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颜”换“新貌”-巧拟初中科学试题_第1页
“旧颜”换“新貌”-巧拟初中科学试题_第2页
“旧颜”换“新貌”-巧拟初中科学试题_第3页
“旧颜”换“新貌”-巧拟初中科学试题_第4页
“旧颜”换“新貌”-巧拟初中科学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旧颜”换“新貌”巧编初中科学试题 摘要:由于广大一线教师,平时忙于繁琐的教学事务,不能静心钻研教学理论和收集提炼命题素材,因此要拟出一份原创性试题为主的试卷更是困难重重,针对这一现状,本人从活用陈题编写原创性试题的角度做出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对广大同仁有一点启示。关键词:美化陈题;巧化陈题;开发陈题;丰富陈题;多元功能要拟出一份好试卷的首要条件,在于对课标的研读和教材的把握。可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的命题过程中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惑既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又忙于繁琐的教学事务,命题素材收集少,所以要拟出一份原创性试题为主的试卷比较困难。笔者觉得“旧颜”换“新貌”不失为一线教师提升命题能力的好

2、方法。所谓“旧颜”换“新貌”就是借助于其他试题的真实情境、科研热点素材、图文、实验数据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考试说明,对原试题的信息重新处理,重新设计问题,从而成为一题非常精彩的带有原创味道的试题。一、美化陈题,图文并茂,重现快乐的生活情景 例1(原题)秋天,人们在河里游泳并不觉得冷,当人从水中走出露在空气中时,立刻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对这种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种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较传统的经典题型,但往往由于陈旧而被舍弃。 从问题设计上看,本题想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本题并没有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更没有对客观现

3、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学生对本题的回答,无非是提出了关于蒸发以及蒸发致冷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而不是他们发现的疑问。因此本题表面上看它是一题开放式的探究题,实质是一个不具有探究功能的“伪”探究题。 面对这样一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试题,笔者根据应努力增强科学探究性题目,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命题要求, 采用“旧颜”换“新貌”的办法做了以下几次改编。改编一:右图为两个小孩的对话。 请根据对话,举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与以上原理相同的例子 。改编一采用图文结合及两位小朋友的对话,它改变了原题中简单直白的纯文字描述和对基础知识进行记忆考查的问题设计。使试题贴近生活、增添活泼可爱情趣,问题设计

4、上传承了对蒸发致冷原理的考查,同时培养学生从事例到原理再到事例的思维方式,使试题凸现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在改编一基础上还可以进行题型上的改编。改编二:右图为两个小孩的对话,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与以上原理不同的是( ) A、夏天在房间的地面上洒水,可以降温 B、夏天在房间内放较多冰块,可以降温C、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后,示数下降 D、皮肤上涂上酒精后有凉意。所以,在命题中活用陈题,图文并茂,以重现快乐的生活情景。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巧编带有原创味道试题的好方法。二、巧化陈题,化繁为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例2(原题)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和苦卤,重结晶后的食盐中还含

5、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他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42-、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离子除净,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经过操作A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即得精盐。以下是某化工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示意图:(1)在苦卤制镁的过程中加入了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石灰乳是用生石灰制得的,请写出制取石灰乳的化学方程式 。(2)在制备精盐的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理由是 。(3)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 。试题内容呈现的是对海水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图,

6、我们暂且不说题干如何、问题设计是否恰当。先来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考试中看到这样的流程图会有什么感想?我想一定是:“繁”“难”“怕”。因为很明显这题已经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但题目中的素材来源于生产技术,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于是笔者利用原有试题的流程图,化繁为简,进行了一分为三的改编。改编一: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常还有较多的泥沙,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粗盐进行提纯并配制NaCl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的名称依次为_ _。(2)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3)若NaCl的产率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填字母)_。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7、C.溶解含有泥水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4)用上述实验所得的NaCl晶体配制5%NaCl溶液50.0g,需称取NaCl_g。配制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滴管、_。改编一重点考查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和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改编二: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粗盐中除NaCl外,还仿有MgCl2、CaCl2、MgSO4以及泥沙等杂质,学校化学兴趣小组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得到精盐,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序号表示实验操作,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根据上述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第步操作的名称是_。(2)图中的沉淀成分有:氢氧化镁、碳酸钙、 、 (用化学式表示)(3)实验中加入

8、“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4)利用提供的沉淀试剂,再写出一种加入沉淀试剂的操作顺序(填序号):_。改编二重点考查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以及试剂选择的目的。改编三:以下是我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从晒盐后的卤水中提取重要金属镁,提取镁的步骤如下:(1)操作1的名称是 (2)提取Mg的过程中,试剂A最好选用 。(3)写出加入试剂B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改编三重点考查物质转化过程中试剂选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试题内容的呈现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当关注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切不可追求“偏”“难”“怪”“繁”。所以试题从内容呈现到问题的设计都应

9、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产工艺,试题的内容是初高中知识相结合。对于初中的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物质的转化、离子的鉴别、杂质离子除净只有初步学习和认识,对溶解、过滤和蒸发等操作也只有初步的学习和体验。经过对试题 “旧颜”的改编,“新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从不同侧重点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使试题真正起到考查功能。因此,我们在命题中,可以搜集一些虽繁但有一定价值的试题,进行化繁为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改编,那同样也会使陈题散发出新的考查价值。三、开发陈题,变静为动,体现问题的探究价值例3(原题)元宵

10、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煮汤圆以示庆贺。小华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而下沉,在煮的过程中汤圆内部气体受热膨胀浮力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汤圆上浮。 原题本意是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浮力知识以及观察能力。但问题设计简单,考查知识面过于单一,强调基础知识。一个没有见过煮汤圆的学生仅凭对上课学过的知识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回忆或死记硬背就能完成该题,所以根本不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学科命题的要求改变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测试内容和方式,努力创设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为了使

11、考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本人对该试题做了以下几种整合改编。改编一: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煮汤圆以示庆贺。小华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而下沉,煮一段时间后,汤圆浮了起来,汤圆为什么会浮起来?请提出猜想。我猜想原因可能是 。改编二: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煮汤圆以示庆贺。小华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而下沉,煮一段时间后,汤圆浮了起来,对此现象的原因有两种猜想:(1)沸水上下翻滚带起了汤圆;(2)汤圆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使汤圆体积变大,所受浮

12、力增大,大于重力,于是就浮了起来。如何从实验上来判断上述两种猜想的对错(任选一种猜想) 。这两种改编后的试题都强调思维过程性,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到考查学生针对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处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课后学生很有可能会亲自动手煮汤圆,并仔细观察煮汤圆时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科学试题融合生活实际的探究价值。所以,借助对旧题的开发,变静为动,更好体现试题的探究价值。也是我们在命题中开发带有原创性试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四、丰富陈题,由单及综,凸现试题的多元功能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

13、评价的一种方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试题应具有多元功能:具备教学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教育功能,包括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节能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鉴此,笔者针对只有教学功能的单一性陈题进行改编,以突出试题的多元功能。例4(原题)(2012宁波中考)2011年9月12日,中国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1)青蒿素由 种元素组成;(2)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改编:2011年9月,我国宁波籍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

14、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她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古医书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疟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经历190次失败后,终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 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青蒿素以“抗疟神药”拯救无数的生命。(1)青蒿素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疟疾是传染性疾病,它的病原体是 。(3)开始屠呦呦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有效率只有20%,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份,有效率达到了100%,若仍用水煎熬煮,可采用 (填“增大气压”或“降低气压”)来实现。在原试题中增加屠呦呦在古医书中发现和经历190次失败以及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等信息,在问题中增加疟疾的病原体是什么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把单一的化学题变为一题集物理、化学、生物为一体的综合题。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能让学生体验科学发明的艰难历程,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