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两校联考2023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两校联考2023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两校联考2023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两校联考2023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两校联考2023学年高考仿真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下列为机体会发生的反应是( )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机体各部分汗腺分泌D兴奋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

2、少2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10%盐酸解离的目的是杀死细胞便于染色B染色后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浮色便于观察C盖上盖玻片覆盖滤纸,然后用笔端敲击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D若在视野右侧有半个中期细胞,为了便于观察该细胞需向右移动装片3下列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且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可通过分泌的激素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B胞间连丝是高等植物细胞间遗传信息交流的通道C多细胞生物体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全依赖于信息交流D细胞内通过细胞骨架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4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不可缺少,如叶绿素的合成离不开 Mg元素

3、B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D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5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运动时产生的乳酸积累所致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C甲型流感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6某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下图为该遗传病的一个家系图,其中已知I3为纯合子,I1、II6和II7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则下列判

4、断正确的是( )A此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正常基因频率为80%C通过比较III10与3或5的线粒体DNA序列可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DII8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生一个患该病女孩的概率是1/247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诱变育种是诱导生物发生变异,通过人工选择获得生产上所需的新物种B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方向不定向,所以诱变育种不能较短时间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C通过对生物的不断诱变处理,不会实现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D高产量的青霉素是通过交替使用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选育出来的8(10分)关于基因、DNA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

5、是 ( )A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n个基因控制n个性状B细胞内全部核基因的长度等于核DNA长度,也等于染色质长度C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核DNA可多次复制,核基因可多次转录D不同基因在转录时的模板链可能不同,但同一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相同二、非选择题9(10分)某人被困荒野一天,断水断粮,在焦虑和恐惧中持续找路,最终找到出路。分析以下生理过程。(1)此人一天未进食,血糖浓度基本稳定,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2)此人焦虑、恐惧和心跳加快的生理过程与_调节机制有关。(3)此人缺水导致_升高,尿量减少,其调节过程是:_。10(14分)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经济林地、果树园地、用材林地

6、的空间地带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具有多种种植模式。回答下列问题:(1)在林果树间的土地上套种喜湿耐阴的中药材,形成一个林药复合系统,该系统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现象,其意义是_。(2)林下立体套种的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它们_(填“是”或“不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食用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在_范围内循环,释放的热能_(填“能”或“不能”)用于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11(14分)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 EMS 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对抗性遗

7、传进行研究。(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性,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组别亲本组合F1F2抗病易感抗病易感实验一甲易感018111348实验二乙易感15027681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 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染色体上。预期二: 若F1、 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

8、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12人血清白蛋白(HSA) 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人血浆中制备。下图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rHSA)的两条途径。(1)为获取HSA基因,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_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下图中箭头表示一条

9、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请用箭头在方框内标出另一条引物的位置及扩增方向。(2)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子是_(填写字母,单选)。A人血细胞启动子 B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C大肠杆菌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_。(4)人体合成的初始HSA多肽,需要经过膜系统加工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才有活性。与途径相比,选择途径获取rHSA的优势是_。(5)为证明rHSA具有医用价值,须确认rHSA与_的生物学功能一致。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

10、42分。)1、C【答案解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题目详解】A、冬泳入水后,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C、冬泳入水后,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使散热减少,C正确;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

11、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产热增加,D错误。故选C。2、D【答案解析】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

12、,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题目详解】A、用10%的HCl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解离,让细胞彼此容易分开,A错误;B、解离后需要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以防影响染色效果,B错误;C、盖好盖玻片后,还要盖载玻片压片,用橡皮或笔端轻轻敲击盖玻片几下的,其目的是使细胞相互分散开,C错误;D、若在视野右侧有半个中期细胞,为了便于观察该细胞需向右侧移动

13、装片,D正确。故选D。3、A【答案解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1.物质传递: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2.膜接触传递: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3.通道传递: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题目详解】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A正确;B、胞间连丝是高等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通道,而不是遗传信息交流的通道,B错

14、误;C、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功能协调不仅依赖于信息交流,还依赖于物质交换和能量供应,C错误;D、细胞骨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故选A。【答案点睛】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4、D【答案解析】细胞内的元素根据元素含量的高低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题目详解】A、镁

15、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B、组成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在排列顺序上不具有多样性,B错误;C、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C错误;D、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其中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正确。故选D。5、B【答案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若内环境失衡,会导致机体病变。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题目详解】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

16、乳酸积累所致,A正确;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C、甲型流感病毒入侵会引起发热、腹泻等内环境紊乱的症状,C正确;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6、D【答案解析】该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该地区中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20%,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0%【题目详解】由题干和题图信息分析,I3为纯合子,说明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1的儿子正常,则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题意分析,患者的发病率为4%,则致病基因的频率为20%

17、,则在该地区中正常基因频率为80%,但是该家系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是80%,B错误;-5是III-10的姑姑,而一个人的线粒体DNA主要来自于母亲,因此不能比较III-10与-5的线粒体DNA序列来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C错误;假设该病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8的基因型为Aa,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的基因型为AA或Aa,Aa的概率是(220%80%):(220%80%+80%80%)=1/3,因此生一个患该病女孩的概率是1/21/31/4=1/24,D正确。故选D【答案点睛】遗传病的判定方法:(1)首先确定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有无同时正常的双

18、亲生患病的后代,或同时患病的双亲生正常的孩子;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最可能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则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7、D【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中

19、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题目详解】A、诱变育种不能得到新物种,得到的是新品种,A错误;B、诱变处理提高了生物的突变概率,所以和自发诱变相比诱变育种能较短时间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B错误;C、通过对生物的不断诱变处理,可能实现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C错误;D、高产量的青霉素是通过交替使用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选育出来的,D正确。故选D。【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诱变育种

20、的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8、D【答案解析】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进行细胞分裂。【题目详解】基因和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n个基因不一定控制n个性状,A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并不全部由基因构成,也存在一些非基因区段,所以细胞内全部核基因的长度小于核DNA长度,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

21、成的,细胞内全部核基因的长度也小于染色质长度,B错误;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细胞不分裂,核DNA不复制,C错误;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基因在转录时的模板链可能不同,但同一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相同,保证同一基因表达形成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相同,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神经体液调节 细胞外液渗透压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控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减少 【答案解析】1、血糖调节:(1)血糖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

22、脂肪、某些氨基酸等;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题目详解】(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一天未进食,则血糖来源于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2)人体焦虑、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神经系统也可直接调节使心跳加快,因此该过程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相关。(3)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控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减少。【答案点睛】本

23、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10、分层 提高林果树间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分解者 不是 全球 不能 【答案解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

24、(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的特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题目详解】(1)林果树间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林果树间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2)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25、)的组成部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不能被其他生物体利用。【答案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11、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 不利 隐、显 2 非同源 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 2 F2抗病个体的SSR与亲本甲2号染色体相同,与14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 【答案解析】1. 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2.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

26、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 甲乙杂交, F1自交,F2抗病易感为133,属于9:3:3:1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题目详解】(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性等特性,故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不利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

27、,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 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属于9:3:3:1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预期二: 若F1、 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能是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