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_第1页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_第2页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_第3页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_第4页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摘要: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 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 位。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这体现在主题思 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 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它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剧坛 和文坛引起轰动,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O 1的 赞誉。几百年来,西厢记即可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案头广泛流传, 又能在舞台上不断改编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它不 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肤色、国籍、宗

2、教 信仰、文化习俗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展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后人在 阅读和欣赏西厢记时,常常会被它深深的打动。清代曹雪芹在红 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通芳心” 中描写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感受时写道:“从头看去,越看越爱, 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几百年后 的今天,我们读西厢记仍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感觉,深 深领略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含义。“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秋汤显祖弃官归里之后。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 族小姐杜丽娘将

3、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 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 属的故事。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 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2他 认为,真诚的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因此,他在话本杜丽娘暮色 还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揭露封建制度种种黑暗,歌颂爱情、歌 颂人生的浪漫主义的戏剧。因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 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

4、 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 “双壁”。二者在创作上有同有异:一、西厢记与牡丹亭的相同之处1、它们相同之处都是肯定个人选择的创造价值,强调人的感情 的绝对价值。它们的主人公都在宣泄一种正常的本能,甚至宣泄当时 环境还不允许宣泄的意识(即封建意识压抑下的爱欲和性本能),宣泄 人渴望被别人爱和爱别人的强烈愿望。 他们都有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 种:“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仅停留在性欲上,而 是呈现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西厢记与牡丹亭 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 追求自由的 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们都是敢于为自己的

5、幸福去反抗压迫 的勇敢女性,这种精神在当时是一种质的突破。2、这两部作品都是大团圆的结局,这与作者迎合当时的民众社会心理有关,与中国的尚“圆”心理心理有关。3、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 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 太守的女儿;张生是落拓的秀才.柳梦梅是待沽的书生:崔张在佛寺 邂逅相遇,杜柳在梦中萍水相逢。他们都是一见钟情.几经波折.“有 情人终成了眷属”。4、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都是精神的自由与行动的 不自由,理想的高昂与现实的制约,觉醒着的人们和不成熟的历史条 件,这里正有着构成悲剧基础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 可能实现之间的

6、悲剧冲突。历史生活的矛盾性质,以如此具体、普遍 形式呈现在个人命运中,呈现在私生活中。二、西厢记与牡丹亭的不同之处1、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创作主题的不同两剧虽同为爱情题材的作品,都在张扬着一种与封建传统相 左的爱情观,在精神意蕴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但仔细阅读剧本,我们 仍会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已 经悄然发生变化:如果说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那么牡 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虽一字之差,却有深意存焉。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 起,传统中的情就像深闺中少女,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 亭中的杜丽娘,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

7、的严重束缚, 要么受“礼”4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身心失去自由,感情被压抑,人性被 扭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爱情题材的不朽之 作,分别代表了同类题材中元杂剧和明清传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剧主题的不 同。西厢记产生于元代。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市经济形 的发展,使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 传统的儒家思 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 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 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同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各种宗教学说 都得以发展。信仰的多元化

8、,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3。特别是着程 朱理学地位的降低,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 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 以致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执著于“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精神状态的 主调是追求风流艳遇,追求为情所主宰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实质是更 为重视感情的真与痴。为此,敢爱敢恨,大胆与封建礼教抗争;敢作 敢为,勇于和传统旧俗决裂,构成了元杂剧中歌颂的主要精神。另外,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追求功名 的热忱骤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婚恋问题在人生中的地位就显得 重要了。人们更为热烈地追求以爱情为主的婚姻。 而金元时期时局的

9、 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对门阀观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门当户对 的观念已不像前代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了。因此,人们更大胆地否定5乃至嘲弄门阀,进而赞美爱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西厢 记中像崔莺莺、张生那样突破门第,私定终身,情真意痴的缠绵爱 情。西厢记的反封建思想,闪耀着元代特殊的文化美学观念,注 入了时代的因素,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西厢记中,崔相国生前出于“家世利益”把女儿许配给了 郑尚书之子郑恒。崔相国死后,老夫人为了维护家世利益,处处用封 建礼教那一套对女儿严加管束,平日莺莺“潜出闺房”,老夫人就要立即召来训斥。崔莺莺生活在这种“门掩重关”的礼教禁钢之中, 更加渴望自由的爱情并最终

10、大胆走上了叛逆之路。西厢记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展开,设置了一个 非常特殊的环境。普救寺一一这个“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佛家净 地,竟成了崔、张二人偷期密约的场所,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却 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按照封建礼教规定:“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儿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 韵事。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置于灰暗肃穆的场景中, 使之构成强 烈的矛盾,这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是对莺莺反抗性格的巧 妙印证。牡丹亭产生于晚明,这是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得以强化的时 期。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道德,鼓吹“三纲五常”来维系人心,巩固 政权,延续其统治O。身处明代社

11、会的广大女性,犹如生活在水深火 热的监牢之中。统治阶级对妇女最直接的手段是为妇女树立贞节牌 坊,用表彰孝妇、烈女的欺骗手段,引诱妇女心甘情愿地做出牺牲。明代贞节牌坊立得最多,这些牌坊下面所镇压着的,是一个个贞节女 性的斑斑血泪和痛苦不堪的灵魂。明中叶以后,在资本主义萌芽得到 发展的条件下,思想文化界也开始活跃起来,哲学思潮此起彼伏。特 别是王守仁“心学”诸流派,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哲学文化思潮。王守 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其“良知”即所谓的“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显然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但它把外在权威的“天理” 拉到了人

12、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 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封建儒学的神圣地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此之后,“王学”流布天下,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的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更具离经叛道的倾向。他 们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主张“百姓日用是道,肯定了人由于生活 需要而提出的物质要求,认为饮食男女的人欲就是天性,应当“率性 而行,纯任自然”,驳斥了理学的禁欲主义。李贽提出“童心说”, 反对把“欲”与“理”相对立,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 以绝世之资,大讲“童心”,提倡“私欲”,开辟了近代自然人性论。在泰州学派的鼓荡下,一股思想解放、张扬个性的文化思潮,

13、弥漫于 明代社会,席卷于文坛。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汤显祖在思想上师 承泰州学派,并受李贽等人的影响,提出“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 的主张,借助于传奇作品,通过对杜丽娘形象的塑造,对“自然之性”、 “男女至情”进行了充分的阐释,把情与理的冲突所造成的思想苦闷 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当代女性受到了鼓舞和震撼。 封建卫道士们痛感 “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这正是慑于牡丹亭意欲解 救天下弱女子之强烈震撼力的嘤嘤哀鸣。5。在中国文学史上,牡丹 亭第一次在美领域里把“至情”激扬到超逸传统意识的高度,并在 对“情”的自身反思中对传统人性观表现出深切的怀疑,这真是超越 古人的独创。牡丹

14、亭中的杜丽娘比莺莺生活环境更冷漠、更严酷、更加令 人窒息。在她周围,恰似一个封建礼教的铁樊笼,严酷地禁铜着杜丽 娘的身心。这样的环境正是晚明社会女性世界的缩影。在这样的环境 中,杜丽娘没有莺莺那样的幸运.没有像张生那样的人向她求爱,也 没有像红娘那样的人给予帮助。因此,她不得不步入虚幻的梦境,只 有在梦中才能使情感得以自由抒发,才会尽享青春情欲之美好。这梦 境不是杜丽娘一时的生理冲动或心理冲动,而是凝聚着她对全部生命 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 渴求之中。“死”对杜丽娘不是痛苦的选择,而是她理想的最高升华, 是她于现实之外寻求到的一条实现理想的新路。 由此可见

15、,杜丽娘的 冲突对象不是个别的封建人物,如其父杜宝等,而是山一样沉重,夜 一般漆黑的封建社会氛围,是源远流长、盘根错节的封建传统意识。 她的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揭露了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一代青 年女性被摧残的真实历史。2、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性格内涵不同首先,受封建礼教的阻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男女不可能在长期接触、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爱情,崔莺莺、张生的一见钟情便成为 自然而然,而且是合情合理的。而在杜丽娘生活的环境里,连一见钟 情的条件都没有,她的处境比崔莺莺更艰难,反抗也更大胆、更坚决C其次,崔莺莺还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的 帮助,杜丽娘却完全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探索通向自

16、由解放的人生道 路。崔莺莺的赖婚虽然也出于无奈,却或多或少带有矫情的意味,而 做了鬼的杜丽娘也敢质问鬼判官自己情人的姓名, 并主动敲开柳生的 书房门表白心声,显得直率而大胆。复活以后,杜丽娘还能与父亲争 辩甚至在金峦宝殿上与皇帝据理力争。其三,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是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婚姻制度 和封建家长制发生冲突,杜丽娘所追求的爱情是与浸透了封建礼教观 念的社会环境的冲突。如果说西厢记表达的是封建的婚姻制度如 何对幸福的恋人设置障碍并加以迫害,那么牡丹亭是由社丽娘之 死写出她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爱情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说结合了。其四,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 却是由“欲”

17、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 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 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在严 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 会观念上,对这种“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 连提起来都是让人觉得可耻的。而汤显祖却第一次在戏剧中以明白和 肯定态度指明:“欲”才是“情”的基础,它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合 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并以杰出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它的美好动人。 这种 描绘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要比一般 地歌颂爱情来得强烈。3、崔莺莺与杜丽娘反抗形式的不

18、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在服丧期间暂寓普救寺,与 张生在佛殿前有缘相逢,一见钟情,害了相思病,“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想着文章土,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 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夜里连香也懒待熏, 因熏尽了也,只索自温存”。通过活泼、大胆、机巧的“月老”红娘的牵线搭桥,她在服丧期间仍享受着与张生的欢爱。 从当时的封 建社会环境来说,她的举动是“出格”的,是惊世骇俗的,表现了她 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但细考崔莺莺的种种行为举止,她的反叛性又 都是处处被动的。崔莺莺并不是一个主动走出嗣困自己的幽闺环境、 接触外在世界的人,只是因为做宰相的父亲去世,“京师禄

19、名终”才造成了 “子母孤孀途路穷”的状况,家庭开始遭到衰败,生活发生动 荡,客观上迫使她走出深闺,接触社会,给了她接触男性的机会,最 终使她遇到了心仪的张生。遇到张生以后,她也只是思念张生,并没 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时,普救寺被同反而成为一个契机。试想, 如果没有普救寺之围,如果解围的不是张生而是另外的什么人, 那么 又会怎么样呢?也许她不过是像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一样,患过相思 病后,最终还是由母亲做主,嫁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当一个贤妻良 母而已。再者,在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过程中,如果没有活泼、大胆10 的“月老”红娘的穿针引线,也许就没有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 事了。当老夫人因“三代不

20、取白丁女婿”的家规,逼迫张生赶考应试 时,崔莺莺并没有反对,虽然不情愿与张生分离,但也默许了母亲的 安排。等到张生衣锦还乡时,莺莺还说:“你总算没有辱没了相府门 第。”崔莺莺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挨弃门阀制度是难 能可贵的,但她毕竟从小生活在相府闺阁,接受的是封建传统道德思 想,因此意识深处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恰恰是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 特征的品。与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杜丽娘也是一个大家闺秀,她梦 到一个叫做柳梦梅的青年书生,因过度思念,结果香消玉殒,但是她 却“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她的灵魂在千里寻觅下,终于找到 了梦中的书生柳梦梅。并向他主动表示了爱情,后还魂结为夫妇。从 杜

21、丽娘追求爱情的整个过程来看, 她比崔莺莺更为主动,人物形象更 具光彩。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 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是程朱理学的极力维护者。在他的严格管制之 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连白天小睡一 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杜宝要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这本来是好事, 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 另一 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丽娘的母亲 是杜宝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像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妇女一样, 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11 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

22、妻良母”。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 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 后花园,就找来Y头春香训斥。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是一个陈腐的 老学究。在这种情形下,杜丽娘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却没有泯灭。当 陈最良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 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 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她在梦里见到柳 梦梅后,为了追求爱情梦想,缠绵枕席,最终香消玉殒,埋骨幽泉。 而死去之后,对爱情的追求也没有终止,魂灵飘荡,直至找到柳梦梅。 为了爱情,杜丽娘生可以死,死也可以生,其主动追求爱情的精神强 烈至斯,

23、是崔莺莺所不及的。杜丽娘有鲜明的自主性,其主要表现是她对时间、对世界、对自 我有独立的判断。她面对花园里的鲜花,有感于时间的流逝、青春的 虚度:“原来娃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而她最为感伤的是个人才貌的被埋没:“我 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 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为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 (8杜丽娘关于 自己正当青春妙龄,却没有机会享受爱情的甜美的叹息, 是基于对封 建社会个人命运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一个人获得了主体性才能拥有 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杜丽娘比崔莺莺的见识更为高远,更能认识到 在封建礼教里挣扎的个人的命运, 从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可 以说,杜丽娘是一个自主的反抗者,而崔莺莺是一个被动的的反抗者。124、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创作风格不同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遵循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生活, 剧中的人物、事件力求表现出现实 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牡丹亭则不同,它是用幻想的情节,来表现 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它的特色,就是善于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