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实验报告课件_第1页
气象学实验报告课件_第2页
气象学实验报告课件_第3页
气象学实验报告课件_第4页
气象学实验报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一 太阳辐射的观测直接、散射和反射辐射1、目的和内容目的掌握太阳辐射的测定、计算方法内容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测定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计算总辐射计算反射率计算2、辐射通量密度计算太阳光线垂直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S)、散射辐射(Sd)和反射辐射通量密度2、辐射通量密度计算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太阳高度角:3、辐射通量密度计算时角:真太阳时地方时+时差 北京时+(该地经度-120)4+时差例如:1958年5月1日15时45分的观测资料真太阳时15时45+(116.3-120)4(分)+3(分)15时33.2分查得:53.3赤纬 值:查表 5月1日 14.9纬度,北京40Sin

2、h=0.609实习报告要求每人独立观测数据的记录实习目的、内容实验仪器实验结果:S、Sb、Sd、St、r值及计算过程辐射表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其原理实验二 空气温度、土壤温度、风、降水和蒸发的观测1、实验目的 掌握空气温度、土壤温度、风、降水和蒸发的观测方法;观测资料的记录整理方法;2、实验内容2.1 气象要素观测2.2 观测数据记录整理和订正3、实验报告附已经订正、整理查算后的观测记录实验目的、内容、实验仪器根据所测土壤温度绘制土壤温度的垂直廓线图,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形成原因实验三 空气温度、湿度、气压的观测1、实验目的了解空气温度、湿度的野外及梯度观测仪器,掌握测定方法了解气压观测仪器,掌握测

3、定方法2、实验内容2.1 各项气象要素观测2.2 观测数据记录、整理、订正和计算2.3 湿度查算3、实验报告附已经订正、整理查算后的观测记录实验目的、内容、实验仪器分析比较20cm、1.5m高度的气温和空气湿度梯度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小气候的特点 小气候:在具有相同得大气候背景下,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下垫面构造和特性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了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局部地区与大气候不同的特殊气候。 特点:范围小,差别大,很稳定 一、前言(小气候的气候的概念、特点、分类、研究目的)通过对单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分析,了解这些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

4、同时通过与对比点间这些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掌握小气候的研究方法。二、材料和方法测点:代表性、比较性明确:观测地段、观测项目、观测高度和观测时间2.1 测点概况1、测点名称(编号)、地理位置、海拔高度。2、地形及附近水体,当地地形一般特征。3、植被状况、植被特征、森林组成、树种、 林龄、冠层厚度、层次结构等。4、土壤状况、土壤名称、种类、组成。5、周围建筑物状况。2.2测定内容与方法1、测定内容 太阳辐射 20 cm、150cm空气温度 风 气压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2、测定步骤53 通风表上水,通风,悬挂在20cm高处和 150cm处。55观测地温(cm、Tmax、5c

5、m、10cm、 15cm、20cm) 注:Tmin在气象站早上读 一次56观测云量、天气状况。58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 后通风59将风速表悬挂在1m高处,松开罗盘小套 管,按下启动杆。60读15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 读后通风01读风向及指示风速。02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 后通风。03读气压。(经三次订正得出气压值)05观测地温三、结果分析(一)单点分析3.1 太阳辐射日变化3.1.1 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Sb的日变化规律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Sb 日变化见下图3.1.2 散射辐射(Sd)的日变化规律 散射辐射(Sd)的日变化规律见图23.1.3 总辐射

6、(St)的日变化(图3)3.1.4 反射辐射(Sr )的日变化 反射辐射的日变化见图43.2 土壤温度的变化3.2.1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见图53.2.2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见图6(以早8点、下午1点、下午5点为代表时间做图)3、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见图73.4 不同高度湿度的日变化规律3.4.1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的日变化规律见图83.4.2不同高度水汽压(e)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高度水汽压(e)的日变化规律见图93.5 气压日变化气压日变化规律见图103.6 风的日变化图11(二)对比分析找一个和自己组不同的测点进行以下几方面分析。1、不同测点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的比较 (图 12)2、不同测点的散射辐射的比较 (图13)4、不同测点土壤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