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_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_第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_第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_第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 28 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 气的意境。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鉴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 暗寓东行。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

2、,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 ?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1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 不尽的风流。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

3、。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 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 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 空间。惟见长江天际流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

4、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2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 现出来了。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5、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 材。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 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教案经过数次修改,课堂教学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其间不乏可取3之处,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能体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

6、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后,进行引读:两个“一会儿”看似随便,不礼貌,其中恰恰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体会,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课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 运用课件进行演绎,使得他们的感悟更深刻。课件中有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

7、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这样,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 ;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切合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同时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读朗读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4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