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路上的社会学经常骑自行车上马路,有时在马路上看到的一些小事,仔细咂摸,这些小事实际上就是我们社会许多大事的缩影。 看到过几次这种情况:马路上的警察挥手示意违章车辆靠边停车接受处罚。违章车辆停到路边后从车里钻出来,不是拿着驾照直奔警察,而是立即掏出手机,打电话。电话接通后,简短地说了几句,就向前走几步,到了警察面前举起手机,说:“警察,请接电话。”警察一开始大多拉长着脸拒绝接电话,但警察终归底气不足,最后还是接了。警察接了电话的后果是,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脸上由阴转晴。违章的司机并未受到任何处罚,而是听警察说:“下次可要注意呀”于是司机说几句感谢的话,便开着车扬长而去。 马路上的这一幕的前因
2、后果,其实谁都能猜得到。违章的司机在被警察拦住后,想到的是要找能跟这位警察说得上话的关系。这关系可能是警察的同事、亲戚、家人、朋友、邻居、同学,还可能是警察的老师、领导。当电话接通后,司机说明情况,对方一定要跟警察通电话。电话的内容一定会是,首先说明自己与违章司机的关系,之后为违章的司机说情,希望警察关照。警察接了电话后,或者碍于人情面子,或者慑于说情者的权威,就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执法者的权威抛到脑后,对违章司机网开一面了。按照常理推断,说情者为违章司机消了灾,日后违章司机也是要破点小财的,违章司机向说情者请客送礼也是很可能的。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据说每年有近十万人丧命车论
3、之下。什么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司机的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外,与警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无关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直接后果是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和刚性锐减,执法者的权威受到蔑视,人们对法律法规的畏惧感减弱。警察们难道都不愿意严格执法吗?也不尽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当下的权力、人情有时大于法律法规的现象影响了警察的执法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毋庸讳言,我们社会中还存在着诸如矿难频发、假冒伪劣商品、司法不公、环境污染、侵权盗版、官员腐败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治,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与相关监管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力、人情大于法律法规不无关系。同司机违章了,只要打一个电话找到关系就
4、可以免予受到处罚的道理异曲同工的是,有的人或单位违法违规了,政府监管部门去查处(有的还没有去),一旦接到说情人的电话,有的就没了底气,于是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违法违规者仍然肆无忌惮地干着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构当。如此执法环境许多社会问题屡禁不绝,屡禁不止就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当下的社会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还有人说:受到处罚的都是没有后台的,有后台的人或单位即使违法违规了也很可能不会受到处罚。这些说法有些绝对,但也不是毫无道理。无数事实证明,在我国权力、人情大于法律法规的现象的确存在,在一些地方还很严重。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法治化国家。从目前众多的权力、人情大于法律法规事例的现实看,我
5、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化国家还有不小的距离。什么时候在马路上,司机违章了想到的是接受处罚,而不是立即找关系说情,“警察请接电话”的事不再出现。什么时候我们的许多社会问题就会得到根治,我们国家就离法治化国家不远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我不是很清楚”这句话也可另表述为“我不太清楚”,是时下在很多场合高频度出现的话语。特别是当你想了解某些情况,或是想求证某个问题,而对方因种种原因需要“技巧”一下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经典台词”。尽管你可能会因不得要领而气馁,但你还不得不服气,这几个字确有它独到
6、的“弹性美”,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主要是公务员们热衷于将它作为口头禅呢。 首先,“不是很清楚”并不等于“不清楚”,这点你要明白。问题人家还是清楚的,只是没有清楚到某种程度。这样一说,人家并没有推卸什么或者回绝什么。相反,正因为不是清楚得一塌糊涂,为“慎重”起见“暂时”还不能给予准确的答复,这有什么错吗?这难道不正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吗?但如果仅仅是回答“不清楚”,那味道就变了,那是与己无关,那是不负责任,那是冷若冰霜,那是蛮横无理,那就可能落下一个“光拿钱,不干事”的口实,谁会这样傻呢。 其次,“不是很清楚”还很有一点“曲径通幽”的意思,不是吗?一句“不清楚”就好像关了门而且加了锁,没有任何
7、回旋的余地了。如果舆论喧哗起来,或是上司责问起来,该何当自处?而“不是很清楚”的境界就美妙多了。“不是很清楚”只是指当前情形而已,但听话要听音,这句话的重音在“很”字,说明人家是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关注,而且会一直过问下去直到清清楚楚,希望还小吗?当然,如果你不识趣,过一阵又来“讨说法”,那对不起,如果人家愿意,依然可以“不是很清楚”,这有什么稀罕,罗马还不是一天建成的呢。万一情况变了,是上面追查下来,哪怕真是九曲十八拐人家也能立马搞清,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显示出才干和效率。你想要较真,问个为什么,同样没门,“那是后来弄清楚了的啥。” 本来嘛,从“不是很清楚”到“清清楚楚”之间哪怕只有毫厘之差,那也
8、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那也存在后来水落石出的合理性呢。一句话,“不是很清楚”妙就妙在可进可退,左右逢源,不变应万变了。 其实,“我不是很清楚”内蕴博大精深,你可以不断地去挖掘去探索,见仁见智,乐趣无穷,但你决不可把这句话简单地与推诿,搪塞,敷衍了事等等具有负面色彩的字眼划等号。 中国文字向来考究,甚而玄妙之至。“莫须有”三字虽不能服天下,但秦桧仍靠它杀了岳飞;曾国藩更是措辞高手,“屡战屡败”一经改为“屡败屡战”,就使得龙颜大悦,上心甚慰,何等神奇。如今“我不是很清楚”,窃以为是更上一层楼,虽然白话了一些,却既不需重组词句,又使得人人无话可说,加之语调柔美,言简意赅,从容不迫,意味深长,可谓只寥
9、寥数语而尽得风流,真一个“巧”字了得!人才与奴才二次大战时,美国驻菲律宾的总统军事顾问麦克阿瑟,手下有个叫艾森豪尔的将官要求调走,麦克阿瑟开始舍不得,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麦克阿瑟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以军人的命令留住他,麦克阿瑟袒露了他的“用人观”:“艾克是个人才,却不是奴才我既要人才,也要奴才。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最好是人才兼奴才。”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所以当今市场上爱才、惜才之声不绝于耳,似乎人人都是护才的“花神”,荐马的伯乐,大有求贤若渴之态,“筑坛拜将”之诚。其实,有些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才呀,人才,成天喊人才,可人才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有的干脆
10、气跑了,挤走了。在他那里是蒿草,挪个窝便是大树;在他那里鲜花萎地,换个地方便是硕果满枝。多少人才外流,多少专利带走,什么近寺人家不重僧,什么远来的和尚好念经,说穿了,就是那里奴气盛而才气衰,缺少养才育才的阳光雨露。 有些人放着人才不用,偏用无用的“奴才”,他是傻子?其实,一点不傻,凡是重奴轻才的人,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作风不民主,刚愎自用,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他一言九鼎,谁敢道个“不”,他便认为对自己不尊重,管你什么才,不听话就不用,于是一些宵小之徒便乘虚而入。另一种是,自己有私心,手中有权要谋私利,就得用几个信得过,靠得住,能托底的人。 人才,在事业上大多是强者,但在
11、人际交往中往往是低手,拙于钻营,厌于周旋,不会看眉眼高低,不愿俯仰于人,自以为忠贞不二,用善良的愿望来对待复杂的现实,常常干出一些被“聪明人”讥笑的傻事来。 在某些人眼里,人才、奴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有些人领会“头头”意图之敏锐,为“头头”个人效力之虔诚,甚至必要时忍辱负重,屈己从人的“牺牲”精神,都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这不也是“才”吗?有用是才,好用也是“才”,“人才”是“才”,“奴才”也是“才”,“只要为我所需都是才”。 在现实生活中,“才气”、“奴气”兼备者不多。“才气”施之于公,“奴气”用之于私,利弊权衡,孰轻孰重,不掂自明。你是人才或奴才?你是要人才,还是要奴才
12、?可怕的“差不多”“差不多”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一个词,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任何事情上。 领导问员工:“工作完成的怎么样了?”员工回答:“差不多了!”领导满意地点点头; 恋爱中的女人问她的男友:“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吗?”男友回答:“差不多了!”女友兴奋地给了他一个热吻; 老板问秘书:“人都到齐了吗?”秘书回答:“差不多了!”老板说:“那好,我们现在开会!” 老婆问老公:“你看看我今天买的鱼份量够不够?”老公拿起鱼掂掂说:“差不多!”老婆开心地哼着小曲做饭去了; 秘书长问市长:“您看我们今天总结材料中全市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这一项报20%怎么样?”市长说:“差不多吧!”于是秘书长兴高采烈地去布置工作
13、去了; 爆破手问定向爆破专家:“您看这一吨炸药这样布置行吗?”定向爆破专家说:“差不多!”爆破手带着部下去埋炸药去了; “差不多”一词几乎成了回答所有提问的标准答案了! 我查阅了许多资料,试图找到“差不多”一词的起源,但终于还是没有结果,不过“差不多”的观念自中国人自古有之却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日上三竿”是几点,你知道吗?“一袋烟的功夫”有多长,你知道吗?“过两天”到底是过几天啊?“没多长时间”到底是多长时间啊?外国人都说中国的厨艺太深奥了,他们根本学不会,因为他们永远也把握不了“盐适量”、“醋少许”之类的“关键技术”。 “差不多”一词的广泛应用的确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如:甲骑自行车撞到了乙
14、,乙要甲赔偿100元,甲不肯,只给20元,二人争执不下,交通被堵塞。围观的人便出来打圆场,说你们不要争了,你少要点,你再多加点,人又没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于是二人50元成交。一场矛盾化解,道路也随之畅通了。 “差不多”一词还是人们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最好的推卸责任的手段。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甲找到乙说:“我当时问你这样做行不行,你说差不多,现在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你说该怎么办?”乙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只是说差不多,又没有说肯定能成,难道你自己没长脑袋!”这是工作出现失误时的情景。如果这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成绩卓著,那么乙就要去找甲了,并会对甲说:“你看,我当时就说差不多嘛,这不马
15、上就成功了。”这样功劳自然就有乙的一份。 “差不多”一词的广泛应用还充分激发了国人的创造力。如果市场上某一产品畅销,不久你就会发现很多与这种产品“差不多”的产品出现。“白沟”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该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假如头一天有人拎着一只别致的皮箱或皮包从白沟街上走过,第二天你就能在白沟的市场上买到这样的皮箱或皮包。当然你买到的不可能是原来厂家的产品,而是与原厂产品“差不多”的白沟货。可见,在“差不多”观念的影响下,国人的创造力、模仿力之强。这种超强的创造力与模仿力几乎应用于所有领域,金庸的书畅销,我来个“全庸”、“金唐”;“康师傅”卖得火,我来个“唐师傅”;“小肥羊”好吃,我来个“
16、小羊”反正都差不多,不能“讲究”就“将就”一下了。 可怕的是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也把“差不多”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原则,该调查研究的靠主管臆想下了结论;该亲自处理的由他人代劳了;该积极落实的,口头传达一下了事工作敷衍塞责、虚报浮夸、哗众取宠的现象层出不穷,当出现问题以后以“我不知道”、“我不了解情况”为由尽力搪塞,以求明哲保身。正是这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差不多干部”的存在,使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复,致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 更可怕的是在许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方面也渗透着“差不多”的观念。“三鹿”事件解开了乳品行业潜规则的盖子,
17、此时本应该是全国乳品行业积极处理问题,彻底反省,并积极采取措施实现行业自律的关键时刻,居然有人在此时大言不惭地辩白自己的产品与“三鹿”不同,其产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很小,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危害。这又是差不多观念在作祟,我的产品里是“有”,但“很少”,差不多等于“没有”。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无耻的人!你的产品里出现了不该有的东西,说明你的产品有问题,你就应该积极地从自身管理方面找原因,此时你没有任何借口,也没有任何辩解权利,因为你面对的是人民大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你看来“差不多”,可稍有不慎无数鲜活的生命就会消失在你的“差不多”之下。 根深蒂固的差不多思想,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不多文化”,使“差
18、不多”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就拿本应体现公平原则的度量器具来说:外国人讲究精确,发明了天平,稍有不平便可表现出来;中国人在“差不多”观念的影响下发明了“秤”,秤的头高、头低完全可由人来操纵。在这方面可能中国人显得更人性化,朋友来了,“秤”高点;不认识的人来了,“秤”低点。反正高出部分可以在低出部分补足,我自己不吃亏又讨好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不仅使秤如此,最后发展到使“权”也是如此!看来腐败现象也是与“差不多”思想相关联的! 胡适先生在1942年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认为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让他去买红糖,买成了白糖,
19、认为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让他记账,认为“千”比“十”只多一小撇,常常把“十”记成“千”后来得了急病,家人没有请到东街的汪大夫,却请来了医牛的王大夫,他认为“汪”、“王”差不多,就用医牛的方法医吧,结果不到一小时,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着他的名言: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法号叫圆通大师。 胡适先生最后说: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在我认为胡适先生在写作此文时还是很客气的,如果再让这种“差不多”思想畅通无阻地流
20、行下去,我们整个民族就很危险了! 不写了,先到这里吧!时间“差不多”了,我该吃饭去了! 哈哈!差不多!大树与空调现代的都市人大都陶醉于科学技术的成果,喜欢躲在钢筋混凝土或是钢铁塑料铸成的美丽坚硬的小壳-楼房或汽车里,享受现代文明,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他们关闭了门窗,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小空间,再打开空调机,凉气刷刷吹来,清爽宜人。他们崇尚干净,在室内或车内,为自己造就一方净土,把自己同这个世界分割开来,一尘不染。 在我们农村老家,家门口挺立一棵棵高大的杨树。每到春天,杨花似雪,沸沸扬扬,满天飞舞,像是说不尽的情话。每到夏天,枝繁叶茂,绿荫如盖。风来挡风,雨来避雨。这些大树像一个个战士,守护在门前
21、,威严挺立。像一个个舞女,迎风起舞,婀娜多姿。像一个个歌女,放声歌唱,婉转悠扬。安静的时候,一棵大树就是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多了很多情趣。 盛夏酷暑,烈日炎炎,像蒸笼,像火炉。躺在屋中休息,不在身上盖上点什么,还觉得有点冷。这里空气清新,呼吸匀畅。抬头仰望大树,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是它们为我们遮挡似火的骄阳。 我觉得一棵棵大树,就是一台台绿色空调,它不仅遮挡阳光的暴晒,吸收很多热量,给人一丝惬意的清凉。还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改善空气质量。每棵大树身上还贮存着大量的水分,被太阳蒸发出来,为我们的空气加湿。空调改善的是封闭的小环境,大树改善的是开放的大环境。空
22、调改善的是个人居住生活工作的小环境。大树改善的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因此,我感觉大树更像一位富有经验的老中医,用药温和,药效有力而长久。既治标又治本。 我也觉得自己不是杞人忧天。青山绿水,新鲜的空气,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每逢刮风,尘土飞扬,是水源短缺所致。干旱少雨,环境恶化,也是人类的对树木森林乱砍乱伐所致。人类在地球上的无理性的生活,就像人们杀蟒蛇,给它设个套子,按上刀子,引它上套,然后让它自杀。它越痛越往前爬,越往前爬,就越快速到达生命的尽头。 现在很多的人,也想亲近自然。可是自然已经被破坏,让人亲近不得。没办法,只好从自然中逃遁,把自己从自然中隔离出来,躲进自己设计的小环境
23、。由于自然遭到破坏,致使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无地自容,最后只得丢下一堆垃圾,离开地球,飞向不知道什么地方。 我们的长辈,曾经在大树底下,手摇小扇,度过了炎炎夏日,在青山绿水间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我小的时候,有了电扇,也还有绿水青山。后来,更先进了,有了空调,就得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因为人们仰仗科技进步而离自然越来越远。现在空调在迅速扩张,到处流行。气温也在迅速上升,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气温常常超过我们的体温,让人无处可躲。无论躲到哪里,都会受到炎热的炙烤。最后只得利用机器,营造自己的小环境躲进去。 但空调像一位外科医生,对气温进行强行分割,一边放冷气,另一边放热气。使用空调者凉快了自己,热了别人,
24、恶化了环境。大环境遭到破坏,小环境也就难保。 现在,楼房迅速扩张,汽车迅速扩张。空调龟缩在楼房或汽车里也迅速而偷偷地扩张。能源消耗加剧,废气排放增多,热量释放增加,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大树却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孤独孤独。只有人类这个大家族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膨胀。难道人类能够在地球上“一枝独秀”? 人类的家园需要大树守护,人类的灵魂需要大树滋养。大树可以阻挡沙漠的威逼,可以减缓工业污染,可以放出大量氧气,改善大气质量,可以贮存水分。我们的家园不能没有大树。我们后代不能背着氧气瓶,穿着防热服,像在航天员生活在外星一样生活在地球上。要到那时侯,我们人类真的就没有家了。莫让情绪受污染国庆长假期间,有几位工
25、厂的朋友来看我,大家借着酒力痛痛快快地倾吐了一番下岗后的苦楚,此后许多天我的屋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恶劣的“下岗情绪”。我又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将这股情绪传染给了更多的人这就叫“情绪污染”。眼下这种情绪污染已经非常普遍了。比如骂街,有一个人开了头,大家就都跟着骂,好像不骂几句就不算是地道的中国人。外地人进城,坐上出租车听见司机一开骂,人家对这个城市就难有好印象了。人在外面易受坏情绪的污染,带着满肚子闷气嘟噜着脸子回到家,摔摔打打,看什么都不顺眼,立刻便将坏情绪传染给全家人,整个晚上甚至连续几天都不得安宁。同样,在家里怄了气,也会把坏情绪带到外面。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外在的或内在的神秘因素搅
26、扰心神,现代人的情绪反复无常比运气的反复无常还要来得古怪和不可理喻。情绪又极容易相互感染,闭塞人的心智,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情绪病毒就像瘟疫一样从这个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搞不清从哪儿开的头,也不知将到何处中止。其传播速度有时要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染还要快,被传染者常常一触即发,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会在传染者身上潜伏下来,到一定的时期重新爆发。这种坏情绪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损害,绝不亚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危害。常见的一种情绪病叫“浮躁”跟着前面的潮流跑,又被后面的潮流催赶得屁滚尿流。人的个性完全淹没在世俗的潮流之中,生活被日益浓烈的市场气氛所笼罩,人格和行为都趋于市场化,成天
27、想的就是怎样把自己推销出去,看苗头,估行情,不断地顺着社会行情进行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这样活着怎么能不累,怎么能不被异化?还有一种时代的情绪病叫“没意思”活着没意思,死了也没意思;结婚没意思,不结婚也没意思;干活没意思,下岗也没意思。“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现代人只要表面的珠光宝气,谁还在乎内里的空空洞洞呢?情绪病毒的产生是心理平衡机制失调所致,也就是心理防卫机制遭到破坏。高度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早就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开始下力气治理情绪污染,想出各种办法帮助人们清除情绪病毒。欧洲喜欢“运动排毒”,法国人还发明了“精神排毒操”,他们一
28、旦发现自己感染了情绪病毒,就去出一身臭汗,将郁结于胸的情绪病毒随着汗水排出体外。美国人发现了自己情绪带毒就去玩儿沙子,“将手指脚趾都深深地插进沙子里撩拨”,他们认为沙子细软柔滑,可散可聚,无孔不入,能过滤人的情绪病毒。日本人的排毒办法是照哈哈镜,看着自己扭曲变形的怪样纵情大笑,以期达到平复情绪的目的。那么中国呢?目前光是环境污染就够让人头痛的,似乎还顾不上情绪污染的事。人们只看到了环境的日益沙漠化,还没有意识到人的心灵也在日益地沙漠化。也许是先有心的沙化,后才有环境的沙化。或者说,环境沙化只不过是心灵沙化的映照。现代人自身的情绪污染日趋严重,又怎么能治理得好环境污染呢?心态问题毫无疑问,我们现
29、在进入了物质生活富裕的时代。就大多数人而言,已进入吃有食,居有所,穿有衣的良好状态。然而,这种状态的的背后却出现了这样的怪现状: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以谈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里边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对此,人们不禁要问: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有一则报道说,现在的人们感到压抑的概率是上世纪50年代的10倍,不管生活多么富裕,精神生活始终感到贫穷。人们比任何时候都爱拿自己跟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失败者恨成功者,成功者也常常感到像失败者。商品时代培育出来
30、的商品意识,只会使人变得比以往更贪婪,更好高骛远。越是看重金钱和物质,人就越容易满足,心理也变得更脆弱。无独有偶,前几日又看到一则新闻,说某城市一家餐馆为了表明自己的“土”,养了头毛驴来磨面,每天工作两小时。不少食客都要与毛驴来个合影,有胆大的就骑驴逛上一圈。“因为在城市里基本见不到毛驴了,很稀奇啊!”一位食客表示。一头“土的掉渣”的黑毛驴,以前根本上不得台面,如今竟成餐馆里的宝贝,以至于被戏称为“代言驴”。因此有人感慨,时代真是变了!还有人说,“土”的是美好的。在人富心穷的心态下,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的幸福感究竟在哪里?我们怦怦乱跳的心,究竟要怎样的依托?来自骨子里精神上的穷,使我们
31、吃肉不是肉味,吃菜不是菜味时,周围一切都变了味,处于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之中。这种病态“虚胖”下,使人良心扭曲,社会责任感降低,缺乏对弱者那么一种同情,缺乏对这个世界的爱。心穷还使我们有时丧失了自尊,学会虚伪,世故,装模作样的外表下,一颗脆弱的心如同瓷器样,经不起外界轻轻一碰。对于道德、修养和胸怀,我们已找不到真正的坐标,喜爱隔着镜子打量对方,习惯假话泛滥,习惯人云亦云。脊背弯曲的人性下,就是牢骚多,怨言多,一口吐沫都想淹死这个世界。人与人间真挚的那个感觉已慢慢远去,人们已把浪漫当作理由,把纯真作为借口,开始想尽一切手段和花样考虑起自己的名和利。“心穷现象”使人染上了一股穷气。有些富人们真的“心
32、穷得光剩下钱了!”有一则故事,说上海某富翁在某商场,花一千八百元买了一瓶洋酒,当场开瓶,挺胸仰脖,举瓶象喝汽水饮料似地,一口气将整瓶洋酒喝下,令围观者为之瞠目。这是一种典型的人富心穷的“炫耀”和“虚胖”。富人显摆时,可以从空中抛钱,看贪婪之辈你挣我抢的闹剧;可以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玩一掷千金的游戏。这些人财富在增多,金钱在增加,但就是没有社会慈善意识。他们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心穷。心穷的饥渴,使金钱很容易就操纵了一场场倒钱的骗局,如五花八门的造假、欺诈层出不穷,不断翻新。有些贪官受贿数千万元,表面上却仍旧省吃俭用,将贪污来的钱全部藏匿于家中,冰柜、煤堆、鞋窝一切他们认为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塞
33、满了现钞。他们要钱并不是为了用,而是因为心穷,穷怕了,怕穷。人富心穷,还使我们对“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越来越怀疑。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有钱了,心却贫穷了,于是离婚,婚外恋、一夜情等不正常的感情汹涌泛滥,使婚姻的红灯频频亮出,难怪有人指出,当今社会随便往那栋楼一指,都有离婚的。谁还敢说,我的爱天长地久。文学大师欧阳修曾讲:唐之诗人类多穷士,少达而多穷。李白可以豪唱“千金散尽还复来”;几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的杜甫对金钱也有一种平静的情致和幽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岑参甚至在囊中羞涩,欲饮无钱的情况下,仍可以拿自己和酒家开玩笑:“道劳榆荚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撇开这些物
34、质贫乏精神乐观的大师不谈,就当今大多数人而言,是钱包充盈而又活得戚戚不安、心浮气躁?足寒伤心,心穷则伤气损志。这个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要做到贫而不拙,富而不贪;达不足贵,穷不足悲,确属不易。那种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急于求富、羡富、谀富、贫而谄,富而骄,或夸大贫穷,或夸耀富有,同样也是万万要不得的。愿在物质上已经脱贫的人们,赶快进行心灵“脱贫”吧。标准是个好东西我是典型的南方人,出生在南方,成长和生活也一直在南方,所以对一切以面做的食品都不感兴趣。无论做得再漂亮、或说得再好听,只要材料是面,就对我没吸引力。在Q群里许多人在讨论馒头的标准时,一看是说
35、面食,自然就不关心也不参合了。可是这个话题说了许久,这是很少见的,一个馒头是什么形状有必要如此隆重其事地说而又说?后来才听说是有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了小麦馒头的国际标准,我还以为是他们在扯淡呢。我再不喜欢面食,也知道馒头有多种形状,喜欢做什么样就做什么样,只要做的人高兴,弱智也知道这是难定标准的。群友说是真事,再到网上一看,早已讨论成一片了,真是有地方政府花了六年时间研究出了馒头的国际标准,一口茶没全喷键盘上了。 对馒头的国际化标准,多是嘲弄、谩骂,几乎没有认同的声音。开始也觉得这玩笑真是开大了,形状、大小不符的就是不馒头?就不许卖?不许吃?好吧,就算地方政府是为是利益所争出此荒唐标准,店家无奈只
36、能根据标准而做。那家庭里呢?按不按标准来?不按,那可是跟不上国际潮流,跟不上形势啊。按标准来,那多费事?本是随手的一餐饭,还得先将标准划好,照此做,偏离了标准是不是得重做?后来仔细想想,人家政府出此标准也不尽是滑稽可笑,也有其好处的。 首先,定了标准大伙省事,可惜只定了馒头的国际标准,没一起定出一个人该吃几个的标准。有了标准多省心省力省事啊?大凡有标准的东西,都有一个榜样的,要做同类东西,将标准拿出来,依葫芦画瓢,白痴都可以照做。再说,有了标准,就没有好坏之分了,形状、水分、面粉量等等,都按标准来。再有一个吃多少的标准,大人吃几个,小孩子吃几个更好,国际标准啊,一定不会饿着谁,也不会浪费粮食。
37、 其次,一旦有了标准,肯定南北统一,只要是馒头,全国划一,处处一个样,多整齐漂亮?走哪都知道我们集体进入国际化时代了。想当初,穿着有统一标准,虽然不叫国际准准这么大,其实也是中国人的国际标准了。谁也别想特殊,想与众不同是行不通,虽然美丑区别不大,至少大家差不多。省去了多少嫉妒心?也省去多少眼红病?那时仅穿着统一标准了这条就让人不需要比较,没有比较就不会心理不平衡,也不能说不是好事。馒头统一了国际标准,榜样当得好,接下来一样可以将许多东西一一统一。等都有了国际标准,许多差距就会缩小,心理距离也会拉近,说不定让大大感慨没有了的诚意又回来了。你想啊,没比较就不需要使诈,没差距更不需要阴谋诡计。 再说
38、,许多人也不好好琢磨,这是政府帮我们操心啊,人家公务多繁忙?还能抽出六年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真是操碎了心啊。平常多少人在再说工作生活压力多大,这也操心,那也烦恼,大事小事的没完没了。现在好了,吃饭给定了标准,多少也算是卸去一个操心事了吧?连你的饭碗里的标准都顾到了,下一步说不定就会想到你入厕时间长短的标准份量了。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事交给政府去操心,腾出心来,每个人都去操心事业、科研去,一不小心,整个时代就腾飞了一大步。 把矮个拨高,把高个压矮,把美的弄丑,把丑的弄美。也别说不好,虽说是个性时代了,太个性了不是很乱吗?让管理者头痛,不好定收费标准啊。政府那么操心,好意思还给他们添堵吗?应该自
39、觉根据标准做事做馒头及做人。万众一心,谁还能敌? 真的很喜欢这个时代,感觉真正进入娱乐时代了,没事总会有人一本正经地制造娱乐事件,让大伙有一乐。借用一句在一个论坛常看到的话,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最稀缺的资源是公平前一向有人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称:近年来农村考生的高考升学率持续下降。有杂文家因此撰文呼吁:重点大学应该义不容辞地多招收农村考生。本人对这一呼吁很不以为然,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当前农村考生升学率低主要还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方式所决定的。中国的升学考试最奇怪之处就是其录取标准的五花八门,地域、出身、特长、民族、评优甚至父母的投资情况都可以折算
40、成分数,考生在拥有一个“卷面分”之外还有一个让人费解的“标准分”,这个“标准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考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指数。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是“裸考”,即没有任何加分,在“标准分”面前首先就矮了他人一截,焉得不败下阵来!我想,对于农村考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重点大学“多招收”的“义不容辞”,而是一套基本公正的竞赛规则,一个基本公平的竞赛环境。这种“多招收”的思路本身,恰恰是另一种不公平要求。中国的高考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的竞赛规则,在那里,不管你有多少需要“照顾”和“优先”的理由,但认定名次的只有一个标准,绝无“卷面分”和“标准分”的说法。无论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是
41、世界级优秀青年,或者来自落后地区,你100米跑10秒就是10秒,决不可能视不同情况折算为9.9秒或者9.8秒。你踢进一个球就是一个球,决不可能给你折算为1.5个或者1.1个,也不可以因为你是东道主国家“素质高”而额外开恩。我想,这才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如果都像中国高考这样设置多重标准,恐怕早就没有人去看奥运会和世界杯了。尽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早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现代理念,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处处都能感觉被进行三六九等的区分。公平仍然是最被渴求但却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无论是去火车站飞机场买票,还是去医院看病、上银行取钱,无一例外都有“优先窗口”、“绿色通道”。那么优先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标示曰
42、: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劳模、离休干部、海外侨胞等,有的还包括记者、军人、作家以及“共建单位职工”等。这些还是明示的,还有更多没有列入名单但却手握实权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这种“优先”,而直接享受“特供”和“专供”。很少有人敢于去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地享受优先权?社会公共机构在为“生而平等”的众生提供服务时凭什么来进行次序划分?又是谁授权这些机构来进行这样的人为区分?没有人反对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儿童提供优先服务,因为对他们的关爱体现的正是人类的美德,他们的优先地位源自于自然原因和生理原因。与此相反,让那些本身就处于强势地位的人享受“优先”的便利,恰恰是对社会资源的劫贫济富
43、。有人也许会说:为他们提供优先服务是基于他们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那么我要说,即便抛开“职务等于功劳”、“名分等于贡献”这种公式的荒诞性不谈,哪怕名单中的人都是社会杰出人物,那么他们就拥有更多的特权吗?一个人可以因为他的“伟大”、“功劳”、“杰出”而挤占他人的公共资源吗?谁阔谁先上那是商业规则,商人尽可以给财大气粗的主以VIP待遇,但在社会公共领域里,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抢占他人的机会和空间。我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排队,谁先来谁排前面,不问你的出身、血统、职业、名誉、知名度高低、贡献大小、财产多寡。当前,我们的社会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排队意识,它不仅体现着公平,也体现着效率。两者从来都是相互关联的,失去公平则失去一切,也正因此,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终身信仰并始终实践的一句名言便是:“维持公正,哪怕天塌下来!”让我们怕些什么吧8月1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纸箱馅包子”案。訾北佳因犯损害商品声誉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之前,责任人辞职,电视台道歉,多部门发出通报,严查假新闻看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已经不惊诧了。我们不但已经习惯了假新闻,还习惯了有关“假”的新闻报道:假烟酒、假珠宝、假服装、假种子、假化肥、假水泥、假钢材,到假成绩、假评估、假执法、假婚姻,有形的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