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_第1页
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_第2页
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_第3页
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_第4页
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零二一年五月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73436713 1 项目背景 PAGEREF _Toc73436713 h 1 HYPERLINK l _Toc73436714 1.1 任务来源 PAGEREF _Toc73436714 h 1 HYPERLINK l _Toc73436715 1.2 标准更名说明 PAGEREF _Toc73436715 h 1 HYPERLINK l _Toc73436716 1.3 工作过程 PAGEREF _Toc73436716 h 2 H

2、YPERLINK l _Toc73436717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PAGEREF _Toc73436717 h 3 HYPERLINK l _Toc73436718 2.1 国家及地方高度重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PAGEREF _Toc73436718 h 3 HYPERLINK l _Toc73436719 2.2 非确定源地块众多、潜在污染风险大 PAGEREF _Toc73436719 h 3 HYPERLINK l _Toc73436720 2.3 非确定源调查难度大、要求高、需求迫切 PAGEREF _Toc73436720 h 4 HYPERLINK l _Toc7343

3、6721 3 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PAGEREF _Toc73436721 h 6 HYPERLINK l _Toc73436722 3.1 国外相关标准 PAGEREF _Toc73436722 h 6 HYPERLINK l _Toc73436723 3.1.1 美国 PAGEREF _Toc73436723 h 6 HYPERLINK l _Toc73436724 3.1.2 丹麦 PAGEREF _Toc73436724 h 6 HYPERLINK l _Toc73436725 3.1.3 英国 PAGEREF _Toc73436725 h 7 HYPERLINK l _Toc7343

4、6726 3.1.4 德国 PAGEREF _Toc73436726 h 7 HYPERLINK l _Toc73436727 3.2 国内相关标准 PAGEREF _Toc73436727 h 8 HYPERLINK l _Toc73436728 3.2.1 我国大陆地区 PAGEREF _Toc73436728 h 8 HYPERLINK l _Toc73436729 3.2.2 我国台湾地区 PAGEREF _Toc73436729 h 8 HYPERLINK l _Toc73436730 4 标准编制事项 PAGEREF _Toc73436730 h 9 HYPERLINK l _To

5、c73436731 4.1 编制原则 PAGEREF _Toc73436731 h 9 HYPERLINK l _Toc73436732 4.1.1 规范性原则 PAGEREF _Toc73436732 h 9 HYPERLINK l _Toc73436733 4.1.2 安全性原则 PAGEREF _Toc73436733 h 9 HYPERLINK l _Toc73436734 4.1.3 可操作性原则 PAGEREF _Toc73436734 h 9 HYPERLINK l _Toc73436735 4.2 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73436735 h 9 HYPERLINK

6、l _Toc73436736 4.3 标准的层次结构 PAGEREF _Toc73436736 h 10 HYPERLINK l _Toc73436737 5 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PAGEREF _Toc73436737 h 11 HYPERLINK l _Toc73436738 5.1 适用范围 PAGEREF _Toc73436738 h 11 HYPERLINK l _Toc73436739 5.2 术语和定义 PAGEREF _Toc73436739 h 11 HYPERLINK l _Toc73436740 5.2.1 建设用地 land for construction PAGER

7、EF _Toc73436740 h 11 HYPERLINK l _Toc73436741 5.2.2 非确定源 uncertain source PAGEREF _Toc73436741 h 11 HYPERLINK l _Toc73436742 5.2.3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investigation on soil contamination PAGEREF _Toc73436742 h 12 HYPERLINK l _Toc73436743 5.3 工作程序 PAGEREF _Toc73436743 h 12 HYPERLINK l _Toc73436744 5.4 初步调查 PAGE

8、REF _Toc73436744 h 15 HYPERLINK l _Toc73436745 5.4.1 现场踏勘 PAGEREF _Toc73436745 h 15 HYPERLINK l _Toc73436746 5.4.2 水文地质调查 PAGEREF _Toc73436746 h 16 HYPERLINK l _Toc73436747 5.4.3 采样布点方案 PAGEREF _Toc73436747 h 18 HYPERLINK l _Toc73436748 5.4.4 检测分析指标 PAGEREF _Toc73436748 h 24 HYPERLINK l _Toc73436749

9、 5.4.5 地块风险筛选 PAGEREF _Toc73436749 h 25 HYPERLINK l _Toc73436750 5.4.6 初步概念模型构建 PAGEREF _Toc73436750 h 26 HYPERLINK l _Toc73436751 5.5 详细调查 PAGEREF _Toc73436751 h 27 HYPERLINK l _Toc73436752 5.5.1 调查范围 PAGEREF _Toc73436752 h 27 HYPERLINK l _Toc73436753 5.5.2 采样布点方案 PAGEREF _Toc73436753 h 27 HYPERLIN

10、K l _Toc73436754 5.5.3 检测分析指标 PAGEREF _Toc73436754 h 28 HYPERLINK l _Toc73436755 5.5.4 特征参数的获取 PAGEREF _Toc73436755 h 29 HYPERLINK l _Toc73436756 5.5.5 数据分析与评价 PAGEREF _Toc73436756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57 5.5.6 概念模型的更新 PAGEREF _Toc73436757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58 5.6 现场采样与检测分析 PAGEREF _T

11、oc73436758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59 5.6.1 采样前准备 PAGEREF _Toc73436759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60 5.6.2 采样点确认 PAGEREF _Toc73436760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61 5.6.3 采样点位置调整 PAGEREF _Toc73436761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62 5.6.4 现场样品采集 PAGEREF _Toc73436762 h 30 HYPERLINK l _Toc73436763 5.6.

12、5 作业安全 PAGEREF _Toc73436763 h 32 HYPERLINK l _Toc73436764 5.6.6 二次污染防治 PAGEREF _Toc73436764 h 33 HYPERLINK l _Toc73436765 5.6.7 检测分析 PAGEREF _Toc73436765 h 34 HYPERLINK l _Toc73436766 5.7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73436766 h 35 HYPERLINK l _Toc73436767 6 与国内法律法规、同类标准关系 PAGEREF _Toc73436767 h 36 HYPERLIN

13、K l _Toc73436768 6.1 与相关法律法规 PAGEREF _Toc73436768 h 36 HYPERLINK l _Toc73436769 6.2 与相关技术标准、指南 PAGEREF _Toc73436769 h 36 HYPERLINK l _Toc73436770 7 标准技术可行性和实施效益分析 PAGEREF _Toc73436770 h 37 HYPERLINK l _Toc73436771 7.1 技术可行性 PAGEREF _Toc73436771 h 37 HYPERLINK l _Toc73436772 7.2 实施效益 PAGEREF _Toc7343

14、6772 h 37 HYPERLINK l _Toc73436773 8 对实施本指南的建议 PAGEREF _Toc73436773 h 38项目背景任务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土壤污染防治成为我国新的环保工作重点。为全面贯彻土壤污染防治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生态环境标准对环保执法监督、环境质量改善及污染物减排的支撑作用,加强我省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9年3月发布了江苏省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苏政发201926号),明确“在2022年年底前,研究制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

15、监测方法、管理规范、工程规范及实施评估等六类生态环境标准项目100项”的建设目标。2019年8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就“生态环境管理与污染排放标准项目”进行招标,其中“土壤与固废污染控制标准项目”(分包5)主要针对江苏省土壤污染物控制与修复,要求研制包含“倾倒、填埋固废类事件遗留场地污染调查及处置技术规范”在内共11项江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在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下,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东南大学等单位合作中标并承担了倾倒、填埋固废类事件遗留场地污染调查及处置技术规范标准制定任务。标准制定过程中,结合调研情况及管理部门建议,标准名称调整为建设用

16、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南。标准更名说明标准名称拟由倾倒、填埋固废类事件遗留场地污染调查及处置技术规范调整为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南,原因说明如下:一、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准确限定调查地块的土地利用类型,聚焦“建设用地“,使得标准的适用范围更加清晰,进一步提升了标准针对性。二、原标准名称中“处置“包含污染源清挖与处置、土壤及地下水等环境要素修复治理等多个方面,单个标准难以覆盖;且与已有立项标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安全处置技术规范通则、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规范中,涉及固废类污染源处置内容相重叠。三、项目调研中发现部分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历史平面布局等生产信息缺

17、失,原始状况严重破坏,与倾倒、填埋固废类事件遗留场地一样,存在污染源信息不明,不确定性大的共性问题,可归纳总结为非确定源。工作过程2019年11月,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江苏省环保厅签订土壤与固废污染控制标准项目合同,承担倾倒、填埋固废类事件遗留场地污染调查及处置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制工作。2020年4月编制组编制标准草案并通过开题技术审查会,与会专家建议优化标准名称。2020年7月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0年度第一批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苏市监标2020190号),下达本标准立项通知;2020年5-8月,赴滨海、沭阳、泰兴、戴南、靖江、江阴、常熟、昆山等进

18、行实地调研;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开展专家函审。先后两次组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权威专家、调查从业单位、修复治理从业单位代表进行座谈交流;2021年4月,编制组总结座谈意见和实际调研收获,结合管理部门建议,编制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国家及地方高度重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建设用地是我国土壤环境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家持续高度重视工业场地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陆续发布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均明确提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要求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

19、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发2016169号)将重点行业拓展为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以及农药、铅蓄电池、钢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要求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由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制

20、定,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并根据风险管控、修复情况适时更新。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落实上述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的监督和管理,降低其环境污染风险,有必要制定技术指南,明确具体调查技术要求,为我省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为全国开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非确定源地块众多、潜在污染风险大江苏是人口大省、经济大

21、省、工业大省,工业企业发展起步早、数量多、分布广,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污染排放,大量企业用地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问题。目前,国家正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江苏省纳入筛查范围的重点行业企业高达1.6万家,约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高居全国第一,也从侧面反映了江苏省土壤防治任务的艰巨性。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推进,近年江苏省各地万余家工业企业,包括化工企业、涉重企业关闭搬迁,产生了大量遗留地块。此外,我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长期存在危险废物等处置能力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造成工业固体废物非法填埋、倾倒事件频发。2014年以来,先后爆出靖江市马桥镇原侯河石油化工厂填埋危险

22、废物、泰兴经济开发区长江岸堤内侧填埋3万多立方米化工废料和其他固废等事件,社会影响恶劣。近年来江苏省先后印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891号)、全省取土场(坑)、矿山宕口和其他复垦地块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全面排查整治工业园区、工矿企业、废弃河道、厂房、坑塘、宕口等可能存在的堆存、倾倒、填埋危险废物等历史遗留问题。非确定源地块定义为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但地块历史不清、污染来历不明、调查范围不确定的建设用地,包括地块历史事件、用途变更、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地块中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相关的历史资料缺乏,无法

23、支撑布点采样的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及无开发利用历史,但存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迹象的建设用地。上述地块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等级高,潜在污染风险大,如不经科学严密调查和修复治理,将严重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和人居安全,同时将对后续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针对此类型地块进行系统性地环境调查,为后续地块风险评估及风险防控或修复治理提供支撑,切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非确定源调查难度大、要求高、需求迫切2017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2019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实施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

24、技术导则(HJ 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以上标准代替2014年发布的对应系列导则),自此构建形成了国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标准体系。上述标准侧重于前期污染识别,通过资料收集、人员访谈等获取污染源信息,指导后期布点采样,针对污染源非确定情况,提及较少。江苏临江濒海,地下水埋藏较浅,与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大量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沿河、沿江建设,污染物易通过地下水向垂直及水平方向扩散。复杂污染类型、土水复合污染特点等,造成污染源的捕捉及溯源存在较大难度,技术要求较高,现有国家导则、指南等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为认真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和

25、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增强江苏省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编制相应的调查技术文件十分必要和迫切。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国外相关标准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土壤保护纳入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目前已形成完善的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美国以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拉夫运河(Love Canal)污染事故”为起点,在追求地下水质量的目标驱动下,美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涵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管理手段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于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NEPA)发布的综合环境污染响

26、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CERCLA,也称“超级基金法”)和资源保护及恢复法案(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对于美国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旨在预防固体废物、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潜在污染,并规范治理已产生的污染问题。在这些法律基础上,美国环保局(USEPA)利美国测试与材料协会(ASTM)建立了大量场地环境调查和评价的方法、技术标准和指南对场地进行环境调查,判别污染责任。针对

27、固体废物填埋此类场地,先后制定并发布Handbook of Remedial Action at Waste Disposal Sites(Revised)(废物处置场地整治手册)、Conducting Remedial Investigations/Feasibility Studies for CERCLA Municipal Landfill Sites(市政填埋场调查与整治指南)、Guide to Site and Soil Description for Hazardous Waste Site(危险废物处置场地土壤调查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文件。丹麦丹麦于1990年制定出台了世界上首部

28、土壤污染防治法。丹麦的饮用水全部来源于地下水,基于这一国情,丹麦特别重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相应地,在丹麦环境部出台的工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文件中,特别关注了地下水污染调查、污染迁移预测模拟、对水源地的潜在影响分析等内容,也是对丹麦本国经济社会需求的反映。英国20世纪7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污染者付费和污染预防为基本原则,英国的立法指导思想转为通过制定环境标准来防治环境问题。1990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案第2A部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 Part2A)是英国污染场地管理的核心法规,为土壤污染鉴定及恢复整治提供了依据,并明确了污染场地的定义

29、,将风险评估的思想纳入土壤污染防治。其他重要的污染场地法规包括规划政策声明23(Planning Policy Statement23,PPS23)、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TCPA)和水资源法(Water Resources Act,WRA)等。调查评估阶段,英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建议对人类和生态系统进行基于风险的分阶段评估和管理。第一阶段基于场地相关资料和现场踏勘开发特定场地概念模型(Conceptual site model,CSM),揭示污染物的源、汇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第二阶段采用污染场地暴露评估模型(Contaminated land

30、 exposure assessment,CLEA)估算暴露风险及土壤指导值(Soil Guideline Values,SGVs),判断是否采取进一步评估或修复行动,同时可排列污染场地优先次序。第三阶段为详细的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场地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进行修复的时间。德国德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注重土壤保护的立法体系建设,已形成一套围绕欧盟、联邦和州政府三层面的完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在欧盟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下,以联邦土壤保护法(The Federal Soil Protection Act/FSPA)为核心法律,辅以联邦土壤保护与污染地条例(Federal Soil Protection and C

31、ontaminated Sites Ordinance)、联邦区域规划法(Federal Regional Planning Act)、闭合循环管理法(Closed Cycle Management Act)、污水污泥条例(Sewage Sludge Ordinance)、联邦自然保护法(The Federal Nature Conservation Act)等联邦法规,以各州土壤保护法为配套性补充。德国强调土壤的循环利用,同时也认为土壤污染预防与修复同等重要,因此,其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涵盖了土壤污染预防、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场地修复的全过程,并分别对工业污染场地和农业土壤利用作了说明,

32、规定了预防原则、责任机制、风险管控、土壤监测与信息公开、功能性修复等基本原则。国内相关标准我国大陆地区2014年,我国环保部相继发布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报告(2014.10)等文件,规范指导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但由于行业发展差异、污染来源、污染物类别和迁移转化的差异,基础的场地环境调查对特殊行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存在着对隐蔽的污染源判别不准确,调查工作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不足等问题,相应的场地调查技术和流程仍有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空间。2019年,我国对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进行了修订

33、,主要根据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有关名词,对导则中的术语进行了调整修订,技术要求没有大的变化,并更名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地方层面,2011年起,北京、浙江、上海、重庆、广东等省市相继发布污染场地调查相关导则、指南及技术规定等,对国家导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体现了区域实际特点,但未具体针对特定地块类型。针对非正常倾倒、填埋固体废物情形,住建部于2017年就老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但尚未正式发布;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印发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土壤与地下水,2020年印发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一部分 土壤

34、和地下水,提及相关调查要求;此外,2020年,中关村中环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产业联盟发布团体标准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内容涉及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我国台湾地区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土壤及地下水的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00年2月2月,公布施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01年,效仿美国超级基金,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会,负责整治资金管理和使用。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同时,针对不同场地类型、不同污染物类型调查,先后发布军事场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与整治技术手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场址调查作业参考指引总则、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调查作业参考指引、废弃工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

35、指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类污染调查作业参考指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体污染调查作业参考指引、土壤及地下水含氯有机物污染来源调查技术参考手册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调查标准体系。标准编制事项编制原则本技术指南编制主要遵从以下原则:规范性原则严格执行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有关规定,确保标准编制程序、格式规范,在突出我省污染地块特点同时,做好与现有国家导则等衔接工作。安全性原则非确定源地块通常荒废时间较久,地形地貌破坏严重,存在已铺设各类市政管道可能,污染状况复杂,作业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指南强调结合地块特征和非确定源未知性等制定调查方案,确保调查现场作业过程安全,避免对调查人员、周边人群

36、健康产生危害,防止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结合调研情况及污染源确定需要,酌情引入已在我省污染地块调查中有较多成功应用案例的调查新技术。编制依据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36600-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CJJ/T 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37、/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8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 1019 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标准的层次结构基于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9)、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环办土壤函2019770号)等相关技术导则、指南的应用情况,结合调研情况,本

38、次技术指南制定过程中,对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等进行了梳理,共分为8个章节,详见下图。图1 标准层次结构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建设用地地块有疑似土壤或地下水污染风险,但地块存在使用历史不清、污染来源不明、调查边界不清等情况的建设用地。【说明】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682-2019),地块历史调查是指对地块历史事件、地块用途变更、地

39、块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地块中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分析,以明确地块可能发生污染的历史及成因。污染历史及成因不明的,属于非确定性源,可能发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包括污染源资料缺失的工业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及拟开发利用,但存在污染迹象的未利用地。在产企业用地污染源相对明确,不纳入本指南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建设用地 land for construction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说明】沿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682-2019)定义

40、。非确定源 uncertain source可能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污染,但来源、成分、分布等不确定的污染发生源。【说明】参考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682-2019)定义。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investigation on soil contamination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地块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说明】沿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682-2019)定义。工作程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可分为初步调查、详细调查两个阶段,工作程序见下图。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一次性调查不能满足本阶段调查要求的,则需要继续补充调查直至

41、满足要求。图2 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程序【说明】制定合理的调查工作程序是顺利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前提,本指南参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结合非确定源调查特点制定非确定源土壤调查工作流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将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识别场地污染;如有必要,则需进行以采样分析为主的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一步确认地块是否污染,并确定污染种类、程度和范围。第三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补充采样分析和资料查询为主,满足风险评估和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过程所

42、需参数的调查和测试需求综上所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将调查分为初步调查、详细调查两阶段。初步调查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初步采样布点方案制定、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详细调查包括详细调查采样布点方案制定、水文地质调查、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调研发现,涉及非确定源地块通常具有遗留时间久,地貌破坏严重、存在明显污染迹象等特点,考虑上述情况,确定此类地块必须开展采样分析工作。划分为初步调查及详细调查两阶段。初步调查阶段依次分别以下步骤:1、适用本指南地块原则上已依据HJ25.1开展资料收集和人员访谈工作,

43、明确历史信息缺失,缺少布点采样依据。因此,此类地块初步调查应着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尽可能捕捉现场信息。2、初步调查主要目的为降低污染源的不确定性,尽可能捕捉污染源位置,为后续溯源分析及精细刻画污染源分布提供必要支撑。在该阶段进行高密度布点,经济性及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引入污染源原位探测技术,作为辅助判别手段。3、为匹配原位探测污染源结果,初步判断污染源迁移扩散途径,提升土壤垂向采样及地下水监测井设置针对性,将水文地质调查调整至初步调查阶段完成。4、依据污染源原位探测、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等,针对性制定初步采样分析计划,设置代表性采样点位,开展钻探采样、数据分析评估等工作,验证前期判断,形成初步概念模

44、型。详细调查为在初步调查基础上,对地块污染概念模型精细刻画过程,详细调查应考虑后续风险评估及可能的修复管控阶段需求。初步调查现场踏勘安全防护准备在现场踏勘前,宜根据已掌握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健康防护措施,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现场踏勘范围现场踏勘的范围宜包括地块及周边区域,应尽可能勘查地块及周边的设施、构筑物等;同时观察是否有学校、医院、居民区、幼儿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井、食用农产品产地、自然保护区、地表水体等敏感受体存在。现场踏勘内容地块现场踏勘记录表格参考格式详见附录A,关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地块内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地面腐蚀、疑似固体废物倾倒及填埋、遗留管线及构筑物等

45、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异常迹象;b)地块地形地貌特征及周边环境,分析应用钻探及辅助调查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c)地块周边敏感目标分布情况,明确分布位置、规模、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地下水使用现状等情况;d)地块及周边地下水监测井、民用水井等分布,了解深度及保存使用情况;e)地块及周边河道、沟渠、池塘等地表水体分布;f)地块及周边区域植物生长情况。【说明】关注地块及周边市政管道、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分布情况。现场踏勘的方法通过异常气味的辨识、性状和异常痕迹的观察、现场快速检测等方式初步判断和记录污染情况。现场快速检测可使用相机、摄影机、无人机、GPS定位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光

46、离子检测仪(PID)、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I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野外便携式筛查仪器。【说明】踏勘时,为保证仪器操作及现场安全,应至少两人同时作业。踏勘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防护装备。非确定源地块通常遗留时间较久,现场情况极为复杂,未知性较大。进入地块踏勘前,需进行充分物资和设备准备,按要求穿戴防护装备,避免单人作业。地块内现场踏勘主要目的为捕捉现场可见污染迹象,摸清地块内限制后续调查探测及采样作业因素,识别地块现场作业风险源。地块周边现场踏勘的主要目的为摸清周边环境敏感目标、了解地下水利用情况及污染迁移后可能的潜在受体等。水文地质调查一般要求通过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块地下水埋藏及分

47、布特征、补径排条件、水文地质参数等。掌握以下资料之一,且经分析可知已有信息满足后续工作需要的,可适当简化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a)调查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b)调查地块所在区域高精度水文地质资料(比例尺不低于1:10000)。地下水埋藏及分布特征钻孔数量 通过水文地质钻孔获取,钻孔数量不宜少于4个,以满足横向、纵向水文地质剖面图绘制需要。钻孔位置宜远离潜在污染区。钻孔深度 钻探深度宜至微承压水或识别污染源下伏第一个稳定含水层底板位置。基岩埋深较浅的,宜至少钻探至中风化界面,并保留岩芯样品,以备核查。补径排条件补给条件包括降水、人工回灌、地表水等,以收集资料为主,包括地块所在区域降水量及水化学变

48、化资料、当地灌溉制度、收集或观测地块周边地表水体水位、流量及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条件包括地下水埋深、流向、水力坡度及其动态变化等,通过实际观测获取。如污染可能涉及多个含水层位或地块紧邻地表河道,宜开展同步观测,明确上下含水层位及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排泄条件包括蒸发、开采、泉眼等,以收集资料为主,应收集地块所在区域蒸发量变化资料、地下水开采利用信息、收集或观测泉流量及水化学变化资料。水文地质参数各钻孔全孔取芯,每一主要土层取样数量至少1份,厚度大于 5 m时每层不少于2份。采取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获取方法包括:a)包气带渗透系数可通过渗水试验获取。砂土和粉土,采用试坑单环法;对黏性

49、土,采用试坑双环法。b)松散孔隙含水层渗透系数可通过注水试验、抽水试验、微水试验获取。给水度、释水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获取。抽水试验宜远离初步判别的污染源。c)基岩裂隙含水层渗透系数、单位吸水率可通过压水试验获取,辅助判断岩体完整性。d)弥散系数可通过弥散试验获取,示踪剂类型包括食盐示踪剂、放射性同位素及染色剂等。【说明】水文地质调查为地块概念模型构建的关键一环。为匹配原位探测结果,便于分析地块污染特征与地质环境特征的关联性,将水文地质调查调整为初步调查开展。为形成有效横纵剖面,充分反映地块垂向分布变化,水文地质钻孔不宜少于4个。为避免水文地质钻孔成为污染物优势通道,造成污染物人为二次扩散,水文

50、地质钻孔宜布设于远离潜在污染区位置。针对分布有基岩地块,需考虑裂隙水分布,结合项目经验,一般来说可以中风化岩界面作为相对隔水界面,因此,建议钻探至中风化岩界面,并保留岩芯,以展示裂隙实际发育情况。我省河网密布,地块邻近地表水体情形较为普遍。此种情况下,地块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强弱,直接关系到污染扩散范围的大小。因此,本指南重点强调了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信息的获取。此外,考虑到污染羽扰动问题,明确非确定源地块不宜进行大流量抽水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宜与风险评估阶段所需地块特征参数匹配。采样布点方案污染源原位探测为指导土壤采样点位和地下水监测井位置、采样深度和取样间隔、建井深度等,初步识别

51、非确定源及污染扩散空间分布范围,开展辅助调查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薄膜界面探测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适用于勘查目标物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的情况,可用于重金属及卤代烃污染、工业固体废物物倾倒或填埋范围探测等;参照CJJ/T 7规定实施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测线布置宜符合:a)确定测区范围时应考虑地形、地貌,兼顾施测方便,力求资料完整和测区边界规则;b)测网覆盖范围涵盖整个调查区,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向调查区周边延伸,以了解调查区外围的污染状况,保证有足够的背景场衬托异常,保证异常的完整性;c)测线布置在覆盖范围内尽可能采用网格状方式布置,测线应尽量平行和垂

52、直于潜在污染区,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地形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潜在污染区测线间距不宜大于10m;d)测线位置应尽量避免穿越河道、池塘等难以跨越的地方,宜采用直线布置为主;e)结合调查区地貌以及污染物可能分布深度的资料确定测线长度,方便野外探测设备的准备以及探测到目标污染物;针对疑似卤代烃污染,探测深度宜至微承压含水层底板。【说明】相比常规调查方法,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能获取面上甚至体上污染物信息、克服了钻孔法以点代面的缺点,同时作为一种无损调查技术,能实时动态监测污染扩散迁移趋势,很好地弥补常规方法的缺点或不足。由于地球物理方法是借助专用设备探测出物性差异而识别出目标体的一种间接技术方法,测量结

53、果的反演解译,即物性差异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确定具有不唯一性,因此污染地块调查中,通常作为常规钻孔和监测井方法辅助使用。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识别物性异常区,圈定污染范围,为合理布置钻孔位置提供了借鉴,提高了钻孔效率;钻孔调查的土样和水样分析结果可以验证地球物理方法的测量结果,提高地球物理方法的可靠性。地下水污染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共列举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其典型代表)、探地雷达方法和激发极化法三种方法,根据调研情况,在收集到的我省倾倒、填埋类地块调查中,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比例已近50%,普适度较高。因此,基于可操作性原则,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中推荐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

54、考虑到污染源尤其是重质非水相液体污染源捕捉需求,结合我省水文地质特点及苏州、无锡等地重度污染地块调研情况,建议探测深度至微承压含水层顶板位置,探测平面范围宜向周边范围适当延伸,以解决背景场衬托及污染羽向外扩散监测问题。薄膜界面探测(MIP)薄膜界面探测(MIP)主要用于探测地下挥发性有机物位置和浓度,形成对土壤、地下水中有机物浓度分布的实时、连续记录。针对非确定源探测,建议:a)探测点宜采用系统布点法,单个工作单元的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宜超过400 m2;b)对于面积较小的地块,宜不少于5个工作单元;c)原位探测发现地块边界位置存在污染扩散情况时,宜在边界外围适当增设探测点;d)探

55、测点深度宜至少至微承压含水层底板位置,并根据探测实时结果酌情加深。【说明】除地球物理探测外,污染地块原位探测,包括岩土性质原位检测,包括水力学分析仪(HPT)、圆锥静力触探(CPT)等;挥发性有机物原位检测,包括膜界面探测(MIP)、激光诱导荧光探测(LIF)等。调研发现,膜界面探测(MIP)在我省南京、泰州、南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已有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基于可操作性原则,推荐选用膜界面探测(MIP)捕捉污染源。膜界面探测(MIP)测试原理为与膜接触介质中的VOCs含量高于检测限而可被各种检测器测量。可测试介质包括受污染土壤与地下水。 MIP探头每次在15 s内以1 英尺(0.3 m

56、)的增量贯入。在每个深度增量处,探针将停留45 s进行测试。探头内部的加热元件将与探头接触的土壤和/或地下水加热到100120。使周围的(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受热脱附后蒸发渗透进入钻头侧壁的薄膜内。利用循环的携带气体(高浓度氮气),以3545 mL/min 的流量传输至地面检测器进行有机化合物总量分析。该技术通过提供原位的、连续的实时的污染物检测结果、地层识别结果,可有效提升现场决策效率,实现污染源高精度解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规定详细调查阶段单个工作单元的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应超过1600 m2。对于面积较小的地块,应不少于5个工

57、作单元。考虑非确定源地块实际特点及探查污染源的必要性,本指南中将此密度膜界面探测(MIP)钻孔布点密度下限,有条件时,宜进一步加密,实现污染源的高精度解析。关于探测深度,结合调研案例,为避免遗漏污染,建议探测点深度至少至微承压含水层底板位置,并根据探测实时结果酌情加深。图3 MIP系统结构组成及探头结构示意图 图4 MIP系统现场原位检测示意图异常情况调查如发现倾倒、填埋固废等情况,可在地球物理探测解译结果基础上,开展控制性勘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进一步确定倾倒、填埋堆体空间分布。控制性勘探实施宜考虑以下建议:a)倾倒、填埋堆体内部控制性勘探孔间距宜设置为30-50m;b)面积较小堆体,控制性

58、勘探孔建议不少于5个;c)底部无防渗漏措施的堆体,勘探孔深度宜穿透堆体,钻探至原状土壤;d)底部存在防渗漏措施的堆体,宜控制勘探孔深度,避免破坏已有防渗措施;e)围绕倾倒、填埋堆体可能边界,等间距布设控制性勘探孔,间距宜不大于20m,形成包络线;f)钻探过程发现填埋物的,沿垂直包络线方向向外增设勘探孔,外扩距离不宜大于5m。【说明】针对倾倒、填埋迹象,本指南推荐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初步探测。考虑到地球物理探测存在多解性,建议采取控制性钻探方式,明确空间分布,为后期清理提供依据。内部勘探孔主要目的为核实堆体底面埋深,采集代表性样品用于筛选特征污染因子。填埋、倾倒可能涉及多种性状的固体废物,基于

59、避免遗漏污染源关键信息、不对堆体造成过大扰动两方面考虑,本指南提出了布设间距及最少钻孔数量限制,同时,为防止形成优势通道,造成二次污染,钻探深度宜控制在初见原状土层深度或已有防渗措施深度。边界位置,参考基坑侧壁采样方法,等间距布设勘探孔,为尽可能摸清堆体轮廓,提出了20m间距的上限,原则上各个方向均有控制性钻孔。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前,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采取移除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等措施。因此,建议确定堆体空间分布后,对固体废物进行清理处置,针对清理后界面,进行采样布点。土壤采样布点参照HJ 25.2的规定初步采样监测点

60、位的布设,以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监测过程中可根据污染物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当调整监测点位,并考虑以下现场因素:a)地块面积5000m2,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宜少于3个;地块面积5000m2,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宜少于6个;b)原位探测初步识别的污染源区单个采样工作单元面积不宜超过400m2;c)未进行原位探测情况下,地块采用系统布点法,单个采样工作单元面积不宜超过400m2;d)地块边界外、地下水上游方向布设1个土壤采样对照点位;e)土壤钻孔深度宜结合地层分布及原位探测结果确定,不宜小于6m;f)土壤样品筛选间隔不宜超过2m,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或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筛查结果和实际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