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2 完整版PPT_第1页
区域发展差异2 完整版PPT_第2页
区域发展差异2 完整版PPT_第3页
区域发展差异2 完整版PPT_第4页
区域发展差异2 完整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一)划分西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10个9个12个黑内蒙古吉晋豫鄂湘赣皖新藏甘青陕川云贵渝宁辽冀鲁苏浙闽桂粤琼京津沪10个9个12个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湖广山重河福天 四江三海云贵川 辽吉内藏新甘陕 港澳台归夏北安注:“重”除表重庆市外,还含指湖、广、山是双重的,即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山西。“福”系福建,并借用谐音“复”,指在其前的河是重复的,即河南、河北。全句作山重水复意。“四江”指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三海”指上海、青海、海南。“夏”指宁夏,意指华夏。“北”系北京,意指设在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安”是安徽,意释为安定团结的

2、政治局面. 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12个中部经济地带9个西部经济地带10个范围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不含台港澳)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川渝黔云藏陕甘宁青新划分依据自然条件优越较优越较差经济基础雄厚较薄弱薄弱发展水平较高较低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较低较低地带东部范围 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单位地位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优势条件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集中这里16%的面积上有45%的城市和51%的城市人口存在问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3、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向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外贸、金融、海洋基地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利用人才、技术、信息基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地带中部范围9个省级行政区地位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优势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牧场广阔,大部分省份的农业发达。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为主。存在问题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之成为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业,使其成为商品粮和农林渔

4、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强东西向的运输通道建设,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对外贸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地带西部范围10个省级行政区地位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优势条件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存在问题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发展方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一半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2、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中、西部快,东西差异越来越大项目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科教水平发展

5、机遇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较高较低较高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迅猛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传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产业结构差异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重型产业为主活动题P151、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差异的主

6、要原因: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1)该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来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轻工业的发展。地带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

7、值工业结构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密度3、工业化、城市化的差异较快相对滞后较高较低 外资、合资、民营企业的比重相当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较高较低较高较低较大较小对外开放的差异(1)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对外开放的差异: 东早西晚,东高西低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因素地形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多为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海拔较高,高原山地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

8、,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大部分位于非季风区,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高寒区面积广大自然资源能源、原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不足能源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气候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高低科教文化高低对外开放高低经济因素发展基础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相对优越,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状况水陆交通便利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其他因素地理区位具有发展开放性经济的区位优势缺少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通信条件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

9、相对落后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经济发育相对落后秦岭淮河二、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以 北以 南一月均温河流状况年降水量森林植被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经济林木00有结冰期无结冰期800毫米(半湿润)800毫米(湿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地为主水田为主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柿、枣茶树、柑橘、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黑土、钙质土水田为主,重要商品粮.棉.淡水养殖基地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三角)公路、铁路水路公路.铁路开放晚,程度低开放早,程度高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北方 南方自然资源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

10、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面临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内蒙古新藏甘青陕川云贵渝宁桂三、西部大开发10+2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众多山脉秦岭阿尔泰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天山昆仑山横断山脉祁连山内蒙古高原 西部地区大多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一、二级阶梯上。本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众多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

11、、天山、祁连山、秦岭、横断山脉等。众多的地貌类型是形成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和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基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10+2+3)三、西部大开发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政府政策扶植;社会环境优良;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有潜

12、在的广阔市场。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意义(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经济水平差异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南方与北方西部打开发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目的.优势.劣势.意义区 域 发 展 的 差 异东中西部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结构图及其判读1、结构图结构图一般用来表现

13、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内部组成、比重变化、演变趋势等,是某一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常采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而成。常见的结构图有扇形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1)扇形结构图:扇形结构图是以圆面积中扇形的大小来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如干洁空气组成图、地壳中主要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图、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我国出口的商品构成图、全球环境基金的融资项目分布图等。(2)饼状结构图:和扇形结构图不同的是,饼状结构图除了用圆面积中扇形的大小反映某些地理事物的比例关系外,同时用圆柱的高矮反映总体的绝对值,因此从总体上看,这是一幅立体的扇形

14、结构图。如某市工业结构图,既表示了工业总产值,同时也表示了各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服装12%食品14%其他12%纺织62%200亿元(3)其他结构图:用柱状、矩形等形式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结构及结构变化的图形。如世界城乡人口构成图、世界水体存在形式及储量图、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等。2、结构图的判读:结构图是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展示,常采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制作而成,其地理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对结构图题型一般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1)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率及比率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15、2)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一是纵向对比,即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认识其发展变化;二是横向对比,可以横向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地球表面可划分为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

16、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高考试题在教材中的原型教材内容:P21活动题高考真题(2007.上海)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推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粮食生产指标粮食产区对

17、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北方产区总计其中:松辽河产区53.911.567.319.785.131.9328.4366.5400.7495.2421.5569.5南方产区总计其中:长江产区46.129.732.724.314.911.3334.9352.6355.1396.3328.0379.9(1).上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平原和平原。(2).图中长江产区的湖平原和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3).

18、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单选)粮食商品率高 耕地面积广大 水热资源丰富 复种指数较高A. B. C. D.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多选)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

19、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垃人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一母)(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解析:第(1)-(5)题题目难度一般,可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6)题,据表分析可知,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减少,分析原因是: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再一个原因就是调整农业结构,种植粮食用地减少。第(7)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选择正确选项。第(8)题,

20、启示是发散性题目,从自然和人文结合上探究、解决问题。答案:(1).黑、吉、辽、内蒙古(答全得1分)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答全得1分) 松嫩(1分) 河套(1分)(2).鄱阳湖(1分) 洞庭湖(1分)(3).B(1分)(4).小麦(1分)秦岭淮河(1分)(5).持续下降(1分)不断增长(1分)北粮南运(1分)(6).AD(1分)(7).每空格一分(6分)(8).要联系变化的社会现实学习地理;要运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结论;要从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上探究地理原因,解决地理问题;要善于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要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探索地理新问题等(任答两点得2分)点评:教材活动要求比较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本高考题正是以粮食生产为线索,综合考查了南、北方粮食生产及其地位的变化。本节考点考情考法:1、考点归纳:(1)我国东中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