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_第1页
2021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_第2页
2021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_第3页
2021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_第4页
2021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晋灵公不君学习任务单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与“春秋笔法”,了解左传;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通过细读文本,探究春秋笔法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学习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分析人物。学习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一、文学常识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

2、,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相传为()所著。西汉初称。后又称。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二、文言知识1识字注音胹熊蹯()寘诸畚()稽首()鲜克有终()衮职有阙()鉏麑()嗾()翳()寘诸橐()自诒伊戚()2通假字(1)而观其辟丸也()(2)杀之,寘诸畚()(3)三进及溜()(4)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5)亡不越竟()(6)反不

3、讨贼()3古今异义(1)弃君之命,不信古义:今义:(2)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古义:今义:(3)书法不隐古义:今义:(4)古之良大夫也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1)晋灵公不君()(2)问其故,而患之()(3)使鉏麑贼之()(4)晨往,寝门辟矣()(5)盛服将朝()(6)晋侯饮赵盾酒()(7)过三爵,非礼也()(8)提弥明死之()(9)舍于翳桑()(10)宦三年矣()(1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5特殊句式(1)则莫之继也()(2)不忘恭敬,民之主也()(3)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4)其我之谓矣()(5)董狐,古之良史也()思考讨论1、题目为“晋灵公不君

4、”,文中晋灵公“不君”体现在哪些方面?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3、晋灵公不行君道,同时又是赵穿弑君,那为何史官董狐要让赵盾背负弑君之名?董狐评价人物和记载事件的标准是什么?4、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1、请分析”春秋笔法”在曹刿论战一文中的具体运用。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5、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此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

6、文字表达你的观点。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丘明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3、首段、二段写晋灵公“不君”的劣迹及大臣的进谏。三、四段写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视之为仇敌,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两个场景引出三个战士,使赵盾幸免于难。五段认定“赵盾弑其君”的原因有二:“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对此作出评价。二文言知识2.(1)“辟”同“避”,躲避(2)“寘”同“置”,放置(3)“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4)“阙”通“缺”,过失(5)“竟”通“境”,边境(6)“反”通“返”,返回3.(1)不守信用,不相信(2)不合礼法不礼貌,调戏(妇女)(3)记事的原则文字的书写艺术,特

7、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4)古代官职名,医生的别称4.(1)名词作动词,行君道(2)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忧(3)名词作动词,刺杀(4)名词作状语,在早晨(5)名词作动词,上朝(6)使动用法,使喝,给喝(7)名词作动词,合礼法(8)为动用法,为死(9)名词作动词,住宿(10)名词作动词,做贵族的仆隶(11)形容词作动词,吃完(12)使动用法,使免5.(1)宾语前置句(2)判断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宾语前置句(5)判断句1答案:正面描写“厚敛以雕墙”表现他的贪婪骄奢。“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变态。“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表现晋灵公之凶狠残暴。侧面描写:士季进谏,

8、晋灵公假装看不见躲起来,等到无可躲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堵他人之口狡猾。“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想屡次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鉏麑受命刺杀,最终舍生取义触槐而死昏庸无道。提弥明机智解救,最终奋勇搏杀蔑视礼法。灵辄在赵盾危难关头倒戟相救不得人心,千夫所指之独夫。2答案:正面描写:“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虽然“为法受恶”,但充

9、分尊重史官的记载。侧面描写:鉏麑行刺时,赵盾盛服将朝居心恭敬;宣子骤谏忠于职守;灵辄倒戟相救通过侧面印证赵盾的确忠厚为人、体恤下情;董狐直书,赵盾虽然“为法受戒”,尊重史官的记载尊于礼法。3答案: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

10、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4答案:支持方:“奋笔直书、彰善惩恶,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研读中国历史典籍时,不仅要洞悉历史变迁,更应该看到历史记录背后的光辉人格。反对方: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的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2答案示例1: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史德、史识、史才”,以德为先,同时在直书中指出,“奋笔直书、彰善惩恶,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儿女,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时,不仅要洞悉历史变迁,更应该看到历史记录背后的光辉人格。正是于此,才逐渐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护佑着古老文明绵延不绝,这种精神

11、总能在关键时候召唤有史德之人扛起道义的旗帜,让这条正义之河奔腾不息。答案示例2:当然也会有人对孔子这样编订历史的标准存有怀疑。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的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解释,那我们所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孔子有着强烈的经邦济世理想,为了维护礼法,通过微言寄托褒贬也会对历史真相也有所混淆,同时将历史重大罪过加诸于个人,未免言过。礼法过于严苛之余也透出“吃人”的一面。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二年级语文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

12、“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以上两则材料在记载晋灵公被杀一事上有何异同?文学常识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记录鲁国历史的史书,内容简约,是大事年表式记载。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均列入儒家经典。左传把春秋的“大事记”的形式,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还是中国叙

13、事文学的代表作。文学常识梳理故事情节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敛:征收赋税辟:同避,躲避胹:煮寘:同置,放置熊蹯:熊掌孰:同熟,煮熟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贪婪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残暴材料剪裁得当: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三件事情,充分体现出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左传的叙事艺术赵盾、士季见

14、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无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靡:没有什么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赖:依靠阙:过失衮:指君位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15、骤:多次贼:刺杀辟:开着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主:主人,靠山死:自杀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饮:给喝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右:车右趋登:快步上殿堂三爵:三巡嗾:唤狗的声音死:为死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田:打猎饿:因饥饿而病倒食:给东西吃宦:给人当奴仆遗:送给橐:一种盛物的袋

16、子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与:参加介:甲士倒戟:倒戈情节跌宕多姿: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灵辄倒戟御公前的插叙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情节环环相接,此起彼伏,情趣横生。左传的叙事艺术赵盾“古之良大夫”骤谏灵公(忠君)盛服将朝不忘恭敬(守职)见灵辄饿为之箪食与肉(养民)忠君爱民的良臣nullnull鉏麑舍生取义提弥明尽忠竭智灵辄知恩图报晋灵公不君烘托反衬赵盾良大夫左传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三个武士的形象都非常出彩。对每个

17、人都只写了一两个片段,但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让人过目不忘。三个勇士烘托彰显赵盾的良臣形象的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晋灵公残暴昏庸无道、蔑视礼法、不得人心千夫所指的独夫形象。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弑:杀,下级杀上级竟:同境,边境反:同返,返回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书法:记事的原则隐:隐讳,不直写恶:指弑君的恶名赵盾“为法受恶”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赵穿

18、杀死,然而按照春秋礼法,却使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他逃亡,却没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赵盾“为法受恶”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国后应立即声讨赵穿,但他没有。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藤文公上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董狐评价人物和记载事件的标准孔子之所以称董狐为良史,因为春秋时代,列国史官撰史,不是记事实,序演进

19、,而是崇礼制,道名分。故取舍史事、选择书法,准于礼。王天顺试论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早期发展董狐评价人物和记载事件的标准董狐的“书法不隐”不是据事直书,而是据礼直书。一方面,面对握有大权的赵盾,董狐直书国君被弑,没有隐讳,表现出忠于职守毫不畏惧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董狐隐去赵穿弑君的历史真相而直书“赵盾弑其君”,认为灵公之死,罪在赵盾,是秉持礼法记事。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

20、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曲笔)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以礼来衡量人物行为,用一字来褒贬人物春秋笔法(直书)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史实“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作业: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

21、统。“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此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著怎样研究中国历史,这本书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谢谢大家教案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晋灵公不君学科语文学段:高二下学期年级高二教材书名: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出版社:人教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学习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22、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导入宣公二年九月乙丑那天,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他的臣子所杀,对于这件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两则材料在记载晋灵公被杀一事上有何异同?设疑激趣聚焦文本导入教学文学常识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

23、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均列入儒家经典。左传?把春秋的“大事记”的形式,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还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了解文学常识知识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子。2、梳理故事情节第一部分:首段写晋灵公“不君”的劣迹及大臣的进谏。第二部分:

24、三、四段,写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视之为仇敌,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两个场景引出三个战士,使赵盾幸免于难。第三部分:五段(尾声),认定“赵盾弑其君”的原因有二:“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对此作出评价。通过对字音、字词、句子的掌握,来理解,感知课文。疏通文意品味语言体会叙事艺术,探究赵盾为法受恶的原因,理解记录中国历史的方法和原则1、文中晋灵公“不君”体现在哪些方面?“厚敛以雕墙”表现他的贪婪骄奢。“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变态。“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表现晋灵公之凶狠残暴。士季进谏,晋灵公假装看不见躲起来,等到无可躲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堵他人之口狡猾。“宣子骤谏,公

25、患之,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想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鉏麑受命刺杀,最终舍生取义触槐而死昏庸无道。提弥明机智解救,最终奋勇搏杀蔑视礼法。灵辄在赵盾危难关头倒戟相救不得人心,千夫所指之独夫。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通览文章可以总结赵盾以下事迹:鉏麑行刺时,赵盾盛服将朝居心恭敬;宣子骤谏忠于职守;灵辄倒戟相救通过侧面印证赵盾的确忠厚为人、体恤下情;董狐直书,赵盾虽然“为法受戒”,尊重史官尊于礼法从侧面表现赵盾是忠君爱民的良臣:鉏麑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提弥明扶、搏、死之;灵辄倒戟以御公徒孔子古之良大夫也,为

26、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总结:赵盾能够敬职、敬上、敬下、敬礼可见赵盾绝不仅不是不臣,更是良臣。小结:左传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多姿,材料丰富,剪裁得当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董狐评价人物和记载事件的标准是什么?总结:赵盾能够敬职、敬上、敬下、敬礼可见赵盾绝不仅不是不臣,更是良臣。这里的礼法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孔子之所以称董狐为“良史”,因为春秋时代,列国史官撰史,“不是记事实,序演进,而是崇礼制,道名分。故取舍史事、选择书法,一准于礼。”(王天顺从“齐史之书崔杼”到“司马迁之述汉非”试论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早期发展)孔子修订春秋的

27、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藤文公上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董狐的“书法不隐”不是据事直书,而是据礼直书。一方面,面对握有大权的赵盾,董狐直书国君被弑,没有隐讳,表现出与齐太史、南史氏一样忠于职守毫不畏惧的高贵品质,这是直笔;另一方面,董狐隐去赵穿弑君的历史真相而直书“赵盾弑其君”,认为灵公之死,罪在赵盾,是秉持礼法记事,这是曲笔。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

28、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通过人物、情节的讲解分析,左传的叙事艺术。通过对晋灵公不君,赵盾古之良将的分析,来理解赵盾“为法受恶”之间的矛盾来探究春秋笔法特点。通过孔子做春秋的原因,来理解中国史学著作的书写原则实录精神.。鉴赏春秋笔法的运用“春秋笔法”曲笔和直书曲笔: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文字非常透彻地揭示春秋笔法的特点,即以礼来衡量人物行为,用一字来褒贬人物.这段文字解释的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庄公和共书段是兄弟,庄公阴险毒辣,共叔段贪婪愚蠢.共叔段不像兄弟,所以只说他的名字.他们如二君争斗,庄公战胜,所以称做克.庄公作为兄长,本富有教诲之责,但他却放纵段的恶行,以便可以诛杀他,所以只称他的爵位.不说出奔的原因,是因为两人都有罪.都有过错.直书: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这段记载了齐太史兄弟和南史的事迹,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实录事例,称为太史简和董狐笔并美,说明中国的史官都秉承着公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