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成因教学设计游茂园_第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成因教学设计游茂园_第2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成因教学设计游茂园_第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成因教学设计游茂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授课人:游茂园 指导教师:李霞 课型:新课课程标准1.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课标解读主要概念:生态脆弱区(带)是指从成因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表现方式上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地理特征上既可以是过渡带,也可以是地带性或非地带性的区域分布。一般分布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动物物种少的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它是受人类影响较大的地区。中国独立环境复杂多样、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的压力大,生态脆弱区(带)广泛分布,如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带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带等。这类地区如何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据此

2、将此列为学习的内容。生态脆弱区(带)的成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地理条件比较特殊,且比较脆弱。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当收到人类活动影响后,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这类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系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进而影响到本区域,乃至其关联的区域的人类生存条件。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有不同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宣传措施。三、教材分析“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内容。本章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

3、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教材首先通过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引出荒漠化的概念;其次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再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剖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虽然对荒漠化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已有初步认知,但对其成因及防治的学习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的提取及整合也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也较差。本课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课程

4、的学习作好铺垫。五、教学目标综合思维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方面归纳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掌握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的一般方法;区域认知了解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地区分布,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人地协调观通过荒漠的形成、演变过程的探究,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通过荒漠化成因中人为因素的探究,树立“因地制宜、适度利用”的开发观地理实践力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探究,学会发现、分析、解决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六、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演变过程;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5、难点: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七、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思维导图法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导入】播放中央电视台“塞罕坝”公益广告宣传片。塞罕坝是我国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和清代的皇家围场,但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却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后经几代塞罕坝人不懈努力,才使“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PPT 展示松林、荒漠、林海演化过程)【提问】塞罕坝的地面景观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体现了什么地理现象?观看视频回答“体现了荒漠化现象”激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探究欲过渡塞罕坝:植被覆盖率很好的皇

6、家猎场黄沙漫天的荒漠美丽的国营林场,其中体现了两大地理现象:荒漠化和荒漠化的治理。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探究的地理问题:荒漠化。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活动1】阅读教材,找出荒漠化的定义,根据你的理解,运用荒漠化定义中的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示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参考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植被破坏、地表裸露、风蚀和水蚀、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荒漠般的景观【小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问题】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我国有哪些类型的荒漠化,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归纳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本质及主要类

7、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运用对比法加强对概念的理解4min荒漠化的类型【展示】PPT 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的概念以及在我国的分布: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山地;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地区。【设问】由“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图”,查找我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在哪里?读图归纳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和分布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4min过渡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下面,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

8、为例探究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小组活动1:阅读教材16-17页,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提示】读教材第16 页图以及区域地理175页“西北地区三地气候比较”,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读教材第17 页图,概括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西北地区河流、土壤有何特征;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小组活动2:用思维导图表示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与荒漠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点拨】思维导图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演化

9、的整体性特征,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另外,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结合教材17页文字归纳出气候异常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小结】1.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质基础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条件植被稀少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课前利用学案,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预习,课堂上由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5min过渡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身存在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

10、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读教材第18-19 页,找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哪两方面(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小组活动1:阅读教材第17-19 页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及文字材料,小组合作填写下表小组讨论并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环境问题成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的思路8min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包括两大方面,如下表所示:不论是西北地区,还是南方喀斯特地区,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态问题都应该依据这样的分析思路去分析,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地球上许许多多的生态问题。记

11、录笔记,回忆荒漠化成因的分析方法形成分析生态问题的一般思路,学会迁移。1min学以致用材料1: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 年,康熙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清末,因国力衰微,围场被开围放垦。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为了恢复这里的往日生机,1962 年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三代塞罕坝人历经55年营造了万顷林海,2023 年他们荣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地球卫士奖”材料2:塞罕坝机械林场位置示意图(如右图)材料3: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前后对比(如下表)(1)分析历史上塞罕坝荒漠化的原因(2)结合图表资料分析塞罕坝森林资源在区域中的生态功能(3)塞罕坝荒漠化治理的方法能否迁移到其他荒漠化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