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相关法律法规_第1页
农村相关法律法规_第2页
农村相关法律法规_第3页
农村相关法律法规_第4页
农村相关法律法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土地承包法知识问答1、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有何意义?农村土地承包法体现了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农民心愿,对于稳 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广大农民 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指导思想和立法宗旨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本目的是: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 人的合法权益。3、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提到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没有区

2、别?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提到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同一概念,没有区别。土地使用权是法律上比较规范的说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也是用土地使用权的概念,集体土地 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相对应。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民手中拿到的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 地承包经营权已普遍被广大农民所接受。4、农村土地是指哪些土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 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主要包括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以及 养殖水面等。5、农村土地承包有哪两种方式?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方式主

3、要有两种:一是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二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的承包。6、什么叫家庭承包?家庭承包,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公平分配、人人有份的原则,统一将耕地、林地、草地承包 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一种承包方式。其特点:(1)承包双方当事人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发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是本 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2)承包对象主要是耕地、林地和草地,具有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3)根据公平分配和人人有份的原则承包,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包;(4)承包期较长,耕地 3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林地经批准还可以更长;(5)承包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

4、承包方享有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土地流转权、土地被征用占用的补偿权等;(6) 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或林权证;(7)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8)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物权方式予以保护,有权提出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要求;(9)承包收益可以继承,耕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不能继承,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7、什么叫其他方式承包?其他方式承包相对于家庭承包而言,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 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将“四荒”地、养殖水面等承包给

5、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集体经济组织 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一种承包方式。其特点:(1)承包双方当事人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发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联户和成员,也可以是经本集体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同意的外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甚至是城市企事业单位和职工;(2)承包对象主要是“四荒”地、养殖水面,及其他零星土地,没有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3)根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承包,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市场化方式运作;(4)承包期有长有短,由承包双方协商确定,既有长期承包(如 50年),也有短期、临时承 包;(5)承包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承包双方协定;土地承包经营权

6、需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后才能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债权方式予以保护,通常只享有债权请求权,请求损害赔偿; (9)承包收益可以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以继承。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指哪些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只要一出生,不论年长年幼、是男是女, 没有年龄和性别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 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理由,剥夺和非法限制成员的土地承包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 方不得收回

7、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 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么叫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是指土地承包过程中,必须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防止暗箱操作,包括信息 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公平,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享有、行使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的权利。公正,是指在承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办事,同等地对待每个承包方。农村政策法规复习要点1、农业法: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 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

8、方法规和政府规 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按照农业法的规定: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 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4、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 化。5、政策的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

9、也是任何法治国家的法律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党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形式上升为法律,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 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起来。农业法的修订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这方面立法实践的一个典 型。农业法的多数条文,我们都可以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中找到直接的依据。农业法的贯彻实施, 必将有利于实现由主要靠政策指导农业,进一步向依靠政策和法律共同指导农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以行 政手段管理农业,进一步向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农业的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转变。6、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组织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

10、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 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有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规定是农业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7、二轮承包和承包期三十年不变。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实行。而要坚持这个经营体制,就必须要赋予农民足够长 的土地承包期,更要在承包期内确保承包关系的稳定。(请大家根据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 情况展开论述)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原则:第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第二,民主管理。第三,盈余返还。9、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1)为成员提供生产、产品

11、营销、市场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2)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3)代表本行业提出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10、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将农 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 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联结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系统内部有机 结合、相互促进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多次 增值的一种新型农业生

12、产经营形式。11、农业法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种植业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加速 营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薪炭林;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推广圈养和舍饲,改良畜禽品种,积极发展饲料工业 和畜禽产品加工业;渔业生产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调整捕捞结构,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远洋渔业和水 产品加工业。12、农业法对国家农业财政投入水平的规定。农业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 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退耕还林条例第一章

13、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 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的退耕还林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第四条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 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第五条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二)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 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三)遵循自然规律,因

14、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四)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五)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计划、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 导下,按照本条例和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退耕还林的有关工作。第七条国家对退耕还林实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负责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证退耕还林中央补助资金的专款专用,组织落实补助粮食的调运和供应, 加强退耕还林的复查工作,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实 现退耕还林目标。第八条退耕还林实行目标责任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

15、府有关部门应当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 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九条国家支持退耕还林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退耕还林科学技术水平。第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退耕还林活动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 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 奖励。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破坏退耕还林的行为。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检举、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第十二条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助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第二章规划和计划第十三条退耕还林应当统筹规划。退耕还林

16、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国务院发展 计划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 域的退耕还林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第十四条 退耕还林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范围、布局和重点;(二)年限、目标和任务;(三)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四)效益分析和评价;(五)保障措施。第十五条下列耕地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一)水土流失严重的;(二)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三)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

17、 。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 地,应当在退耕还林规划中优先安排。第十六条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 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但是,因生态建设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 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后,可以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制定退耕还林规划时, 应当考虑退耕农民长期的生计需要。第十七条 退耕还林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相衔接,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规划相协调。第十八条 退耕还林

18、必须依照经批准的规划进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退耕还林规 划。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耕还林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 本行政区域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建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于每年8月3 1日前报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林业、发展计划等有关部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汇总编制全国退耕还林年度计划建议,经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和 综合平衡,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于1。月3 1日前联合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退耕还林年度计

19、划,于1 1月3 0日前将本行政区域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分解下达到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并将分解下达情况报国 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 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批准后的省级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本行政区域内 的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 管部门备案。第二H一条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退耕还林的具体范围;(

20、二)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三)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方式;(四)造林模式;(五)种苗供应方式;(六)植被管护和配套保障措施;(七)项目和技术负责人。第二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或者有 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乡镇作业设计,把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编制作业设计时,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当以种植耐旱灌木(草)、恢复原有植被为主;以间作方式 植树种草的,应当间作多年生植物,主要林木的初植密度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二十三条 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 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退耕还林营造的生态林,由县级以上

21、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制定的标准认定。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第二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或 者其委托的 乡级人民政府 应当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签订退耕还林合同。退耕还林合同 应当包括下列 主要内容:(一)退耕土地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二)按照作业设计确定的退耕还林方式;(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四)管护责任;(五)资金和粮食的补助标准、期限和给付方式;(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七)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八)违约责任;(九)合同履行期限。退耕还林合同的内容不得与本条例以及国家其他有关退耕还林的规定相抵触

22、。第二十五条 退耕还林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 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的,应当征求退耕还林者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 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退耕还林者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还林者指定种苗供应商。禁止垄断经营种苗和哄抬种苗价格。第二十六条 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应当 就地培育、就近调剂,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的良 种壮苗。第二十七条 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管理工作,保证种苗质量。销售、供应的退耕还林种苗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检验合格,并附

23、具标签和 质量检验合格证;跨县调运的,还应当依法取得检疫合格证。第二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退耕还林规划,加强种苗生产与 采种基地的建设。国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种苗,开展产业化经营。第二十九条退耕还林者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植树种草。禁止林粮间作和破坏原有林草植被的行为。第三十条退耕还林者在享受资金和粮食补助期间,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在宜林荒山荒 地造林。第三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退耕还林植被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退耕还林者应当履行 管护义务。禁止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范围内复耕和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的活动。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

24、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技术推广单位或者技术人员,为退耕还林提 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第三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对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发给验收合格证明。第三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县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复查,并根据复 查结果对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奖惩。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省级复查结果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国务院。第四章资金和粮食补助第三十五条 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 助费和生活补助费。具体补助标准和

25、补助年限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六条尚未承包到户和休耕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以及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造 林,只享受种苗造林补助费。第三十七条 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由国务院计划、财政、林业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下达、核拨。第三十八条补助粮食应当就近调运,减少供应环节,降低供应成本。粮食补助费按照国家有关政 策处理。粮食调运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不得向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和退耕还林者分摊。第三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口粮消费习惯和农作物种植习惯以及当地 粮食库存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补助粮食的品种。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不得供应给退

26、耕还林者。第四十条 退耕土地还林的第一年,该年度补助粮食可以分两次兑付,每次兑付的数量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从退耕土地还林第二年起,在规定的补助期限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向持 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一次兑付该年度补助粮食。第四十一条 兑付的补助粮食,不得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不得回购退耕还 林补助粮食。第四十二条种苗造林补助费应当用于种苗采购,节余部分可以用于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种苗的,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在退耕还林合同生效时 一次付清种苗造林补助费。集中采购种苗的,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

27、当与退耕还林者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第四十三条 退耕土地还林后,在规定的补助期限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向持有 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一次付清该年度生活补助费。第四十四条 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第四十五条退耕还林所需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等费用,国家按照退耕还林基本建设投资的一定比 例给予补助,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工程情况在年度计划中安排。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付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有关部门所需核查等费用,由中 央财政承担。第四十六条 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村

28、应当建立退耕还林公示制度, 将退耕还林者的退耕还林面积、造林树种、成活率以及资金和粮食补助发放等情况进行公示。第五章其他保障措施第四十七条 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 。自行退耕还林的,土地承 包经营权人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委托他人还林或者与他人合作还林的,退耕土地上的 林木(草)所有权由合同约定。退耕土地还林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发放林(草)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第四十八条退耕土地还林后的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 0年。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

29、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继续承包。退耕还林土地和荒山荒地造林后的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第四十九条 退耕还林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其中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依照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特产税。退耕还林的县(市)农业税收因灾减收部分,由上级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确有困 难的,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第五十条 资金和粮食补助期满后,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退耕 还林者可以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第五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本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改良土壤,改 造坡耕地,提高地力和单位

30、粮食产量,解决退耕还林者的长期口粮需求。第五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农村能源建 设,解决退耕还林者对能源的需求。第五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开辟就业 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第五十四条 国家鼓励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实行生态移民,并对生态移民农户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 适当补助。第五十五条 退耕还林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第五十六条退耕还林应当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土保持等政策措施相结合,对不同性质的项目资金应当

31、在专款专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退耕还林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刑法关于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 行政处分:(一)挤占、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资金或者克扣补助粮食的;(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依照刑法关于诈骗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所冒领的补助 资金和粮食,处以冒领资金额2

3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第五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退耕还林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退还分摊的和多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 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未及时处理有关破坏退耕还林活动的检举、控告的;(二)向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和退耕还林者分摊粮食调运费用的;(三)不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发放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的;(四)在退耕还林合同生效时,对自行采购种苗的退耕还林者未一次付清种苗造林补助费的;(五)集中采购种苗

33、的,在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未与退耕还林者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的;(六)集中采购的种苗不合格的;(七)集中采购种苗的,向退耕还林者强行收取超出国家规定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种苗费的;(八)为退耕还林者指定种苗供应商的;(九)批准粮食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补助粮食或者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 金、代金券支付的;(十)其他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第五十九条 采用不正当手段垄断种苗市场,或者哄抬种苗价格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强 迫交易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 当竞争法的规定处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

34、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第六十条销售、供应未经检验合格的种苗或者未附具标签、质量检验合格证、检疫合格证的种苗 的,依照刑法关于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种子法的规定处理;种子法未 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 罚款。第六十一条 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补助粮食的,由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非法供应的补助粮食数量乘以标准口粮单价1倍以 下的罚款。供应补

35、助粮食的企业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支付的,或者回购补助粮食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折算现金额、代金券额或者回购粮食价款1倍以下的 罚款。第六十二条 退耕还林者擅自复耕,或者林粮间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范围内从事滥采、乱挖等 破坏地表植被的活动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滥伐林木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草原法、 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处罚。第七章附则第六十三条 已垦草场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的具体实施,依照草原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 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小流

36、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依照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有关规 定执行。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批准的规划范围外的土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决定实施退耕还林的,不享受本 条例规定的中央政策补助。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自2 0 0 3年1月2 0日起施行。(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文(2 0 0 1年1 2月2 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章生育调节第四章奖励与社会保障第五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 法权益,

37、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 划生育工作。第三条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 妇女地位相结合。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 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第五条国务院领导全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

38、生育工作。第六条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七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 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八条国家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全国人口发展

39、规划以及上一级人民政府人口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十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第十一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控制人口数量,加强母婴保健,提高人口素质的 措施。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第十

40、三条 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大众传媒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的义务。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 育或者性健康教育。第十四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 现居住地为主。第十五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

41、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费用。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第三章生育调节第十七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 有共同的责任。第十八条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第十九条 实行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国家创造条件,保

42、障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实施避孕节育手术,应当保证受术者的安全。第二十条 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第二十一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前款规定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财政预算或者由社会保险予以保障。第二十二条 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的妇女。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第四章奖励与社会保障第二十三条 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按照规定给予奖励。第二十四条 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 制度,促进计划生育。国家

43、鼓励保险公司举办有利于计划生育的保险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办法。第二十五条 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第二十六条 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奖励。第二十七条 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给予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奖励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单位落实的, 有

44、关单位应当执行。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 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第二十九条 本章规定的奖励措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 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 法。第五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三十条 国家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 水平。第三十一条 各

45、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殖 健康水平。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由计划生育技 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组成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改善技术服务设 施和条件,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在各自的 职责范围内,针对育龄人群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对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检查、随 访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第三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

46、措施。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妻,提倡选择长效避孕措施。国家鼓励计划生育新技术、新药具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第三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 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 二倍以上六倍以下 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 不足一万元 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 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 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二)利用超声技术

47、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三)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第三十七条 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处五 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八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违章操作或者延误抢救、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

48、 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九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一)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三)索取、收受贿赂的;(四)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五)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一条 不符合本法

49、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四十二条 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第四十三条拒绝、阻碍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计

50、划生育管理过程中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五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社 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第四十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本法的具体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第四十七条 本法自2 0 0 2年9月1日起施行。新华社2001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 加快社

51、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在自然灾害 较重的情况下,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 社会更加稳定。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 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发展现代农

52、业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 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

53、好又快发展的 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 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 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

54、障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 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一)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 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

55、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 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 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 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 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

56、点项 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 设。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加强执法检查。(二)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 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 50%以上。加大 良种补贴 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 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 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 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

57、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三)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 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 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四)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完 善农村

58、“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支持各地对“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实行奖励补助制度。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 等 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 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一)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

59、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扩大大型 泵站技术改造实施范围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 建设,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 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二)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 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 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60、加快实施沃土 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 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增加 农村沼气建设 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风能 等清洁能源,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西北地区百万户太阳灶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 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范围和 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的投入和信贷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