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14 习题_第1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14 习题_第2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14 习题_第3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14 习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目标检测卷十四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C.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D.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分封制的主体实现了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后代的有机结合,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疆域的扩大,排

2、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而不是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排除D项。2.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可知祭公谋父的谏言强调“德政爱民”,执意用兵的周穆王

3、并未达到目的,“戎狄不朝”这一结果从侧面反证了“德政”的重要性,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犬戎未及时进贡,反映了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遭到挑战,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排除D项。3.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可知此举的直接

4、目的是维持兑换,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选B项。4.元朝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对社会的控制【答案】D【解析】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不具有缓和土地兼并、遏制社会贫富分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故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5.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大明律之外,还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大诰法外施法,使用了很多酷刑,如断手、廷杖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B.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加强C.封建专制

5、达到顶峰D.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朱元璋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及大诰法外施法等现象,可知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故选D项。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发生在清朝,均排除。6.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此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

6、制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而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项。7.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

7、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答案】D【解析】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张居正提倡的举措缓解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但“解决了”说法欠妥,故A项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8.下面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清

8、政府此举()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东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技术实业学校天津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66年)、山海关铁路学堂(1896年)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答案】A【解析】题干表格中的外国语学校、军事学校、技术实业学校创办的时间集中在18621896年,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注重外语、军

9、事和科技教育,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思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D项。9.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年份事件事件后续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到沿海治安等,复设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管辖C.推动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答案】A【解析】

10、题干材料“考虑到沿海治安等,复设”“明军收复澎湖”反映了明朝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涉及的是澎湖地区,未涉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涉及国家对澎湖地区的主权管辖,没有涉及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0.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的负担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答案】C【解析】摊丁入亩,按土地的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

11、不纳,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减轻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故选C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赋役制度的变化与缓解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被废除,排除B项;这一措施与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1.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祀田,一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A.增加政府的土地税收B.维护宗法关系以巩固统治秩序C.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D.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答案】B【解析】

12、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家族祭祀,二是家族救济,因此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有利于维护宗法关系以巩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族田与政府税收的关系,故A项错误;“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只能反映出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是为了打击盗卖族田者,并非针对地方豪族,故D项错误。1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3、答案】D【解析】确立责任内阁制度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仿效美国的三权分立,主要目的不是保障议会的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制约总统的行政权不能反映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项正确。13.西塞罗说,他那时的青少年都把十二铜表法当作课本来背诵。自十二铜表法公布后的近千年,罗马统治者从来都没有以明文废止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十二铜表法()A.在罗马法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B.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C.是一部十分完备和先进的成文法D.渗透了西塞罗的自然法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

14、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在后世漫长的时间里,虽经过多次修改,但罗马统治者都没有以明文废止它,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故选A项;虽然十二铜表法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但这不是古罗马青少年必须学习十二铜表法和罗马统治者没有以明文废止它的理由,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保留了大量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它不是一部十分完备和先进的成文法,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即罗马共和国早期,而西塞罗生活于罗马共和国晚期,所以十二铜表法不可能渗透西塞罗的自然法理念,排除D项。1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

15、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中世纪末的西欧()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的法律基本都借鉴了罗马法,反映出罗马法的立法原则在中世纪继续沿用,故选C项;题干材料仅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国家借鉴罗马法来制定法律,没有涉及罗马法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西欧国家借鉴罗马法来制定法律,属于立法方面的内容,而宗教法庭是司法机构,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世纪末的西欧否定了宗教法庭的作用,排除D项。15.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

16、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答案】C【解析】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议会被政党操控,故A项错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其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群体,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特

17、征,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废宰相后与宰相地

18、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6分)【答案】(1)依据不同: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不同: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其他言之有理即可)(2)性质: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内侍机构、顾问机构)。作用: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答简、密、速等方面亦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17.阅读材料,回答

19、问题。材料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时期表现1500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西欧的地域界限被打破,人口流动性增强,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通过宗教改革,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法国大革命时期至19世纪70年代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19世纪7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

20、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4分)【答案】论题: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阐述:1500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形成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法国大革命时期至19世纪70年代,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

21、播,拥有法兰西公民身份的法国人,积极投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此时,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19世纪7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各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统治者宣称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成为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西欧国家由欧共体到欧盟,联合程度不断加强。总之,民族国家的构建导致了不同特点的民族主义的出现,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民

22、族主义的内涵也日益丰富。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造就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朝以后,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明朝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朝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材料二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

23、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摘编自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7分)【答案】(1)主要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宗法色彩明显;基层自治分工明确;等等。(答对三点即可)历史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等等。(答对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