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梁静载试验分析-第1篇_第1页
单梁静载试验分析-第1篇_第2页
单梁静载试验分析-第1篇_第3页
单梁静载试验分析-第1篇_第4页
单梁静载试验分析-第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单梁静载试验分析 Summary: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协调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国防的巩固,交通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受重视、投入最多、收益最好的事业之一,中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公路桥梁数量达到91.28万座,在桥梁建设中,必须严把过程关,对单梁进行静载试验,检验预制梁板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掌握梁板的施工质量,综合评定目前状态下的梁板是否满足设计荷载等级要求。本文根据采用单梁法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恒载计算及活载分析,评定梁体的工作状况和承载能力,控制桥梁过程中的施工质量。Keys:预制梁板;静载试验;承载能力评定1 梁板概况选择跨

2、成南高速大桥右幅6-9#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做梁板试验。跨成南高速大桥右幅6-9#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强度等级C50,实际梁长29.52m,。受检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资料为:(1)设计荷载:(公路荷载:公路-级);(2)梁长:29.52m,计算跨径:28.7m;(3)梁高:2.50m,翼缘板厚:0.16m,腹板厚:0.20m,梁肋马蹄宽:0.50m;(4)横隔板:纵向共设置5道横隔板,每道横隔板平均厚度0.19m;(5)材料:T梁采用C50混凝土,弹性模量Ec3.45104MPa;钢筋采用HPB300和HRB400钢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3、5224-2003)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其标准强度fpk=1860MPa。T梁的详细构造请见设计图纸。2、检测内容及方法静载试验是通过直接测量结构在静力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来了解结构的实际性能(如结构的刚度、强度等),根据设计荷载等级要求在桥面布置一定数量的加载荷载,然后测量结构的响应,包括挠度测量、应力测试以及裂缝开展等情况,掌握结构的整体变形及受力规律,了解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和工作状态,评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荷载等级的要求。根据简支梁的受力特点,单梁静载试验工况均设置1个工况: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工况。2.1 有限元计算2.1.1 计算条件采用单梁法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恒载计算及活载分析;

4、全桥各构件的几何参数、材料参数以及荷载参数均按设计文件取值;计算模型中仅将桥面铺装及护栏考虑为荷载作用,而不参与结构受力;边界条件严格按本桥实际支承进行2.1.2 荷载分析材料自重均按照设计文件进行取值;桥面荷载(含桥面铺装、栏杆等)折合为线荷载加载;设计荷载:公路I级。2.1.3计算模型图 2.1 30mT梁空间计算模型2.2测试方法1)、应变测试:在控制截面粘贴应变传感器,采用应变采集仪对各工况下的控制截面应变进行采集,其利用了应变计变形产生的电阻变化,通过测量电桥,使微小的电阻变化装换成与应变成正比的模拟电信号的变化,经过信号放大,将其转换成构件的应变值。本次荷载试验应变,在控制截面相应

5、的位置布设应变计,用连接线将应变计与静态应变采集系统相连,系统通过测试应变计电阻的变化,将其转化成应变值。2)、挠度和支点沉降测试:采用(数显式/机械式)百分表测量。3)、裂缝观测:在荷载试验过程中,对试验梁体是否产生裂缝以及原有裂缝进行监测,以裂缝宽度仪或应变仪测量裂缝宽度,用钢卷尺测量裂缝的长度和间距。2.3 测点布置1)、应变测点:在试验梁的L/2截面的上、中、下边缘,在L/4截面、3L/4截面的下边缘粘贴应变计,观测梁体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变化及其竖向分布情况。2)、挠度及支点沉降测点:在试验梁的L/4截面、L/2截面、3L/4截面以及两支点处梁底左右两侧各布置一个(数显式/机械式)

6、百分表,观测梁体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挠度以及支点沉降变化。3)梁板的应变和挠度测点布置见图2.2图2.3,图中 表示应变计, 表示百分表。图2.2 30mT梁L/2截面应变、挠度测点布置(单位:cm)图2.3 30mT梁L/4、3L/4截面应变、挠度测点布置(单位:cm)3、荷载布置及荷载效率系数根据梁板跨中截面控制弯矩的等效加载原则和现场加载设备条件,拟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梁场现有其他梁板自重(重物梁)提供加载力,加载时由龙门吊通过提升系在重物梁两侧支承端的钢丝绳将重物梁提升至一定高度,并将该梁板的一侧置于试验梁L/2截面上方(轻轻接触),缓慢顶升位于试验梁跨中截面的千斤顶,从而获取加载力,加载量值

7、则通过千斤顶上方的电子测力仪(或千斤顶油压表换算)可方便地监控每级加载量。试验加载方式见图6.1。静载试验时,T梁截面的加载控制弯矩是按照公路-级设计荷载和二期恒载的组合值进行等效计算确定。本次选取跨成南高速大桥右幅6-9#T梁做静载试验,其最大弯矩出现在L/2截面,其值为3448.5kNm,选取L/2截面最大正弯矩工况进行试验。根据荷载加载效率系数范围的要求,本次试验实际在试验梁跨中加载432kN的荷载,控制截面(L/2截面)实际最大弯矩为3121.2kNm,荷载效率系数为0.91,满足静力试验效率系数要求。同时为了试验加载安全和了解结构应变(应力)和挠度随试验荷载的变化关系,本次试验分为4

8、级加载、2级卸载。加载及卸载分级情况见表 3.1。表 3.1 加载及卸载分级表序号加载级别方式每级荷载增减量kN控制截面弯矩kNm加载比例1第1级加载千斤顶(顶升加载梁)+114.6828.0 26.5%2第2级加载千斤顶(顶升加载梁)+112.51640.8 52.7%3第3级加载千斤顶(顶升加载梁)+109.62432.7 77.9%4第4级加载千斤顶(顶升加载梁)+95.33121.2 100.0%5第1级卸载千斤顶(千斤顶回油)-204.81641.5 52.6%6第2级卸载千斤顶(千斤顶回油)-227.20.0 0%注:1、采用油压千斤顶顶升(降)加载梁获得反力对试验梁进行加(卸)载

9、,具体通过千斤顶油压控制加(卸)载重量;2、表中的“每级荷载增加量”栏:“”表示加载量,“”表示卸载量;3、加载比例计算按每级加载后跨中产生的等效弯矩占满载时跨中等效弯矩的比例。根据公路桥梁荷载试验规程(JTG T J21-01-2015)规定,每一级荷载以试验梁最大变形测点在最后5min的变形增量小于第一个5min变形增量的15,或小于测量仪器的最小分辨值时作为稳定标准。4、试验结果4.1 应变测试结果在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L/4截面、L/2截面、3L/4截面的应变测试结果见表 4.1。表 4.1 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应变结果(单位:)截面位置项目初读数加载卸载第1级第2级第3级第4级第1

10、级第2级L/4截面下缘理论值037 73 108 138 73 0实测值022 51 76 106 66 9 L/2截面上缘理论值0-32 -63 -94 -120 -63 0实测值0-21 -43 -69 -92 -53 -1 中间理论值045 87 130 167 88 0实测值034 68 102 135 77 9 下缘理论值073 146 216 278 146 0实测值052 104 157 210 121 16 3L/4截面下缘理论值037 73 108 138 73 0实测值023 54 77 108 67 9 备注1、各截面实测值均为左、右两侧测点实测应变的平均值;2、表中应变

11、数据“+”表示拉应变,“-”表示压应变;注:表中应变数据以受拉为正,受压为负;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应变实测值均小于计算值(绝对值),说明结构的实际强度较高,结构性能良好。2、在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实测应变在加、卸载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且所有测点在卸载后应变基本恢复,说明上部结构在试验工况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工作范围内。4.2 挠度测试结果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试验梁挠度值见表4.2表4.2 试验工况作用下梁底挠度结果(单位:mm)位置项目初读数加载卸载第1级第2级第3级第4级第1级第2级小里程侧支点理论值实测值0.000.130

12、.270.71 0.971.25 0.37 L/4截面理论值0.002.98 5.91 8.75 11.23 5.91 0.00实测值0.002.11 4.36 6.68 8.93 5.07 0.26 L/2截面理论值0.004.39 8.69 12.90 16.55 8.70 0.00实测值0.003.40 6.93 10.58 14.08 7.93 0.61 3L/4截面理论值0.002.98 5.91 8.75 11.23 5.91 0.00实测值0.002.34 4.73 7.18 9.60 5.24 0.60 大里程侧支点理论值实测值0.000.470.921.572.271.771

13、.13备注1、各截面实测值均为左、右两侧测点实测挠度的平均值;2、表中挠度数据“+”表示下挠,“-”表示上挠;3、表中L/4、L/2、3L/4截面挠度数据已扣除支点沉降的影响;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加载过程中,各测点挠度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实测值小于理论值,卸载后挠度基本恢复,说明结构的刚度良好。4.3 裂缝及其它检查T梁在加载过程中未发现可见裂缝。5、 结果评定5.1结构校验系数评定结构校验系数即指某一测点的实测弹性变位(应变)值与相应测点的理论计算变位(应变)值的比值:Se/Ss。当1时,表明结构工作性能较差,应根据实际情况降级使用,限速限载并进行加固。在试验工况作用下,主要挠度测点以及应变测点的实测值均小于理论计算值,挠度校验系数为0.81,应变校验系数为0.70,表明T梁的实际刚度及强度较理论大。5.2相对残余变形评定相对残余变形Sp为实测残余变形(Sp)与实测总变形(Stot)的比值,Sp越小,结构越接近弹性工作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