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合集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1.gif)
![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合集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2.gif)
![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合集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3.gif)
![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合集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4.gif)
![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合集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216af383deb6069ff5876e367ff9c6e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合集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剖析贾生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2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
2、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
3、,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三、学习课文: 学习贾生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
4、“问鬼1 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
5、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
6、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
7、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阅读练习教案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阅读练习及答案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
8、、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答案】“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
9、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
10、说尽。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 1 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练习解析贾生阅读李商隐的贾生及注释,完成12题。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
11、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释 史记屈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受厘: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1将注释所引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 2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_的情节作这首诗的题材。 (2)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答:_ (3)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答:_ (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答:_ 试题答案同步练习册答案 在线同步课程 在线搜
12、题答案: 解析:1贾谊被(孝文帝)召见。孝文帝祭祀过神明,在未央宫前殿正室(召见贾谊),皇上因有感于鬼神事,(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于是详尽地解说鬼神本源的情况。到了 半夜,孝文帝在座席上移膝靠近贾谊。召见之后,(孝文帝)说:“我很久不见贾生,自以为(学识)超过了他,现在看来我不如他。”;2(1)召回贾谊,宣室夜对;(2)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3)对孝文帝的讽刺;(4)如:欲抑先扬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贾生1.易错字逐(zh) 苍生(cng)2.词语释义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
13、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访:咨询,征求意见。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可怜:可惜。虚:徒然。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1苍生:指百姓。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文题解说】贾生即贾
14、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
15、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学习目标2 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2.背诵全诗。【难点】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导入一:解题型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
16、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
17、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导入二:复习
18、型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揭题激趣。4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
19、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5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2.齐读,整体感知。明确 写贾谊与
20、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3.自由读,分析字词。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访:咨询,征求意见。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可怜:可惜。虚:徒然。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苍生:指百姓。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明确 “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
21、,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
22、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四、重点研读,感知写法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23、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明确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
24、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
25、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8 3
2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作业安排:背诵并默写全诗。贾先抑后扬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
27、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
28、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
29、“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练,自然,和谐,浑然无迹。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
30、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 9 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
31、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阅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回答问题。1.诗中的
3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可怜”都怎样理解?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答案与解析】1.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的意思。2.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 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3.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
33、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第五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教案_1贾生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商隐。过程与方法:掌握贾生中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多情情怀和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 教学重点:掌握贾生中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贾生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播放视频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提问,这首歌歌词作者是谁?(李商隐)。李商隐的诗大都以悲剧性的相思为主题,交织着爱情的希望
34、、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感情,这是因为晚唐时代的悲剧气氛和个人悲剧命运在诗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诗略有外在描绘,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哲理。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贾生。 【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牛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
35、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贾生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生。谈起他,人们首先兴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
36、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
37、,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里来寻找答案。 【译诗】汉文帝在宣室寻求贤才,召见了被贬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可叹汉文帝半夜三更与贾谊促膝长谈,讨论的不是百姓生计,而是鬼神之事。 【诗歌赏析】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
38、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明确: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
39、,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教师补充,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所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大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
40、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6.威尼斯的小艇(教案)教学设计26.威尼斯的小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2.
41、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威尼斯风光片)教师简介:同学们, 这是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千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画面停滞在扩大的小艇画面上)大家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子吗?(学生口述)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市的美丽,独特的风光和小艇的样子,开门见山,引生入胜,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给学生创设一个用
42、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表达的机会。2同学们描述的很形象,下面让我们看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板书:威尼斯的小艇二、整体感知,抓住重点1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板书:小艇的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3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教师启发导学,学生思考理解课文。) 4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注意读准字音。三、合作研读,学习写法 1.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2.汇报: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像我们街头的汽车。读一读课文的
43、第一自然段,想想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的关系。谁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起来?(因为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画完并介绍小艇的样子。(威尼斯的小艇长长的,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4.让我们来看看小艇的样子。(出示图片)找出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5.教师出示对比句:(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艚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2)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和同
44、桌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6.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吗?练习读,指名读,引导背。四、发挥想象,体会情景1.坐上这样的小艇一定感觉非同一般,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段话,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又如何?(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感觉到很有情趣。) 2.发挥想象,谈一谈,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3.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背诵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同学们课下可以查阅有关威尼斯的资料,也可以
45、做一名解说员介绍威尼斯的小艇。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展示。设计意图:选择性作业,体现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树立了大语文观,使学生的学习不只限于课内。第二课时一、交流收集,激发兴趣。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2.回顾: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画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指名说,互相补充。(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46、,还能作急转弯。)3.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把桌面当作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作来往的船只,用自己的文具盒作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的描述,驾驶小艇穿梭河面。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作者一定留心观察,所以才写得这样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教师引读:教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级自如学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级自如,毫不手忙脚乱。教师:他动作灵活学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教师:他速度极快学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47、。三、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船夫技术这么好,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一定非同一般。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然后填表。(小组合作进行)教师: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一出门都离不开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让学生接着:主要交通工具)2.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夜晚也同样离不开小艇。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出示威尼斯夜景图。3.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的夜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四、总结教师: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五、布置作业,扩展活动1熟练
48、背诵课文46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阅读威尼斯之夜。结合读了两篇文章的感受,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教学反思: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散文,其结构十分严谨,语言的功力十分深厚,值得大家去品味与欣赏。因此,在设计这一堂课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这独特的异国风情,并在读中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这篇课文围绕着小艇写了三部分,如果逐个部分来讲,就又落入俗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因此,学习新课时我提出问题:“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学生不受老师的限制,自由发言,大胆展示自我。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决定教学思路,整个教学
49、过程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小艇的样子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读,可以画,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纷纷动手、动口、动脑,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中感受到小艇的独特美,尤其是末了,我出示小艇的纸模,让大家看着模型去回忆小艇的样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能背诵的程度,摆脱了“要我学”的精神枷锁,读起来轻松,背起来愉快。“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去感受、去领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感受到
50、学习的乐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感觉教学过程还算比较顺畅,但也有些方面不尽人意。如:学生收集的资料有限,对课文背景的理解还不深不透。又如:教学小艇的样子时,对比喻句的分析不够到位,使学生对小艇的结构领会得不够准确清晰。这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改进。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6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教学设计_2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威尼斯的兴趣和愿望。教学
51、重点: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法朗读感悟法教学准备:课件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二、 探究交流,品读感悟(一) 品读感悟第二自然段1. 默读第2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画一画,写一写你的发现,你的感受、体会。 2. 学生全班交流:(1)学生找出小艇样子行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a.长、窄、深b.翘c.轻快灵活。引导思考:前两个特点和后一个特点调换顺序好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体会三个比喻句的
52、好处。引导学生感受描写小艇的样子用比喻句和不用比喻句的不同。这样,把未见过的小艇比作我们熟悉的事物,威尼斯小艇也浮现在我们的眼前。(3)有点儿像、像 、仿佛引导学生理解都是像的意思,但用的词语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觉词语丰富了,有味道了,有变化了)。 3. 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第2自然段。比赛读。 4. 播放视频,教师读第3自然段,学生感受威尼斯风光。(二)品读感悟第4自然段1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第一句话,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具体的。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从行船环境(船只很多拥挤狭窄)一次比一次困难和坐船着的感受具体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这三种行船环境情况调换顺序可以吗?
53、体会作者就是这样层层递进地写出了行船环境的困难。3.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来感悟驾驶技术的高超。三、品读感悟5、6自然段1. 自由读5、6自然段,你都看到了哪些优美的风景?哪处风景给你留下了最美的印象。2. 找学生读印象深的风景,说说感受。3. 播放威尼斯夜景的视频。学生再读再感受印象最深的风景部分。4.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中描写的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那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请用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四、全文总结1. 读第1自然段,体会小艇的重要。并理解词语纵横交叉。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巨伞下的城市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巨伞下的城市教案【学习目标】了解“说明”这
54、一表达方式的特点。学会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正音正字】稽j擎qng庇b覆f睦m弊b罕hn 【积累新词】1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2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对待它。3无奇不有:没有什么稀奇东西不存在。即所有的稀奇东西都有。4举世罕见:全世界都很少见。5天长日久:形容时间长、日子久。6利弊功过:好处和害处、功劳和过失。7闻名全球:全球著名。8络绎不绝:形容来来往往不断。 【结构分析】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奇迹:威努斯基
55、城上空张起巨伞。课文开头激发读者的兴趣,给读者以亲切感。短短四句话,既为全文的说明作了铺垫,又巧妙地引出本文说明的中心。第二部分(第3-5段),课文用设问句引出三点说明。即按人们对“巨伞”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说明“巨伞”的构造、功能、利弊。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巨伞下的城市并非子虚乌有。第二部分(第3、4段),主要介绍巨伞的段,结构及功能。第三部分(第5段),主要说明巨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技通讯,文字不多,读来耳目一新。文章向读者介绍了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小城威努斯基城市上空巨伞的建造原因、结构、功能以及对人类的利弊。本文结构清晰,每一段说
56、明一个问题。第1段,引人注意,一把伞能盖住一个城市的神话已变现实。第2段,主要介绍了威努斯基城市气候恶劣,为了抵挡严寒的袭击,架起了这把巨伞。即小城上空张起巨伞的原由。第3段,先用设问引出说明内容,接着用比喻写出巨伞的结构和制作特点。此段采用了列数字为主的说明方法,重在说明这样的巨伞是怎样撑上城市的天空的,语言平实,通俗。第4段,介绍巨伞主要的作用功能。巨伞下人们可取暖,有热水供应,还可省钱。第5段,说明巨伞的利弊。4、5两段文章前一段是从功能设计谈巨伞的优点带给全城居民以温暖外,还能“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补偿了它高达350万美元的工程费用。后一段文章是从人们对巨伞的不同态度谈其利弊。优
57、点:不受气候剧变之苦;省下不少取暖费用等;成为旅游胜地。缺点: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暴风雨的洗礼的。同样,卫生专家担心,巨伞下的城市居民因环境的合适而变得肌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受损。本文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形象易懂。如:“67米塔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市区周围深埋60根(合金钢)桩柱,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与桩柱连结,绳索之间串许多支索,把(透光)的有机玻璃覆盖在伞面上,设置(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句中“架起”、“埋”、“连结”、“串”、“覆盖”、“设置”这些动词准确说明了制作巨伞时各工序的特点,也突出了巨伞各部件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而“合金钢”、“高强度”、“透光”、“轻巧”等修饰语更形象地
58、说明巨伞牢固、美观以及透光御寒的功能。文中引用的数据突出了科学说明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思维训练】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庇护”小城的“巨伞”。)2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列数字:“市区约万平方米的建筑,全在伞下”:具体说明巨伞之大。“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具体说明伞柄之高。“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具体说明巨伞结构之牢固。“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具体说明巨伞“节省取暖费用”的功能。打比方: “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形象地说明巨伞的形状。“出门是温
59、暖的大家庭”:形象说明巨伞下的居民亲切、和睦。)3第3、4段是怎样介绍巨伞的?先用设问引出说明内容,接着打比方写出巨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4找出准确形象说明巨伞特点的动词和修饰语。动词:架起 埋 连接 串 设置。准确地说明了制作巨伞时各道工序的特点,也突出了巨伞各部件的特征。形容词:高强度 透光 轻巧。形象地说明了巨伞牢固、美观以及透光、御寒的特点。第二篇:2015六年级语文下册 28马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马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二、过程和
60、方法: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课先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后阅读全文,再通过辩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质疑,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课前准备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马,我想大家脑海里肯定有非常鲜明的印象,那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马的风姿,然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教师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670-1:2024 EN-FR Boxes and enclosures for electrical accessorie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fixed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水泥路面施工承包合同
- 办公楼装修合同合同
- 委托招聘合同协议
- 招标信息合作协议书
- 出版业数字化出版与版权保护管理方案
- 建筑原材料采购合同
- 楼房租赁合同
-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选择及实施方案研究项目
- 电子行业电子设备保修协议
- 雨水管道中粗砂回填
- 团意操作流程详解课件
- SH/T 0356-1996燃料油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鼻科症状学课件
- 轮胎使用日常说明
- 第8章 动车组空调装置检修动车组维护与检修
-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6400字》
- 英语词汇量测试附答案
- 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化简求值专题训练26914
- 通信工程监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