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_第1页
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_第2页
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 PAGE PAGE 2实验二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一实验目的: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及意义;掌握熔点测定的基本操作方法;二实验重点和难点:熔点测定的意义;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实验类型:基础性 实验学时:4 学时三实验装置和药品:主要实验仪器:熔点管;表面皿;玻璃棒;长40cm 的玻管;Thiele管(又称b 形管;酒精灯;温度计;液体石蜡;苯甲酸(熔点mp122.C)未知样品(或者尿素:水杨酸或乙酰苯胺(mp114.30C)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原理:熔点 熔点是固体有机化合物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成平衡的温度,纯净的固体有机

2、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 0.5-。物质受热后,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完的温度差称作熔点距(或熔程的熔点距0.51,据此,可根据熔点测定初步鉴定化合物或判断其纯度。加热纯有机化合物,当温度接近其熔点范围时,升温速度随时间变化约为恒定值,此时用加热时间对温度作图(1)。图1 相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图2 物质蒸气压随温度变化曲线化合物温度不到熔点时以固相存在,加热使温度上升,达到熔点开始有少量液体出现,而 后固液相平衡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此时加热所提供的热量使固相不断转变为液相,两相间仍为平衡,最后的固体熔化后,继续加热则温度线性上

3、升。因此在接近熔点时,加热速度一定要慢,每分钟温度升高不能超过 2,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条件,测得的熔点也越精确。当含杂质时(假定两者不形成固溶体在溶剂中增加溶质,导致溶剂蒸气分压降低(图2 中,固液两相交点即代表含有杂质化合物达到熔点时的固液相平衡共存点,TM为含杂质时的熔点,显然,此时的熔点较纯粹 者低。混合熔点在鉴定某未知物时,如测得其熔点和某已知物的熔点相同或相近时,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还需把它们混合,测该混合物的熔点,若熔点仍不变,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若混合物熔点降低,熔程增大,则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此种混合熔点试验,是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

4、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物质的最简便方法。多数有机物的熔点都在 400以下,较易测定。但也有一些有机物在其熔化以前就发生分解,只能测得分解点。六实验內容及步骤:安装测定装置和取样 :【参阅教材P422.4】.熔点测定装置包括温度计、毛细管、Thiele 管。.将毛细管一端在酒精灯上转动加热,烧融封闭。取干燥、研细的待测物样品放在表面皿上 ,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中,即有少量样品挤入熔点管中。然后取一支长玻璃管,垂直 于桌面上,由玻璃管上口将毛细管开口向上放入玻璃管中,使其自由落下,将管中样品敦实 2-3mm高时为止。.向 Thiele (作为加热介质Thiele 管中,使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在Thie

5、le管中部。将少许样品放于干净表面皿上,用玻璃棒将其研细并集成一堆。把毛细管开口一端垂直插人堆 集的样品中,使一些样品进入管内,然后,把该毛细管垂宜桌面轻轻上下振动,使样品进人管 底,再用力在桌面上下振动,尽量使样品装得紧密。或将装有样品,管口向上的毛细管,放入 50 60cm 垂直桌面的玻璃管中,管下可垫一表面皿,使之从高处落于表面皿上,如此反复几次后,可把样品装实,样品高度 23mm。熔点管外的样品粉末要擦干净以免污染热浴液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有机化学实验二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 PAGE PAGE 5体。装入的样品一定要研细、夯实。否则影响测定结果。熔点的测定:.在 Th

6、iele 管弯曲部位加热。接近熔点(距熔点十几度)1oC 左右,接近熔点温度时,每分钟约 0.2oC 观察、记录晶体中形成第一滴液体时的温度(初熔温度开始塌陷并有液相产生)和晶体完全变成澄清液体时的温度(终熔温度。. 必须等待液体石蜡冷却到低于此样品熔点20-30oC 时,才能进行下一次测定。. 定时,加热到这个熔点以下 10-15oC,必须缓慢加热,使温度慢慢上升,这样才可测得准确熔点。按图搭好装置,放入加热液(浓硫酸或者液体石蜡,用温度计水银球蘸取少量加热液,小心地(如下图。将粘 10 1512,愈接近熔点,升温速度应愈缓慢,每分钟约0.2 0.3。为了保证有充分时间让热量由管外传至毛细管

7、内使固体熔化,升温速度是准确测定熔点的关键;另一方面,观察者不可能同时观察温度计所 示读数和试祥的变化情况,只有缓慢加热才可使此项误差减小。记下试样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 生时(初熔)和固体完全消失时(全熔)的温度读数,即为该化合物的熔距。要注意在加热过程中试 祥是否有萎缩、变色、发泡、升华、碳化等现象,均应如实记录。温度计校正测熔点时,温度计上的熔点读数与真实熔点之间常有一定的偏差。这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首先,温度计的制作质量差,如毛细孔径不均匀,刻度不准确。其次,温度计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汞线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而测熔点时仅有部分汞线受热,因而露出的汞线温

8、度较全部受热者低。为了校正温度计,可选用纯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作为标准或选用一标准温度计校正。选择数种已知熔点的纯化合物为标推,测定它们的熔点,以观察到的熔点作纵坐标,测得熔点与已知熔点差值作横坐标,画成曲线,即可从曲线上读出任一温度的校正值。七实验注意事项:要测得准确熔点,样品一定要研得极细,装得结实,使热量的传导迅速均匀.管內,以使固体熔化;另一方面因实验者不能同时观察温度计所示度数和样品的变化情况。只有缓慢加热,才能使此项误差减小。注意橡胶塞子一定要开口,否则易产生暴沸现象。温度计插入开口塞子中,刻度应面向塞子开口,其水银球位于b 形管上下两叉管口之间。熔点管必须洁净。如含有灰尘等,能产生4

9、10OC 的误差。.熔点管底未封好会产生漏管。.样品粉碎要细,填装要实,否则产生空隙,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大。.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会使熔点偏低,熔程变大。.样品量太少不便观察,而且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熔程变大,熔点偏高。.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使用硫酸作加热浴液要特别小心,不能让有机物碰到浓硫酸,否则使浴液颜色变深,有碍 220以下的样品。若要测熔点在220以上的样品可用其它热浴液。八实验相关內容:熔点是有机物的重要物理常数之一。熔点是纯净有机物晶体熔融时的相变温度,纯净的有机物晶体有唯一确定的熔点。献值

10、推测其是否纯净。了解有机物熔融过程的相平衡,了解有杂质存在时熔点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理解熔点测定的现象,了解其应用。九思考题:1、如果毛细管没有密封,会出现什么情况?2、为什么需要用干净的表面皿?3、如果样品管中样品没有压实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4、为什么可以用液体石蜡作为溶液?5、橡皮圈要位于什么位置?为什么?6、如何控制火焰温度?7、接近熔点时温度为何要控制得很慢?如升温太快,有什么影响?8、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过熔点时已经熔化的有机物再做第二次测定呢?为什么?9、如果待测样品取得多过过少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10、化合物的熔点是指( 。A. 常压下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B. 任意常压下固液两

11、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1、测定熔点的方法有(。A.毛细管法 B.熔点仪法 C .蒸馏法D. 分馏法12、测定熔点时,火焰加热的位置(。A. b 型管底部 B. b 型管两支管交叉处C. b 型管上支管口处 D. 任意位置13、测熔点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A. b 型管底部 B. b 型管两支管中间处C. 液面下任意位置14、测熔点时,橡皮圈位置( 。A. 液面下 B.液面上C. 任意位置15、微量法测沸点中,熔点管如何放置(。A. 不用封口,直接放入内管中 B.封口,封闭端向下放入内管中 C.封口,封闭端向上放入内管中16、微量法测沸点,应记录的沸点温度为(。A.内管中第一个气泡出现时的温度B

12、. 内管中连续气泡出现时的温度 C.内管中最后一个气泡不再冒出并要缩回时的温度D17、在挥发性液体中加入不会发溶质时(。A.对沸点无影响B.沸点降低C. 沸点升高1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熔点时指物质的固态与液态共存时的温度 B.纯化合物的熔程一般介于 0.510C C.测熔点是确定固体化合物纯度的方便、有效的方法 D.初熔的温度是指固体物质软化时的温度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2000C以上的熔点 C.毛细管内有少量水,不必干燥 D.用过的毛细管可重复测定20、熔距(熔程)是指化合物()温度的差A. 初熔与终熔 B.室温与初熔 C.室温与终熔 D 文献熔点与实测熔点21、毛细管测熔点时,使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