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材简析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
2、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4. 树立学生主动探索、严谨审慎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3、、积极参与、勇于质疑的人格特质。教学重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大苹果(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熟透的大苹果,你会想到哪位科学家? 牛顿是因为看到苹果就成为科学家了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牛顿用眼认真观察,用脑认真思考的方法来探索数学规律。课件出示:左边一堆3个苹果 右边一堆5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2元,这些苹果多少钱? 32+52 或(3+5)2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所以 32+52 =(3+5)2如果每个苹果125克,这些苹果多少克? 3125+5125 或(3+5)125它们
4、的结果怎么样呢? 所以 3125+5125 =(3+5)1251 如果我们把上面算式中的2元和125克还换成原来的“苹果”会怎样呢? (3+5) 苹果=3苹果+5苹果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这有可能是一个规律。我们现在到生活中继续探索有没有这样的规律。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课件出示课本56页贴瓷砖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笑笑是这样观察的:上面白色瓷砖3行,下面蓝色瓷砖5行,每行10块。 淘气是这样观察的:左边的瓷砖4列,右边的瓷砖6列,每列8块。 (1)一共有多少块瓷砖呢?分组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谈话:你会写出两个
5、算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笑笑的两种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310+510和(3+5)10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5)10=310+510 淘气的两种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48+68和(4+6)8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48+68 =(4+6)8 启发:比较这两组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个数就像我们刚才发现的“苹果”。2. 想一想,说一说。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 同桌讨论,再指名汇报。 3. 反思学习,揭示规律课件
6、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2 想一想,它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三、当堂检测,比比谁最棒 1.判断正误 3( 9 + 5 ) = 3 9 + 5 ( 25 + 8 )4 = 25484 356 + 3514 = 35( 6 + 14 )= 700 2.填一填(12+40)3= ( )3 + ( )3 15(40+8)
7、 =15( ) +15( )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3.试一试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4.想一想: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四、 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第3题练习。 2.拓展题:简便计算 10332 9932教学反思:本节课创设了两堆苹果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 3 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等式。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计算有多少块瓷砖,进行了合作探究,发现并归纳出乘
8、法分配律,并能举出例子,用字母表达式和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哪个数可以看成苹果”形象思维活动。在巩固练习后,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活动较多,加强了对公式的深入理解;练习充分多样并进行了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乘法分配律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 相琴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
9、,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悟规律1谈话:春节快要到了,王阿姨想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几套衣服,想请同学们帮选一选,我们一起去商场看看吧!如何搭配比较漂亮!(出示情境图)(学生交流搭配方法)2、提问:(1)、买这样的5套衣服一共要用多少元呢?(夹克衫和运动裤搭配)师: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0、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65+45)5 (学生交流想法: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5等于一共用的价钱),655+455(学生交流想法: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运动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师:猜一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分组用计算方法验证)板书:(65+45)5=655+455 (2)、买3件毛衣和3条牛仔裤一共要用多少元呢?(毛衣和牛仔裤搭配)师: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40+30)3 (学生交流想法:也是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3等于一共用的价钱),403+303(学生交流想法:先算3件毛衣的价钱,再算3条牛仔裤的价钱
11、,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如何验证?(学生通过口算验证)板书:(40+30)3=403+303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交流:等式左边都先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再乘套数,右边将上衣和裤子分开算,也就是用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和外面的数乘,再把乘积想加)师提问:等于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师总结评价二、游戏活动,探究规律1、师:具有这样特征的两道算式是相等的?那么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老师这里有三道算式他们的好朋友不见了,能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三道算式: (12+5)2 =37+67 (3+6) 7 (8+
12、2)11= 811+211 =122+52 (125)2 811+2 (学生交流活动)提问:帮他们的朋友找对了吗?我们如何帮他们验证(学生交流验证方法)师总结验证方法:(计算、乘法意义、具体情境等)2、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交流发现)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3、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学生写等式交流)并用一个喜欢的方式表示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等式。(展示交流学生作品)4、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师生共同分析该等式总结评价)三、巩固内化 运用规律
13、1、想想做做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补充板书: a c + b c=(a + b) c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74 ( 20 + 1 ) 74 20 +74 40 50 + 50 90 40 (50 + 90 ) 15 4 5 4 (15 5)4 (4 + 5 +2)3 4 3 + 5 3 + 2 3 引导学生思考(3)、(4)两题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殊用法。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右图)的周长,比一比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学生独立完成,提问: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交流时体会使
14、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四、 回忆梳理,总结延伸1、引导回忆二、三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渗透。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4米26米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作者: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陆区中心小学 秦 伟录入时间:2007-3-23 阅读次数:1129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
15、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16、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5 + 45 5 和 ( 32 + 45 ) 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深入体
17、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 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
18、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c + b c三、 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 “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 “想想做做”第3题。(略)四、 梳理知识,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五、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
19、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
20、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上一篇文章:“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与评析“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作者: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陆区中心小学 秦 伟录入时间:2007-3-23 阅读次数:1129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
21、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谈话:两个算
22、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5 + 45 5 和 ( 32 + 45 ) 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
23、。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 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
24、a + b) c = a c + b c三、 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 “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 “想想做做”第3题。(略)四、 梳理知识,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五、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
25、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上一篇文章:“素数和合数”教
26、学设计与评析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说明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
27、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
28、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指明回答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课件出示两种解法)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自己写一
29、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30、。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1、想想做做1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 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2、想想做做2自主完成,组织交流。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74,也就是74.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四:拓展延伸
31、,内化新知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 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 示。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 式,课件出示并板书。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
32、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 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想想做做题5课件出示,学生读题。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 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反思: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
33、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第五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例3。 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
34、、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
35、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 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
36、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乘法分配率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
37、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出示主题图课件)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呢?你想知道吗?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题7)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2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
38、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板书:(42)25 425225 (2)分组计算结果。(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425225 (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三、发现规律1.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板书:(2+3)525+35(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2+3)5=25+35 (3)探索归纳特征。2.验证发现:(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
39、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学生的算式)3.归纳乘法分配律:(1)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3)从右往左认识乘法分配律。acbc=(ab)c四、巩固拓展1.教材P26的“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先请学生
40、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4235)2=423527124312=(27)15261514= ()72(306)=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下列式子的写法。6483682517253 先请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式子的写法。再比较计算。五、运用新知4.细心观察,巧妙计算。412484(259)647367(12511)8 提示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改变算式再计算较简便。六、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课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
41、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透过让学生用两种不一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一样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带给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贴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构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再写出一些贴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 4乘法分配律带给更丰富的素材
42、,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潜力得到了发展。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材简析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
43、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
44、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4. 树立学生主动探索、严谨审慎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参与、勇于质疑的人格特质。教学重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大苹果(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熟透的大苹果,你会想到哪位科学家? 牛顿是因为看到苹果就成为科学家了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牛顿用眼认真
45、观察,用脑认真思考的方法来探索数学规律。课件出示:左边一堆3个苹果 右边一堆5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2元,这些苹果多少钱? 32+52 或(3+5)2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所以 32+52 =(3+5)2如果每个苹果125克,这些苹果多少克? 3125+5125 或(3+5)125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所以 3125+5125 =(3+5)1251 如果我们把上面算式中的2元和125克还换成原来的“苹果”会怎样呢? (3+5) 苹果=3苹果+5苹果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这有可能是一个规律。我们现在到生活中继续探索有没有这样的规律。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1. 交流算法,
46、初步感知(课件出示课本56页贴瓷砖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笑笑是这样观察的:上面白色瓷砖3行,下面蓝色瓷砖5行,每行10块。 淘气是这样观察的:左边的瓷砖4列,右边的瓷砖6列,每列8块。 (1)一共有多少块瓷砖呢?分组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谈话:你会写出两个算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笑笑的两种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310+510和(3+5)10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5)10=310+510 淘气的两种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48+68和(4+6)8 再问:这
47、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48+68 =(4+6)8 启发:比较这两组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个数就像我们刚才发现的“苹果”。2. 想一想,说一说。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 同桌讨论,再指名汇报。 3. 反思学习,揭示规律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2 想一想,它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48、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三、当堂检测,比比谁最棒 1.判断正误 3( 9 + 5 ) = 3 9 + 5 ( 25 + 8 )4 = 25484 356 + 3514 = 35( 6 + 14 )= 700 2.填一填(12+40)3= ( )3 + ( )3 15(40+8) =15( ) +15( )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3.试一试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4.想一想: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四、 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
49、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第3题练习。 2.拓展题:简便计算 10332 9932教学反思:本节课创设了两堆苹果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 3 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等式。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计算有多少块瓷砖,进行了合作探究,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能举出例子,用字母表达式和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哪个数可以看成苹果”形象思维活动。在巩固练习后,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活动较多,加强了对公式的深入理解;练习充分多样并进行了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50、。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乘法分配律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 相琴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
51、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悟规律1谈话:春节快要到了,王阿姨想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几套衣服,想请同学们帮选一选,我们一起去商场看看吧!如何搭配比较漂亮!(出示情境图)(学生交流搭配方法)2、提问:(1)、买这样的5套衣服一共要用多少元呢?(夹克衫和运动裤搭配)师: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65+45)5 (学生交流想法: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5等于一共用的价钱),655+455(学生交流想法: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运动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师:猜一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分组用计算方法验证)板书:(65+45)5=655+455 (2)
52、、买3件毛衣和3条牛仔裤一共要用多少元呢?(毛衣和牛仔裤搭配)师: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40+30)3 (学生交流想法:也是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3等于一共用的价钱),403+303(学生交流想法:先算3件毛衣的价钱,再算3条牛仔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如何验证?(学生通过口算验证)板书:(40+30)3=403+303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交流:等式左边都先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再乘套数,右边将上衣和裤子分开算,也就是用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和外面的数乘,
53、再把乘积想加)师提问:等于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师总结评价二、游戏活动,探究规律1、师:具有这样特征的两道算式是相等的?那么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老师这里有三道算式他们的好朋友不见了,能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三道算式: (12+5)2 =37+67 (3+6) 7 (8+2)11= 811+211 =122+52 (125)2 811+2 (学生交流活动)提问:帮他们的朋友找对了吗?我们如何帮他们验证(学生交流验证方法)师总结验证方法:(计算、乘法意义、具体情境等)2、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交流发现)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
54、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3、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学生写等式交流)并用一个喜欢的方式表示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等式。(展示交流学生作品)4、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师生共同分析该等式总结评价)三、巩固内化 运用规律1、想想做做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补充板书: a c + b c=(a + b) c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74 ( 20 + 1 ) 74 20 +74 40 50 + 50 90 40 (50 + 90
55、 ) 15 4 5 4 (15 5)4 (4 + 5 +2)3 4 3 + 5 3 + 2 3 引导学生思考(3)、(4)两题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殊用法。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右图)的周长,比一比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学生独立完成,提问: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交流时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四、 回忆梳理,总结延伸1、引导回忆二、三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渗透。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4米26米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作者: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陆区中心小学 秦 伟录入时间:2007-3-23 阅读次数:1129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56、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
57、示例题情境图)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
58、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5 + 45 5 和 ( 32 + 45 ) 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
59、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 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c + b c三、 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 “想想做做”第2题
60、。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 “想想做做”第3题。(略)四、 梳理知识,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五、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弱电设备出租合同范例
- 工程型材购销合同范例
- 大兴机场商贸合同范例
- 小型装修施工合同模板
- 工程竣工审计合同范例
- 仪器购买培训合同范例
- 恋爱赠与车子合同范例
- 2024年上海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2024年海口c1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长治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JIS G4304-2021 热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钢筋直螺纹连接课件PPT
- 2022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押题模拟试卷3套及答案解析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校园植物》优秀PPT课件
- XRD在薄膜材料研究中应用
- 变压器专业词汇英文翻译
- 藏传佛教英文词汇
- 铁路杂费收费项目和标准
- 定量订货与定期订货习题练习.
- 某沟塘清淤回填施工专项方案
- 廉政风险防控台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