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_第1页
2023高三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_第2页
2023高三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_第3页
2023高三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_第4页
2023高三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新”背景下的化学高考一轮复习策略01 面临背景02 命题思路内容03命题特点04复习策略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样的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考试文集p447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把高考备考与高考无缝对接。 南京大学段康宁教授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7建立一个水平框架,划分试题难度水平A水

2、平B水平C水平D水平E 形成一套话语体系,给试题编码利用XX(知识、思路),完成Xx任务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 编码:对基本概念(强、弱电解质;电解;能量变化)的理解(概念与符号的关联),水平B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 编码:应用原子结构(质量数等之间的关系)、周期律表知识(周期表的结构,同主族、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进行分析判断, 水平B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各主题历年高考题分析律表 定位:简单变式难点:建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完整、逻辑的推理路径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年度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水平520152

3、01620172018201914 特点:任务类型较多样 难点:基于化学键的变化推测 关键:建立“假设-检验”的思维机制1.分析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要求04复习策略各主题历年高考题分析有机化合物年度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水平520152016201720182019试卷核心知识2021全国甲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共价键(杂化类型)、共价键(类型)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种类)、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1全国乙原子结构(电子排布、运动状态)、配位键、共价键(杂化类型)、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分子空间构型、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0全国1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表(电离能)、分子空间构型

4、、共价键(杂化类型)、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0全国2原子结构(电子排布)、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种类)、元素周期律表(电负性)、离子键、配位键、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特征&晶胞规则)、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共价键(杂化类型)2019全国1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电离能)、共价键(杂化类型)、配位键、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类型)、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19全国2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分子空间构型、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元素周期律表(半径)、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1新高考-湖南原子结构(电子排布)、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类型)、分子空间构型、共价键(杂化类型)、元素周期律表(电负性)、共价键(

5、类型)、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1新高考-广东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原子结构(电负性)、共价键(键能、键角)、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1新高考-山东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表(电负性)、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共价键(杂化类型)、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0新高考-山东分子空间构型、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类型)、分子间作用力与情境、元素周期律表(代表物性质比较)、分子空间构型、配位键、共价键(杂化类型)、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2020-天津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表(位置)、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类型)高频考查点和能力编码:原子结构

6、(电子排布)A-2元素周期律表(电离能、电负性、半径)B-2共价键(杂化类型)B-2分子空间构型 B2-2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沸点) B-1/B-1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类型)B-2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C-1【2021全国甲】题号核心知识(考点)能力编码答案1-1原子结构(电子排布)A-23s2sp21-2晶体和聚集态(晶体种类)A-2共价晶体1-3共价键(杂化类型)B-2sp31-4共价键(杂化类型)C-1题号核心知识(考点)能力编码答案2共价键(类型)A2-12、23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B1-1甲硫醇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甲醇和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且水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更多/可能性更大4-1无对

7、应(课标、教材中无配位数概念)晶体和聚集状态(晶体特征和晶胞规则)C-18(从一个晶胞中可以看到4个O与面心位置的Zr4+成键,再根据晶胞的对称性或无隙并置的特点,推测另有4个O也能成键,故配位数为8)4-2无对应(无晶体密度概念)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C-1(4123)/(a2cNA10-30)(可以认为是晶胞中微粒数计算的一种变形,由此求算晶胞中微粒的实际质量nM/NA,再除以晶胞体积求得晶胞密度)4-3晶体和聚集状态(计算)C-12-x(一种思路是化合价代数和为0,但是不好给编码;另一种思路是每个Zr对应2个O,每个Zn对应1个O,则y=x+2-2x=2-x,利用晶胞中微粒的数量关系推算

8、)2.增进化学课程的理解问题1:电离能和电负性有什么区别?问题2:化学反应中强者反应优先吗?问题3:强能制备弱吗?问题4:NaHCO3溶于水发生了哪些反应?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问题5:如何认识化学反应原理?(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反应进程图)问题6:Fe3+稳定还是Fe2+稳定?04复习策略3.把握每个板块的深广度04复习策略基本观点:复习教学需要螺旋上升每个板块的复习做到“有定位、做到位、不越位”案例:基本概念复习16基本概念板块的功能工具,为后面5个内容主题的复习奠定基础,扫清基本障碍1、基于内容板块的功能进行定位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元素化合物化学平衡与速率电解质溶液电化学有机化合

9、物化学实验定位:复习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思路打下必备基础解决简单问题3.把握每个板块的深广度04复习策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功能定位 建立指向性质规律的物质分类系统、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 对典型物质性质及核心元素的物质转化关系进行梳理 对陌生物质性质进行预测或分析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功能定位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电子转移关系标记 对典型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梳理 对陌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预测或分析解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功能定位 元素位-构-性关系,周期表结构、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表现 陌生元素及物质的性质预测或

10、分析解释2、一轮复习“到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时,不仅关注知识间的表层联系,更要关注“认识(认识方式)”的联系,因为基于“认识”的联系更加接近于问题和问题解决思路.(1)不仅关注知识点的落实,更要关注知识结构的建立3.把握每个板块的深广度04复习策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有哪些微粒?量的关系如何?2.哪些微粒能反应?按着什么比例(物质的量)反应?3.生成哪些新微粒?4.写出方程式,配平(2)基于“认识”提供相应的思路方法3.把握每个板块的深广度04复习策略2、一轮复习“到位”还原剂 应规律 中元素氧化剂 氧还反 生成物的价态反应介质复分解反 氧化产物 元素应规律 还原产物 守恒其他产物配平(

11、3)给出可供操作的程序性思路,并与知识建立联系【陌生氧化还原反应书写】信息2、一轮复习“到位”3.把握每个板块的深广度04复习策略关于化学计算难题不在本主题落实(融入后续主题中,逐步递进)关于氧化还原、离子反应仅进行基本概念复习,不做跨主题(电化学、多平衡水溶液体系)关联3、一轮复习“不越位”3.把握每个板块的深广度04复习策略4.落实思路方法的教学04复习策略观点1:思路方法教学的落实需要工具性知识的支撑例:价类二维思路的落实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从物质价态的角度认识物质含氯化合物复习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认识物质含钠化合物复习应用认识物质角度解决真实问题陌生元素及其化合物从价类二维角度认识物质含铁化合

12、物复习元素化合物复习安排 观点2 : 要有问题解决活动,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一定思路外显;更要有认识反思活动(在教师“无形”的引导下由自主意识、提炼出稳定的问题解决思路)4.落实思路方法的教学04复习策略 形成分析角度 建立推理路径 寻找推理依据溶质溶剂 宏观现象微粒的数量微粒的相互作用微粒的种类物质多种溶质平衡原理1.单一平衡体系:平衡移动2.多平衡体系:(1)判断主次(2)选择-移动离子种类、数量变化另一平衡移动离子种类数量变化案例:水溶液主题问题解决思路建构单一溶质重点:宏微关联,从宏观现象中寻找推理依据,在“微观”中猜测5.提升学生分析解释能力04复习策略如何提升学生分析解释能力? 难点:

13、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分析解释“有逻辑”?说的“不多也不少”?答到“点”上? 策略: 内容复习时,梳理清楚分析解释逻辑链逻辑链要求因果完整注意多因素影响主次判断确定分析角度:时间,空间,微粒,反应,调控NaHCO3溶液和光亮的Mg反应产生大量气体(经检验其中含有H2和CO2)和白色晶体经检验,白色晶体为碱式碳酸镁Mg2(OH)2CO3,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微粒HCO3-Mg微粒H2 CO2Mg2+CO32-OH-HCO3-的水解和电离平衡平衡移动逻辑链因果完整时间,空间,微粒,反应,调控电解Na2CO3溶液的装置如右图所示。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即可获得NaHCO3溶液,请

14、回答下列问题。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简述阳极液生成的原理 。时间,空间,微粒,反应,调控逻辑链因果完整Na2CO3NaHCO3H+Na+氯化钠电解法是一种可靠的工业生产ClO2的方法。用于电解的食盐水需先除去其中的Ca2+、Mg2+、SO42-等杂质。除杂操作时,往粗盐水中先加入过量的 (填化学式),至沉淀不再产生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O3和NaOH,充分反应后将沉淀一并滤去。经检测发现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SO42-,其原因是 。已知:Ksp(BaSO4)= 1.1 10-10 Ksp(BaCO3)= 5.1 10-9K和c的主次问题多因素影响主次判断时间,空间,微粒,反应,调控向3mL

15、 0.1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1 mL 8mol/L稀硝酸,溶液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资料表明,Fe2+能与NO结合形成深棕色物质Fe(NO)2+:Fe2+ + NO Fe(NO)2+。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上述实验中,溶液由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 多因素影响主次判断时间,空间,微粒,反应,调控限度和速率在时间轴上的主次问题6.做好前测,摸清实然学情04复习策略 电化学一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 任务1:利用熟悉的原电池、电解池统一并夯实认识模型,体会装置中各组成部分作用并建立关联,形成系统分析思路。 任务2: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外显规范系统的分析过程,帮助学生养

16、成路径完善的系统分析的解题习惯。电化学7.以结构化的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04复习策略案例 原电池 电解池的复习环节一、电化学认知模型建构电化学认知模型建构2、总结模型1、对比分析环节二、电化学认知模型改进原电池、电解池的复习电化学模型的优化离子导体盐桥将氧化剂和还原剂隔开2、总结模型交换膜选择性透过某些离子3、应用模型,形成分析方法利用电化学模型解决复杂问题8.重视实验教学04复习策略1、重点关注课标实验重视教材提供的实验素材,系统整理基础实验2、重视教材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反思评价拓展活动巩固练习序号专题序号专题1-1典型无机物性质探究3-4物质检测实验方案设计1-2重要有机物性质探究3-5

17、综合探究实验中的物质检测1-3物质性质实验探究方案设计4-1常见物质分离方法1-4综合实验中物质性质探究问题解决4-2物质分离实验方案设计2-1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备4-3综合题中物质分离类问题解决2-2熟悉物质的实验室制法2-3综合实验探究中物质制备类问题解决3-1常见离子的检验3-2常见官能团的检验3-3重要的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系统、全面梳理基本实验知识技能3、基于复杂情境进行实验复习实验结果(现象组)时间、特征现象关键物质对应的变化系统分析体系、环境对比变量排除干扰操作方案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确定过程现象结论(原因)反应路径主次/快慢竞争实验目的复杂反应体系中的过程分析思路一、了解补铁口服液的成

18、分及含量:主要成分:乳酸亚铁、柠檬酸 含铁量:46.2mg/100mL (8.2510-3mol/L)思考:根据成分解释乳酸亚铁口服液的优良性能。血红蛋白结构示意图人体直接吸收和利用的是二价铁案例:补铁口服液中铁元素检验的分析与改进乳酸亚铁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及功能:乳酸亚铁柠檬酸存在解离和络合平衡,实现Fe2+缓释FeL2Fe2+2L-【 L-为乳酸根,化学式为 CH3CH(OH)COO- 】抗氧化剂二、分析评价口服液中Fe2+的检验方案:(一)高锰酸钾(二)氢氧化钠(三)KSCN+ H2O2方案 检测试剂A 现象方案I 5滴0.01mol/L KMnO4溶液高锰酸钾紫色褪去方案II 5滴0.1

19、mol/L NaOH溶液无沉淀出现,溶液变黄 方案III 2滴1mol/L KSCN 溶液和5滴3mol/LH2O2溶液溶液不变红 (任务一)分析方案I和方案II柠檬酸乳酸亚铁、(2)汇报交流方案I是否可行?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KMnO4褪色Fe2+还原性乳酸根、柠檬酸还原性方案评价:(1)思考:方案I能否达到检验目标? 方案II没有观察到沉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汇报交流方案II未观察到沉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未产生沉淀:Q= c(Fe2+ )c2 (OH-)Ksp c(Fe2+ )偏小; c(OH- ) 偏小根据加入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计算:加入后混合溶液中c (OH-)= 1.6

20、710-2mol/L(稀释1/6),恰好出现沉淀时(Q=Ksp)c(Fe2+ ) =5.8 10-11mol /L产品说明中给定的铁含量 约为8.25 10-3mol/L 理论计算:方案II沉淀溶解平衡常数:Fe(OH)2 ( s) Fe2+ (aq)+2OH-(aq) Ksp=C(Fe2+ )C2 (OH-)= 1.64 10-14运用平衡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路: 未产生沉淀:Q= c(Fe2+ )c2 (OH-)Ksp c(Fe2+ )偏小; c(OH- ) 偏小Fe L2FeL2Fe2+2L-(L-为乳酸根)c(Fe2+ ) 8.25 10-3mol/L 微粒来源相互作用微粒数量外加的NaO

21、H溶液OH-+H+=H2O H+(口服液中柠檬酸的电离)c(OH-) 1.6710-2mol/L小结:选择试剂的标准专一性灵敏性微粒种类微粒数量微粒间相互作用KMnO4(褪色)Fe2+ L-、 柠檬酸分子 (还原性)NaOH(无Fe(OH)2沉淀)c(Fe2+ )偏小; c(OH- ) 偏小FeL2Fe2+2L-OH-+H+=H2O 检验Fe2+的专一、灵敏试剂K3Fe(CN)6 (任务二)分析方案III思考讨论:方案III中未观察到血红色溶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对照实验:Fe(SCN)3 Fe3+ +3SCN- K解离= = 10-5c (Fe3+)c3 (SCN-) c (Fe(SCN)

22、3)原理: Fe2+ Fe3+ Fe(SCN)3 KSCN氧化剂血红色络合物(任务二)分析评价方案III(1)小组讨论:未观察到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增加过氧化氢加入量减少H2O2的加入量 改变加入顺序加酸提供氢离子用更浓的KSCN溶液c(Fe3+)小c(SCN-)小SCN-浓度不够SCN-被过量的双氧水氧化Fe2+未被完全氧化成Fe3+Fe3+被共存微粒结合原因分析改进方案设计改进角度Fe(SCN)3 Fe3+ +3SCN- K解离= = 10-5c (Fe3+)c3 (SCN-) c (Fe(SCN)3)(三)分析方案IIIFe(SCN)3 Fe3+ +3SCN-FeL2+ Fe3+ +L

23、- K=10-7.1K=10-5Fe2+ Fe3+ SCN- (SCN)2 H2O2H2O2原理: Fe2+ Fe3+ Fe(SCN)3 KSCN氧化剂血红色络合物微粒来源相互作用微粒数量专一性 灵敏性 ?Fe2+ Fe3+ 外加SCN氧化剂Fe3+ +3H2O Fe(OH)3+3H+试剂的浓度、用量、加入顺序 间接检验直接检验小结:物质检验一般途径微粒种类(性质)(多)微粒数量(动态变化)相互作用(协同、竞争)检验对象分析检验方案设计试剂的选择专一性灵敏性试剂的浓度、用量、加入顺序 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方案评价与改进找干扰排干扰方案论证案例:探究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 运用变量控制思想Mg与

24、冷水和热水的反应视频均没有大量明显气泡产生Mg2H2O Mg(OH)2 H2 K 1.581069 ( 0 101 kpa ),无明显气泡产生与限度无关。是反应速率慢。我们知道加入酸可以使Mg快速产生氢气,若加入盐溶液呢?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视频思考1:请推测Mg与氯化铵溶液反应逸出的气体产物可能有什么? 并说明推测依据。3.0ml 1.0mol/L NH4Cl液3.0ml H2O Mg和氯化铵溶液瞬间产生大量气泡 Mg与NH4Cl溶液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检验气体产物:以H2为主,含少量NH3任务1 猜测可能什么原因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产生H2快 ? 3.0ml

25、1.0mol/L NH4Cl液3.0ml H2O 假设1:NH4+水解显酸性 任务2:设计实验 验证假设NH4+水解显酸性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试剂库: 1mol/L NH4Cl溶液 (pH=4.63)、 1mol/L NH4NO3溶液、 1mol/L NaCl溶液 1mol/L NaNO3溶液、 1mol/L CH3COONH4溶液(pH=7)、1mol/L CH3COONa溶液、 1mol/LNH4Cl溶液(加少量浓氨水至pH=8)、1mol/L NaCl溶液(加少量浓盐酸至pH=4.63)、蒸馏水、打磨光亮的Mg条若干 文献资料:该实验条件下,Na+、NO3-

26、、CH3COO- 对Mg与盐溶液的反应无影响 含NH4+ 显酸性反应速率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多少其他离子浓度如c(NH4+)等; 温度含NH4+ 不显酸性不含NH4+ 显酸性不含NH4+ 不显酸性或产生等量气体所需时间长短显酸性不显酸性或3.0ml 1.0mol/L CH3COONH4溶液(pH=7)3.0ml 1.0mol/L NH4Cl液(pH=4.63)方案一 :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方案二:若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左侧试管 多于 右侧试管 则 假设成立 若 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两支试管 无明显差异则 NH4+水解显酸性 不是主导因素 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3.0ml1.0mol/L NH4C

27、l溶液3.0ml 1.0mol/L NH4Cl溶液(加少量浓氨水至pH=8)任务2:设计实验 验证假设NH4+水解显酸性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方案三:实验目的:验证假设NH4+水解显酸性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若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左侧试管 多于 右侧试管 则 假设成立 若 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两支试管 无明显差异则 NH4+水解显酸性 不是主导因素 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3.0ml 1.0mol/L NaCl溶液(加少量浓盐酸至pH=4.63)3.0ml 1mol/L NaCl溶液 3.0ml 1.0mol/L CH3COONH4溶液(pH

28、=7)3.0ml 1.0mol/L NH4Cl液(pH=4.63)方案一 :实验目的:验证假设NH4+水解显酸性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方案二: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方案三: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3.0ml1.0mol/L NH4Cl溶液3.0ml 1.0mol/L NH4Cl溶液(加浓氨水至pH=8)3.0ml 1.0mol/L NaCl溶液(加浓盐酸至pH=4.63)3.0ml 1mol/L NaCl溶液实验现象: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左侧试管 多于 右侧试管 结论: 假设成立 实验现象: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两支试管无明显差异结论: NH4+水解显酸

29、性 不是主导因素 实验现象: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 两支试管无明显差异结论: NH4+水解显酸性 不是主导因素 3.0ml 1.0mol/L CH3COONH4溶液(pH=7)3.0ml 1.0mol/LNH4Cl液思考2:方案一的实验现象可能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方案一:假设1:NH4+水解显酸性 任务1 猜测可能什么原因 导致 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产生H2快? 假设2:Cl- 的作用 试剂库: 1mol/L NH4Cl溶液 (pH=4.63)、 1mol/L NH4NO3溶液、 1mol/L NaCl溶液 1mol/L NaNO3溶液、 1mol/L CH3COONH4溶

30、液(pH=7)、1mol/L CH3COONa溶液、 1mol/LNH4Cl溶液(加少量浓氨水至pH=8)、1mol/L NaCl溶液(加少量浓盐酸至pH=4.63)、蒸馏水、打磨光亮的Mg条若干 文献资料:该实验条件下,Na+、NO3-、CH3COO- 对Mg与盐溶液的反应无影响 任务3:设计实验 验证假设 Cl- 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有Cl- 反应速率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多少;产生等量气体所需时间其他离子浓度 如c(NH4+)、pH等 ; 温度无Cl- 3.0ml1.0mol/L NH4Cl溶液3.0ml1.0mol/L NH4NO3 溶液方案一:实验目的:验

31、证假设 Cl- 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若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量 左侧试管 多于 右侧试管 则 假设成立若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量 两支试管无明显差异则 Cl- 不是主导因素3.0ml1.0mol/L NaCl溶液3.0ml1.0mol/L NaNO3 溶液或3ml H2O 方案二: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3.0ml1.0mol/L NH4Cl溶液3.0ml1.0mol/L NH4NO3 溶液方案一:实验目的:验证假设 Cl- 导致Mg与NH4Cl溶液产生H2的速率比Mg与水快等量打磨光亮的Mg条现象: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量 左侧试管 多于 右侧试管 结论:假设成立3.0ml1.0mol/L NaCl溶液3.0ml1.0mol/L NaNO3 溶液方案二:等量打磨光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