吴萸四逆汤
2、: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
3、甘草二两。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N中国中
4、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n5#y据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g(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ml)。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g(钱)计算”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80ml为宜”等。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6.69g。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
5、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92g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g。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g。6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g(一两合15.5g),新莽时期每斤238g(两为14.875g),东汉每斤合220g(两为13.75g)。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更为可信: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的观点是:
6、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30g15g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15g15g10g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
7、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目前临床多如此用药,所以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而我们现在多数汤剂是分两次服用,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在一起后再分两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估计是比较少的,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则伤寒论原方也就不会只煎煮一次了。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用
8、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135g,甘草90g大枣36枚,现在的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一点。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
9、。何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g,黄芩45g,人参45g,半夏50g,甘草45g,生姜45g,总量355g,加大枣12枚,用水2400ml,先煮取1200ml,去渣,煎至600ml,每服200ml。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24g,黄芩9g
10、,人参9g,半夏9g,甘草9g,生姜9g,总量69g,加大枣4枚。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4枚?当年,何绍奇曾就类似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
11、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EPs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Pdy.请问各位高手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时,剂量如何掌握?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栀子豉汤的“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枳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
12、为充分发挥药效,认为有些药不宜久煎,如气味芳香之品,有些则宜久煎,如矿物类。3加清酒水煎:如炙甘草汤的“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药用清酒煎煮,可增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浸渍而不煎: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以麻黄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或不煎煮,而以麻沸汤(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是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去滓再煎,如和解剂中小柴胡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方用去滓再煎之法,是取其气味醇和,且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它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和剂的煎煮法亦如此。药物的不同服法仲景从病势、病性、患者体
13、质强弱等不同情况出发提出许多服药之法,如:桂枝五法:其一啜热粥,益汗源,助药力;其二温覆加被以助发汗;其三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其四小促其间,缩短服药时间,以维持药物体内浓度;其五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可谓集服药法之大全。得吐者,止后服。如栀子豉汤类的“得吐者,止后服”,即服药后正气得伸张,驱邪外出故作吐。得快利止后服。如大陷胸汤的“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体现出仲景治病时时顾护胃气,护养正气,祛邪而不伤正的预防思想。以白饮和服。如五苓散的“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即药后多饮水,以使出汗,共奏化气利水、通里达表之功。顿服。如干姜附子汤的“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
14、服。”方中附子生用,取其破阴回阳之力更强,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回阳效果迅速。”服药次数随证变化。如黄连汤的“昼三夜二服”;桂枝汤的“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等等。作者体会以上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药物煎法、服法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体会,以便更好地在临证中应用。古今方剂用药剂量求真古今名医方剂中,用药剂量颇具特色,其间蕴义深刻,疗效卓著。分析其处方用药,各药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君药大可至数两,数倍于常规剂量,佐使药却可小至几分。通常是药味少而用量精当,力专效宏。一定之病有一定不移之剂量,量变则方变法亦变,治病亦变。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煎服药法乃为因人之强弱、
15、因病之轻重而调节用药量的重要途径,故而有仲景与东垣等不厌其详的煎服药法。中医处方用药不应乱填剂量,使治病失去法度而疗效不佳。中医两千年历史,形成了一套以阴阳五为基础的辩证施治、理法方药较为完态的科学理论体系。业医者以之为准绳用于病,而实际效果较之理论是相差甚远,今医尤甚。纵览古今,各大医家及名间名医治病效果则远在芸芸众医之上。究其因,其超人之处多在处方用药上,尤以用药剂量之妙不可言。余就读中医大学时,老师们来以授方剂中用药剂量之机括,多次询问也含糊其词不得而知,所学的常规剂量屋安全保守量,以后用此常规剂量于临床,多难获得显著疗效。故而查览古今医名方,深思穷究,明解从医十余年之疑惑,乃有所心得,
16、验之临床,确有其效。深知,为医者当精思熟虑,追根究底,方为不致误人之真医。在此,对古今部份名医方剂中的用药剂量作较粗浅的分析综合研究,以希能从中可以达到较高疗效的真实用药剂量。同是,抛砖引玉,也希望同道中有专人研究中药用量这个问题使同代中医水平上一个层次。中药剂量是临证最根本的问题的之一,它是一个貌似的简单,实则相当精深的问题。不知者忽略之,稍有心思者则认为它与治疗果关系重大。古今名医,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揣摸的。针对这个问题,好好总结一下前人用药经验,应当很有启发。先看看“方书之祖”张仲景的用药。以桂枝炀为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
17、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向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之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以上摘自伤寒论原文,据多方考证,东汉一两相当于现13.92g。大枣十二枚至少大于30g。据此,柱枝三两大约为40g,药量之重令人生畏。观以后众医用仲景方,莫不减量用之,有的有效,有的效微,但均难达到原方的一服病愈,停后服之效果。正所谓“遵古则骇俗,减轻则失其本意,而必不灵。”余用桂枝
18、汤数年,初用时乱填剂量,桂枝用量39g,余药剂量随决填写,未遵仲景用药之比例,辩证准确,用药却无效。于是也叹古方不能治今病。俟后细想,仲景被公认为医圣,方药用法写得清楚明白不厌其详,其药味少而能起沉疗效重病,后世用之却不效,一定另有其妙。首先,应当是剂量。桂枝汤、麻黄汤后均有禁例,犯之则吐、吐脓血、便血、汗出亡阳等,若非是大剂量,定不会出现此等情况。固然,古今气候变迁,人有强弱,地有南北,遵古而不泥古,用方当知常达变,不应斤斤拘于古之剂量。但古之名方,其药味选择,剂量搭配,宜丸宜散,或一剂分服、顿服、停后服之类,无微不至,各寓心法,一季度动则大相迳庭,失去本方奥义,故用难取效。老生常谈的解肌和
19、营卫的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为治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重桂枝剂量而变为治奔气的桂枝加桂汤。桂枝汤的煎服药法充分说明了用药有效剂量可以通过服药方式调节,而不是任意改变方中药物剂量。以后再用伤寒、金匮方时,一两折合为6g或9g,儿童可折为3g,麻黄桂枝常用18g-30g不等,病愈停后服,剂量搭配悉遵原方,其效立显,深知药物剂量的确十分重要。仲景用药,汤剂均以两计,丸散剂才以“分、”“铢”等计。可以说,张仲景是用药少而精,力专效宏的典范。清张锡纯亦独具妙法,方中主药多以两计,余药多数二、三钱而已。其最有特色的几种药:生石膏、代赭石、熟地、山药等,恒用至三、四两(约合120160,清一两为现37.
20、30g)甚者生石膏用至一斤。这些都是他几十年医疗实践的用药经验,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不厌其详反复阐述,申明其如此用药的原因和结果,其病案也证明了这种用药法确有奇效,能起沉疗,救生死。其调态用药量的方法,总以通过服药方式的改变而达到最佳有效剂量。如,治阳明经热症,常以生石膏六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服。若一次多服,则恒有寒凉浸下焦反生变症之弊病。又如用赭石降逆,汤剂效果不显时则汤未并用,常用赭石四两,又重罗出细末两许,将余三两煎汤,调细末服下,其效立显种种煎服药法甚多,其大略基于一个原则:一定之病有一定不移之剂量;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其重用石膏,骇人惊俗,这并非他故弄玄虚,逞匹夫
21、之勇,确因有的病须用重剂才能显效和根除。张锡纯深感药不胜病往往服之不效,或药轻而激动其病愈加重。凡服药,有病则当之,非人当之,唯用不对病则人当之而有害。清.陈士铎用药颇为精当,有胆有识,匠心独运。其处方用药,亦同张锡纯一般,在精通药性及辩证准确的基础上,极尽药量之变化,君医佐使、轻重缓急、升降浮沉,随病而施。如其言人参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下。治气脱。用人参一至五两始能回阳固脱于须臾。邪之初入,宜少用参为佐,及邪之深入,宜多用参以为君,及邪之将去也,宜专用参以为主。甘草多用至两以解毒,少用以钱而和药。五味子多用反无功。少用最有效。茨仁必用一、二两,始易有功。银花除风热数钱足矣,治痛
22、须大用至数两效乃神。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补阴之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不达。诸如此类,这都是不同药物的特性在临床用量上的独特性。若有遵循它们自身的特点用之,是辩证无误,也难起效。清.傅专主用药与陈士铎和张锡纯类同,君臣佐使轻重有别。余初用易黄汤治黄带,山药、芡实仅用15g而已,结果总不见效,后读傅青主女科,见山药、芡实为一两,约37.30g,照实用之,效果立见,深叹“中医不传这秘在剂量,”确为真言。以上诸例看似贵“重剂”而轻“轻剂”,其实非也。余意叹今医多处“隔靴搔痒”之方,常常是病重药轻,难以见效,故得点论文。实际上,张锡纯又何尝不用轻剂。其治大气下陷之“升陷汤”中,柴胡,升麻
23、为君,仅一钱余而已,效力非凡,能力挽重病,此又体现了轻清上升之意。当代名医岳美中用药以轻清宣灵见长,其言轻量方剂治病适用于上焦病、皮表病、慢性病,引经药用量宜轻。李东垣治脾胃内伤杂病亦常用轻剂,其意为脾胃虚弱不受重药,量小多调理脾胃。总之,用药止问当与不当,不必问多与不多,以胜病为主,不可一尘不变地拘泥地常规用量。疹疫一得的“清瘟败毒饮”中,黄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制二钱至四钱,小剂一至半钱)余认为,此等用药法最为恰当,值得推宗。当代天津名医于东川用药也同此,分为通用、重用、甚用,如:大黄通用9g,重用1215g,甚用1830g。这应当是一种科学的且极有效的用药方法,是中医临床用药量的发展方向
24、之一。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的同时,也在用量上细加摸索,以求达到最佳疗效。现在中医教材和药典中的剂量仅可作为常用安全参考量,而不可完全囿于彼。真正的临床最有效剂量还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再加之前人已有的经验,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天佑中华有中医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中医是遥远的,神秘而不可信。殊不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中医文明之河顽强地流淌着,至今仍在滋养着华夏儿女。其实,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一一阿拉伯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然而它们又都先后枯竭、相继消亡了,惟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学还在流动、还在生长
25、。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世界,人类在享受到现代医学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带来的新的痛苦。在高科技的“双刃剑”面前,人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医中药。那些对东方、对中国的古老文明还比较陌生的西方人惊异于中医的神秘理论和神奇疗效,在无奈中看到了些许希望,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走进中国、走进中医。中医的力量是无形而实在的。当今的中华大地上,还有2900多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每天接诊着成千上万的患者;还有近30所中医高等学府,十几万莘莘学子每天都在朗朗诵读着中医的古老经典。从大洋彼岸到欧亚大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药的芳香、针灸的神妙为什么中医中药有如此顽强的
26、生命力?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让我们从中医奇特的文化中寻找答案。小小银针的震撼1972年初夏的一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的仁济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医生们正在为一名儿童施行体外循环心脏内直视手术,奇怪的是这次手术没有按惯例先注射麻醉药物,而是在患儿身上扎了几根银针。这名儿童也没有处于全身麻醉的昏迷状态,而是非常清醒地看着医生在自己身上动刀。主刀医生问他:“痛吗?”他回答:“不痛。是什么力量使这名儿童不知疼痛?原来就是这小小的银针!原来是针灸麻醉的神奇!1982年以后,卫生部开始对各种针刺麻醉进行鉴定,首先通过了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这是我国针麻史上第一个经部级鉴定的针刺麻醉成
27、果。其后,针刺麻醉下的胃大部切除术、肺切除术、颅脑手术、子宫切除术、颈椎前路骨科手术等,都通过了鉴定。一根小小的银针引起了世界的震惊。针灸的效果是令人惊叹的。针灸不仅可以用于麻醉,还可以用来治疗多种难治疾病。早在2400多年以前,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发生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大事:虢国太子死了!举国上下正在隆重地准备安葬仪式,这时名医扁鹊恰好路过,看到了这一场景,他在问了发病死亡的情况后,立即说:“太子并没有死,我可以救活他。”旁边的大臣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说:“你这种荒唐的话连小孩也骗不过。”扁鹊对虢国君主说:“太子得的是一种叫尸厥的病,其实并不是真死。”虢君央求扁鹊救他的儿子,扁鹊让弟子先把石针磨锋
28、利,然后他把锋利的石针刺进了太子的头顶,不一会,太子就苏醒过来了。这个“起死回生”的故事被收入了史记。扁鹊也就成为第一位被载入正史的名医。另一位被载入正史的名医华佗,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1800年前,魏国丞相曹操患了头风病,每次发作,头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遍求名医都没有办法,后来找到了华佗,华佗只用银针一刺他就不痛了,每次都是这么神验。以至于曹丞相决心要华佗做他的专职侍医,华佗没有同意。于是一幕悲剧发生了,这位出生于安徽亳州的丞相,一怒之下,杀了这位名医同乡。虽然事后曹丞相后悔不已,但一切都晚了。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
29、首批公布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有43种。在当今社会,针灸仍广泛运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关节炎、风湿病、各类疼痛,治疗神经、运动、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疾病。除了治病,国内外还盛行用针灸减肥、美容、戒烟、戒毒。针灸的发明是伟大的。在我国的历史传说中,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帝王世纪)、“尝草制砭”(路史)。砭就是砭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医疗器具,最早的针是用石头做的,写作(石咸)”,又称“(石咸)石”,后来才改用金属针写作“鍼”。石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可用来刺破臃肿、排放脓血。后来又发明了“九针”九种针具,
30、现在针灸科大夫所用的针是其中的一种。针灸的神奇与经络理论是分不开的。因为针灸要按照经络来操作。有专家说:“经络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按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气血的通道,是连接人体内脏和肢节、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经络遍布全身,循环运行。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功能就是靠经络来保证和调节的。没有经络就没有生命。可是经络究竟是什么?经络是一棵生命树!树有树干、树枝、树叶。树干、树枝、树叶是靠什么传递着生命的信息以维持自己绿色的生命?靠的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种东西,中国人把它叫着“气”。“气”是物质、功能、信息的三位一体,有了生命才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生命。生命是需要传递
31、的,传递“气”的通道就是“经络”。“经络”同样是无形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有稳定的方向和路线,就如同飞机飞行的航道。“气”因为有了“经络”而流动,人的生命之树因为有了“气”的流动而长绿。经络是一个迷人的科学问题。不少科学家认为经络问题的最终解决完全可以拿诺贝尔奖。20世纪60年代,朝鲜的一个科学家宣布揭开了经络的秘密,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然而各国科学家们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结果这位金先生无地自容,跳楼自尽。中国的科学家们当然不甘示弱,1991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一项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被列为首批12个项目之一。对经络研究的成果是大不相同的,有人说:经络是神经。有人说:
32、经络是血管。有人说:经络是结缔组织。有人说:经络是特殊的细胞膜。还有人说:经络是表皮传导的缝隙连接通道。还有很多说法,然而至今还没有一种得到科学界普遍承认的结果。或许经络是中国古人运用当时的人文、科技知识所做出的一个永远无法证明的伟大假说?或许经络蕴含的丰富的智慧是不能用纯粹的现代科技解释的?或许随着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进步,经络之谜将会在21世纪的某一天得到最后的破译?我们期待着。神医神术:武侠小说的真与假在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神医的形象是不可或缺的。而真正的武林大侠又都兼通医道神术:经络点穴、运气疗伤、柳枝接骨、秘方去毒在这个成年人的童话世界里,我们不会怀疑这些医术的真假。可是一回到现
33、实,又有多少人信以为真?其实不少医术在古代的权威性史书中都有记载,在当代现实生活中还在运用。柳枝接骨,据说这是中国古代医学不传之秘,在傅青主金针度世书中有记载。把剝剩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間打通成骨腔狀,然後安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間,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在安放時,木棒的两端和骨头的兩個切面都塗上热的生鸡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然後又在接合部位上敷上接血膏,夾著木板以固定骨位。植入骨中的柳枝,会被钙化,成为骨骼。自然的植物成为人体生命的延伸。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人与自然,通过这根柳条得到了融合。或许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吧。现在柳枝接骨虽然已经很少运用,但
34、接骨、正骨技术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深深地根植于正骨技术之中。嵩山少林寺、湖北武当山等佛教、道教圣地,僧人、道士还在一边苦练武术,一边学习治伤方法。武僧、武道们都有秘传的跌打损伤妙方、妙法。而以治疗为生的骨伤科医生则更是在继承先辈秘法基础上做了创新。尚天裕,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骨科专家,1958年创立了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法,这是一套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治疗骨折的新方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期比西医缩短三分之一。古都洛阳东郊的一个小村平乐村,郭氏祖传正骨发源于此,原来还在大槐树下、大门楼内为病人治病的平乐正骨,如今不仅成立了正骨学校、正骨研究所,而且还成立了
35、一所现代化的洛阳正骨医院。在正复手法、固定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北京的近郊,有一位百岁老人双桥老太太,稍微上点儿年岁的北京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在医学界,她是公认的中医正骨专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她是捏骨神医、华佗转世。在她八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上至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下至平民百姓、外地民工,经她亲手治愈的患者就有数万人,老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她1900年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的罗楼村,是有300年的历史的罗氏正骨法的第五代传人。罗氏正骨法的主要特点是:手法诊断,手法治疗。在对骨折、骨关节脱臼、颈椎综合症、椎间盘脱出、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多种腰疼病的治疗上,显效快、治愈率高,深得
36、海内外患者们的信任。她的名字叫罗有明“,罗有明这个名字还是周总理给取的呢!”老人家至今说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犹新。老人用手法正骨,体现了由外治内、内外相通的整体思想。这不由得使我想起21世纪初一部风靡海内外的电影刮痧。刮痧说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圣路易斯城的故事,主人公许大同先生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的降临,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电影刮痧“刮”出的其实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中国文化和西
37、方文化的差异,它既是浅层次的习惯差异,更是隐藏在背后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待丹尼斯闹肚子发烧,西方人要用内治法,中国人则用外治法。中国大哲人老子说过:“道法自然”。刮痧和手法正骨、推拿、按摩以及柳枝接骨等一样,这些中医的重要外治方法,都是自然疗法,表面上看只是“医术”,可是在深层次上却是“医道”,是一种自然之道。外治以中医经络学说作指导,通过外治方法达到内治目的。通过疏通经络,打开体内邪气向外排泄的通道,而驱除了体内的邪气,那么正气自然就上升了、加强了,人的身体也就健康了。中医有一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疾病一定会反映在外表,所以通过外在表现可以揣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这叫着“司外揣内”。
38、同样通过外在的治疗也可以达到内在治疗的效果。外治法不用药物,没有药物毒副作用,这种“非药物疗法”、“自然疗法”引起了当代人的关注,正在当今世界兴起。用药如用兵为什么同一个病,去找不同的中医师,往往会有不同的诊断?会开出不同的处方?其奥妙之处大概如同用兵作战。中医常常把用药之法比喻成用兵之道。病患有大有小,小病可以耗精,大病可以伤命,就像一个敌国。药物就是攻打敌人的士兵。一定要知己知彼,在多种攻打战术中选取一种最佳战术。传经的邪气,要先夺取敌人还未到达之处,斩断敌人的要道;横暴的疾病,要保住我方还没有丧失的疆土,守住我方的城堡。孙子兵法十三篇,其实已经说尽了用药治病之法。用药用兵的精妙,是五千年
39、来中国人苦苦求索的结果。五千年以前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者炎黄二帝,发明了中医中药。炎帝神农氏开创农业和医药,砍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播种五谷,又尝百草五味,一日遇七十毒,而兴医药。史记?三皇本纪说:“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食用植物的培植,药用植物逐步被发现。因此神农氏被后世尊为中华医药的始祖,也就理所当然了。黄帝轩辕氏更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舟车、宫室、指南车,命令仓颉创制文字,大挠制定干支,伶伦制作乐器,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养蚕,而且还发明了医学。传说他和自己亲近的大臣岐伯一道创制了黄帝内经。所以中医药学又被称为“岐
40、黄之术”。炎黄发明的医药到了商汤时代有了一个重大的飞跃,那就是汤王的宰相伊尹创制了“汤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汤药”。“汤液”的出现表明药物的使用已经告别了单味药单枪匹马的时代,开始转向了大规模集团军作战。在托名黄帝的中医学第一经典黄帝内经和托名神农炎帝的中药学第一经典神农本草经里已经阐述了运用药物“集团作战”的道理,那就是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的理论。把单味药组合成一个“方阵”,中医把它叫着“方剂”,方剂学鼻祖是“医圣”张仲景。他是河南南阳人,处在东汉的末年,做过长沙太守,当时宦官当权,政治黑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战火绵延,天灾频仍,所以疫病流行,死亡枕藉。他的家族原有200多人
41、,自汉献帝建安元年以来,不到10年时间,就有2/3的人因疾病相继死去,而其中因感染伤寒病的竟占了7/10。这种家破人亡的惨象,使张仲景非常悲痛。为了战胜这种疾病,给人民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取前人的理论精华,一面“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方药,参考各家医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他晚年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后又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分别载113方、262方,用药分别为87种和116种。这些原方一直被后世当作“经方”使用,1
42、70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些经方的疗效非常显著。直到今日,不仅在国内医家,而且世界上特别是亚洲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也仍在广泛应用,其中不少方剂还制成了成药。使用张仲景方的医家还被称为“经方派”。伤寒论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麻黄汤”,共有四味药组成,其中麻黄是君王,桂枝是宰相,杏仁是佐臣,甘草是使者。麻黄发表散寒,桂枝和营资汗,杏仁宣肺降气,甘草调和诸药。如此布阵,共同对付风寒表实的敌人。“药圣”李时珍,这位被联合国纪念的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用药组方的医学家。他出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14岁考中秀才,以后三次考举人,三次都落榜了。从此,他就
43、决心随父亲李言闻学医,不再去应考了。31岁,他治好了楚王儿子吃灯花的怪病,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王府的良医所,不久又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感到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点,为此,他托病辞去了太医院的职务,回到故乡全力重修本草,从35岁开始动手编写本草纲目。他历尽艰辛,化了27年工夫,终于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时,李时珍已经是61岁的老人了。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92种药物,对每一位士兵药物做了详尽的分析,说明了它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而且记载了11096首方剂,其中很多方剂是李时珍的发明,从中可以看出药圣用兵攻敌的高超战术。中医把大黄比喻成将军,
44、把甘草比喻成国老。有一位上海名医发明了一张方子,叫“将军斩关汤”,用于治疗妇女经血淋漓不断或血崩虚中,方中用了“将军”大黄,大黄兼有止血、消瘀、凝血的功效,是统帅,但单枪匹马还是不能取胜的,还要统领一些祛除瘀血、滋补肝肾、补脾益气的“战士”。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森林和树木:中西医治病的异同SARS,新世纪人类遭遇的第一场瘟疫灾难。当它突如其来的时候,中医和西医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智慧勇敢地面对。这时他们的智慧通过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西医采用微观、精确的方法寻找SARS的病原体,现在找出是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然后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一病毒进行测序,接下来就要筛选、开发能
45、杀灭这一病毒的药物;中医则用宏观的、辩证的方法,不管它是什么病毒病菌,都是一种邪气,“非典”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症状、体质等信息,就可以辨别出不同的“证”。然后对“证”下药。西医采用对抗性治疗,需要找出敌人,然后制造出针对性的杀伤武器去杀灭敌人;中医不采用对抗治疗,而是用药物增强体内的正气,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让机体的正气自组织能力营造出一个病毒不能生存的内环境。有人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的病。”也有人说:“中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说法过于尖刻了,不过中医重视宏观的“森林”,西医重视微观的“树木”,倒也是事实。西方人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国人用整体
46、思辩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医把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各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功能之间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重视季节、昼夜、地理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东方思想。这种整体思想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治疗和养生等所有领域。对待疾病,中医学是辨别“证”,西医学是辨别“病”。“证”是整体的、宏观的“森林”,病”是具体的、微观的“树木”。过去,中医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精密的检验仪器的
47、情况下,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一“辨证”首先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病人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然后根据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一总纲领,对脏腑、气血以及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寻找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这一过程,中医称之为“辨证”。根据辨出的“证”,然后就可以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神医华佗曾给两个都患了头痛身热、症状完全相同的病人看病,在给他们开方时,一个用了泻下药,一个用了发汗药。有人大惑不解地问华佗:“为什么同样症状却要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华佗说:“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内实证,一个是外实证,所
48、以要用不同的治法。”到了第二天,两个人的病全都好了。在中医看来,不同的病症,可以是同一个“证”,也就可以采用同一治疗方法;相同的病症,可以是不同的“证”,也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经典。它系统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寒,以脏腑辨证治疗杂病的,使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辨别病“证”是不是准确,直接关系到用药处方的效果。当代名医蒲辅周先生,曾治疗两个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一位38岁的男子,有胃溃疡和胃出血史,近期由于劳累过度,加上路遇大雨
49、,喝了一点冷葡萄酒,突然吐血不止,急忙送到医院治疗,经西医治疗两天后,大吐血仍没有停止,恐怕引起胃穿孔,决定立即手术。患者家属有顾虑,半夜请求蒲辅周处方止血,蒲老用张仲景的“侧柏叶汤”三味药让病人煎服。第二天,病人吐血渐止。蒲老在前方基础上,加了西洋参、三七,又调理了几次。治好了病人的溃疡病,以后没有再复发。又有一位42岁男子,患有十二指溃疡已经13年,大便潜血阳性,脘腹疼痛,空腹时更是疼痛难忍。曾找过多位中医诊治,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请蒲老治疗,蒲老给他开了张仲景的四逆散合左金丸,后又进行几次药物加减,彻底治好了他的溃疡病。这两个病例,都属于西医所说的消化性溃疡病,但蒲老根据不同的病情,区分两者属于不同的“证”,一个是胃寒血瘀伤络证,一个是肝胃不调兼湿热证,所以分别用了温通胃阳、消瘀止血和疏肝和胃、清利湿热的方法,因此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中医看病是直观的、形象的,重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是从解剖形态出发,而是从功能出发。与动态功能相比较,实体的结构形态是不重要的。比如说中医讲“脏象”而不讲“脏器”,讲“气”“阴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中国燃气校园招聘正式启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保证函和保证合同范本
- 加工产品企业合同范本
- 养殖买卖合同范例
- 农村购墓地合同范本
- 介绍股合同范本
- 劳动聘用合同范本
- 亲兄弟合伙合同范本
- pe管材购销合同范本
- 亏损分担合同范例
- 2025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进度表
- DeepSeek教案写作指令
- 休学复学申请书
- 瓷砖铺贴劳务承包协议书
- 2025年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建污水处理厂工程EPC总承包投标方案(技术标)
-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课件
- 本人报废车辆委托书
- 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解读
- 2025年道德与法治小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