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_第1页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_第2页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_第3页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_第4页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综合报告姓名:李磨迹学号:1001093017班级:1001093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6月12日寸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的划分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纪至晚三叠纪构造层第二节早白垩纪到玩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第五章结束语金山镇地质报告附图附图I金山镇构造构造纲要图附图H金山镇联合剖面图第一章引言1区域地理概况,山脉,河流及交通位置.研究区金山镇地处造山带,整体海拔在7004800米之间,图中三条主要山脉呈北东走向近等间距分布于金山镇西北部,为中山。该地区地形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诸岭海拔1800米,位于金山镇西北约8km,村庄主要分布于河流流经的图幅东

2、南地势低处,其中干流近北北东方向向南流去,两条主要支流由西北部山区汇水而来注入干流在P1流经地区。该地区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海拔较高,所以交通不太便利,只能依山建路。2.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次实习为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习经验设立,要求我们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3?完成工作M表1-1内容单位时间金山镇构造纲要图1件1小时金山镇联合剖面图1件2小时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1份10小时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金山镇地区出露地层从中泥盆统到上白垩统,其中有两套地层缺失,分别为侏罗系和下三叠统。根据地层产状及其接触关

3、系判断侏罗系地层缺失为角度不整合,下三叠统地层缺失为平行不整合。由此分为两个构造层,即K1-K2构造层,D2-T3构造层;以及两个构造亚层,即T2-T3构造亚层和D2-P2构造亚层。各地层分述如表21分布面积岩性接触关系泥盆纪地层出露于东南部地区呈条带状产出约10km2中深海向页岩及砂岩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与下伏岩层关系未知石炭纪地层出露地域广泛,主要在西北部山区约230km2滨浅海相砂岩及灰岩与上覆二叠系和下伏泥盆系岩层均为整合接触二叠纪地层各地区均有出露,主要发育于毗邻金山镇西北部呈地区呈北东走向约50km2滨浅海相砂岩及灰岩同卜伏石炭系整合接触,与上覆三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叠纪地层主要

4、出露与中部地区,同样呈北东走向约40km2滨海府岩,泥灰岩与下伏二叠系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垩系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纪地层该地区未见出露,可能在该地区该时期未接受沉积/白垩纪地层出露与地区北部,约30km2陆相砂岩与下伏三叠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广状近水平第三章构造该地区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沿该方向发育有一系列褶皱及断层,主要位于西北部山区,三条逆断层为典型逆冲推覆构造组合,也因此多发育近倒装和不完整的褶皱;次生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要为一些平移断层和一系列正断层组成的地垒地堑。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一.褶皱f2:奇峰一雨峰背斜:位于图区西北部奇峰一雨峰一带,呈NW-SW向延伸;核

5、部由下石炭统砂岩组成。背斜出露不完整,只有北西翼出露。长约14km,宽约2km,平面呈长轴完整的不规则半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翼部由中石炭统砂岩组成,两翼产状为:北西翼NW42.40-50,南东翼NW4275,南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8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转折端曲率较大,翼间角约60,为中常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曲率较大的背斜。为斜歪倾伏褶皱。背斜的北西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南东翼缺失,直接与F1逆断层接触。背斜形成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其伴生次级褶皱有:f7向斜:紧邻奇峰背斜北西翼,呈北东南

6、西延伸,核部地层C2砂岩,翼部地层C3灰岩,转折端较圆滑,枢纽延伸较远,长17km,宽1km,为线状褶皱。中部窄两边宽,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褶皱。f3:诸岭背斜:位于图区中部,呈NW-SW向延伸。长约1km。宽约1.5km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及下二叠统灰岩。北西翼NW4340,南东翼岩层倒转,NW4380,为倒转背斜。南东翼有断层F3通过剥蚀掉了背斜很大一部分,并发育有构造窗,构造窗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及中三叠统泥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其伴生次级褶皱:f8向斜:仅在F2断层中部下盘发育,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P1砂岩,长约8km,宽0.

7、8km.向斜被F2断层切割,仅在其下盘发育一部分。翼部为石炭系灰岩砂岩。形成与T3-K1。f4:陵庄向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长约19km,宽约3km,平面呈长椭圆状,为短轴向斜。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及上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80度,南东翼倒转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北西翼发育有飞来峰,飞来峰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其伴生次级褶皱有:f9背斜-位于图区东北部,呈北东方向延伸。长约6km,宽约0.5km,为线状褶皱。核部地层为下二叠统砂岩,翼部地层为上二叠统灰岩和三叠系灰岩泥灰岩。为斜歪不对称褶皱。f10向斜:紧邻f9背斜南东翼,呈北

8、东向延伸。核部为T3灰岩,翼部为T2泥灰岩及二叠系灰岩砂岩。为斜歪不对称线状褶皱。f11向斜:分布于图区南部,核部T2灰岩翼部二叠系灰岩砂岩,为斜歪不对称褶皱。f13背斜;分布于图区南部,核部P1砂岩,翼部P2灰岩,呈北北东向延伸,为斜歪不对称褶皱。f5:河北村背斜:位于图区的东南角,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砂岩。两翼为上泥盆统页岩,石炭系灰岩,北西翼倾角为10-40,南东翼倾角为40-50转折端圆滑,轴面近宜立,为宜立倾伏背斜。该背斜被一系列正断层错断,形成地垒、地堑。形成时期:T3-K1。其伴生次级褶皱:f12向斜:位于图区东南角,呈北东向延伸。核部地层P1砂岩,翼部为石炭系灰岩

9、、砂岩。面上呈椭圆状。北西翼倾角为47,南东翼倾角为45。轴面近宜立。fl背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部,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长约13km,宽约0.7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南东翼被断层F1错断,岩层倒转,倾角为80。北西翼倾角为60。为紧闭的倒转背斜。转折端圆滑。形成于T3-K1.其伴生次级褶皱:f6向斜:分布于图区西北部,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砂岩。长约7km,宽约0.5km,平面呈短轴完整的不规则半椭圆状,为线状向斜。翼部为上石炭统灰岩和下二叠统砂岩转折端较圆滑,为宜立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二?断层F1断层;位于雨峰东南出露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之间,断

10、层走向NE-SW,两端沿出图区外,图区内全长约25km.断层产状为:315B25-35.上盘为诸岭系列背斜石炭系地层,下盘为泥盆统至二叠统地层,向斜北西翼产状整体近宜立。上盘石炭系各地层逆冲于较新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1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宜,为纵向断层。断层上盘可见出露的构造窗,时代为P2,T2。下盘可见剥蚀生育的飞来峰,时代也为P2,T2。断层行成时代为T3-K1,为三条逆冲断层中最早形成的一个。F2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以东近,断层走向NESW,两端延出图外,图内全长18Km。断层产状为:320A20。一30。上盘为组成奇峰一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

11、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盘的石炭系各统地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米。断层走向与褶轴轴一致,为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的期的横向断层错断。断层形成时代:T3之后一K1之前。F1断层:位于图区西北部,断层走向NESW,两端延出图外,图内全长15km.断层产状为:3182030。上盘为组成f1背斜的石炭系给统地层,下盘为泥盆统至二叠统地层。上盘石炭系各地层逆冲于较新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700米为纵断层,断层行成时代为T3-K1,为三条逆断层中最晚形成的一个F4、F5系列平移断层;位于图区F2断层中部,断层走向NWSE,全长2.5km两个断层产状近平行,共同截切F2逆断层。

12、其中F4为右行,F5为左行,故两者共用的一盘向北西方向运动。断距约200米。形成时期:T3-K1,晚于F2断层。F6、F7系列平移断层:位于图区东南部f5背斜北西翼,断层走向NWSE,全长700米。两个断层产状近平行,共同截切土家庄西北P1、C3地层。其中F6为左行,F7为右行,两者公用一盘同样向北西向运动。断距约100米。形成时期:P1-K10F8-F12系列正断层:位于图区东南部f12背斜处,断层走向NWSE,长度1300米至2000米。该系列断层倾角较陡,共同构成两侧地垒夹中间地堑的构造形态。断距约500米。形成时期:C1-C2。三?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断层扩展模式:前展式,断层倾角由F3

13、到F1逐渐减小,且变形程度由F1到F3逐渐减弱断层效应:逆冲推覆构造效应:该地区逆冲断层为走向断层,整体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由附图2可看出F1断层引起地层的缺失,只在图区西南角能看到断层掩盖下下盘的老地层。但F1、F2由于是逆冲推覆构造组合,F1的下盘也是F2的上盘,故在此处引起地层重复平移断层效应:从附图1可看出F4、F5平移断层导致奇峰雨峰背斜和f8向斜的枢纽错断,并导致两者核部出露变窄。四.岩浆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图区东北角陵庄附近,面积较小,约10Km2o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F1逆冲断层切割,可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

14、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斑岩覆盖于花岗岩之上,也被F1切割,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F1o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一.分布:位于图区的北部,形成一套时代为白垩纪的砂岩岩层,倾角5到9度。出露面积约为35km2,较晚沉积的上白垩统砂岩将较早沉积的下白垩统砂岩覆盖超覆于下白垩统之上。二.构造特征:该时期构造活动较弱,主要为沉积作用,故岩层产状近水平。北侧出露的K2岩层超覆于K1之上,说明K2沉积面积较大,可能该时期地壳下降明显沉积速率较快。第四章地质发展史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T2与P

15、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和构造系统,可将D2T2构造层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2构造层与T2构造层。其地质构造演化如下:1、D2P2构造层:中泥盆世,该地区主要为河流的沉积,沉积物为河流相的砂岩。晚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沉积环境由河流逐渐变为海洋,沉积物由砂岩转为中深海相页岩,接受长期的海相沉积。该地区在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为浅海或湖泊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但幅度很小故沉积过程稳定。2、T2与P2之间缺失地层T1形成平行不整合,因此T1时地壳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开始抬升,但没有明显构造运动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3、在T2-T3时段内地层继续接受沉积,形成湖泊相灰岩泥灰岩,该时期地层在湖泊沉积环境中。4、T3与K1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构造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形成了一F1、F2、F3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并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和斑岩。5、K1-K2时期该地区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只在图区北部有,形成滨浅海环境下的砂岩。但在图北部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可能由于海侵造成。第五章结束语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报告,我们初步建立起了对地质工作的认识,加强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了分析地质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地质思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