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3.2公益专题素材_第1页
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3.2公益专题素材_第2页
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3.2公益专题素材_第3页
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3.2公益专题素材_第4页
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3.2公益专题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3.2公益专题素材“公益”专题素材一、名言警句1、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埃哈伯德2、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苏霍姆林斯基3、朋友,熟人是靠山,但不能一味地依靠他们。樱井秀勋4、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美爱因斯坦5、那种只愿听顺耳之言的人,对他人又有什么帮助?伊丽莎白比贝斯科6、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西谚7、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 8、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

2、变成黑夜。罗曼罗兰9、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起变成弱者。罗曼罗兰10、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11、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冰心12、无论是朋友或是生人遭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马克吐温13、真诚的关心,让人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跟清晨的小鸟迎着春天的朝阳一样。高尔基1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巴金15、应当善于同情,而不是善于严惩。罗佐夫二、公益人物(来自2020年人民日报)

3、(一)沙区里种活10万棵树(讲述一辈子一件事)人物小传白春兰:1953年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端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沙边子村。1980年,白春兰和丈夫联合本村10户人家来到名为“一棵树”的沙地治沙种树垦地,累计种树10万多棵,治理沙漠3400亩,探索出“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栽树防沙”的综合治沙法。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有一个名叫“一棵树”的自然村,听当地一位七旬老人说,在他幼年时这里确有一棵树,在沙漠之中独自成活,周边无任何植物遮蔽。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连这棵树也消失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沙漠近一个世纪光阴流转,“一棵树”变成“没有树”;又从80年代开始,从“没有树”到“十棵树”“百棵树

4、”,再到如今“十万棵树”。1980年,花马池镇沙边子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白春兰,和丈夫冒贤联合本村10户人家,进驻不毛之地治沙种树;前后也有不少人到过这里,受不了苦,纷纷离开,而白春兰和丈夫却留了下来。这一留,便是40年,抚育绿树成荫 “第一次来时,看不到绿色,只有望不到头的黄沙” 夏日里,驱车驶过“一棵树”村,满眼都是绿。“白春兰在盐池县家喻户晓。种了大半辈子树,你看到的这些绿色,离不开像她这样的治沙英雄。”同行的盐池县政府工作人员沉吟片刻,接着说:“她真的很坚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沙漫卷,风沙肆虐,沙丘包围中的村子无地耕作、生态环境不

5、适宜生存。“那会儿真的吃不饱,土壤里不管种啥,都长不出来。县里号召大家去植树造林,当时觉得,只要能解决温饱,多苦我也干。”白春兰回忆,1980年,27岁的她和丈夫拉着木板车,载着年幼的孩子和一些树苗,向8公里外的“一棵树”村前进。“大家都管这里叫一棵树,但我们第一次来时,看不到绿色,只有望不到头的黄沙。”当时,白春兰每天要步行往返16公里,丈夫则会在毫无遮蔽的沙漠中过夜,照看白天栽种下来的小树苗。“刚栽下的树苗很娇嫩,成活率很低。为了照看树苗,一家人每天带着玉米饼子过来,水需要来这里挖,铁锹一锹一锹,直到挖出水来。”平日里风沙大得出奇,一次,放在沙坡上的小女儿竟被风沙吹跑了。而专注于种树苗的白

6、春兰竟没有察觉,等到发现时,孩子已经昏迷。万幸的是,经过抢救孩子没有大碍。时至今日,白春兰依旧懊悔不已,觉得自己差点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 “树能成活,比什么都高兴” 尽管如此,白春兰说起关于“一棵树”村的记忆,还是“甜多一些”。1984年,白春兰种下了3亩小麦,来年打了4麻袋麦子,“有白面吃了!”白春兰欣喜的不仅是第一次的收成,更证明了在“一棵树”村能种树,能农垦,饿不死,有活路。“得有好的心态,苦痛总会过去,要记下那些令人欣喜的事。”白春兰说。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白春兰喜欢钻研土地。40年与土地打交道,白春兰成了一名“土专家”。治理沙漠,不仅要实干,还要有科学技术做支撑。一开始,白春兰和丈夫

7、没有经验。1984年初春,盐池县科委给白春兰家奖励了一捆优良品种的葡萄苗。白春兰分外珍惜,将其一棵棵植在沙地上。不多久,葡萄苗还是死了。白春兰请教专家后才知道,地的黏度不够,存不住水。盐池地处中部干旱带,蒸发量大,葡萄幼苗是活活旱死的。从那以后,白春兰总是到处寻找技术培训的机会,听说离“一棵树”不远的地方有兰州沙漠研究所设立的试验站,白春兰就请来专家教他们草格固沙的方法,帮助他们选择适应沙地生长的沙柳、杨柴、花棒等耐旱沙生植物苗种。这一年,白春兰和丈夫种植的树苗成活率达到70%以上。“树能成活,比什么都高兴。”白春兰说,“不断反思、学习,才能优化自己的种植方法,才能积累适合宁夏本土沙地属性的治

8、沙经验。”经过多年摸索,白春兰发明了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栽树防沙的“三行制治沙法”,在荒漠中开发水浇地40亩,利用三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在沙漠中创造出了“吨粮田”的奇迹。2005年起,白春兰又着手开发旅游产业,“白春兰绿色家园”成为全县知名的沙漠旅游景点。她将种植、养殖、旅游结合起来,成为本村的致富带头人。 “树都长起来了,我觉得那是它们在跟我说话哩” 在“一棵树”村里的“治沙英雄白春兰冒贤业绩园”,竖立着丈夫冒贤的雕像。园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奖状、奖章等,但白春兰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在她看来,就是因为自己有一颗朴素的初心,才能有今日的绿洲千亩。“刚来的时候,传说中的那棵树已经没有了,

9、我和丈夫便在屋前种下了一棵小榆树。你看,如今这么粗了,得两个人才抱得住。”白春兰说,门前小小榆树苗,如今已是参天高,然而一同种下这棵树的丈夫冒贤,却因患上肝硬化,47岁便离开了人世,没能看到眼前这一幕。“我俩都是冒傻气的人,那会儿我们白天种树,晚上我能回家给娃娃们做饭。他呢?垒砌土墙抵挡风沙、保护幼苗,人就直接睡在荒地上他呀,更傻!”白春兰回忆过往。夜里,窗外树影摇曳,白春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树都长起来了,我觉得那是它们在跟我说话哩。”如今67岁的白春兰,身体很健康,依旧忙着年年植树造林。她的同伴也越来越多,不少人都主动加入进来。“这是我的快乐所在,我这一生,选择了我喜爱的事业,让我能安

10、心充实地走下去”与沙漠抗争的柠条劲头(记者手记)柠条,又叫毛条、白柠条,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达几米,耐旱耐寒耐高温,受得住虫叮鸟啄鼠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白春兰身上就有一股“柠条劲头”,兼具女性的柔美与力量。漫天黄沙中,白春兰的坚韧,就像最粗壮的那株柠条,而面对亲人的离去,她又会在深夜独自对着窗外树影,静静流露出最真实的感情。说起缘何将大半生岁月倾注在与沙漠的抗争上,白春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最初来到“一棵树”时,27岁的白春兰没有宏大的蓝图,没有激昂的情感,只因生于贫瘠而别无选择。经年累月,这些树渐渐栽满了沙海,也栽满了她的心田,她便再不舍得离开。这也正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二)“武

11、汉爸爸”永远停止了为爱奔跑的脚步3月31日下午3时,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援鄂医疗队148名队员在驰援武汉42天后,完成使命,搭上北归的CA090次航班。然而,凯旋之际,队员们再也等不到那位“武汉爸爸”前来送别的身影。在医疗队位于汉口江汉北路的驻点,51岁的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戴胜伟为大家持续做好后勤保障服务40多天后,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噩耗传来,队员们连夜折出2000只千纸鹤,回忆他的点点滴滴,寄托无限哀思,“我们即将告别武汉,返回呼伦贝尔草原。我们曾和您相约,夏天陪您一起看草原,明年樱花再开,我们武汉再相见”2月14日,得知硚口区防疫指挥部将组建援鄂医疗队志愿服务队,

12、戴胜伟在学校教工微信群里第一个请缨支援抗疫一线。考虑到戴胜伟年龄偏大且患有高血压、长期吃药,组织上曾提醒他慎重考虑。但他说:“我是党员干部,又一直分管学校后勤服务,这个工作还是我合适些。”最终,学校同意了他的申请,一再提醒他加强个人防护,还安排了一位年轻的教师志愿者一同进驻。2月18日,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有60名队员入住江汉北路如家酒店驻点。从当天开始,戴胜伟和同事以及4名司机志愿者为全体队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支持,大家吃住在酒店,手机24小时待机,随叫随到。“由于队员们支援的是该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为了避免大家交叉感染,队员们分散住在酒店的一楼至七楼。因

13、此,后勤保障工作量更大。”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徐俊介绍。7楼是9份早餐,6楼是10份早餐徐俊回忆,戴胜伟对每一层楼的需求记得一清二楚。每天清晨6点20分,早餐车一到,戴胜伟就忙着将早餐在取餐台上摆好,再送至各个楼层,“同志们,早餐到啦,可以吃早饭啦。”戴胜伟对口支援的医院实行24小时救治,医护人员分班轮换,上下班时间不一样。驻点只配有1台大巴车和3辆志愿服务小车,为合理调配车辆,戴胜伟的手机时刻保持开机状态。他几乎没有午休,经常一边吃饭,一边盯着微信群,医护人员什么时间要用车,哪些人几点下班要回来,他都第一时间做好协调。在驻点,前台接待、保洁员、交通调度员、搬运工戴胜伟身兼数职,每天从清晨6

14、点忙到晚上12点。酒店每天消杀两次,人手不够,戴胜伟就和志愿者一起动手,喷洒、拖扫每级台阶、每个角落。下午则是医疗用具、药品、生活用品、零食点心等物资的配送时间,大家一起卸货,一一分发到位。他事无巨细,有求必应。医疗队队员连续工作久了,有的想在闲暇时间锻炼一下。戴胜伟从学校找来跳绳、软排球、毽子、羽毛球,“只要你们想的,我们有的,都没问题。”有队员刚到武汉发现没有镜子,不方便穿防护服。第二天,戴胜伟就送来两面镜子。后来大家才知道,一面是戴胜伟从学校办公室拆下来的,另一面是他自己的穿衣镜。看到有的医护人员没怎么吃饭,他连忙询问,原来大多数队员来自北方,吃不惯南方饭菜。他赶紧联系志愿团队和餐饮公司

15、,第二天就送来内蒙古特色焖面、排骨面和饺子。徐俊与戴胜伟共事已有4年多,在他眼中,戴胜伟“心特别细”。“他在学校工作了12年,分管安全、环境绿化等,每周经常连上7天班。有年轻同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说放心,有我在!”由于疫情防控和隔离需要,在驻点工作的40多天里,戴胜伟没有回过一次家。2月18日,他进驻酒店当天,同为教师的妻子在日志里写道:“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我真心不想让他去,可太多的人都在为武汉好起来而付出着,我们也要尽力他不让我送,我只有在窗户那里望着他远去,愿所有人一切安好,等你回来。”有同事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总说:“人家不远万里拼了命来帮助武汉,有不少还是孩子,我们要做好后方

16、保障,让他们安心。”医疗队里有很多队员是90后,听说戴胜伟的女儿也是90后,时间长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戴阿爸”“武汉爸爸”。医疗队中的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护理队在离开前,专门为戴胜伟和志愿者送来一面锦旗:“亲人般的呵护、家一般的温暖”。“但现在,我们再也等不到戴阿爸的早餐了!”回忆起曾经那么熟悉的一幕幕,队员萨仁托娅忍不住哽咽。不幸发生在3月30日下午。根据安排,内蒙古第五批援鄂医疗队148名队员将在31日下午搭乘飞机返回鄂尔多斯。当日上午,硚口区将在武汉市第十七中学校园内为他们举行欢送会。30日14时20分左右,戴胜伟回到学校,与徐俊等人在操场商议第二天的活动流程,落实音响设备、车辆安排等

17、细节。为应对天气变化,他还准备了两套方案。15时10分左右,正在商讨活动细节的戴胜伟突然说,“背疼得有点难受,想去坐一下”。徐俊扶着他坐到一旁的花坛台阶上,没想到,戴胜伟一头栽了下去。徐俊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与学校食堂经理袁斌一起,按照医生的叮嘱做心脏复苏施救,还叫来几位同事帮忙。半小时后,救护车赶到,将戴胜伟送往武汉同济医院。30日上午,戴胜伟专门陪着即将返程的医疗队队员去了黄鹤楼,介绍樱花、武汉的人文历史,还和队员们约好,要按照内蒙古的习俗,晚些时候一起包饺子、做烧烤,送别大家。下午4时,队员们正在揉面、擀饺子皮,却传来了戴胜伟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的消息。(三)余涛:为了城市奔跑一辆正

18、常的三厢轿车的容积在350580升之间,这能装下五个人和不多不少的各式物品,可余涛的白色本田车里被塞进过更多的可能,他习惯称其为希望。方向盘被双手紧紧握住,除了驾驶位的空间外,各种紧急的医疗物资把车厢挤得满满当当,前方是望不到头的空旷,他不断踩着油门,车速变得越来越快。“这样的梦总是戛然而止,又频频出现。”哪怕已经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项目工地,余涛依旧会梦见这些曾经发生的片段。余涛的记忆里,1月23日,武汉的空荡突如其来。屋内还是昏暗的,沉闷、不比寻常的安静,这间紧临武汉环线的房间与往日相比格外陌生。突突的尾气声、焦躁的鸣笛声,这些扰人睡眠的熟悉“家伙”都没有出现。余涛惊醒了,不确定是武汉日渐湿冷

19、的天气,还是这一宿睡得并不踏实,他的后背有些许潮湿。在枕边一阵摸索,抓住手机、再打开,突然的光亮让他的眼睛虚眯了起来,屏幕里不停出现的消息令余涛彻底清醒。翻身下床、匆忙来到窗边,“汉阳大道是空荡荡的,偶尔才会有一辆汽车驶过。”这一天早上,余涛开着车沿着武汉内环线整整转了半个小时,“一共只看到了15辆车,莫名的紧张,这与面对复杂路况时的感觉完全不同,没一会儿就开不下去了。”余涛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开着车出去,但他的司机生活,的确从这一天开始了。武汉人,26岁,中建二局三公司武汉分公司员工,除了在新疆当坦克兵的两年,他从没离开过武汉。“疫情让城市空了,氛围低沉,这是武汉不该有的宁静。我们和这座城正经

20、历着从来没有过的危机,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余涛记得很清楚,当天傍晚雨下得很大,吃饭时通过手机已经可以看到各式各样需要车辆的求助信息。身为海员的父亲一早就给他打来了电话,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他还是忍不住拨通了战友的电话,对话的内容很简单,两人决定一起加入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车队。“不敢想太多,也没有告诉家人,有些事儿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犹豫。”1月24日,大年三十的晚上,余涛的谋划有了眉目,他如愿进了名为“医护人员接送安心车队”的微信群。“但单子隔天就急剧减少了,因为政府很快派出了护送队,征用了一批新能源电动车,统一管理,严格消毒,贴着车标,安全又醒目。”群里虽然冷清了,可没人愿意散去。1月

21、25日,大年初一。下午2:00左右,群里有位叫璐璐的志愿者发出了汉阳区物资运输的求助贴。余涛得知,由于交通管制,运输车只能停靠在离市区较远的城边。救援物资的卸货、清点、配送等工作急需社会力量的支持。而最快能参与进来的,就是他们这些志愿的私家车主。在和璐璐对接好车型、时间、分工后,余涛组建了“汉阳运送物资志愿者”群,最初群里只有余涛和朱鹏、好友胖子、桃子,四个人、四辆车。1月26日,大年初二,车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接运刚刚抵达港贸城的3000件隔离服。这批隔离服被大卡车从仙桃运来,进不了武汉三环,余涛和他的车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们配送至汉口的四家定点医院。焦急的内心遇上空荡荡的马路,余涛踩足

22、了油门。往日里近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这次仅仅花了半个小时,“在这样的危机下,如果你为这座城市拼命,内心反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平静。”在余涛和伙伴们在武汉的环线上飞驰,“汉阳运送物资志愿者”群里的人数也多了起来。第二个任务来得很快,当晚11:50,余涛驾车来到武汉三环边上的自贸城,这里正有20万支口罩和300箱防护服(每箱50套)需要接运。只不过与白天不同这次随余涛一同出发的是拥有13辆车的大车队。这一宿注定难眠,深夜,余涛没敢关手机,生怕错过一个消息。新的任务消息没有再出现,但是收到了桃子的信息,桃子回家的时候他妈妈哭了,不想让他再出门。他发信息给余涛:对不起,你们要加油。余涛回话:“都能理解”“实

23、际上每一位为武汉奔跑的人,能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年初三,大单来了。深夜11点,一批大规模救援物资再次抵达自贸城,急需运送到市区。这批货物有隔离服41箱(共3000套),口罩40箱(每箱2400支),防护服300箱(每箱50件),要分别送往11家医院,“共需要私家车近60辆,我们汉阳区来了15辆。”晚上10点,来自武汉各个区的车辆陆续抵达,港贸城前的四个车道被塞得满满当当。“只要有货车进来,都是先卸货,再整理物资,按照清单分配。有武昌区的物资,就问武昌车队来没来。有汉口的,就喊下汉口车队。虽然谁也不认识谁,但大家心都在一件事情上,整个的过程配合得非常顺利。”余涛和他的车队几乎干了整个通宵。第

24、二天凌晨5点,他开着最后一辆物资车离开港贸城,驶向正在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其实车队成员只有在物资集散点才能碰头,真正运输物资时,都是一个人一辆车在偌大的武汉穿行,所以每次到达地点,只要物资还没有来,我们都会下车,聚在一起,不管外面有多冷。”车队队员很多是90后的。在余涛看来,他们相聚的初衷很简单,与其在家待着不如出去做点实事,哪怕是冒着风险。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车队的成员,与余涛接触最多的便是各个医院的医护人员,“我们在医院进行物资交接时,会尽量采取无接触配送,把货卸在医院外,对接的医生会用平板车把货拉走,并将填好的签收回执单交给我们。所以我对他们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回执单上的那个名字和一句不会缺

25、席的谢谢,无数次我总会想,这句谢谢更应该由我说。”车队从大年初二“接单”开始,截至武汉疫情暴发的第二个十四天,几乎每天都在“出车”状态。活跃在微信群里的44名队友,共接力完成了36450套防护服、10万支口罩、80箱羽绒服、1000箱泡面、2000箱饼干、500升消毒水的配送任务。如今,距离4月8日0点,离汉通道管控解除,武汉“解封”,已经过去了168天。余涛依然清晰记得武汉“一寸寸”打开的点滴,在睡梦中被车喇叭吵醒,楼下歇业多日的早餐店门口重新排起长队,冒面的师傅一提面下锅,手腕抖上几抖,锅面蒸腾起雾气,人们摘下口罩,端着纸质面碗边走边吃。城开了,日子又回来了。前不久,余涛又和曾一起拼命的车

26、队伙伴们聚了一次。这群年龄有大有小、身份各异的武汉人因共同的目标短暂相聚后,已然重回原本的身份和生活,但是整场饭局却异常融洽。“大家像熟悉到不行的老友,谈天、吹牛、喝酒。”他们在特殊时期展现的担当与勇气仿佛全部消融在碰撞的酒杯与火热的汉腔中。(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四)“光明使者”杜丽玲她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也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爱心企业家。她叫杜丽玲,现任何氏眼科集团总裁助理,何氏眼科辽西区域中心院长、锦州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作为眼科专家,杜丽玲多次参加在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其代表性科研成果屈光参差性弱视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应用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

27、眼基因诊断,获得了葫芦岛市科技进步成果奖。她在多年的眼科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参与的屈光不正的个性化治疗和糖尿病防盲模式初探等,都取得了优秀成果。杜丽玲作为锦州市优秀医疗工的典型,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身负许多社会职务锦州市慈善总会理事、2015年辽宁省总工会委员代表、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眼外伤职业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慈善总会常务理事、2019年葫芦岛市政协常委等。2020年荣获的“全国慈善会爱心企业家”称号。杜丽玲长期致力于防盲治盲、培养眼科人才。她带领全院员工多次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大患者检查及治疗。何氏眼科一直致力于高科技、公益性、国际化的发

28、展,以此为基础,医院分别与国际防盲组织、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团体开展了十几项“复明行动”“眼见为实”等慈善项目。在她的带领下,医院为辽西地区培训了多名村医,完成了几十万人的社区公益筛查工作,同时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减免复明手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眼病的防治,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几年来,在杜丽玲的带领下,何氏眼科积极开展社会性眼科知识的普及活动,向社会免费发放了近百万份眼科知识科普材料。何氏眼科将每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延伸为何氏眼科“爱眼月”。在“爱眼月”活动中,向广大市民发放眼科科普知识资料,就眼科疾病进行咨询,开展眼健康公益知识讲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1岁的杜丽玲义不容辞

29、地担起抗击疫情的责任。身为何氏眼科辽西区域中心院长,她以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指导医院各成员单位开展疫情的诊治与防控;以周密的工作部署,带领全体医务工坚守岗位、严防疫情扩散。从2月1日起,何氏眼科医院积极参与各个体温测量点的指导督查防控落实工作,对于防疫措施,她亲自把关,有步骤地落实和监管,确保何氏眼科零感染。在得知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她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捐款1万元,帮助解决防控物资紧缺的实际困难。为了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杜丽玲还积极参与防盲治盲与社区医疗扶贫活动。何氏眼科成立了多个“社区医疗队”,组织医护人员每天利用移动诊疗车深入到各个街道社区,为社区患者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又向

30、广大群众传授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为患者送去光明。杜丽玲就是这样,像一个“光明使者”,倾力倾心,尽己所能,给患者带来光明,为人们带来幸福。(记者 郭诗锦)(五)快递小哥义务理发人气旺(点赞新时代)走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坊,绕过一条小河涌,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鄱阳村里年味渐浓。一排小方块似的快递电动车,一架架笼车,临近年关,这里的物流营业部很是忙碌。90后快递小哥谭自洲穿行在纸箱间,熟练地分拣包裹。“嘀嘀嘀!”谭自洲快速挥动着扫码枪,包裹一件接一件地飞过。18岁当兵,23岁当快递员,“当快递员5年了,我有一个派件小窍门,可以更快送达更早下班!”谭自洲笑着说。这个神秘的“小窍门”就是谭自洲擅长的剪发。每

31、隔半个月左右,谭自洲就会骑上自己的小电车,趁着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到平时派件的小区里免费给小区居民剪发。这一剪就是5年。出发前,谭自洲在业主微信群里吆喝“我今晚过去剪发”,立刻就能收到数条回复:“吃完饭就下来!”“小哥太棒啦!”晚上7点,谭自洲到达老地方,铺开桌子,摆上剪发工具,外加一个吹风机、一把喷水壶、一块扫发小海绵。叔叔、阿姨、老人、小孩,等待理发的人们渐渐聚集,谭自洲到11点多才收工。“谁来都免费,想要什么造型都可以。”“顾客”们常常拿出手机相册里各式各样的发型,谭自洲都乐呵呵地答应。“阿姨们喜欢把耳朵露出来的利索短发,叔叔们比较适合短点的平头,小女孩要剪稍微漂亮点的沙宣头,男孩子就剪一

32、个可爱点的小碎发”剪得多了,谭自洲的心得也多了,“有个小女孩特别喜欢我剪头发,每次我一去,不管她头发长不长,都要缠着我给她修刘海,特别可爱。”小区居民也把谭自洲当成朋友,“常常让我把快件放到便民点,他们自己去取,从来没丢过。”谭自洲说,派件速度大大提高,居民也更方便了,全是因为互相之间的信任。现在谭自洲可是出了名的“最会剪发的快递小哥哥”,人气很高。“有时候派件太忙了我没去小区剪头发,业主们都惦记着,碰面了都会问什么时候再过去。还有阿姨张罗着给我介绍女朋友。”谭自洲腼腆地笑着。小小的剪刀,暖暖的心。义剪这条公益路,谭自洲走了有12年。“我16岁参加工作,在技校学了剪发的手艺。早前当学徒的时候,

33、老师就带着我出去义剪。”入伍后在部队,谭自洲也常为战友剪发。“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在休息时间,我就会给战友们剪发。”一个月一次的剪发时间,谭自洲一个人一次性剪一个连队,“有的战友喜欢稍微时尚一点、带点碎发,大部分就是剪寸头。”当了快递员之后,谭自洲想用自己这一点小手艺回馈社会,“在部队里向雷锋同志学习,在社会就要为人民服务。于是我就继续给大家义务剪发,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剪刀、牙剪、梳子、推剪,谭自洲说,这几大理发工具,“都是在部队当新兵的时候,老班长送给我的,一直用到现在。”谭自洲和老班长一直保持着联络:“我的老班长一直鼓励我继续为身边人服务。看到大家剪完头发后的满意笑容,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六)2019中国公益人物1.又路明“只要把企业家的创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