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涵-留侯论_第1页
思想内涵-留侯论_第2页
思想内涵-留侯论_第3页
思想内涵-留侯论_第4页
思想内涵-留侯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析留侯论苏 轼(1037 1101) ,字 子瞻 ,眉州 眉山( 今 四 川 眉 山县 )人 。宋 代 文学 家 。 仁宗 嘉祐 二年进 士。制 科 考 试 后 步入仕途。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拭 因与新法不合,远离朝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 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政,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 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但因反对司 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又得罪了旧党,再度被排挤,先后 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 又 先 后 被 贬 惠 州 (广 东 惠 阳 县 )、 儋 州 (海 南 岛 )。

2、建 中 靖 国元年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有东坡全集, 又名东坡七集。 留 侯 论 一 文 , 选 自 东 坡 七 集 应 诏 集 卷 九 。 是 嘉祐六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所上的进论之一。是苏 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 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 在 前 人 已 到 处 作 翻 案 语 。这 两 条 线 始 终 交 叉 缠 绕 在 一 起 , 贯穿全篇。 TOC o 1-5 h z 文章的第一段,是在前人未到处立论,论豪杰之士必有 过人之节能忍。作者认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是不 同的,这种不同,就表现在 能 忍与不能忍上

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因为他们并没有远 大的理想;而豪杰之士见辱,却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他们?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同,操守就不同。这就是作者劈空立论,提出的全文主要论点。下面 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的论述。第 二 段 ,是 在 前 人 已 到 处 作 翻 案 语 。过 去 人 们 对 ? 黄 石公授书?这 一历史记载 ,往往不理解,觉得?其事甚怪?,甚至 ?以为鬼物?。而苏轼却一反前人之 见,提出自己全新的解说。这里又分两步:先说其人?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 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

4、之义?这就消除了?黄石公?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使之合理化了。然后再论其事? 且 其 意 不 在 书 ? 这 一 句 ,是 把 全 文 的 议 论 引 向 深处的关键。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 ?至此别作深 笔发议, 此一句 乃一篇之 之头也。?又总评说:?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 涛之排空 而起也 。?沈德 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中也说:?其意不在书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他们所说的?掀翻尽变?、?空际掀翻?,都是指推倒前 人的旧说, 也就是翻案;他们所说的?广陵秋涛?(扬州曲江潮,汉时浩大, 蔚为 壮观,唐大 历后不见)、?海上潮来?,是指

5、文章的思路至此突然打开,一种全新的议论如江潮海 浪、滔滔不绝而来。这个评论,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说,?且其意不在书?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此文衔接转换、承上启下的一个极重要的地方。因为此 段开头,有?子房受书?的记述,如果没有?且其意不在书?一句,前面授书一事便没有着落。但如果只谈授书,又落入前人陈陈相因的窠臼。苏轼在这里,是接过 授书的事实,以承上;重新解释授书的目的,以启下。 翻空立论,指出圯上老人授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书本身 ,而是意在深折张良,以砥砺他的过人之节,培养他?能忍?的品质。这样,文章就推翻了前人的旧说,开拓出一片全新的思路。下面的文字,详说?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

6、一击之间?的?不能忍 ?的故事,从反面加以衬托 ; 又 以 ?楚 庄 王 伐 郑 , 郑 伯 肉 袒 牵 羊 以 逆 ?、 ?勾 践 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的?能忍?的故事,从正面进行铺垫,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对老人行为目的的分析 : ?子 房 以 盖 世 之 才 , 不 为 伊 尹 、 太 公 之 谋 , 而 特 出 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 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 然 后 可 以 就 大 事 ?; ?夫 老 人 者 , 以 为 子 房 才 有 余 , 而 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 而就大谋。?为了证明自己的 这个论

7、点,苏轼还从反方 TOC o 1-5 h z 向加以推论:?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 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也就是说,张良后来之 所 以 能 够 做 到 ?秦 皇 不 能 惊 , 项 籍 不 能 怒 ?, 是 因 为 在圯上老人那里受到了磨练;从而反过来证明圯上老人 与张良?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是对张良的有意的教育和考验。从逻辑上讲,这叫作?以果证因?。这些议论,写得很巧妙:它所引述的,都是确凿的事实;而它的推论,其实却是依据情理,依据逻 辑。明人茅坤在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十四中,曾 把这种方法叫做? 空中下

8、 拳? 。徐 乾学等在 古 文渊 鉴 卷五十中也指出: 此文?意实 翻空 ,辞皆征实 。 读者 信其证据,而不疑其变幻。?文章的第四段,进一步强调张良?能忍?的品质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作用,论证忍小忿才能就大谋的道理。这 里又有有总述、分说两个层次。?观夫高 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 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 其 全 锋 , 以 待 其 毙 , 此 子 房 教 之 也 。 ?这 几 句 是 总 述 , 总地概括了楚汉之争的形势:项羽不能忍,故虽百战百 胜,但轻用其锋,过早地消耗掉了自己的锐气;而刘邦 能忍,能够保存自己的锐气和实力,等待

9、对方的再衰三 竭,寻找最终破敌的机会。而这种战争形势的形成,张 良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 TOC o 1-5 h z 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是总述之下的分说。说?高祖忍之?,是?子房教之?,有什么证据呢?作者举出了一个具体的史实加以证明。由于 这个事实是见于史书的、确凿的,所以对总述的观点起 到了论证的作用。这一段文章,由论述张良,进而引申到刘邦,思路更加 开阔,文章也更加雄辩。明人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五中说,?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清人沈德潜在唐宋八

10、家文读本卷八中说:?老人教子房以能忍,是正义;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是余意。作文必如此推论。? 都指出了这一段文章在拓展思路,使全文波澜横生、层 出不穷方面起到的作用。 TOC o 1-5 h z 文章的第五段,指出张良貌似文弱,却干出了奇伟的事 业,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这 一段似乎与?能忍?无关,其实却正是为了说明张良不是 那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者,与全文的开头形成直接的呼应,再一次亮出了文章的主题。苏轼的这篇留侯论,是他史论文的代表作,前人曾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明人杨慎在三苏文范卷七中 说:?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 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

11、叙事。 留侯一 论,其立论超卓如此。?明人王慎中说:?此文若 断 若 续 ,变 幻 不 羁 ,曲 尽 文 家 操 纵 之 妙 。 ?(茅 坤 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十四引)清人刘大 櫆评此文?忽入忽出,忽主忽宾,忽浅忽深,忽断忽接。而纳履一事, 止随文势带出,更不正讲,尤为神妙。?(王文濡 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四引)等等。今天我们从写作的 角度来分析,此文的一些突出的优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 习的。例如:一、用一个思想来引导和贯穿全篇。古人作文讲究?立意?、?立主脑?,这个?意?、?主脑?,就是一个新的、有见地的思想,就是文章的所谓?中心论点?。一旦这个思想形成,就要以它为纲领,来选择材料、组织全篇

12、;并且用它贯穿全文,从内部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苏轼这篇文章里, ?能 忍 ?, 即 是 文 章 的 中 心 论 点 。 文 章 的 材 料 、 结 构 、 语言,都是由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组织起来的。宋人吕 祖谦在古文关键卷二中指出,此文?一篇纲目在 忍 字 。? 谢 枋 得 在文 章 轨 范 卷 三 中 说 ,此 文 ? 能 TOC o 1-5 h z 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明人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说:?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 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都阐明了?能忍?这个中心思想在全篇文章中的地

13、位和作用。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作为贯穿, 所以全文尽管?掀翻尽变?、?波澜横生?,尽管?浑浩流转?、?变幻不羁?,但所有的内容最终都能集中到一点上,都完全是为说明、论证这个中心思想服务的 。二、善于拓展思路。一、此文 所要论证的 ,是张良?能忍?的品质,但入手,却从张 良?不能忍 ?说起 再往前 推,从桥下取履、老人授书写起使得文章凭空结撰(实际上是层层铺 垫)、曲折入胜。前人曾把这 种写法 叫做?无中生有法?。写张良?不忍忿忿之心?,是 说他不能忍,插入?千金之子?一句,是言能忍;? 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又说张良不能忍,接以郑伯、勾践事,又言能忍。反反复复,是所

14、谓?反正相间法?。三、?子房以盖世之才?一段,从张良说到老人;?夫老 人者?一段,从老人说到张良。是所谓?顺逆法?。四、用项羽不能忍,衬刘邦的能忍;用刘邦曾经不能忍,衬 张良的能忍,用张良曾经不能忍,衬圯上老人的教之能 忍全文的构思似乎就是这样反向展开的。这也就是 前 面 提 到 的 ?独 茧 抽 丝 法 ?。五、最后一段以司马迁语作结,使文章妙趣横生,又拓 展出另外一番意境总之,明人郑之惠在苏长公合作中引用钱文登的一 句 话 : ?一 意 反 复 到 底 , 中 间 生 枝 生 叶 , 愈 出 愈 奇 ?, 似乎总结了此文写作上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意贯 穿,和波澜横生。这些写作方法,是我们应当

15、借鉴的。 TOC o 1-5 h z 这篇文章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将楚汉之争的胜败原因,简单归结为?忍?与?不忍?的个人气质,有些片面。这个问题,比较明显地反映在第四段:?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我们 说, 决 定 一 场战 争 胜 负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 TOC o 1-5 h z 双 方力 量的 对比 , 客 观 条件 和 环 境,采 取 的 路 线 和 战 略,特别是人心的向背,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 不是仅仅做到?能忍?就可以取胜的。在这一点上,苏轼为了立论,夸大了?能忍?的作用,从而使整个论证在逻辑上存在着不严密的地方。(这个问题,在第一段 中其实也存在,即把?能忍,是豪杰超过普通人的地方?,与?豪杰超过普通人的 地方,是能忍?混淆起来 ,扩大了?能忍?这个概念的外延,同样也夸大了?能忍?的作用,造成了论证的片 面性。)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 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 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 滞 碍 。 ?明 人 钟 惺 也 说 : ?东 坡 之 文 似 战 国 。 ?都 指 出 苏轼文章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的文字, 犀利明快,长于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