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_第1页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_第2页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_第3页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_第4页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rickettsia第1页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第2页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 1.立克次体概念及共同特点;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传染源、传输媒介和致病性。立克次体主要生物学性状。立克次体感染病原学诊疗及防治标准。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3页概 述introduction第一节第4页立克次体是以节肢动物为传输媒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9美国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Howard Taylor Ricketts首先发觉。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5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立克次体分类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立克次体

2、科(rickettsiaceae)立克次体属: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东方体属: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hagocytophilum)埃里希体属: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伊文埃里希体(E.ewingii)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 第6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属群种所致疾病传输媒介储存宿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斑疹伤寒立克次(R.typhi)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

3、、鼠虱啮齿类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落矶山斑点热蜱啮齿类、犬澳大利亚立克次(R.australis)昆士兰蜱热蜱啮齿类康诺尔立克次体(R.conorii)地中海斑点热蜱啮齿类、犬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北亚蜱传斑点热蜱啮齿类小珠立克次体(R.akari)立克次体痘螨鼠东方体属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恙虫病恙螨啮齿类、恙螨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hagocytophilum)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蜱啮齿动物、鹿、牛等埃里希体属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人单核细胞埃里希体病蜱犬、鹿、啮齿动物新立克次体属腺热新立克次体(

4、N.sennetsu)腺热吸虫?鱼类?常见立克次体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步骤第7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立克次体共同特点为革兰阴性细菌;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以节肢动物作为传输媒介或储存宿主;多数是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人类引发发烧出疹性疾病;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性高。第8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生物学特征1. 形态与结构 球杆状,大小约(0.30.5)m(1.02.0)m,有肽聚糖细胞壁,革兰染色阴性,惯用Giemsa染色法、Gimenez染色法或Macchiavello染色法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扫描电镜,bar=1 m (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

5、第9页2. 培养特征 无性二分裂繁殖;需动物、鸡胚、组织细胞培养。不一样种类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位置不一样。种类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胞内分布分散细胞质内分散细胞内外近胞核处成堆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位置第10页3. 抗原结构与抵抗力 脂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种特异性抗原;立克次体属、恙虫病东方体以及腺热埃里希体与变形杆菌一些X菌株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份,可用这些菌株菌体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对应抗体,此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4. 抵抗力 抵抗

6、力弱;对惯用消毒剂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磺胺类药品可刺激立克次体生长。第11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 流行步骤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输媒介感染脊椎动物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常成为寄生宿主和储存宿主。2.所致疾病 引发人兽共患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烧、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等为主要特征。 立克次体传输媒介全沟硬蜱 ;恙螨; 人体虱; 蚤 (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第12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 致病机制(1)入侵门户和抵达部位: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人体后,经过淋巴管及血流播散至全身。立克次体属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

7、血管内皮细胞;埃里希体属和无形体属主要感染骨髓起源细胞。(2)立克次体属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黏附素OmpA和OmpB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磷脂酶A溶膜作用;型分泌系统(T4SS)将立克次体DNA和蛋白质转运入宿主细胞浆。立克次体进入胞浆大量繁殖,产生脂多糖等毒性代谢产物,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病变。(3)免疫病理损伤4. 免疫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病理第13页致病性立克次体pathogenic rickettsia第二节第14页病原体名称传输媒介所致疾病普氏立克次体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鼠蚤、鼠虱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东方体恙螨恙虫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蜱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查菲埃里

8、希体蜱人单核细胞埃里希体病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传输媒介和所致疾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15页一、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人人人虱人虱 传染源-病人 传输媒介-人虱 感染路径虱粪皮肤伤口呼吸道吸入13-05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流行步骤人虱(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步骤第16页(1)微荚膜黏液层: 黏附作用、抗吞噬作用;(2)OmpA和OmpB等表面蛋白: 与小血管细胞表面对应受体结合,激活信号通路,引发吞噬细胞趋化及活化吞噬作用;(3)磷脂酶A:溶解宿主细胞膜或细胞内吞噬体膜; 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并生长繁殖,造成细胞肿胀、坏死

9、,释放立克次体,引发第一次菌血症。立克次体经血流扩散至全身组织器官小血管内皮细胞,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造成第二次菌血症。(4)脂多糖等毒性物质:由立克次体崩解释放,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二)致病性1. 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临床特征 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组织广泛性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猛烈头痛和肌痛、皮疹 。第17页急性期病人血液或病灶组织标本血清学试验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三)微生物学诊疗1. 标本采集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分离培养 细胞培养鸡胚接种动物接种需在生物安全三级试验室进行第18页13-10用变

10、形杆菌OX2、OX19、OXk菌株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同病人血清做交叉凝集反应,辅助诊疗立克次体感染。外斐试验结果 变形杆菌抗原立克次体种类OX19OX2OXk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3. 血清学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外斐试验4. 分子生物学检测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19页13-10保持个人卫生,消除体虱;抗菌治疗首选四环素类。(三)防治标准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20页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13-05传染源传输媒介感染路径-鼠、病人-鼠蚤、人虱虱/蚤粪皮肤伤口呼吸道吸入13-06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地方性斑疹伤寒人人人虱人虱鼠蚤鼠蚤鼠鼠鼠虱地方性

11、斑疹伤寒流行步骤第21页三、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13-05鼠传染源感染路径叮咬皮肤传输媒介恙螨13-07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恙螨恙螨鼠鼠恙虫病人恙虫病流行步骤恙螨生活史(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第22页四、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hagocytophilum)13-0513-06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传染源-鼠传输媒介-蜱感染路径-叮咬皮肤鼠鼠无形体病人蜱蜱无形体病流行步骤全沟硬蜱(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第23页五、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13-0513-06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传染源-哺乳类动物传输媒介-蜱感染路径-叮咬皮肤哺乳动物单核细胞埃里希体病人蜱蜱哺乳动物埃里希体病流行步骤第24页1.立克次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输;2.普氏立克次体引发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